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anSci之前,我的工作是在蒙古推動公民新聞平台「遊牧綠 NomadGreen.org」,所以過去3年前往蒙古多達五次,蒙古也成為我最喜愛的國家之一。今天看見自由時報報導《蒙古抗暖化 砸2200萬製冰》,覺得很「奇妙」(不是正面也不是負面,就是奇妙),也順便詢著關鍵字找到了一篇英國衛報的報導「Mongolia bids to keep city cool with ‘ice shield’ experiment」,在此稍微介紹一下。
這個冰盾工程的目的說來單純,就是要讓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夏季的戶外溫度能夠低一點,作法也單純:在流經市區的土拉河造個夏季也難融化的大冰塊!蒙古位於中國跟俄羅斯的中間,只有兩個鄰國,而且是世界第二大的內陸國。其首都烏蘭巴托跟台北一樣,是個四面環山的盆地,足以抵擋一部份西伯利亞吹來的冷空氣。流經市區的土拉河(Tuul River)是蒙古人的母親河,支持著150萬烏蘭巴托人-也是半個蒙古人口-的用水。
這個計劃將在11月底展開,也就是蒙古的冬天起。然而蒙古的冬天對台灣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我曾經於11月初造訪蒙古,並橫越整個戈壁沙漠一直到中國內蒙古。當時烏蘭巴托市的室外溫度約是零下5度-10度,對蒙古人來說還算溫暖,路上甚至也還看得見穿短袖、短裙的年輕人。一出烏蘭巴托往南走,氣溫持續下降,大約是零下10度-15度。這對蒙古人來說都還算是「秋天」,因為真正的冬天是零下40度以下,從11月底持續到隔年2月的超寒冷氣候。降雪甚至會一直持續到5月、6月。全年只有7-8-9三個月算是夏季,然而這也要看地方。愈往東部愈能吸收到從遙遠海面吹來的水氣,西部或是北部還是會有點冷(對我來說)。
這麼一個冷到不行的國家,為何還需要製冰抗暑呢?其實跟全球氣候變遷有關,更與烏蘭巴托愈來愈嚴重的都市熱島效應有關。冰盾工程由烏蘭巴托市政府支持10億元蒙圖(Tugrik),約合台幣2200萬元,希望能藉此減少夏天開空調的需求跟,調節飲水跟灌溉用水量。如果有效的話,也會在其他城市複製,報導中沒說哪些城市,但我也懷疑其他城市(如第二大城達爾汗、第三大城額爾登特)是否需要,因為烏蘭巴托的情形太特別。
根據自由時報的報導:
在極北之地,河流或泉水流入地面裂縫,而後回滲到地表結冰,夜以繼日,冰層會逐漸變厚,形成超大冰堆,亦即所謂的「二溴磷」(naleds)。冰堆與規律凝結、厚度約1公尺的湖面結冰不同,只要有足夠的水壓滲透到地表,冰堆就會持續擴大,有時厚度甚至可超過7公尺,融化的速度自然也比表面凝結的冰層緩慢許多。
上面這段敘述沒有問題,但是很詭異的竟然把naleds(積冰)翻譯成二溴磷(???),該報導後面也持續翻錯,完全不懂怎麼翻的。(naled是俄文,就是指河水結冰;蒙古借用了很多俄文用語) 。是的,二溴磷的英文也是naled,不過翻譯沒發現很詭異嗎?
總而言之,蒙古政府聘雇的工程公司要做的就是在結冰的河面上鑿洞,讓下層的活水受壓力而踴上河面,然後因低溫自然結凍,增加naled的厚度。這些冰就能留在河中更久,降低因熱島效應造成的空調需求,也留下可用的淡水。
然而我對於這項計劃有許多疑慮。烏蘭巴托的熱島效應其來有自,主因是市中心過度開發,都市內沒有綠地、高樓大廈興建缺乏規劃,加上全世界最嚴重的空氣汙染(市區車輛非常多、新建案無數、兩座火力發電廠、加上市郊50萬人居住在蒙古包區,依舊焚燒煤炭、木材、寶特瓶、輪胎等各式垃圾來煮飯、保暖)。其實蒙古幾乎是看不見冷氣機,冰箱也是偶爾用用,會需要空調主要是因為建築設計跟規劃錯誤的問題,靠冰盾工程來解決實在是治標不治本。
再說調節用水的目的好了。烏蘭巴托的環保局局長3年前跟我說過,烏蘭巴托的人口承載上限是180萬,然而如今因為蒙古與其他國家積極開發國內礦產,經濟成長率年年超過20%,烏蘭巴托湧入大量外來人口,光是中國民工大概就有5萬人以上,更別提不斷從牧區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機會的牧民。這些牧民因為氣候變遷、河流枯竭、過度放牧、沙漠化、開礦以及嚴冬喪失牲畜等等因素而放棄遊牧生活。要是你也看看蒙古市郊山頭那不斷蔓延的蒙古包區景象,老實說,烏蘭巴托人口就算此時此刻已經到達180萬,我也不覺得奇怪。用水量激增的情況下,把土拉河的河水透過冰凍的方式留下一點,用處也不大,而且如果真的留下太多,更該擔心的是下游流域的草原問題。
所以我個人對這個計劃是看衰的,甚至覺得有點浪費錢。等我問問蒙古友人再看看有沒有詳細一點的消息,再跟大家報告。當然,也歡迎大家明年跟我一起去蒙古!看看這個工程是否真的有用囉。(請打下面這個專線…..XD)
資料來源:Gurdian-Mongolia bids to keep city cool with ‘ice shield’ experiment 作者:Jonathan Wa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