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1/03
想要靠經濟成長來擺脫債務,一個經濟體的實質 GDP 成長率必須高於其債務實質利率。然而,許多已開發經濟體儘管實施低利率政策,在過去 10 年裡,政府始終無法削減掉足夠的赤字並讓此一減債方程式取得成功。在新冠疫情衝擊後,更是絕不可能了。
・2020/11/04
每年 7、12 月,中研院都會發佈對台灣總體經濟的預測,12 月公布隔年總展望,7 月發佈當年修正後的預測數據。但未來未來一直來,變數這麼多,經濟學家是怎麼判斷前景大好或大壞?難道是靠投票、擲骰、丟硬幣?「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經濟預測小組召集人、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周雨田,帶你破解經濟預測的幕後步驟,一窺經濟學家如何推估經濟指標,幫助政府和大眾掌握經濟風向。
・2019/05/24
英國氣候變遷法從 2008 年頒布至今已超過 10 個年頭。這次有幸訪問到英國氣象權威何博安爵士(Sir Brain Hoskins),帶各位回顧整個氣候變遷法案的誕生、茁壯與成果,期待能給正歷經能源轉型的台灣社會更多省思。
・2018/12/10
中研院經濟所的楊子霆助理研究員,分析實際數據發現: 實質 GDP 僅能反映國內生產數量,不代表國民消費能力,特別是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仰賴「資通訊產業」出口,其生產品價格在全球競爭下越來越低,而大眾想消費的民生物品,卻因「原油價格上漲」越來越高,這造成「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實質 GDP」的成長。若要突破關卡,強化發展以人才價值為主的產業,是改變現有困境的方向之一。
・2013/12/11
如同凱因斯當年的諷刺:「我們正處在一個透過統計數據而充滿喜樂(而悲傷沮喪)的新時代」,現今似乎少有國家施政不被GDP、GNP牽著鼻子走,不過計量國民所得的起源其實來自二戰時管理戰時經濟體的需求,就像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比喻一樣,所得稅的起源也是為了因應一戰的集資措施,但「稅金有如斑紋貽貝,一旦引進,便會迅速增生,難以徹徹底底殲滅」,今日繳所得稅好像天經地義。
・2012/12/21
根據行為科學專家德艾夫的調查顯示:未來的收入和青少年時期對生活的滿意度有關;青少年時期越感到幸福,成年後會有較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