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HOW TO 大採買:後防疫時代,隨時做好準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0/06/12 ・343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 文/簡茹因

購物清單在手,防疫心安我有!解封之後的後防疫時代,不可就此鬆懈了,各種防疫措施仍然不可或缺。萬一疫情再度發生,你是否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了呢?不妨來參考參考這張購物清單以及購物注意事項吧!

以下採買的建議品項數量,以 14 天居家所需為基準。

食品類:定期備糧,營養均衡的食材是首選

一個人一天所需要的熱量大約是 1500~2500 大卡(依性別、年齡、體重、運動量多寡而有所不同),如果需要一次採買長時間的食物,可以參考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換算所需的量。在後防疫時代,家中可定期補充備糧,有需求時自然可以從容應對。

另外,中研營養資訊網也能依據個人的年齡、身高、體重及活動量自動產生專屬自己的每日飲食指南。注意衛生,也要有充足的營養飲食習慣,才能維持身體的免疫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品推薦清單

  • 澱粉類
  1. 米粉、白米:若是一個人午、晚餐都吃白飯,白米通常購買一包為 1.5 kg-2 kg 的份量即夠兩周食用;一包 200 g 米粉可吃四次。
  2. 義大利麵:市售一包通常為 500-600 g,單人份每次約 100 g 左右,可當點心或主食,熱量低又健康,放置陰涼處存放即可。
  3. 冷凍麵包、中式麵條:方便快煮或烘烤的食物,對於怕麻煩的人是個好選擇。選項包括麵包、拉麵、關廟麵等,開封後冷凍保存。
  • 蛋白質
  1. 冷凍肉類、海鮮類:建議購買真空包裝,能節省冰箱儲存空間,平均約可保存半年。
  2. 雞蛋:放置冷藏可達 2 周,烹煮方便。
  • 蔬果類
  1. 蔬菜:選擇適合長時間存放的包括根莖類蔬菜(紅蘿蔔、地瓜、馬鈴薯)、洋蔥、蒜頭、花椰菜等。另外,像是豆類、玉米筍、茄子也能選擇煮熟再冷凍保存,同樣能長期保存。若是不會煮飯的人可選購冷凍蔬菜包,加熱即可食用。
  2. 乾貨:如乾香菇、黑木耳均是富含膳食纖維又營養的食材,讓整體菜色的營養更均衡,又能長期保存。
  3. 水果:蘋果和柳橙是首選,可以存放超過 2 周。

日常用品:夠用就好,無須過度囤貨

  • 衛生紙:通常家裡有多一箱備用即可,若是安裝免治馬桶座的人亦可大大節省衛生紙用量。
  • 身體清潔用品:通常洗髮精、沐浴乳這種耗量較大的清潔用品,再多買一瓶備用即可。(依人數而定)
  • 女性用品:衛生棉、化妝水則依個人使用量而定。
  • 醫療保健用品:因應臨時狀況,家中建議有一個醫藥箱,並定期補充基本藥水、藥膏、腸胃藥等,而個人藥品、營養補充品適量購買。

抗菌消毒類:常保衛生清潔,居家很放心

經歷疫情之後,確實洗手、自備漂白水酒精環境消毒不鬆懈,應當成為每個人的好習慣。

  • 洗手乳、肥皂:比起乾洗手,在家確實洗手更能有效杜絕病菌。單人使用一罐(塊)即夠使用兩周。

延伸閱讀:好好洗個手,病菌遠離我:源自於19世紀產房的血淚知識

  • 漂白水:適時消毒居家環境也能讓防疫生活過得更安心。漂白水多稀釋清理環境使用,不會一次消耗太多,通常買一瓶便夠用了。

延伸閱讀:衛福部的宣導
消毒抗武漢肺炎?先了解酒精漂白水怎麼用才安全有效

**理性購買,不要過度囤貨,購買所需要的數量即可**

進入賣場時,該怎麼做?購物注意事項

近期有許多措施已經解禁,但購物時仍應常保好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一、購物前:注意周遭環境是否通風,賣場門窗應保持氣流暢通,若是設置自動門或較為密閉空間的賣場,應注意人數群聚狀況做出管制,依據衛福部指示於賣場內保持社交距離 1.5 公尺以上,降低群聚感染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購物時

賣場中有很多商品會被許多人手摸過又放回去,尤其是生鮮區的蔬果,最容易被人「摸來摸去」。因此有些賣場會提供一次性手套,供顧客在挑選商品時使用。然而回家之後,第一件事仍然要先洗手,也要把買回來的蔬果清洗乾淨。

葉庭瑜醫師在臉書上分享了購物小撇步,可以在購物時將自己的雙手分為「乾淨區」及「污染區」,右手(污染區)開賣場的冰箱門,左手(乾淨區)取出欲購買商品,降低買回家的商品沾染飛沫的風險,當然依照個人習慣可以自行定義雙手怎麼分工。

若是想咳嗽或打噴嚏,除配戴口罩外,務必以手肘遮住口鼻,並盡量選擇在空曠處,避免陳列商品沾染病菌。另外,別用手掌碰觸眼、口、鼻,以衛生紙、手帕代替,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賣場用餐時:盡量避開尖峰用餐時間,座位採間隔坐,用餐前務必徹底洗手,在夾取餐點或用餐時盡量避免交談,並隨身自備餐具,避免共用餐具而增加接觸感染風險。

四、結帳時:結帳區是群聚感染風險最高的地方,因此排隊時,應注意與人保持間距,降低風險。另外,收銀員也需確實且頻繁進行手部消毒,避免重複沾染病菌傳給每位顧客。

賣場用心防疫,消費者購物更安心

很多商場因應疫情,均積極依照指揮中心提倡的「防疫新生活運動」做出相關的防疫措施。許多措施在疫情解封之後仍會繼續進行,以家樂福為例,便做出以下幾點,努力打造更安全的消費環境:

環境檢查:每日例行環境清潔、消防安全檢查,賣場環境全面消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消毒公共設備:開店前手推車、菜籃、手扶梯、自助結帳機台全面消毒,至少每四小時消毒一次。公共設施如娃娃機、遊戲機也會進行消毒。

顧客安心用:賣場提供一次性手套、紙巾、酒精,以利顧客隨時使用。

賣場提供一次性手套供民眾使用。圖/家樂福提供

結帳區:增加自助結帳機台,分散結帳人群流量,並於地板標示間距 1.5 公尺的排隊分隔線,減少群聚感染風險。

在結帳區以地板標示間距 1.5 公尺的排隊分隔線,減少群聚感染風險。圖/家樂福提供

線上購物平台:現在也有許多平台讓你在家就能上網訂購、直送到府。要買到所需的日用品,就不用出外人擠人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臺灣的疫情已然解封,但居安思危防疫仍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攜手培養好習慣,共同營造一個安全、舒適、安心的購物環境,讓大家買得安心、用得放心。

參考資料

  1. 家樂福新仁店- 【#家樂福防疫篇x 愛台灣】 感謝全民及醫護人員的努力???? 家樂福愛台灣大家一起作防疫????…
  2. 防疫人人有責家樂福成功店做好防疫措施歡迎您的蒞臨… – 家樂福成功店Carrefour
  3. 家樂福防疫大作戰【進賣場前量測體溫】
  4. 量販超市首家!家樂福:未戴口罩禁入場 – 生活
  5. 家樂福防疫新措施升級 入場量體溫 還幫你畫好防疫間距
  6. 挺進偏鄉 全聯、家樂福行動超市上路
  7. 升糖指数
  8. 防疫食物健康買!專業營養師公開「超市瘦身飲食」採買清單- 樂活誌- 部落格- Cheers快樂工作人
  9. 居家防疫怎麼辦?推薦CP值高、營養均衡的「14天採買清單」
  10. 14天不出門美女作家曝超實用防疫購物清單
  11. 居家防疫大採購!「防災食物」準備4原則| 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
  12. 作家曝「14天不出門」防疫購物清單 網讚:超實用
  13. 連假防疫量販百貨出招| 熱門話題| 產業
  14. Dr William生活防疫攻略: 購物篇
  15. 彰化生活防疫再升級王惠美示範外食用餐衛生守則
  16. 購物袋也要居家隔離?醫師提防疫小撇步:回家先把袋子打入冷宮3天
  17. 彰化納管六百家超市賣場餐飲業推防疫六守則
  18. 降低風險!指揮中心公布「社交距離注意事項」
  19. 享受生活促進經濟,業者、民眾齊響應「防疫新生活運動」

本文由 家樂福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5

3
1

文字

分享

5
3
1
新冠和長新冠可能影響: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
A.H._96
・2023/06/17 ・28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自 2019 年底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全世界至少有 6500 萬人患有長新冠(Long COVID),有時稱為「COVID-19 的急性後遺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至少在 10% 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中可能發生,影響包括 200 多種症狀與多重器官系統的健康。

根據今年(2023)1 月《自然評論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由漢娜·大衛斯(Hannah E. Davis)與艾力克·白楊(Eric J. Topol)等人的論文指出,目前長新冠發病機制至少有五至六種假設,新冠病毒持續殘留在人體組織中,包括免疫失調微生物群破壞自體免疫血栓內皮異常、以及神經信號傳導功能失調等,目前尚無經過驗證的有效治療方法。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發現,長新冠與所有年齡和急性期疾病嚴重程度相關,36~50 歲之間的診斷比例最高,大多數長新冠發生在「輕度」、「急性」的「非住院」患者中。此研究綜合整理了目前科學對長新冠認知的主要進展:包括免疫學和病毒學、血管問題和器官損傷、神經和認知系統、肌痛性腦脊髓炎(也稱為慢性疲勞綜合症,ME/CFS)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相關疾病、生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胃腸道系統。其中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分析指出,此類病徵在長新冠中經常出現報告,但卻很少有研究來記錄影響的程度,以及性別特異性的病理生理學。

新冠病毒(SARS-CoV-2)和長新冠(Long COVID)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圖/作者提供

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的研究進一步探究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男性方面,生殖器官組織中存在病毒會增加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這可能是由內皮功能障礙所引起;而長新冠患者的精子數量、精液量、活力、精子形態和精子濃度會受損,這些現象和 扮演細胞訊號傳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水準升高、以及精液中觀察到與細胞凋亡有關的凋亡蛋白酶(或稱胱天蛋白酶,caspase) 相關。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ovarian reserve)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新冠病毒感染亦會影響卵巢激素的產生和(或)子宮內膜反應,同時患有新冠和月經不正常的人更容易出現疲勞、頭痛、身體疼痛和呼吸急促

最常見的月經變化包括月經不調經前症狀增加月經不頻繁等。研究也顯示,ME/CFS 與經前期焦慮障礙多囊卵巢綜合症月經週期異常卵巢囊腫絕經提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此外,妊娠、產後變化、絕經期和月經週期波動亦會影響 ME/CFS,並影響代謝和免疫系統變化。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圖/envatoelements

經期相關的症狀 發炎反應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而美國《時代》週刊(Time)則於今年四月,綜合報導了新冠病毒和長新冠對於男女生殖健康的影響,報導分別分析了最新醫學研究、案例以及後續影響人們的生育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代》指出,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數據(2023/3/22),在生育年齡(18~39 歲)患有新冠的成年人中,約有 25% 的症狀持續至少三個月,且女性得到長新冠的風險高於男性。《時代》訪問了長新冠的女性患者,並讓她們描述自己的情況,比如因為極度疲勞而使得原先的神經系統疾病惡化、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走出家門走一小段路的力氣、或是每週只有足夠的精力洗一次澡。她們說她們很難想像要照顧寵物,更不用說照顧孩子了。

另一方面,長新冠可能影響成人的生育選擇,這個結果可以從另一個問題來觀察。報導中再次強調新冠確診後,對男性而言,新冠病毒可能會損害男性精子數量和品質睾丸功能激素水平,短期內也可能會降低生育能力、出現勃起功能障礙,使女性更難懷孕。就女性而言,某些生育指標在確診後至少幾個月內較低,而懷孕期間確診的婦女可能會影響月經週期增加子癎前症(preeclampsia)與早產等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對於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來說,除了會增加長新冠的風險外,妊娠和 ME/CFS 亦可能互有關聯。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教授凱特克蘭西(Kate Clancy),在接受時代訪問時說明,長新冠、經期變化和經期症狀發作之間彼此的連結,可能和「發炎反應(inflammation)」有關,因為「子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免疫器官」,它阻止病原體進入,同時讓胚胎安全生長,並定期脫落和修復組織,因此子宮對發炎和其他免疫反應高度敏感。

因此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在婦女懷孕期間確診新冠,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長新冠對懷孕婦女的胎兒有何影響?

根據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的研究(2023/3/23),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圖/envatoelements

在早期的研究已經確定,「懷孕期間的其他感染」與「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之間有關聯。但有關新冠病毒的部分,則是在此新研究中更進一步確認。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論文共同主要作者 安德利亞愛德洛(Andrea Edlow),在接受訪問時說:「與母體新冠感染相關的神經發育風險在男嬰中不成比例地高,這與男性在面對產前不良暴露時已知的脆弱性增加一致。」

加劇的挑戰

另一位共同主要作者洛伊佩利(Roy Perlis)則指出,對於長新冠,有必要透過更大規模的研究和擴展長期監測,來進一步調查、評估這種潛在風險。此外,人們普遍缺乏新冠病毒染疫後的知識,亦存在許多錯誤資訊,對此,大衛斯與白楊等人在研究的最後呼籲,長新冠長期研究和護理知識的不足,是目前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研究也呼籲,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尤其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發炎性疾病間的機制研究尤其不足,應該要予以重視;除了向生物醫學界提供有關長新冠的教育外,更需要展開大眾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傳長新冠的風險和結果。

長新冠患者的臨床需求不斷增加,研究、評估和治療缺一不可;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長新冠不僅僅是一個醫療問題,它還會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計劃,包括何時、如何以及是否生育孩子。長新冠不僅加劇醫病關係的挑戰,同時也影響未來世代的健康。

參考文獻

所有討論 5
A.H._96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在猶如巨塔的科學知識前,做一個永遠好奇的小孩,享受觀察與理解的樂趣。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物理學家說,公車的窗戶開這幾扇才通風
胡中行_96
・2023/01/09 ・177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流感盛行的嚴冬,您可曾為了開窗與否,天人交戰?還是在搭公車的時候,選擇開走道對面的窗戶,凍死別人,造福自己?通風能降低感染空氣傳播疾病的風險,但交通工具的窗戶到底要怎麼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墨西哥物理學團隊發揮所長,在 2022 年 12 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推薦開公車窗戶的方法。[1]

公車模型

COVID-19 疫情期間,防疫資訊滿天飛。因為事關人命,「♪ 雖然我曾經這樣以為/♪ 我真的這樣認為」,並不能做為給予建議的理由。許多公衛措施的效益,例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都被嚴厲地以科學的方法檢視。這群墨西哥物理學家著眼於通風的機制,想瞭解到底挑哪個位置的窗戶,打開多少扇,對公車內的空氣品質最好。當然,他們並未唱著林憶蓮的〈為你我受冷風吹〉,親自搭車實測,被風吹到掉眼淚;而是打造了一台小模型來實驗,再以電腦模擬運算。[1, 2]

公車模型:A 是風速計;S 為二氧化碳偵測器;窗戶被黑虛線框出;二氧化碳則由中央車底灌入。圖/編輯自參考資料 1,Figure 1b、8a和8b。CC BY 4.0)

他們參考一輛 9.92 x 2.5 x 2.2 公尺,地板內側離路面 0.4 公尺的實體公車,打造出約 1/10 大的壓克力模型。如圖所示,車體透明,僅窗戶用黑色虛線框出,方便觀察;裡面有二氧化碳偵測器(CO2 sensor)、風速計(anemometer);以及可裝卸的 3D 列印乘客,方便創造空車和滿載等狀態。由於假人不會呼吸,所以得從模型的中央車底灌入二氧化碳,代替真實的吐氣。測試氣流時的車速,則主要設定在每小時 50 公里。[1]

實驗項目

這個實驗從下列兩個角度,來探討通風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開啟的窗戶數目:從不開窗、開 2 扇或 4 扇,到全部開啟等,都嘗試一輪。[1]
  2. 窗戶的位置:一般常見的公車,窗戶都是開在車體兩側,也就是乘客座位的旁邊。不過,科學家在模型的車頭,挖了 2 個長方形的氣窗,看看這種設計的效果又是如何。[1]

實驗結果

研究團隊發現,在一般擁有左右兩排窗戶的公車上,氣膠(aerosols,又稱「氣溶膠」或「懸浮微粒」)的擴散與排出,均受車內負壓造成的吸力驅動。打開 4 扇,也就是左右各 2 扇窗戶最通風;全開也不會加快氣膠排散,或減少累積。氣流促使氣膠向車頭聚集;有些從前面離開的氣膠,會由後面的窗戶回流;而氣膠在車裡停留的時間,平均為 6 分鐘。不過,當科學家拿出他們改造的新型公車,馬上就超越了傳統公車開 4 扇窗的成效。[1]

有別於市面上常見的款式,這種新型公車的前方擋風玻璃,靠近車頂處,多了兩個氣窗。如下圖所示,公車移動時,前方氣窗會進氣,產生一股推力帶動通風,而不再仰賴車內負壓的吸力。空氣從前方灌入,通過座位區域,再由車尾原本就設在兩側的窗戶出去;不像開 4 扇的,氣流無法完全貫穿車體。[1]

左:一般有兩排窗戶的公車;右:車頭設氣窗的新款公車。圖/參考資料 1,Figure 1c(CC BY 4.0)

以公車滿載 50 人的狀況為例,車速每小時 50 公里時,新款公車內的通風換氣速率,為每人每秒 100 公升;遠高於英國急難科學顧問團(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 of Emergencies,簡稱SAGE),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建議的 8 至 10 公升。就算行車速度只有每小時 9 公里,也還能符合 SAGE 的標準。同時,車內氣膠的總量減少,在車速每小時 50 公里的狀態下,滯留的時間降至 50 秒。[1]

公車向左行駛時,開不同窗戶的通風情形。影/參考資料 1,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2(CC BY 4.0)

尚待研究的變因

既然新款公車這麼通風,何不趕快上市?上述實驗未涵蓋的數個變因,其實仍有待探究。比方說,3D 列印的假人沒有體溫,真實的公車坐滿活人乘客時,車內的溫度可能較高。如果再考量各地天候,造成的車外氣溫差異,這裡關於氣體流動的結論,便不見得適用。[1]更何況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市區,開窗搞不好會弄得灰頭土臉,大概也無益於呼吸功能。假如將來臺灣除了密閉且附空調的公車,也有這種墨西哥的新式車款,身為乘客的您,會想搭哪一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lexei Pichardo-Orta F, Luna OAP, Cordero JRV. (2022) ‘A frontal air intake may improve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in urban buses’. Scientific Reports, 12, 21256.
  2. 滾石唱片ROCK RECORDS(01 JUN 2012)「林憶蓮Sandy Lam【為你我受冷風吹 Suffer for you】Official Music Video」YouTube.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