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慈忻
陳 慈忻
55 篇文章・ 1 位粉絲
在丹麥的博士生,專長是用機器學習探索人類生活空間,正在研究都市環境變遷與人類健康的關係。曾擔任防災科普小組編輯、社會創新電子報主編。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3/08/08
2013年蘇力颱風過境,新竹縣的舊中正橋因強勁的風雨,7月13日斷裂,數公尺的橋面落入頭前溪,若是當時有人車在橋上,必定造成嚴重傷亡。橋梁監測是結構物監測中的重要項目,國家地震工程研究院的林詠彬研究員指出,相較過去只監測橋粱的受震反應,橋梁在豪雨沖刷下的監測是研究的新趨勢,究竟橋梁沖刷研究如何進行?
・2013/08/17
坡地災害在地形年輕、地狹人稠的台灣是常見的災害,然而,2013年6月23日作家吳念真在自由時報指出台灣人對坡地開發風險有「假裝看不見」的問題。本專題採訪台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從科學原理探討土石流的特性,說明坡地開發的限度為何,最後探討在台灣的情境下,法規管制的從無到有、四十多年來的鬆綁與緊縮,究竟我們想要的開發是什麼呢?
・2013/10/04
  美國中西部科羅拉多州淹大水,連帶引發的救災爭議正如火如荼延燒,不是民眾批評政府救災效率不彰,而是因為CLMax公司運用名為「飛控」的無人飛機,即時取得災區航照圖,卻被政府單位下令停止。這架飛機如何在航空科技中脫穎而出,首先取得災區航照圖?政府單位又為什麼反對?
・2013/10/30
狂風豪雨過後,倒下的不只是行道樹,可能還包括你正在使用的無線網路。2013年5月25日,龍捲風侵襲美國中部的5天後,防災科技實驗室(Disaster Tech Lab)即發表《Moore, Oklahoma Wireless Signal Assessment》調查報告,憑藉免費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簡稱App)服務迅速完成無線訊號評估任務。
・2013/12/17
實踐社會價值的各種工作形式有很多,社會工作者是站在第一線,他們在長期的實務參與中一再學習新的人、事、物,社工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不單憑價值理想支撐,從實務洗鍊出的理論和專業是綜融性的。究竟在災後重建的工作中,社工扮演什麼角色?他們的價值理念及運作邏輯是什麼?台灣的災後重建的情境出了什麼結構性的問題?本專題邀請到實務經驗豐富、兼具管理及社工專業的陸宛蘋老師,提出她的見解。
・2013/12/17
生活在台灣,媒體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如影隨形,摸不到,成為習慣。如果將媒體視為一個動詞,這個過程會對哪些人造成影響呢?其實是多層次的,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被採訪的人」,尤其媒體拍攝受訪者流淚、煽情的畫面,容易引起民眾質疑「會不會傷害到當事者?」;但再想一想,我們自己所相信的社會面貌,不也是媒體形塑的嗎?因此「接收媒體的大眾」也是受影響的對象;最後,最容易被忽略的影響對象是「記者」,他們從事第一線採訪和報導的過程,貼近社會寫實的面貌,思考如何轉譯為新聞,這同時是自我內化的過程。
・2013/12/18
人會成為犯罪事件中的受害者,背後有很多的條件因素,如果去除其中的幾項因素,就能抑制犯罪發生,比起犯罪後實施嚴厲刑罰的效果更好。災害預防有類似的邏輯,災後重建的工作,其實正是在提升社會的「韌性」,預防下一次災害的轉機。李宗勳教授於1999年開始擔任從事中央警察大學的教職,就恰逢921大地震,開始從事災後重建相關的研究計畫。身為警政體系的教師,時常分析由上而下的體系編制,也從事行動參與式的研究,由下而上感受在地。在這些年雙向的反省與研究歷程中,他的體悟是什麼?本專題將與各位分享。
・2013/12/25
氣象局早已承認氣象預報從來就不可能100%精準。事實上,當社會各界一次又一次的抱怨氣象預報不準時,早已突顯台灣的防災溝通不夠充分,民眾對於氣象預報的科學原理理解不足,以至於無法接受氣象預報測不準的事實。到底為什麼氣象預報會不準?
・2014/02/18
寒害不單純是寒流造成的,「寒」是冷的意思,在海洋地理上所牽涉到的事情很廣,當然也不會只在冬天才發生,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鄭明修指出,颱風也有可能造成海底世界的寒害。
・2014/06/10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及東亞颱風必經路徑的交叉位置,地震是台灣的常客。不過以氣象事件釀成的災害來看,除了地殼或大氣的運動本身的威力,也不可忽略災後傳染病爆發的風險。金傳春教授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博士,目前除了任教於台大公衛學院外,也長期參與第一線防疫工作,甚至架設「防疫先鋒」網站(http://www.eid.url.tw/)參與防疫實務,本專題將由金傳春老師說明災區「為何」以及「如何」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