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不論是在選舉前的議題辯論上、情侶的大小爭執上、課堂的討論課程上,往往可以看到爭執的雙方帶著「我的思考比較合理、理性」的態度和對方爭辯。但是,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思考當中,總是充滿了許多可能的謬誤,事實上,我們也許永遠也無法看到客觀理性的事實,因為客觀理性的事實或許從來都不存在。
本篇文章將先舉出幾個常見的思考盲點,以及可能出現這些盲點的生活實例,最後,我將提出我的看法,討論看看我們是否能夠達成終極客觀的目標,或是我們只能在自己的主觀世界當中,探討各自認為的真實。
心理學家對於人們的思考謬誤,一直以來都充滿了興趣。就好像在一場球賽中,雙方的球迷總會看到不同的「真實」,例如今天剛結束的中華職棒台灣大賽,Lamigo和中信兄弟雙方的部分球迷,都帶著仇視對方球迷的觀點在批評對方的不是,認為是對方先秀下限,自己做的只是剛剛好而已。
事實上,Hastorf和Cantril兩位心理學家,在1954年所發表的一篇論文裡,就描述了這樣的現象:普林斯頓與達特茅斯兩校的美式足球校隊,在季後賽碰了頭,雙方球員在這場比賽中都相當粗暴,造成彼此衝突不斷、傷痕累累。球賽結束之後,心理學家們訪問了兩校的學生,播放了該球賽的影片給他們看,並要他們判斷雙方的犯規次數,幾乎所有普林斯頓的學生都認為這場球賽「粗暴而卑鄙」,認為對方的球員先開始了這場卑鄙的遊戲;但在此同時,達特茅斯的學生則認為雙方的責任相當,球賽雖然粗暴,但是公平而光明正大。同時,普林斯頓學生認為對手犯規次數是自己兩倍,但是達特茅斯的學生則認為雙方犯規次數差不多[1]。
心理學家把我們觀察的歷程稱為建構社會現實(construct social reality):我們會根據自身過去的經驗,對眼前的事件產生各自的認知與情感,並藉此建構各自的真實。也就是說,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並不是來自於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而是我們自身的經驗。由於我們都是根據各自的經驗來建構自身所看到的「真實」,因此難免會出錯,心理學家提出了幾種常見的歸因謬誤,最常見的便是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是由心理學家Lee Ross在1977年所提出的,這種謬誤的定義是「在判斷某個人做出某件事情時,人們往往會高估性格因素的影響,而低估了環境的影響力」,尤其是在評判他人的事件時,這種歸因謬誤很常見,例如小明考試考不好,媽媽便認為是他自制力不夠,而沒有考量到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引起他的興趣;同樣的,這種現象在政治口水戰上也很常見,例如有些人批評陳水扁總統任內經濟拉警報是他做得不好,卻沒有考量到當時全球的經濟脈動對我國經濟可能的影響。
還有一種常見的基本歸因謬誤,就是所謂的「公平世界假說(just world hypothesis)」[2]:「這個世界是公平的,那個女生半夜被強姦,一定是因為她穿著不檢點,半夜12點還穿熱褲走在暗巷裡,所以才會受害啦,不然其他人都沒有怎樣,為什麼就她被強姦?」,這便是一種常見的基本歸因謬誤,把錯誤過度歸咎於當事人的內在性格,而忽略了外在情境(如:犯罪本來就有可能是隨機發生的,治安不好應該要檢討的是巡邏網絡做得不夠徹底)。
其實公平世界假說的背後,其實也帶有著一種防衛性的思考,尤其當受害者和自己的特質、背景越相近的時候,人們越容易產生這樣子的思考模式:「如果她的特質跟我這麼像,我們都是住在同一個里裡面的人,她的年齡又和我相差不大,外貌也差不多,那麼她被強姦,我就也有可能被強姦」,當這樣想的時候,會讓自己感到很不安,畢竟這個環境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也有可能在某一天遭受到襲擊。為了讓自己安心,不至於產生失調、焦慮的感受,於是當人們能夠把這件事情歸因於她的個性:「她穿著不檢點,所以才會被強姦」,而不是外在環境:「她運氣不好,事實上強姦案件是隨機發生的」,那麼思考者就能夠獲得一種安定的感受,認為自己不至於遭受和她相同的厄運。
最後,我們在思考自身的問題時,也很常採用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好事情發生都是因為我夠努力(內在歸因),壞事情發生都是運氣不好(外在歸因)。但是當我們採取這樣的思考態度時,我們常常就沒辦法改變我們生活的模式,總是認為自己是不需要改變的,壞事的發生只是運氣不好而已,當我們越是這樣想時,就越難去正視自身可能的問題[3]。
然而,帶著這些歸因謬誤生存,真的是不好的嗎?又,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客觀真實的存在嗎?我覺得可以採用諮商心理學常用的思考方式,來看待這樣的問題。我有一個朋友和他的諮商師討論,他是否應該繼續賭博,他的諮商師告訴他,如果賭博對他而言是一種生活中的娛樂,即使輸錢也不會造成他經濟上的負擔,但是不賭博卻會讓他沉溺在生活中的悲傷之中,那麼他繼續賭博反而是好事。這讓我想到佛洛伊德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某個人的自我防衛機轉有助於他生活下去,在你能夠為他提供更好的方式之前,請別剝奪他的防衛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該不該正視自己的問題,重要的不是客觀而言,問題是不是真的是個問題,而是主觀而言,當我們做或不做某件事情時,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而我們想要怎麼樣的人生?
例如前面提到的公平世界假說,海苔熊便曾在江子翠捷運殺人事件發生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告訴讀者們,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有如此的恐慌,便是因為我們心中的公平世界假說崩壞了;這也就是說,當我們帶著這樣子的假說來看世界時,反而讓我們能夠更安心地去搭捷運,而不必因為某次的隨機事件,而對出門搭車這件事情感到過大的恐慌,否則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繼續我們原本的生活。因此,雖然心理學家把這些思考方式稱為是謬誤,我覺得到不必然,因為這些思考方式,其實有時候是更有利於我們生存下去的。
進一步的探討這件事情,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客觀真實的存在嗎?我覺得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模式,除了人們之外,並沒有一個更高階的思考主體,為這個世界訂定一個客觀的真實(我們暫時把神明等等放一邊)。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這世界上,每一個人的主觀真實是確實存在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思考、感受、行為、想法、生活經驗等等,當我們在探討所謂的歸因謬誤時,其實更應該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我們所做的歸因,是否符合我們歸因對象的主觀真實世界?當我認為我女友總是自私自利,對我不公平時,這樣的想法,是否真的是她的本意,或是是我誤解了她的意思呢?從這樣的觀點作為思考的基礎,我覺得才是這些歸因謬誤理論,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吧!也許我們永遠無法覺察到所有人的主觀世界,但這些理論告訴了我們,其實我們所思考、感受的主觀世界,並不是如我們所以為的那麼絕對。
延伸閱讀
- [1]Hastorf, Albert H.; Cantril, Hadley.They saw a game; a case study.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49(1), Jan 1954, 129-134.
- [2]http://psychology.about.com/od/jindex/f/just-world-phenomenon.htm
- [3]《心理學》英文20版全新譯本。Richard J Gerrig著,游恆山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