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o
536 篇文章・ 1 位粉絲

該內容受客戶委託,客戶在內容產製過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參與,然而內容仍然受到廣告法規規範及泛傳媒營運團隊監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7/08
吃,作為生態學與原住民在地知識的交會點,領著我們深入傳統,進而理解並想像地方上充滿各種發展的未來。「地方發酵:原住民食文化」,邀請到「小米方舟計劃」的夥伴,臺北醫學大學醫文所的林益仁老師,以及來自尖石鄉的泰雅族人芭翁老師與夏禾大哥,分享他們如何在復育小米的過程中找到「保種」的意義,並探索微生物的奧妙,重新詮釋原住民最擅長的「發酵」。
・2020/06/18
電子,是世界上最神祕的粒子之一。它不只帶有負電荷,還會「自旋」。這個奇異的特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根基,也是當代磁學的關鍵字,促成磁性記憶體等重大科技突破。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院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系錢嘉陵講座教授,娓娓道來電子自旋如何開啟「現代磁學的黃金時代」。
・2020/06/17
有許多旅客為了節省稅費及方便而有僥倖心理,設想通關時人多行李雜,以行李或是直接穿戴於身上的夾帶方式,違規或是超量攜帶違禁品及管制物品,因而觸法受罰。如果心懷僥倖,不遵守海關相關規定,確實在通關時攜帶應稅貨物或管制物品的情況不一定會被發現,也就不一定會受罰,但也必須承擔被發現而觸法受罰的可能。幾方衡量我們會發覺,這裡存在著一個「賽局」。讓我們來做個思想實驗:從最理性的角度評估最有利的做法為何?誠實申報是否真的是最佳方案呢?
・2020/06/12
購物清單在手,防疫心安我有!防疫期間,最佳的購物策略是出門一次,就把所有生活所需的糧食、日用品通通買齊,減少外出次數、降低交互感染的風險。出門採買前,不妨來參考這張「購物清單」吧~
・2020/06/11
身為跨國半導體大廠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 簡稱 TI) 產品測試部門經理,擔任管理職同時又具有 “Technical Ladder” 身份 (也就是德儀認定之技術專家) 的張峯鳴,看起來十分年輕,剛成為新手爸爸的他,研究所畢業後已經在德儀任職近八年,但採訪此刻看起來被認成大學生也不奇怪。在這泛科學一年一度的職涯專題中,我們邀請跟泛科學許多讀者背景相似的他來聊聊自己的求學經歷與職涯探索過程。
・2020/06/11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各國盡力研發速度更快、更方便的快篩試劑。中研院團隊在短短十九天內找到可檢測病毒抗原的抗體,可應用作為快篩試劑。不過,快篩和傳統核酸檢測有什麼差異呢?為什麼能在十九天達到任務,背後有哪些生技平台的貢獻?你知道抗體不只用於快篩,還可用來開發治療藥物嗎?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吳漢忠,為民眾一一解惑。
・2020/05/25
當線蟲和線蟲捕捉菌打得火熱,牠們可能沒想到,旁邊正有一群好奇的研究團隊,一邊透過顯微鏡觀察戰況,一邊透過實驗解析雙方的戰鬥防禦力。為了將來的寄生性線蟲生物防治發展,讓我們對於這些在實驗室犧牲小我的線蟲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2020/05/11
「一覺醒來,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新冠肺炎讓全球史無前例停工封城,在我們明確意識之前,疾病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環。但回顧醫學史,這並不是人類第一場瘟疫大戰,疾病不時大舉來襲,統一各洲;人類也不斷尋找各種抗疫手法,延續至今。「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研究員,梳理歷史切片中人類面對瘟疫的變與不變,提供當前的我們歷史縱深的省思。
・2020/04/30
中研院江安世院士、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助研究員,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一次解構果蠅全腦的多巴胺神經網路,並可「看見」記憶蛋白在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此新技術可望揭開大腦記憶機制的神秘面紗。研究論文已於去(2019)年 10 月 18 日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20/04/21
新型冠狀病毒籠罩全球,誰都無法預測何時能撥雲見日,但可確定的是藥物研發正考驗各國科研實力。謝興邦回到中研院合成德瑞西韋的例子,「在有原料、有時間的情況下要合成藥物,對各研究團隊來說都不難,但從無到有、如此短的時間內合成藥物,唯有基礎訓練紮實者才可能脫穎而出、達成任務。」臺灣基礎科研厚積薄發,正在本次疫情發揮不凡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