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的國際研究生學程
在國際化浪潮下,許多大學畢業生希望到國外留學,開拓眼界、體驗跨國風情,但其實臺灣就有一個彷彿置身國外的學習環境!那就是中研院於 2002 年創立至今的國際研究生學程(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TIGP)。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外國人要來臺灣讀這個學程?臺灣人就讀又有何發展?
本文專訪兩位分別來自法國的 Lauriane 、來自德國的劉書凱,聊聊就讀 TIGP 遇到哪些困難和樂趣。另外,中研院周美吟副院長也將分享, TIGP 同學們未來職涯有哪些挑戰與機會。
Lauriane:「我想保護墾丁的珊瑚礁」
2014 年進入 TIGP 就讀生物多樣性學程後,指導教授陳昭倫研究員讓 Lauriane 自由選擇研究題目。 Lauriane 的博士論文以墾丁國家公園為研究場域,調查人們各種經濟行為、陸地活動干擾,對海中珊瑚礁生態系造成的影響。
珊瑚礁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擁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也可比擬為人類的城市,每種生物在其中各司其職。
除了生態考量,珊瑚礁也為人類帶來龐大的觀光經濟效益,如何保育珊瑚礁是臺灣正在面對的重要挑戰。
Lauriane 在課餘時間,會扛著各種檢測裝備、帶著潛水裝,跟著同伴一起搭車到墾丁海岸進行田野調查,包含眾多的檢測工作:例如採集海水、海岸線拍照、測量珊瑚礁起伏等等。
進行潛水作業時,會因突如其來的激流而晃動、被海中礁石刮傷,有一次還被海流沖到遙遠的地方。甚至需要在颱風將近或剛走的時候潛水調查,才能了解不同氣候條件下,珊瑚礁生態系的變化。儘管聽來辛苦, Lauriane 覺得臺灣的珊瑚礁非常美,能夠為保護珊瑚礁貢獻一份心力,一切都很值得。
以往大家對保育生態系的想法,是把人類視為最大的破壞因素,所以採取禁止人類進入的保育政策。
Lauriane 的想法是:其實人類也應視為生態系的一部分。
因此,除了田野調查, Lauriane 也跟其他實驗室合作,請教墾丁當地居民及遊客,了解大家如何運用墾丁自然資源的經驗與建議。希望能協助找出兼顧當地觀光經濟發展、又能對珊瑚礁保育有益的規範,以免強硬、難以遵守的規定,最後卻無助於任何一方。
Lauriane 也觀察到臺灣的過漁現象(overfishing)非常嚴重,也就是捕撈過度。她說,以臺灣的地形而言,中央山脈佔了大量的面積,可供農業耕作的用地其實並不多,應該要好好保護海洋,因為那也是臺灣賴以為生、相當珍貴的自然資產。
Lauriane:「臺灣城市離大自然非常近!」
在中研院 TIGP 讀書的空閒時間, Lauriane 喜歡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甚至曾經南港山縱走,一路走到象山,這對她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研究壓力大時也會打橄欖球,藉由運動來放鬆。
被問到臺灣學生和外籍學生有哪些不同? Lauriane 笑著表示,臺灣學生非常用功,連吃飯時間也都坐在電腦前,邊工作上網、邊吃便當。但她無法,一定要趁用餐時間出去喘口氣、喝杯咖啡,和朋友聊天交換想法後,回來工作精神會更好、也更有效率。
另外,她覺得臺灣的交通太方便了!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大眾交通工具可以到達,想去淡水、陽明山、太魯閣都很方便。「我有時候會帶著潛水裝備,搭火車、跳上公車,就到了北海岸可以潛水。而這車費還不會太貴!」 來自法國的 Lauriane 略感驚奇地說。
被問到中研院是否為適合做研究的地方,Lauriane 提到,這裡擁有一般大學無法媲美的豐沛資源。研究珊瑚礁生態系,需分析比對不同時間地點採樣的數據,就能使用同棟研究大樓的超級電腦,比起用一般電腦運算,研究流程快上許多。也能借用不同實驗室的儀器設備,甚至想問什麼領域的資訊,這邊就存在各領域的專家,而且非常樂意幫忙。
最後,Lauriane 建議想要申請中研院 TIGP 的學生,一定要慎選研究主題,特別是像她要到戶外進行田野調查的研究生。因為上課時間會跟田野調查時間衝突,需要在選擇題目時就想好如何分配上課、田野調查、寫論文的時程,才能如期完成畢業的目標。
劉書凱:「我在德國出生,回臺灣挑戰自己」
現正讀於 TIGP 永續化學與科技學程,德籍留學生劉書凱的父母是臺灣人,但從小就移居德國,並接受德國教育。大學時期得知臺灣中研院有 TIGP 國際研究生學程,決定換個學習環境挑戰,並好好練習自己的中文能力。他也小聲地說,到亞洲國家玩,從臺灣也會比較方便。
劉書凱參與實驗室團隊研究 Carbodicarbenes(同碳雙碳烯),結果發表至化學知名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被問到能否用白話文說明自己在研究什麼?劉書凱表示,指導教授王朝諺研究員的實驗室是在研究「有機金屬化學」。而自己主要負責尋找有什麼新的化學方法,幫助合成出新的金屬催化物,再給實驗室成員試驗能否產生新的金屬反應、或優化原本的金屬反應。目標是讓化學材料的合成步驟更簡便,減少合成的時間與成本。
剛回臺進入中研院就讀 TIGP 時,劉書凱表示有一點不適應環境,雖然他懂一點中文,但是發現大家講話都飛快到聽不懂。有時候和家人還要講台語,會產生錯亂。
Learning by doing. 不管中文是講錯講對,直接開始講。
「臺灣人知道我是在外國長大,都蠻願意直接跟我講中文哪裡說錯了」劉書凱說,現在中文也進步到能輕鬆地聊天。另外也提到,中研院的助理們很熱心地幫忙各種事,讓他能夠漸漸適應臺灣生活。但也有他無法適應的挑戰,例如天氣、臺灣開車的方式,還有每次看臺灣新聞也都會搖頭。
劉書凱提到,曾和實驗室老師成員一起烤肉、泡溫泉,但最近這一年很少出去玩,因為自己跟朋友現在都忙著做實驗、準備博士班的口試。「現在已經來這邊第三年,我老闆(指導老師王朝諺研究員)說四年內要畢業,不然要把我踢出去,趕快趕快!」劉書凱笑說。儘管如此,他覺得順其自然,不要給自己過高的期待或壓力,而是按部就班地完成眼前的事情。
周美吟副院長:「TIGP 提供紮實的學術訓練」
中研院周美吟副院長表示,當初設立 TIGP 的目的,是運用中研院不輸給國際、甚至有些還好過國際的儀器和師資,透過學生自己實驗、處理問題、和不同國籍的同學交換想法,培養出獨立思考、研究的能力。
由於全課程皆為英文授課,並且有八成的學生為外籍生,對於想留學國外的臺灣學生,先來中研院熟悉這種國際環境、訓練好基本研究功夫,再出國延伸不同領域也是一種選擇。
畢業後,除了會拿到該學程合作學校的學位畢業證書,還會獲得中研院的結業證書,目前共有 12 個學位學程,而合作學校共有 10 所。現階段學程多為數理與生科領域,未來將會視產業發展,新增更多的學程,如有跨校合作的機會,也會發展人文領域的學程。
有些人會認為,中研院偏重於基礎科學研究,可能工作出路較窄。周美吟副院長說明,到了業界,要解決的不會只有單一面向的問題,有時需要跨領域的知識,有時要和不同團隊合作。如何運用紮實訓練的先備知識、快速切換思維,這是 TIGP 透過課程與實作可以培養的靈活能力。
當然,求學培訓過程需要時時注意產業動向。為此,定期透過就業博覽會與業界人士接觸、到育成中心參訪了解環境。學生們票選想聽台積電張忠謀董事長的演講,也如願邀請到張忠謀先生來分享產業的思維與經驗。
近年政府及業界積極提倡新南向政策,其實歷年來 TIGP 也有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同學,帶來了充滿熱情的文化、與各個國家多元的智慧。
玩樂是人之常情,被問到中研院有哪些娛樂活動,周美吟副院長笑著說,中研院就坐落在捷運南港展覽館附近,並且有直達台清交、中央、陽明等大學的免費接駁車,到市區不會太遠。
除了不定期有免費的音樂會、電影放映,近年健身運動風氣盛行,院內有設施完善的綜合體育館,不乏切磋心肺與肌耐力的夥伴。還有瑜珈社、潛水社、寶可夢社等,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中研院就讀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除了學術交流,也讓興趣成為跨國交流的語言。
參考資料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