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3/29
「水稻教母」余淑美30年來投入水稻研究,從1993年完成全世界第一個利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到建立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隨後更發現了水稻抵抗逆境的關鍵機制。
・2020/08/17
第 29 屆中研院院士的余淑美,以水稻基因研究享譽國際,她是怎麼踏入分子生物學?又是為什麼對水稻基因情有獨鍾?而他所提議的「建置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又是為什麼會誕生呢?
・2020/08/14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余淑美院士,從小對農村和農作物就有濃厚的感情。踏上研究之路後,她以水稻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處處用心、事事認真的余淑美在水稻的基因研究成就斐然,獲邀參與蓋茲基金會資助的「國際 C4 水稻計畫」長達十年之久,致力於打造抗逆境、高產量的超完美水稻品種,解決越來越急迫的全球糧荒,也讓臺灣的水稻基因研究在國際占有一席之地。
・2019/12/18
台灣人的日常三餐常見的熱騰騰白米飯究竟來自何方?陸稻和水稻,傻傻分不清楚?讓邢禹依特聘研究員透過基因序列比對,為我們娓娓道出台灣蓬萊米的身世,以及臺中 65 號的傳奇故事吧!
・2019/08/12
今年全臺最火紅的昆蟲議題,絕對非秋行軍蟲莫屬了。這個近期飄洋過海來臺灣的外來種需要一套害物整合管理策略來因應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2015/08/12
林芳儀和陳毅翰,由學者轉行為農夫,到宜蘭種田。「科學魂」不減的他們,在農田裡實行一系列科學試驗,今年首先發起「福壽螺退散計畫」,鎖定農夫的頭號公敵!他們強調,生態不只存於人跡罕至的山林,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是農田,他們把眼光放在十年後,打算一年執行一個計畫,逐步累積出資料庫,並拉攏更多農民加入。
・2012/04/10
要養活東南亞迅速增長的人口,需要發動第二次的綠色革命。農業科學技術取得的進展,可以對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成功做出貢獻,而挑戰在於,利用更少的水、營養物質和土地,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來增加作物產量。
・2012/01/05
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合作計劃,打算在兩年時間裡對1萬種水稻品種的基因組進行定序,這可能有助於培育更健壯、生長更快速,或者產量比以前更高的新品種。
・2011/11/24
在中國進行的一個為期6年的研究發現,當把魚引入到水稻田之後,農民能夠種植與傳統的水稻單一栽培同樣數量的穀物,但是殺蟲劑用量少了2/3、化肥用量少了1/4。
・2011/09/30
澳大利亞植物功能基因組學中心(ACPFG)的Alex Johnson告訴本網站說,這種轉基因水稻的含鐵量是傳統水稻的4倍以上,含鋅量是傳統水稻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