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陶_96
林希陶
80 篇文章・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10/20
人們對行為理論作為教育小孩的方法是否正當至今還爭論不休,但是許多人對於行為理論的批評是來自於對行為理論認識的淺,以為只有古典制約、操作制約、懲罰才是行為理論,削弱(extinction)、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系統減敏感(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型塑(shaping)、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es)等等應用部分,卻自行判定與該理論無關。
・2014/10/13
開始當父母之後,才發現育兒相關的知識,常常令人眼花撩亂。似是而非的論調所在多有,不停地困擾著時間所剩無幾的家長們。面對這樣的景況,若無一套判斷準則,肯定會淹沒在大量資訊之中,隨時都有滅頂的可能。
・2014/10/06
現今嬰兒先天的疾病大約有七千種以上,裡面有很多都可以預防。從現有的資料看來,預防保健服務的介入中,最有效果的三個是酒精控制、葉酸攝取、血醣控制,次為戒煙、PKU(苯酮尿症)控制、癲癇處置、減低肥胖。結論告訴我們,假如想要減低嬰兒的先天疾病發生的機率,孕婦最應該做的就是戒煙、戒酒,控制體重與血醣,並且考慮增加葉酸攝取。若有慢性疾病的人,如PKU或癲癇也應進一步追蹤。至於綜合維他命是否應該增加攝取,這裡的文獻回顧中找到的篇章的結果並不顯著。但依營養概念,仍須在食物中適量添加,以維持懷孕所需。
・2014/10/01
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精神疾病近日來再次倍受大眾矚目,但某部分人其實認為所謂ADHD其實根本不存在,發生的各種症狀只是患者其他問題和特徵的集結,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另外,治療過動症是否需要吃藥,其實也端視於每個案例個別的情形。但不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唯有認真面對問題,並且盡力的執行計劃,才能得到最佳的緩解效果。
・2014/09/29
為確保胎兒神經管發育正常,母親懷孕期間服用葉酸,幾乎是現代父母都必備的常識。但有研究指出血液中葉酸濃度跟過敏有關,既然這個議題影響深遠,每個懷孕婦女幾乎都被建議要吃葉酸,醫療社群應該會有更佳科學判斷。因此,最佳作法還是進入醫學資料庫搜尋一番,確認是否有回顧性研究來做詳盡的討論。
・2014/09/22
哺育母乳是所有新手媽媽的渴望。但在台灣為了執行所謂的母嬰親善制度,對於新手父母卻形成極大的壓力,這其實與當初訂下夢幻哺乳聲明已經背道而馳了。站在個人情感上,沒有人不希望母乳餵的越久越好。但若沒有相關的政策與配套措施,一切都是只是空談罷了。若良好的哺乳與育兒環境遲遲未被建立,少子化現象只會越演越烈,難保哪一天就進入亡國滅種的情狀。台灣現在已經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了。
・2014/09/15
到底使用奶嘴會不會影響哺乳時間長短?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所提出來的建議都無法從品質良好的研究中得到證實。簡單的說,就是奶嘴的使用,並不會影響哺乳持續時間的長短,對於降低嬰兒猝死症的效果也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證明。身為新手父母的我們,還是放寬心就好,不用過度苛責哺乳持續時間,也不要因為使用奶嘴來安撫孩子,就需要有奇怪的自責感。
・2014/09/08
喝母乳真的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商嗎?外電報導的二手資料可能經過錯誤的解讀,要仔細研讀第一手的研究論文,分析實驗設計,才不會將事實誤傳成謠言。
・2014/09/06
母乳到底能否促進智力發展?母乳對於智力並沒有直接影響,對兒童智力最大的影響主要來自母親的智能與社經地位的效果,小孩有母奶喝當然不錯,但因為種種條件限制而需餵食配方奶的話,家長也不用過度擔憂。
・2014/09/01
研究告訴我們,魚油的補充影響甚小,即使統計上有顯著,其顯著的程度還是太小,在臨床上並無重要性。即使提高補充劑量(每天至3.7克),仍未有什麼決定性的效果。一項研究發現,30名嬰兒在四個月大時,DHA組比安慰劑組在視覺敏銳度上反應較佳;但到六個月大時,兩組已無差別。這樣的結果告訴我們,隨著嬰兒變大,這個效果就不見了。第二篇與第三篇的結果相似,在視覺功能上,兩組嬰兒也沒有差距。因此,有沒有補充魚油,對於兒童的視覺發展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