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陶_96
林希陶
80 篇文章・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8月 重設

・2022/08/02
曾經,人們認為最早的 ADHD 醫療文獻是蘇格蘭醫師克萊頓在 1798 年出版的醫學教科書。但在 2011 年,澳洲藥師約翰.顧爾德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2018/08/11
《第三度殺人》為知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此一電影從2017年上片以來引起了一陣旋風,在多個日本電影獎項中多有斬獲。電影劇情環繞在福山雅治所飾演的律師,企圖想幫殺人犯三隅高司(役所廣司飾)脫罪;這樣的情節聽來很合理--律師盡可能找到可以輕判的證據。然而,隨著一次次的律見,一次次的開庭,犯人竟然一次次的翻供,這當然不容日本法院所樂見。
・2017/08/22
《攻殼機動隊》所建構的科幻世界中,機器人可以做到人類所有可以做到的事。但回到現實中,機器人和人類仍有極大的差別,除了人類有前額葉的執行能力,更具有機器人所沒有的心智。我們只要不停地發揮人類的優勢,「不時騰出時間,停下一切好好思考」。或許,未來世界人類仍有許多生存空間。
・2016/08/06
科學的基本原則是小學階段就已經學過的—「先觀察,作出假設,最後用實驗加以證實」,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而其中被大家視為「科學新知」的資訊,大部分都是單一研究,到底能不能反覆驗證,根本是問號。因此,如果要判斷一篇好的科普文章或報導,到底應該如何檢視呢?
・2016/08/01
白天啼哭,大人處理方式可以有多種變化,如轉移小孩的注意力,當小孩注意到其他事物,安撫起來也比較順利。但大半夜哭鬧,常常成為新手父母最為棘手的問題。到底新手爸媽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2015/08/27
「代幣制度」是行為治療中的一項技術,很多家長在家裡都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導正孩子的行為,希望小孩的正向行為變多,負向行為變少。但多數家庭實行起來經常遇到困難,也不知如何改善,最後只好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本篇文章將為你介紹代幣制度的使用方法,作為與孩子們互動的參考。
・2014/08/27
科學實驗證據的結果是有分等級的。等級Ⅰ為系統性回顧研究(或稱後設研究),此為統合多篇研究而成;等級Ⅱ為隨機分派的研究;等級Ⅲ為非隨機分派的研究;等級Ⅳ為個案研究;等級Ⅴ為專家意見,也就是只根據自己有限的臨床經驗來說明。等級Ⅰ的證據能力可靠度最高,反之,則可信程度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