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2015年7月14日這一天,由美國NASA於2006年所發射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成功靠近了冥王星,為我們帶來了比過去用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觀察到的更豐富的資料和更清晰的影像,不過關於冥王星更詳細的資料還有待從新視野號傳送回美國NASA任務控制中心。(下左圖為2002年至2003年藉哈柏望遠鏡所觀察到的冥王星,下右圖為2015年7月13日由新視野號所拍攝之照片[source: wikipedia])
其他太空望遠鏡也會為冥王星的三圍提供不同的資料。譬如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專精於紅外線測量,其這方面的能力遠勝於新視野號,兩者的數據交叉比對後有助於新視野號分析出冥王星冰層中的化學成分。位於智利的設施,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The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則會記錄由冥王星散出的偏冷熱輻射;這應該能讓科學家為這顆矮行星建構出更好的溫度曲線。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上圖為冥王星軌道與八大行星軌道對照圖。截圖自The Sky Map | 3D Solar System Simulator 。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這個網站,搜尋 Pluto 並勾選 animate ,調整合適的時距,便可以隨心所欲從任意角度觀察冥王星與八大行星的軌道運動。只是 3D 模擬運算量大,網站頗容易當哈哈……
丹尼索瓦人 (Denisovan) 為 5 萬年前一支滅絕的人屬,與著名的尼安德塔人 (Neanderthals) 以及現代人曾存在於同時期。過去從其他人種的 DNA 中,可以發現到丹尼索瓦人血緣的蹤跡,證實了這支族群曾廣佈亞洲大陸。但形態部分的資訊一直不足,科學家一直難以得知其長相。
今年 (2019) 九月,科學家透過西伯利亞所發現的丹尼索瓦小女孩遺骸,從小指中的 DNA 之表觀遺傳學資料,配合基因資料庫中對基因表現的認知,重建了丹尼索瓦人的面貌。而研究重建得出的長相,在後續的研究中與已證實屬於丹尼索瓦人的下顎化石進行比對後,發現預測模型與結果近乎完美的相符,顯示本次重建結果的可信度相當高。
其基因體定序的結果顯示,有部分基因片段是過去科學家以為只有真核生物中才會發現的。經 DNA 分析後,科學家推論,阿斯加德微生物群或其遠古親戚很可能與真核生物的起源有關,意味著生物分類學的三域說(古細菌、細菌、真核生物)有可能併作兩域,真核生物成為古細菌域底下的分支,古細菌域與細菌域唯二併立。這大膽的推論目前證據尚嫌不足,還有待更多證據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