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93 篇文章・ 3356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10/12
生物有許多不可或缺的必要基因,例如:小小的酵母菌體內就有一千多個,如果某個必要基因消失,生物一定會死亡嗎?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張典顯研究員發現,如果人為刪除酵母菌的必要基因 PRP28,酵母菌依然能勉強存活,甚至經過三百代演化後,還能恢復原本活力!
・2020/10/05
在禁說台語的年代,不小心說溜嘴,學生得掛牌、罰錢,字正腔圓的國語是最受推崇的標準語言。但曾幾何時,台式國語越來越當道,許多流行字詞也來自華閩交混,例如奧步、撇步不但是本世紀初「台灣製造」,甚至同步影響華語圈!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蕭素英副研究員,透過古漢語、現代國語、近現代閩南語的語料分析,帶領「研之有物」讀者一同看看台式國語的前世今生。
・2020/09/19
讓 AI 坐上審判席,會是追求正義的新解方嗎?AI 法官是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或者科技暴走的新危機?「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建良,從法學視角提供思辨觀點,我們不只應審視 AI 的技術能力,也必須嚴肅面對規範性界線。
・2020/08/29
宇宙也有麥田圈?重力如何害遠方星系「面目扭曲」,宛如魔戒?磁星會吹熱泡泡,研究員用電腦畫浮世繪?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參與中研院「開放博物館」,「星海巡奇」線上展覽展出研究員們的心血!快來飽覽令人腦洞大開的天文奇景!
・2020/08/18
看圖說故事對人類來說,是輕鬆好玩的事,但對 AI 來說,卻是巨大挑戰。在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古倫維副研究員的努力下, AI 看圖說故事的能力有了很大的進展。而她的模型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2020/08/17
第 29 屆中研院院士的余淑美,以水稻基因研究享譽國際,她是怎麼踏入分子生物學?又是為什麼對水稻基因情有獨鍾?而他所提議的「建置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又是為什麼會誕生呢?
・2020/08/14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處處用心、事事認真的余淑美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解決越來越急迫的全球糧荒,也讓臺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
・2020/08/04
殷墟是商朝晚期的王都遺址,也是中國現代考古發掘的搖籃。除了舉世聞名的甲骨文,殷墟還出土眾多銅器、陶器、馬車器、骨器等珍貴文物,件件印證了上古文明的燦爛風華。原本備受質疑的商朝歷史,也由此獲得文物的強力佐證。
・2020/07/21
在文明漸漸興盛下,衛生行動除了公共環境整潔,更是關乎每個人的行為、習慣,至此,改造出一種「衛生」的文明身體,已成了重要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住進身體的衛生感,已經讓衛生不單單是腦袋裡的知識判斷。而在防疫下誕生的口罩、個人杯、餐桌大轉盤,又讓我們的衛生發生什麼改變呢?
・2020/07/20
2013 年起,中研院、LASS 社群、民間企業、學校和政府等合作下,打造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 PM 2.5 感測資料平台:以「空氣盒子」構成綿密的空汙監測網路。對於民眾的生活能及時提供資訊,空汙的威脅也能馬上得知。本篇文章專訪陳伶志研究員,一同了解空氣盒子的開發與推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