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10/25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吳介民研究員,投入中國研究超過 25 年,走訪各地,訪談數百位人士,累積無數田野間的省察。有難熬的飲食挑戰、敏感紅線的應對,更有訪調記錄的獨門技巧。「研之有物」專訪吳介民研究員,探看社會學家如何以深厚學養為基底,犀利洞察為工法,從各種田野情境提煉出獨特體悟。
評論 ・2021/02/06
吃的素養
科學家每天都在問自己三個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中午要吃什麼。 好吧,上面這句話是胡扯的
・2020/07/08
吃,作為生態學與原住民在地知識的交會點,領著我們深入傳統,進而理解並想像地方上充滿各種發展的未來。「地方發酵:原住民食文化」,邀請到「小米方舟計劃」的夥伴,臺北醫學大學醫文所的林益仁老師,以及來自尖石鄉的泰雅族人芭翁老師與夏禾大哥,分享他們如何在復育小米的過程中找到「保種」的意義,並探索微生物的奧妙,重新詮釋原住民最擅長的「發酵」。
・2012/05/09
斯丹迪奇在《歷史大口吃》中 指出,「人類改變了植物,而植物又回過頭來轉化了人類。」基本上,從漁獵-採集社會進入農耕社會,無疑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里程碑。因為食物分配的差異 而導致階級的誕生,這在許多探討食物的歷史的書籍中都有提到。相較於漁獵-採集者的平等制度,農業的興起以及農產的過剩會讓人類建立起結構嚴謹、社會階級 分明的政治制度。生產過剩的食物,造就了藝術和文化的興起。
・2012/05/02
由於現代人與尼安德塔人在演化上分道揚鑣的時間大約就在 50 萬年前,研究團隊認為,D 變異型在現代人的基因中出現,具有 D 變異型基因的人可以在打不到獵物的狀況下,靠著採集到的果實、塊莖等食物所提供的亞麻油酸與 ALA,仍能合成足夠的 DHA 與花生四烯酸;這是否代表他們在歷史的智力競賽中取得較佳的優勢呢?由於大部分的現代人都具有 D 變異型,因此可以說具有這種變異的人的確在演化上有優勢;但是這個基因變異到了 20 世紀,似乎成了一個劣勢。
・2012/04/11
我想,美國人應該是沒救了,太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健康和正常的飲食而狂啃高油、高糖、高鹽的速食和垃圾食物,關於這個問題,請參考這篇文章〈飲食規則-我們該吃什麼?〉。如果這本書僅探討美國人的肥胖問題,就沒有出版中譯本的必要了。還好《世界是肥的》探討的是全球化的肥胖問題。
・2012/04/04
談健康的第一守則應該是:談健康,談「真正的健康」,而不是從充斥社會上,政治算計、商業利益、學術地位、個別信念「加工後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