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孔雀綠是什麼?又為何會出現在水產品裡?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7/12/04 ・33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96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李成泰 │ 自由寫手

孔雀綠晶體。圖/ W. Oelen @Wikepedia CC BY 3.0

美味的海鮮使人食指大動,相關食品安全卻也是消費者的常年擔憂,「孔雀綠」則是水產食安新聞中的常客。從 2005 年檢測出屏東石斑養殖業者違法使用此物質、2012 年來自中國湖南的進口大閘蟹、2015 年銷日的鰻魚到去年(2016)的大賣場海產危機,都和孔雀綠殘留有關。究竟「孔雀綠」是什麼樣的化學物質?為何與水產養殖息息相關?對人體會產生何種危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先從孔雀綠的組成與歷史認識起。

從人工染料到水用消毒滅菌劑

孔雀綠(Malachite green,亦稱孔雀石綠)是 1877 年由德國有機化學家 Hermann
Fischer 首度合成出的有機化合物鹽類,外觀為亮綠色、帶金屬光澤的晶體。其化學結構是由三個苯環與位於核心的碳原子相連結,其中兩個位於不同苯環的氫,置換為二甲烷胺基(如下圖),被歸類為三苯甲烷類的延伸染料 [1] 。雖然被稱作孔雀綠,但與天然礦物孔雀石[2] 是截然不同的組成,僅因顏色相似故得「孔雀綠」之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孔雀綠的化學結構,其核心的三苯環相連結構是鮮艷顏色的成因。苯環上的胺基上帶有正電荷,常與氯離子或是草酸根離子形成鹽類。圖/Yikrazuul @Wikepedia BY CC0 Public Domain

孔雀綠最早用於衣物纖維、皮革、羊毛與紙張的染色上,也可做為細胞組織的藍綠色染色劑,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但自從 1936 年美國科學家 Fred Foster 與 Lowell Woodbury 發現孔雀綠水溶液可以減少真菌感染與殺死微生物、預防魚類傷口感染後,此物質在水產養殖的用途便不斷擴展。1950 年代孔雀綠被發現能去除魚體內、外的寄生蟲,1980 年代更發現除了可以用於魚本體的殺菌外,也可以用於魚卵,預防真菌感染;多用途的殺菌消毒功能,使得孔雀綠至今仍常用作魚類生病的治療藥劑以及預防感染的藥物。

既然孔雀綠在魚類養殖上有諸多好處,為什麼會被衛生機構嚴格管制呢?這是因為它雖然可以消除水生環境的病原體,但長時間使用也會對魚的健康產生影響,造成魚鰓與魚皮發炎,以及減少魚類腸道系統消化酶的分泌量,使其攝食與生長受阻。不過,孔雀綠的半數致死量會受到環境因子(如溫度和 pH 酸鹼值)以及魚種的影響,較難下定論。

好處背後的健康疑慮

美國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從大小鼠研究中發現孔雀綠具有肝毒性,會使肝臟腫大及空泡化、甲狀腺產生濾泡囊腫,此外老鼠的體重也有顯著減輕的趨勢,疑似有致癌性,但目前仍無明確證據。其他研究也指出孔雀綠會危害肺臟、胸腺以及卵巢,且可能造成基因受損,甚至突變。在紐西蘭懷孕白兔的實驗中,則觀察到孔雀綠會造成胎兒發育不全,有產生畸胎的疑慮(Srivastava, 2004)。簡言之,孔雀綠對許多器官都具有毒性,且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值得注意的是,孔雀綠經由生物體吸收後,肝臟酵素會將其代謝轉化為「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其化學結構與孔雀綠相似,但連接苯環與核心碳原子的雙鍵以及苯環胺基上的雙鍵,因接上氫原子而形成單鍵,不再帶任何電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的結構,與圖2孔雀綠相比,胺基與核心碳原子的雙鍵皆接上氫,而變成單鍵,不再帶有電荷,故非鹽類。圖/PubChem

還原型孔雀綠的毒性與孔雀綠相似,但是又更容易累積在生物體內的脂肪與內臟裡,不易代謝,即便在低劑量情況下雖無立即性危害,但若每日涉入含有殘留孔雀綠的食物(在體內轉化成還原型態),便可能因生物累積作用增加其危害性。目前我國環保署已將孔雀綠歸類為「第四類毒性化合物」,即雖無立即性危害、但有污染環境與危害人體之疑慮。

各國對孔雀綠的食安規範

雖然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物添加專家委員會,以及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等國際組織尚未評估孔雀綠的食用安全問題,但日本、美國、加拿大、歐盟、泰國、中國及臺灣等國皆已明令禁止養殖漁業(食用魚類)使用孔雀綠。

歐洲食品安全局的研究認為,孔雀綠殘留在水產食品的劑量若低於 2 微克/公斤(也就是 2ppb),對人體應不致於影響健康,也將此設為控管進出口海鮮產品的檢測標準。加拿大、日本與我國則是以儀器「無法偵測出」孔雀綠與其還原型態的殘留量,作為水產養殖食用魚的規範,以現今臺灣採用的分析技術(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分析儀,LC/MS/MS),其偵測極限為 0.5 ppb,比歐盟規範的 2ppb 還嚴苛。

目前許多國家都已明訂禁止將孔雀綠使用於養殖(食用)魚類上。圖/elljay@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儘管孔雀綠食下肚有安全之虞,它在水生殺菌消毒方面的表現仍然相當卓越,臺灣目前就允許孔雀綠用於「觀賞魚類」的治療與疾病預防上,但規定每份包裝須小 250mL 或 100g,孔雀綠內含量則需小於 1%,以防濫用。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食安風波,大都是因為不肖業者貪圖便宜,將孔雀綠用來預防「食用魚類」的各種疾病,或是在運輸過程中減少魚鱗因碰撞脫落而造成的感染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如何避免攝入殘存孔雀綠的海鮮呢?

若僅施用低劑量的孔雀綠,在無分析儀器幫助下,很難以肉眼從外觀判斷有無孔雀綠殘留;但若是施用高濃度孔雀綠,就有些小技巧能幫助判斷。大家可觀察魚鰭,一般魚類的魚鰭根部是肉色或是微泛紅,撥開魚鰭放開後會立即回縮;若浸泡過孔雀綠,魚鰭的回縮性會變差,魚鰭根部也可能因孔雀綠水溶液殘留而呈現藍綠色。

如果單從外觀無法判斷,民眾可選擇來源明確或是有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 GAP 認證)的產品,降低購入不良商品的機率。此外,由於還原型孔雀綠通常儲存在脂肪中,如果對餐廳食材有疑慮,則盡量避免食用魚的脂肪與內臟,可降低攝入孔雀綠的含量。萬一誤食含孔雀綠殘留的海鮮,而民眾也無需太過驚慌,其劑量不至於引其急性反應,唯有長期食用累積才可能造成身體危害,時時留意相關機構與新聞報導中抽驗不合格的商家,便可避免進一步攝入。

編按:孔雀綠現已依毒性化學物質列管為第四類毒化物,無論製造、輸入、使用、販賣等,都需申請核可才可以運作,而且必須定期申報運作情形,透過上述核可及申報制度,可以瞭解其流向,此外,需在容器包裝上標示「禁止用於食品」,以降低誤流用的可能。

 

註解

  1. 三苯甲烷甲烷分子中的三個被三個所取代的化合物,是許多人工染料的核心化學結構,由此結構延伸合成的染料,被稱為三苯甲烷類染料,其中包含孔雀綠以及溴甲酚綠指示劑
  2. 孔雀石是一種天然的礦石,為水合鹼式碳酸銅 Cu2(OH)2CO3,外觀為翠綠色,其粉末可以製成顏料,最早可追溯至埃及前王朝時代,用作眼影跟陵墓彩料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其實元素週期表有很多種!——《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日出出版
・2023/06/10 ・201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面幾章都在談元素週期表,但還有一個重要面向沒有提到。為什麼有這麼多元素週期表出版,而且為什麼現在的教科書、文章、網路,提供這麼多種元素週期表?有沒有「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有意義嗎?如果有,我們在找出一份最佳週期表的過程中取得那些進展?

種類數量可觀的元素週期表

愛德華.馬蘇爾斯(Edward Mazurs)關於週期表歷史的經典著作中,收錄自一八六○年代首張元素週期表繪出以來,大約七百張的元素週期表。

馬蘇爾斯的書本出版已過了四十五年左右;之後,期間至少又有三百張週期表問世,如果再加上網路上發表的就更多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元素週期表,這件事情需要好好解釋。當然,這些元素週期表中,許多並沒有新的資訊,有些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甚至前後矛盾。但即使刪除這些具有誤導性的表,留下的數量還是非常可觀。

元素週期表的變體:有圓形的還有立體的?

我們在第一章看過元素週期表的三個基本形式:短元素週期表中長元素週期表長元素週期表。這三類基本上都傳達差不多的訊息,但相同原子價(編按:原子的價數,金屬為正價、非金屬為負價)的元素,在這些表中有不同的分族。

此外,有些週期表不像我們一般認識的表格那樣四四方方。這種變體包括圓形橢圓的週期系統,比起長方形的元素週期表,更能強調元素的連續性。不像在長方形的表上,在圓形或橢圓形的系統中,週期的結尾不會中斷,例如氖和鈉、氬和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不像時鐘上的週期,元素週期表的週期長度不同,因此圓形元素週期表的設計者需要想辦法容納過渡元素的週期。例如本菲(Benfey)的元素週期表(圖 37),過渡金屬排列的地方從主要的圓形突出來。也有三維的元素週期表,例如來自加拿大蒙特簍的費爾南多.杜福爾(Fernando Dufour)所設計的(圖 38)。

圖 37/本菲(Benfey)的圓形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圖 38/費爾南多.杜福爾(Fernando Dufour)的三維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但我認為,這些變體都只是改變週期系統的描繪形式,它們之間並無根本上的差異。稱得上重要變體的,是將一個或多個元素放在和傳統元素週期表中不同的族。討論這點之前,我先談談元素週期表一般的設計。

元素週期表的概念好像很簡單,至少表面上是,因此吸引業餘的科學家大展身手,發展新的版本,也常宣稱新的版本某些地方比過去發表的更好。

當然,過去有過幾次,化學或物理學的業餘愛好者或外行人做出重大貢獻。例如第六章提過的安東.范登.布魯克,他是經濟學家,也是首先想到原子序的人,他在《自然》等期刊發展這個想法。另一個人是法國工程師夏爾.雅內(Charles Janet),他在一九二九年發表「左階式元素週期表」(Left-step periodic table),後來持續受到週期表的專家和業餘愛好者的關注(圖 39)。

圖 39/夏爾.雅內(Charles Janet)的左階式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理想」的追求

那麼,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真的有意義嗎?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個人對週期系統的哲學態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相信,元素性質近似重複的現象是自然世界的客觀事實,那麼他採取的態度是實在論。對這樣的人而言,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非常合理。最能代表化學週期性事實的就是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即便這樣的表還沒制訂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工具論者或反實在論者看待元素週期表,可能會認為元素的週期性是人類強加給自然的性質。若是如此,就不必熱切尋找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畢竟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對約定俗成論者或反實在論者來說,元素究竟如何呈現並不重要,因為他們相信我們處理的,不是元素之間的自然關係,而是人造關係。

——本文摘自《【牛津通識課10】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2023 年 4 月,日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寫在起司工廠邀請函背面的曠世巨作:元素週期表出現的這一天——《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日出出版
・2023/06/09 ・112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門得列夫一直思考著元素、原子量、分類,但是足足想了十年之久,才終於迎來「我發現了!」這個時刻,就是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七日這一天,也許可以訂為「我發現了!」紀念日。這一天,他取消了以顧問身分視察起司工廠的行程,決定投入研究他日後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元素週期表

真正的發現

首先,他在起司工廠邀請函的背後,把幾個元素的符號列成兩行:

接著,他列出一個稍微更大的陣列,包括十六個元素:

當天晚上,門得列夫就把整個元素週期表都畫了出來,包括六十三個已知元素。此外,這張表還留了幾個空格給當時未知的元素,甚至預測這些未知元素的原子量。

他將這張表複印兩百份,寄給整個歐洲的化學家。同年三月六日,門得列夫的同事在俄羅斯化學學會一場會議上宣布這項發現。一個月內,這個新成立的學會就在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另一篇更長的則在德國發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關於門得列夫的大眾讀物和紀錄片會說他在夢中想到他的元素週期表,或在玩紙牌接龍時把牌當成一個個元素。這兩個故事,尤其後者,現在已經被許多門得列夫的傳記作者視為是杜撰的,例如科學史家麥克.戈爾丁(Michael Gordin)。

原則的堅持

還是回來討論門得列夫的科學方法吧。他和對手洛塔爾.邁耶爾很大的不同是,他不相信所有物質的統一性,也不支持普洛特關於元素具有複合性質的假說。門得列夫也刻意與三元素組的想法保持距離。例如,他提出氟應該和氯、溴、碘放在一起,形成一個至少四個元素的族。

洛塔爾.邁耶爾專注於物理原則,主要關注元素的物理性質,而門得列夫則非常熟悉元素的化學性質。然而,說到分類元素最重要的標準時,門得列夫堅持以原子量排序,不容許有任何例外。當然,許多在門得列夫之前的人,例如尚古多、紐蘭茲、奧德林,以及洛塔爾.邁耶爾都承認原子量的重要性,儘管程度不一。但是門得列夫對原子量與元素的本質有更深層的哲學理解,得以一探尚未被人發現的元素,進入這個未知領域

——本文摘自《【牛津通識課10】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2023 年 4 月,日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

1

3
2

文字

分享

1
3
2
狗用來標記地盤,老鼠用來求偶,但人類很可能沒有?神奇的化學分子費洛蒙——《完美歐姆蛋的化學》
日出出版
・2023/01/01 ・184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傳染的「興奮感」:費洛蒙

費洛蒙是一種非常大的分子,會從動物體內散發出來並影響其他動物身體的行為。

這種物質當初是在 1959 年由德國生物化學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發現, 這位科學家在二十年前就因為首次合成出性激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說他是化學界的搖滾巨星都還不足以形容他的貢獻。

阿道夫.布特南特首次合成出性激素。圖/wikipedia

他的研究發現,費洛蒙的功能和激素一樣,但是只對附近的相同物種個體有效。

舉例來說,如果動物 A 在動物 B 附近釋放出性費洛蒙,動物 B 的身體會吸收這些分子,整體行為也會受到影響。這其實代表動物 A 具有像丘比特的能力,只不過用的不是箭,而是分子。

基於以上的原因,費洛蒙有時會被稱為「環境激素」(eco-hormone),因為這類分子的運作方式就像是體外的激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和激素相同的是,費洛蒙有各式各樣的結構。有些分子非常小,有些則相當大,不過全都是揮發性分子,這表示分子在特定條件下會輕易蒸發。揮發性物種通常很好辨識,因為會帶有強烈的氣味(像是汽油或去光水)。

汽油帶有強烈的氣味。圖/pixabay

研究人員決定把這種分子命名為費洛蒙(pheromone),是因為字面上的意思是「轉移興奮感」,而這正是費洛蒙的功能。

動物間的費洛蒙功用

強大的費洛蒙分子可以傳送幾種不同主題的訊號給附近的同類,例如食物、安全狀況或者性。舉例來說,螞蟻會在巢穴和食物之間的路徑散發費洛蒙,來通知彼此食物來源在哪裡。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就連雄鼠也會散發出性相關的費洛蒙來吸引雌鼠,同時也會導致附近的雄鼠變得更有攻擊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圖/pixabay

那麼人類呢?

人也會散發出任何一種類型的性費洛蒙嗎?

出乎意料的,人類不會散發任何一種形式的性費洛蒙。不過我們自以為有費洛蒙的原因在這裡:1986年,溫尼弗雷德.卡特勒(Winnifred Cutler)發表的研究宣稱,她成功分離出第一種人類性費洛蒙。

在這項研究計畫中,她蒐集、冷凍並解凍來自幾位不同對象的性費洛蒙。一年之後,她將這些分子塗在許多女性受試者的上唇,接著便宣稱她觀察到和大自然的動物類似的結果。

事實上,卡特勒的研究完全是一派胡言。她根本沒有分離出人類性費洛蒙;而只是把奇怪的氣味塗在隨機受試對象的上唇,其中包括——請做好心理準備——腋下的汗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圖/pixabay

直到今天,卡特勒的噁心科學研究還流傳在網路上的各個角落,這表示如果有人在 Google 上搜尋「人類性費洛蒙」,就會和得到一堆錯誤資訊。有些研究人員堅信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性費洛蒙,不過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科學界尚未找到任何人類性費洛蒙。

一直以來有不少相關研究在執行和重複進行,也盡可能針對各種變數進行調整,而所有的研究團隊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大概沒有性費洛蒙。

但人類有史以來就是這樣嗎?如果大多數的其他哺乳類都有性費洛蒙,包括兔子和山羊,為什麼我們沒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案其實意外簡單:人類學會了溝通。

我們可以用語言(和蠟燭……還有性感內衣……)告訴伴侶我們有興趣滾床單,而雪貂則必須往理想交配對象的方向散發性分子。

——本文摘自《完美歐姆蛋的化學》,2022 年 12 月,日出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