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5/06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新的方法來測量大質量黑洞的自旋, 這個方法將會幫助我們更清楚黑洞如何主宰星系的成長。英國杜克大學的科學家,將這項成果發表在牛津大學出版的《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NRAS)中。
・2014/05/04
生存受到威脅的石虎,牠們的近親西表山貓到底是過著怎樣天壤地別的特殊禮遇?西表島成功的例子,對台灣的保育、經濟發展又能帶來什麼啟示?
・2014/04/24
能在網頁上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過與驗證碼奮鬥的經驗。尤其是某些扭曲到,連肉眼都得看個半天的驗證碼,有時真的很浪費時間,讓人不禁想問:到底為什麼要輸入驗證碼、驗證碼的作用又是什麼?
・2014/04/24
鋼鐵人東尼史塔克所使用的3D立體電腦系統太令人羨慕了,徒手操控漂浮在空中的機械藍圖與圖像資料,《Star wars》裡C3PO展示莉亞公主的求救立體影像已經不夠看啦。這麼夢幻的3D電腦工作室,將來有沒有可能成真呢?就現在已知的科技發展來想像一下吧!
・2014/04/23
科學知識的產生也有結論錯誤的風險,這系列的四篇文章將討論為何經過統計分析確認的研究結果不能直接成為可靠知識的原因?現代的心理學家有何辦法增進心理科學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篇(1/4)要討論的是心理科學研究的問題樣態。
・2014/04/15
最近有個新聞,有關華盛頓雙語小學的學生發現,只要使用綠光雷射筆就可以鑑定橄欖油是否摻雜假油(1)。 新聞中提到,用綠光雷射筆照射天然橄欖油會發出紅光,而照射摻混的油品會發出黃光。這中間的原理是什麼呢?
・2014/04/12
人類的注意力隨著年齡增長而成熟,然後在過了某一年齡後逐漸衰退。那麼,狗兒的注意力又是如何變化的呢?維也納獸醫大學的聰明狗兒實驗室,針對 145 隻 6 個月~14 歲的邊境牧羊犬進行實驗,分析狗兒的注意力和年齡之間的變化。相關的研究結果刊載於學術期刊《心理學前線》(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4/04/08
參與社會運動當然主要是追求理想,但傳統集體行動理論認為社會運動的目標是公共財(public goods),如果目標達成,即使未參加運動的人也能夠受益,而參加運動則常須付出重大代價,因此理性的個人,除非有參與才能享受得到的「選擇性利益」(selective benefits),通常會選擇白搭便車而不參與運動。這意味社會運動的參與是一個多人「囚徒困局」,而白搭是一個「優勝策略」,所有參賽者(也就是社會大眾)白搭是唯一的「納許均衡」,但是它不是一個「伯瑞多最佳結果」。
・2014/04/08
近幾年神經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殺人兇手的腦結構與正常人不同。如: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Limbic sytstem)內,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的活化較低與杏仁核(amygdala)較小。前扣帶迴與痛覺、感受痛苦有密切相關,也是負責讓注意力投入負面的內在刺激;此處活化較低,代表行兇時無法感受到他人痛苦、自己也不會有愧疚感。
・2014/04/07
肉類的味道要好,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成」。以銀之匙的豬丼為例,豬隻經過電宰場處理之後,肉的狀態會如何?接下來的熟成會發生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