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白吃的狼

陸子鈞
・2011/10/05 ・276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463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狼photo source:pixabay
狼  photo source:pixabay

從自然紀錄片中,常常可以看到結隊的狼群合作追捕獵物,但不是所有的灰狼(Canis lupus)都會在「合作」中付出心力。一則發表在《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期刊中的報告提到,生物學家研究黃石公園中的狼群,發現打獵成功率並不會隨著成員增加而增加。成功率在狼群超過四位成員後就呈現平穩,可能因為較大的狼群中包含白吃的成員,這些狼不用照顧後代,因此也不需要冒著風險打獵,只有在狼群中付出微薄的心力。

資料來源:ScienceShot: Freeloading Wolves [29 September 2011]

文章難易度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

3

25
0

文字

分享

3
25
0
不是吃素的!亞達伯拉象龜的「緩慢狩獵」,打破草食系刻板印象!
Curious曉白_96
・2021/09/20 ・279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要形容陸龜,大家多會說出動作緩慢、草食性、溫和不具攻擊性、一直被打壓(?)等等詞彙。但是!就在 2020 年 7 月,一名保育人士 Anna Zora 在東非塞席爾群島(Seychelles islands)上的弗雷格特島(Frégate Island)直擊了一個震驚世人的畫面:一頭亞達伯拉雌象龜(Aldabrachelys gigantea)正努力伸長脖子,並以極其緩慢的速度「蓄意」逼近一隻幼小燕鷗,即便燕鷗奮力逃脫,但仍被這頭象龜追捕並吞食。

這段視頻釋出後,讓生物學家們都跌破好幾副眼鏡,陸龜會「狩獵」?!學者們對於此事紛紛表示真的是史無前例阿!跟著本篇文章,讓我們來看看象龜們不為人知的一面吧~

亞達伯拉象龜。圖/WIKIPEDIA

亞達伯拉象龜小簡介

世界上陸龜三巨頭就屬加拉巴哥象龜(Geochelone nigra)、蘇卡達象龜(Geochelone sulcata),以及今日主角,亞達伯拉象龜(Geochelone gigantea),當中亞達伯拉象龜體型排名第二。雖然說不是最大隻的,但他的體重還是能增長至 300 公斤左右,背甲也能達到 130 公分(根本陸龜界大坦克)。亞達伯拉象龜主要分布在非洲賽席爾的亞達伯拉群島,他們擁有強健的腳力可以踏遍各種地形,因此無論是草原、灌木叢,還是紅樹林、海岸都能見到牠們的身影。此外,他們甚至還有長脖子,能伸長並吃到距離地面一公尺的樹葉。雖然看似很強,但其實他們的最大弱點就是怕熱,天氣炎熱時,便會躲在洞穴或直接泡在水裡,甚至一待就是整天。

亞達伯拉象龜也吃葷?!

大家最好奇的重點來了!他們平時究竟吃什麼?據學者們先前的觀察,他們主要還是以草本植物或木質植物的莖為主食,但還是「偶爾」會吃一些蟹類屍體、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腐肉補充蛋白質。但是,這些「偶爾」阿,據先前觀察,曾經捕捉到蟹類屍體外殼破碎,並正被一隻亞達伯拉象龜啃食。因此,學者們認為這隻象龜有可能是「無意」踩死這隻蟹,因此也無法判定亞達伯拉象龜是否會進行蓄意地狩獵行為。不過,2020 年 Anna Zora 拍攝到了亞達伯拉象龜正在獵捕燕鷗雛鳥的行為,影片釋出確實嚇壞了不少學者,因為自人類開始記錄象龜行為以來,從未確實記載到象龜有過狩獵的舉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龜龜食性大不同

龜龜大致可分成陸龜、澤龜(兩棲龜)、水龜,由於演化、生長棲息地的差異,這三種龜的日常飲食也大相逕庭。有養過龜龜們的朋友,大致都認為陸龜草食,水龜肉食。陸龜的主食還是以植物為主,因此他們的大腸構造發達,能消化粗糙的植物纖維。然而陸龜也不是一直都吃素,他們在成長期也需要補充蛋白質、鈣,所以也需要吃些動物腐肉、骨頭和蝸牛殼,另外,一些生活在食物種類豐饒雨林的陸龜們(例如紅腿象龜(Geochelone carbonaria)、黃腿象龜 (Geochelone denticulata))則是屬於雜食性。澤龜、水龜也屬雜食性,澤龜幼年偏愛吃肉(會吃河流中的貝類、魚、蝦),成年則偏向吃素(多吃水生植物);水龜則是偏肉食主義,淡水龜會吃魚、蝦,海龜會吃蟹、水母。由此可知,這些龜龜們的生活環境是影響他們食性的一大主因。

關於亞達伯拉象龜的「狩獵」行為

針對亞達伯拉象龜狩獵行為, Anna Zora 與劍橋大學彼得學院(Peterhouse, Cambridge)的島嶼生態學家 Justin Gerlach 也開始展開研究,並將此次發現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同時他們也在發表中歸納出以下重點。

 Anna Zora 在拍攝影片的當下,發現一隻小黑燕鷗(Anous tenuirostris)雛鳥從樹巢中掉落,而小黑燕鷗雛鳥一旦脫離巢中,他們典型的行為就是試圖讓自己高於地面以避開地面上出現的危險。這也是為何影片一開始時,這隻燕鷗雛鳥就死守在一棵橫臥於地面上的樹木上,而他們發現影片中的亞達伯拉雌象龜似乎深知這些燕鷗雛鳥的習性,因此直接爬上樹木,步步逼近這隻不會飛的雛鳥。

更值得注意的是, Anna Zora 等人注意到這頭象龜在獵捕時,會張開下顎,同時將舌頭縮回、眼睛閉上,這是陸龜產生警惕、攻擊性才有的行為(一般而言,當陸龜吃草食時,通常是會伸出舌頭的)。上述刻意靠近樹木上的雛鳥、縮回舌頭的跡象都透露著這隻雌象龜可能是個經驗老道的「獵龜」。對於動作緩慢的象龜來說,他們根本追不上那些動作敏捷、迅速的動物們,因此會成為獵物的動物通常是不會飛,或不會試圖逃跑的小鳥,因此學者們稱此次的狩獵行為為「慢速狩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我們把鏡頭拉遠,觀察一下這頭亞達伯拉雌象龜的家-弗雷格特島,可以發現島上棲息著高達 26 萬隻燕鷗、3000 隻以上亞達伯拉象龜,因此在島上常會有從樹巢上掉落的雛鳥,因此無異是給這些象龜們加菜(?)。

另外,紐約州立大學和加拉巴哥群島保護協會的爬蟲學家James Gibbs 在看完這個影片後,認為此次影片主角是頭雌象龜,而在島嶼的生態環境系統中常常缺乏鈣質攝取,但鈣卻是構成蛋殼的重要元素,因此這頭雌象龜可能會藉由捕食雛鳥以補充鈣,確保繁殖下一代的任務能夠順利進行。

結語

生態學家 Justin Gerlach 對於此次發現也表示,人類 200 年以來,從未見過象龜會有獵食行為。根據影片中象龜熟練的獵捕技巧,Justin Gerlach 推測或許這些象龜其實早已學會捕獵,但因為過去人類侵入牠們的棲息地,大量獵捕各種生物,而大大影響原棲息地的食物鏈,才導致象龜改變原本的習性。

或許也是弗雷格特島所提倡的保育計畫實行地很成功,使象龜們回歸了原始的生長環境,因此象龜們的狩獵本性就露出來了。雖然說吼~影片中象龜的行為有點殘忍,但也刷新了人類對於象龜的印象,更理解到保育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草食性陸龜獵捕鳥類 鏡頭首度直擊驚奇畫面 | DQ 地球圖輯隊
  2. For The First Time, a Tortoise Has Been Filmed Going in For The Kill… Very Slowly
  3. Giant tortoises hunt and consume birds: Current Biology
  4. Slow but deadly: Murderous tortoise caught red-handed
  5. ‘Totally Surprising and Rather Horrifying’: Giant Tortoises Eat Baby Birds
  6. 亞達伯拉象龜- ShoushanZoo
  7. 亞達伯拉象龜_台北市立動物園保育網
  8. 紅腿黃腿傻傻分不清—象龜助雨林散播種子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RDdjgQeb4&ab_channel=%E5%9C%8B%E5%AE%B6%E5%9C%B0%E7%90%86%E9%9B%9C%E8%AA%8CNationalGeographicMagazine
  1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gb7e8PoT4&ab_channel=LiveScience
  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tjq0u2rDU&ab_channel=BBCNews
  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NsaR576XqQ&ab_channel=GuardianNews
所有討論 3
Curious曉白_96
1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對於科學新知充滿好奇心,對於一切新知都想通曉明白,期許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有所貢獻於社會的曉曉科學家!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就像管理企業一樣地經營學術研究工作?│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020/03/03 ・299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

最近分別在頂尖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的職涯專欄各看到一篇談經營管理的文章。《自然》文章一開始的小標就開宗明義的說:「就像管理企業一樣地經營學術工作」(Treat science like a business)。在跨國企業待過一陣子的我,好奇地一口氣讀完了整篇,在此摘錄幾段自己非常有共鳴的重點,讓學術界的朋友們參考。

龐貝城農牧神之家中亞歷山大馬賽克(Alexander Mosaic)中大流士三世領導的軍隊。圖/The Yorck Project (2002), distributed by DIRECTMEDIA Publishing GmbH, via Wikimedia Commons

像管理企業般地經營學術工作

《自然》的這篇文章,邀請五位專家談如何領導研究室,其中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副院長 Peter Hirst 不僅直白地說「就像管理企業一樣地經營學術工作」,還繼續補充「我們的客戶就是整個學術社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現在也用業界管理的方式,在管理我的實驗室,因此對這些論點非常認同。因為學術思想雖然獨立自主,但是學術工作卻是環環相扣的任務,才能完成的。像是一項研究中,如果統計分析和寫論文討論的撰寫,是兩個人分工負責,那麼統計的結果還沒有確定,撰寫討論的人就不可能開始動筆。

麻省理工的專家,建議用紅綠燈的方式,把實驗室裡大大小小的事情依照緊急與重要的程度,用紅、黃、綠的燈號來區分。我自己的實驗室則是採用 Trello 這個在電腦與手機都可以操作的軟體,所有團隊成員一起協做每個計劃的進度,而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也都有不同顏色的燈號標示。

我們研究室的 Trello 界面 ,我們用不同顏色的燈號,來標示投稿論文的狀態。圖/林煜軒醫師

追殺式領導 vs. 服務式的領導

「剛放假回來,老闆跟我『追殺』一堆進度!」

我自己不喜歡這樣說,也覺得說被「追殺」實在很奇怪。或許「服務式領導」的概念,可以減少團隊成員「被追殺進度」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洲斯威本理工大學的專家,舉了個例子說明「服務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和傳統「追殺進度式」領導風格的不同:

「追殺進度式」的領導告訴屬下:「這項任務請你在下週三下午 2 點前完成」

而「服務式領導」的主管則會詢問:「你認為這項任務在什麼時候完成比較好?」

在討論的過程中,負責的同事可能會了解到:

星期五財務部要確定年度總預算,如果星期四早上把計畫書寫好,再和主管討論這筆預算,來回修改後在星期五前給財務部可能太趕了;

 

而且主管星期四下午還有重要會議…所以主管說星期三下午 2 點前把計畫書給他,其實是犧牲了主管自己下班的時間,而讓下屬很寬裕的寫完計畫書。

如果知道這些來龍去脈,還說主管在「追殺」實在太不厚道了。

主管心裡委屈,但主管不說。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服務式領導」其實是把壓力和黑臉,從老闆轉嫁給整個團隊的好方法。但這必須花時間引導讓所有團隊成員,知道所有任務都是環環相扣的。而他了解如果超過期限(deadline)並不是要為老闆負責,而是會拖延到整個團隊的進度

我的研究室則沿襲先前我在業界的傳統,每週一早上開會,每個團隊成員會講自己上週的進度,也會講自己這週的行程和預計完成的事項。

即便所有同事們都可以了解誰最近行程很忙,哪些事情可能需要快點完成,但我還是常常耐不住性子的用「追殺進度式」的領導,因為這對主管似乎還是最有效率的。

然而,學術工作非常講求創意與思考,而有創意與思考的專業人士通常比其他行業的員工喜歡有更多自主的空間,包括自己設定進度。所以在學界或醫院的管理,「服務式領導」仍然是個重要的心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exels

領導人特有的焦慮症候群

學者難以勝任領導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經常有「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冒名頂替症候群」是 1978 年兩位臨床心理學家描述成功人士一種常見的現象:

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與努力,而是因為運氣,才讓大家誤以為他們是自己能力很強、很聰明,靠自己才成功;而且總有一天別人會發現他們其實是騙子。

圖/GIPHY

得了「冒名頂替症候群」的研究室主持人,也會對領導實驗室感到焦慮、沒有信心。特別對技術純熟的專業人士來說,「成功領導團隊」比起「成功做好專業」的定義更為模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是一位網頁設計師,成為網頁設計團隊領導人時。他主要的工作是對外的客戶協調,還有對內的每位團隊成員的規劃工作進度;而不是親自動手把一個網頁做到盡善盡美。

而這位剛從網頁設計師,升遷成為網頁設計團隊的領導人,可能會不太習慣自己的成功,是把團隊協調好,而不只是成功地把網頁做得好,而感到不自在與焦慮,甚至擔心他的團隊夥伴說:「這個案子能做得又快又好,都是我們拼出來的,我們主管只會出一張嘴」、「他以前是很會做啦,但是現在換了位置,換了腦袋,這次他什麼都沒做!」

圖/Pexels

走出校門後,職涯的「教」與「學」

但在領導人特有的過度焦慮之外,學術界的領導人,在職涯上確實有著需要不斷教學相長的不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位醫院共事的朋友,跟我說他原本想問自己非常敬重的資深主治醫師,對於以後自己想出去開業應該做的準備和建議,但想了想覺得算了,因為「那位資深主治醫師一輩子都在同一間醫學中心,哪能給我什麼建議?」

英國的企業訓練顧問直言:「很多研究室主持人無法給學生們在非學術的職涯上給建議,因為大部份的研究室主持人,一輩子也都只在學術圈裡。」

我認識教學醫院的主治醫師們也經常如此,對於訓練中的住院醫師提到自己未來的發展,價值觀相對比較單一;對於開業、甚至離開醫界,還經常抱持負面的態度。

我在擔任醫學系輔導性質的導師時,有幾位曾經因為個人志趣不想繼續完成醫學系學業的同學,安排與我對談。這些同學們的成績其實都非常好,在社團也很活躍,人緣也都不錯,坦白說也不用什麼「輔導」。但他們的想法可能太先進了,一般的親友師長可能難以理解,又屢勸不聽,所以常常一坐下來就擺出「老師,你又沒離開醫院這座象牙塔憑什麼勸我把醫學系念完?」的叛逆態度。

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當我自我介紹當年自己在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沒有繼續留在醫界,而到業界發展 3 年多、而且從事手機程式 app 開發跨領域的多元經驗後,氣氛變融洽的變成開心聊起生涯規劃。

傾聽他們的叛逆,其實很有趣。我也相信,學術界裡的領導,和職涯上的「教」與「學」,是值得享受的有趣體驗。

參考資料

 

  • 本文轉載自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自然》期刊談學術界的經營管理
  •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用類似談話性節目的形式,報導國外學術界的現況與問題,並且討論、比較國內的學術職涯。目前亦有合作實驗室一起討論,歡迎有興趣加入的實驗室與我們聯繫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目前採用線上討論會的形式,也歡迎有興趣加入的實驗室與我們聯繫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確認過眼神,臉上多兩條肌肉讓狗狗賣萌無辜動人
柏諺_96
・2019/07/31 ・393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9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今年才過一半,但如果要討論今年最熱門的「狗發現」,莫過於英國樸茨茅斯大學 Juliane Kaminski 所發表的論文了──「小狗眼神」的確存在。

Juliane Kaminski 透過解剖發現,在狗的眼睛周圍比狼多出了兩條肌肉,使得狗狗可以使出超級無辜的小狗眼神,讓人母愛大爆發。不過 Juliane Kaminski 好端端的,沒事去切什麼狗呢?這一搞不好可是會暴動的呀!

牠的表情,只為吸引你注意

狗狗超級會看人臉色,而天生也會使眼色?圖/pixabay

故事還要從 2017 年說起,那一年 Juliane Kaminski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論文中,發現了狗狗超級會看人臉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Juliane Kaminski 在這篇論文中,以研究員面向或背向狗狗、手上有無拿食物等條件,觀察狗狗對不同動作的實驗者有什麼反應?在統計了 24 隻狗狗後發現,狗狗對於研究員的注意力程度(attentional state)極度敏感,當研究員面向狗狗的時候,狗狗的臉部表情相當積極表現,遠比其他實驗條件下豐富──尤其是「挑眉」(inner eyebrow raise)與「吐舌頭」的表情更是明顯。

過去人們總認為,動物臉部的表情不僅呆板,還不由自主的反映著心中情緒,並不會用於主動溝通上──但是近年來我們早在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身上發現,牠們也會如同人類一般會利用臉部表情進行溝通;另一個例子更跨到了馬來熊(Helarctos malayanus)身上,同樣是來自樸茨茅斯大學大學的Derry Taylor團隊,也在今年三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他們在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的研究:馬來熊會精準的互相模仿玩伴表情。

顯然生物學一再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Juliane Kaminski 在 2017 年的這篇研究裡也強調,統計顯示研究員手上有沒有拿食物並沒有影響,這打破了過去人們認為狗狗的積極表現是出自於食慾的誘惑,真正有影響的是眼神的接觸

確認過眼神,催產素上升

而人犬之間的眼神凝視重要性,早在 2015 年由日本麻布大學的菊水建史發表過論文證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菊水建史的研究指出,當飼主與寵物犬凝視的時候,彼此體內的催產素濃度都會上升。催產素何許物也?催產素是由下視丘分泌,影響情感的一重要激素,舉凡分娩、性行為、情侶熱戀、母子溫情、同伴信任、同儕關係等,都受到催產素濃度影響。甚至有人給它一個別名──愛的荷爾蒙。

球棍模型所示的催產素。圖/wikipedia

菊水建史請來 30 位犬飼主與 11 位狼飼主,並測量飼主與寵物尿液中催產素的濃度。接著,請飼主與寵物(狼或狗)互動三十分鐘,研究者在旁記錄飼主與寵物間的凝視、說話與碰觸等動作,並在活動結束後再次測量催產素的濃度。

結果發現,唯有凝視的時間長短,足以解釋催產素在互動前後的濃度變化──凝視的時間越長,彼此體內的催產素濃度就越高。當狗狗與飼主互動後,體內的催產素濃度約上升了 130%,而飼主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更是一舉上升了 300%;至於狼與飼主的組別呢?狼根本不太愛瞧著飼主,數據也就毫不顯著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像個小孩,獲得了寵愛

不過為什麼與狗狗眼睛對望,會讓我們分泌催產素,感到一陣幸福呢?或許我們可以從 Bridget M. Waller 在 2013 年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文章尋找答案。此發表中指出,幼態成熟(paedomorphism)或許是諸多狗之所以馴化的假說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

我們以後可以安慰自己是「幼年靈長類」的頭身比例。圖/pixabay

所謂幼態成熟,指的是某些物種在發育成熟過程中,保留了幼年期的身體特徵。舉例來說,人類的身體四肢相較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發育要緩慢,使得人類維持了「幼年靈長類」的頭身比例;而以水族市場上很熟悉的六角恐龍(墨西哥鈍口螈 Ambystoma mexicanum)來說,其他種類蠑螈的成熟過程會將幼年期的外鰓吸收退化、改為以肺部與皮膚呼吸,但六角恐龍達到性成熟時仍保留了幼體特徵的外鰓

狗其實就是幼態成熟的狼?圖/pexel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關於狗的馴化由來,有一個假說是這麼說的──狗其實就是幼態成熟的狼。相較於狼種,狗在馴化過程中,不論是短縮的鼻吻、較寬的頭蓋骨(cranium)、甚至是搖尾巴的行為,在野生的狼身上都較常出現在幼狼時期,不過狗卻將這些特徵延伸到了成犬階段。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還真有。由於較短的鼻吻、較寬的頭蓋骨、挑眉所帶來的放大眼睛效果,都與人類嬰兒的型態不謀而合。這類似的臉部組成,激發了史上第一位狗奴才的母愛,也翻開了人犬互動的第一頁。

收容所裡的狗狗,每個都爭向與人類互動。圖/pxhere

Bridget M. Waller在論文中從收容所拍攝了 29 隻狗與人類的互動,在實驗中研究員走入籠中狗狗所在的房間,在站籠子前伸出一隻手,並拍攝下 2 分鐘的影片。針對每段影片,研究人員分析狗狗的臉部表情、搖尾巴持續時間、在籠中靠近眼前人類的時間長短──以及狗狗最終在被領養前,在收容所待了多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出爐,根據統計所得數學公式,如果狗狗在兩分鐘內做了 5 次挑眉的動作,牠們在收容所平均停留的時間為 49.83 天;而如果狗狗在兩分鐘內做了 10 次挑眉動作,時間則縮短為 34.88 天;當次數來到 15 次時,時間則落在 28.31 天內──雖然隨著次數增加也浮現了邊際效應,不過顯然,豐富的臉部表情有助於狗狗博得人類歡心!

出乎意料的是,原本認為代表友善的「搖尾巴」,卻與停留在收容所的時間長短沒有什麼相關,這也再度佐證了「挑眉」是一項多麼強大的人擇壓力。

大眼睛挑眉頭,狗狗這樣賣萌

在理解「賣萌」是多麼有效的招數之後,科學家可就好奇起來,既然狼、犬之間在表情上差異如此顯著,那麼是否有著紮實的生理證據呢?別急,這不是「切」回主題了嗎?

Juliane Kaminski 在 2019 的論文中解剖了 4 狼 6 犬(個別是米克斯、拉不拉多獵犬、尋血獵犬、西伯利亞哈士奇、吉娃娃與德國牧羊犬),發現所有狗狗在眼睛內緣上方,都有一條發達的「內側提眼角肌」(levator anguli oculi medialis muscle, LAOM),正是這條肌肉讓狗狗得以在眼睛上方擠出一條,彷彿隱藏在皮毛之下的內眉毛(inner eyebrow);而狼在相同的生理位置上,卻只有稀疏薄弱的一些肌纖維,以及大量的結締組織而已,根本無法利用這些組織「進行一個挑眉的動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獨有偶,狗狗在眼睛外側還有一條眼外拉伸肌(retractor anguli oculi lateralis muscle, RAOL),雖然這條肌肉是狼、犬皆有,不過在狗身上可要發達多了。藉由這條肌肉,狗狗可以進一步將周圍肌膚往外拉,這一睜眼睛可又更大了。

這條RAOL唯獨在哈士奇身上不見,真不愧是月月。圖/pixabay

不過弔詭的是,這條 RAOL 唯獨在哈士奇身上不見,雖然 Juliane Kaminski 認為,這是因為哈士奇是較為古老的犬種之故,不過可別忘了──在遺傳分析上並沒有哪一種狗的親緣關係,比起其他種狗更接近狼。

這是因為狗並不是直接由我們今天在野外看到的狼演化而來,而是在約三萬三千年前,某一種狗與狼的共同祖先,分出幾支有些相異的後代。這些後代一支逐鹿山野,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狼;另一支則跟隨人類的腳步,逐漸被馴化成了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好比與兄弟各自成家立業,但各自小孩去討論誰與叔叔比較像並沒有意義,因為「姪子們與叔叔的距離」都是相同的。回到狼、犬身上,我們也只能說「某一種狗保留了與狼最多的共同祖先特徵」,並無法宣稱哪一種狗在親緣關係的演化時序上,更接近狼一些。

不如也來試試其他與狼最接近的基礎種,例如沙皮狗。圖/pxhere

依據中國昆明動物研究所王國棟2015年發表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研究所示,東南亞的鬆獅犬、秋田犬與沙皮狗等品種,是目前與狼最接近的基礎種群。

如果從這個結果反觀 Juliane Kaminski 的研究,就顯得 Juliane Kaminski 所採取的六種品種狗有些不足──是否缺乏RAOL的情況只在哈士奇身上?同為雪橇犬的阿拉斯加雪橇犬(Alaskan Malamute)、薩摩耶犬(Samoyed)是否也需要檢視?更加古老的東南亞犬種需要納入考量嗎?

進一步思考,哈士奇是從未演化出 RAOL?還是在後來的培育過程中丟失了?人們當初在培育哈士奇的時候,主要以「工作犬」導向選拔,那麼對於眼睛的人擇壓力還強烈嗎?大眼睛對於在雪地奔跑是有助益的特徵嗎?或許我們需要的證據還遠遠不夠。

狗狗眼睛的動作,可以放大眼球並且模仿人類悲傷時的表情。右圖即為明顯的挑眉動作。圖片/Waller et al, 2006

回到 Juliane Kaminski 論文的下半場,研究團隊另外觀察了 9 匹狼、27 隻狗與人類的互動。研究員同樣以 2 分鐘的影像拍攝,在籠中的狼與狗對眼前的人類有何反應?結果並不意外,狗做出挑眉動作的強度與頻率,要遠遠高過於狼。

至此故事也大約有個輪廓了,Juliane Kaminski 的團隊認為,狗將眼角拉起的舉動:

  • 一來可以放大眼球在臉部的比例,形成猶如人類嬰兒的臉部組合,誘發人類產生照顧欲望(nurturing response);
  • 二來提高內側眉毛的臉部動作,也恰如人們悲傷時的表情,更進一步激起了人們的憐憫;

而拉開眼球週邊肌肉,露出更多眼白,則又如視覺合作假說(cooperative eye hypothesis)所說──人們在溝通時因看見對方眼神所向、獲知對方意圖,因而博得信任感。是以我們回望演化之路,似乎暫時有了這麼一個答案:

狗狗遠祖在肌肉上的突變,無意間取得了人類好感,不僅興起照顧慾望,也引發了對這個物種的偏愛。

不過,貓呢?或許跟寄生蟲有關吧。

參考資料

  • Kaminski, J., Hynds, J., Morris, P., & Waller, B. M. (2017). Human attention affects facial expressions in domestic dogs. Scientific reports, 7(1), 12914.
  • Nagasawa, M., Mitsui, S., En, S., Ohtani, N., Ohta, M., Sakuma, Y., … & Kikusui, T. (2015).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Science, 348(6232), 333-336.
  • Waller, B. M., Peirce, K., Caeiro, C. C., Scheider, L., Burrows, A. M., McCune, S., & Kaminski, J. (2013). Paedomorphic facial expressions give dogs a selective advantage. PLoS one, 8(12), e82686.
  • Wang, G. D., Zhai, W., Yang, H. C., Wang, L., Zhong, L., Liu, Y. H., … & Irwin, D. M. (2016). Out of southern East Asia: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omestic dogs across the world. Cell research, 26(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