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我念機械系,但我是一位咖啡師──「不務正業」徵文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6/07 ・188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在這世界好快心好累的時代,我們大學修的很多學分都很難學以致用,「不務正業」、做著跟大學主修乍看沒什麼關係的工作,可能才是常態。五月的專題徵文,就讓我們來看看「職涯」能有哪些變化!

  • 文/江振愷

我唸機械系,但我是一位咖啡師。活了26個年頭,我一直都沒有什麼專長,更從沒想過我能有一份技術能養活自己,直到了第27個年頭,我找到了我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都想做的事情。

每天都在思考這會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自從大學機械系畢業後,當完兵後的目標,就是盡快找到一間科技公司,去擔任一位人人稱羨「科技新貴」。穿著筆挺的襯衫,肩上背著公事包,手上拿著要價不斐的星巴克咖啡,帥氣地走在路上。直到進去了公司,確實是穿著襯衫,不過是前一天加班太晚回去倒頭就睡皺掉的襯衫、肩上的公事包裡面裝的是被 highlight 後的檢討報告、手上拿著是對岸同事開錯模的開模品,而我準備要跟客戶道歉。每天都在思考,這會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有一天,在我離職後的某個日子,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同學問了我

:「你要不要去台東一起經營咖啡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蛤,咖啡店?我們哪會煮咖啡,更何況我根本不喝咖啡啊,這麼苦」

:「不會啦,咖啡很簡單,而且咖啡成本很低,又可以比較自由的做事」

不知道當時的自己腦袋被什麼東西打到,就腦袋又想像著咖啡師是穿著帥氣的工作圍裙,手上拿著手沖壺非常優雅地沖著咖啡的畫面,店內充滿著帥哥美女時尚的樣子。就這樣,行李收拾好,毅然決然的就跟著同學一起下了台東,準備籌劃開咖啡店的日子,這個時候的我是人生最叛逆的時期。

很明顯的,在大學求學四年中所學的知識,在咖啡店上面可說是完全沒有應用的空間。不過身為理工科系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倒是幫助了非常大。對於沖煮咖啡時要找出變因以及不變因讓咖啡出杯能穩定、套入了實驗表格,記錄了每次沖煮咖啡的數據,讓我在短時間內能找到咖啡的好球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那一刻開始,每天叫醒我的真的叫做夢想

咖啡。圖/pexels

在開店初期,面臨到客人的各種挑戰,有客人不想喝這麼苦的咖啡、有客人認為酸的咖啡是壞掉的咖啡、甚至有客人想要無咖啡因的咖啡。

「天哪,就一杯咖啡而已,問題這麼多幹嘛」我心想。

但也就是因為問題這麼多,我才發覺,煮一杯好咖啡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原來苦的咖啡,可能是過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來咖啡的酸,來自於咖啡豆本身的味道,關鍵在於烘焙度,以及沖煮的水溫」

「原來真的有經過特殊處理的無咖啡因咖啡豆」

於是我開始將每個客人的問題都當作我自己的問題,當客人提問時,我能不能立刻並清楚地給客人一個讓他滿意的答案。後來,客人問題越來越多,從咖啡開始延伸到甜點、裝潢、磁磚、空間設計等等不勝枚舉。甚至有些客人問的問題會給你新的想法,店內有些飲品就是因為客人一時的疑問,而開發出來的,從那一刻開始,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真的就叫做夢想。

台東火車站。圖/wikipedia

從台北到台東,火車最快四個小時,飛機一個小時。很多朋友去過日本去過韓國,但是卻沒來過台東。對於台東印象是山豬會不會在街上跑這種讓人無奈的想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到要去台東開咖啡店都是說「這麼早就要去養老了嗎?」「便利商店就可以買咖啡了幹嘛去你那邊買」「你玩累了就會回來了」這些話語,是一直存在的。

家人認為我是在逃避現實,朋友認為是不是無法接受台北的壓力所以逃離城市。

能有個機會逃離,為什麼說不?

現在的我可以給一個答案是:「當初的我確實是」,我相信如果當初我沒有下來,我始終還是那位找不到人生方向的「科技新貴」。對於我來說,能有一個機會逃離台北,逃離討厭的自己,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反正我還年輕。

直到真的開店後,我感受到什麼叫做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回饋,因為咖啡店,看見了客人因為一杯咖啡而發自內心真誠的微笑。

在離去以前說聲:「你們的咖啡真的很好喝」。這是在以前職業無法接收到的感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一間店很容易,但是經營一間店很困難。從睜開眼開始,就必須擔心今天生意,要研發新菜單、如何落實管理。

在咖啡店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咖啡跟人」。即使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只要能做好這兩點,必定會吸引到相同理念的客群。既然決定開店,抱持著破釜沈舟的精神,煮好每杯咖啡,堅持新鮮的食材、去真心對待每位客人,建立起一個善的循環,進而創造出與消費者互相回饋的消費模式。

更多「不務正業」的相關文章,請見 特輯:我念XX系,但我現在在做O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喜歡變化的我,如何在生技領域找到適合的位置?——《撕下標籤,成就最好的自己》
商周出版_96
・2021/06/03 ・438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作者 / 丹尼爾‧古德曼
  • 譯者 / 許可欣

珍妮佛.帕克(Jennifer Park)

我小心地用鑷子操作放在組織培養箱裡的小管子,在管子中放了已經培養一週的膠原蛋白,膠原蛋白中養著幹細胞。所有東西都經過仔細的消毒——管子、管件和鑷子,下一步是把這個管子插入一個小箱子裡,希望裡面由脈動幫浦產生的規律「心跳」可以誘使細胞變成循環系統的平滑肌細胞。

一週後再檢查這項實驗,我已經可以聞到失敗的味道了。生長媒介散發出淡淡的雞湯味,配件周圍開始長出黴菌,某個煞費苦心的步驟裡,細菌入侵了。我不得不重新開始,把這個失敗、昂貴的實驗清理掉,並找到出錯的環節。一再而再重複。這就是我的研究所生活。

圖/Giphy

我喜歡變化,我喜歡到新的地方旅遊,嘗試新的食物,探索各種愛好。許多不同的事物都會引起我的興趣,所以多年來,我一直難以深入鑽研某一主題。我追求變化的欲望吸引我到麻省劍橋的塞爾文塔生技公司(Selventa),這家公司利用計算技術,使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來理解疾病和藥物的反應機制。

塞爾文塔的工作和我在研究所的生活大不相同——相較於專注於單一疾病,我學到的是許多疾病。我可以看到不同疾病間的機制趨勢,理解它們的差異。我覺得塞爾文塔的工作是有效率、廣泛且直接的——我們發展的藥物在未來幾年即可用來治療病患,而不是試圖了解未來某個時候可用在治療上的細胞功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也喜歡工作中的溝通,喜歡和不同的團隊合作,一起完成專案。我在塞爾文塔工作的時候,從個人貢獻者轉為研究總監,監督團隊合作和溝通。我最近加入另一個波士頓區的生技公司,在那裡我進一步進入管理層,成為業務發展總監。我在新的職位和客戶溝通,了解客戶及公司內部專案團隊的問題和目標,確保我們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我研究許多疾病,滿足了我對變化的渴望,我也繼續學習新的藥物、疾病和生物機制,這份工作有助於設計出真正有機會進入臨床的最佳療法。

科學和人文的早期學習

我在休士頓一個叫清湖(Clear Lake)的郊區長大,在很好的公立學校上學,父母都是太空總署的承包商,工作地點在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父親在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母親在費爾里.狄金生大學(Fairleigh Dickinson)攻讀英文碩士時認識了爸爸,但搬到休士頓後,她又在休士頓大學取得另一個電腦資訊系統碩士學位。

學習科學和人文知識對我們家來說,是成長的重要部分,我拿化學裝置做實驗,我爸會在我和妹妹上學途中提出數學問題,也會幫我們做科展的題目。透過我的母親,我也能接觸到藝術和音樂,她帶我們去聽古典音樂會,幫我們報名音樂和藝術課程。高中時,我參與了樂團,夢想自己能在紐約愛樂交響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演奏單簧管。

高中畢業時,兩大首選大學是柏克萊和康乃爾大學,我選了康乃爾,我想在美麗的郊區城鎮開創人生,而不是搬到已經有姐姐在那裡上大學的城市。在康乃爾,我修讀科學、工程、文學和音樂課程,我在管樂團和爵士樂隊演奏單簧管,心裡好奇當個音樂家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對自己的職業方向感到矛盾,但身為一個有務實教養的務實人,我選擇追求科學,這個選擇感覺比較穩定,也更有社會影響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康乃爾大學。圖/Wikipedia

創造人生

康乃爾有個校外實習計畫,你可以在寒假期間跟著校友一起工作。因為我考慮之後從事醫學職業,我觀察到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有名整型外科醫生會在病患移除腫瘤後重建他們的外型。我看到了病患諮詢和手術的過程,看著他們做出困難的決定,看著他們的結果,給我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印象。等回到康乃爾,我決定不當醫生了,我要做生物工程師,創造新的器官。

我有三次機會在康乃爾從事生物工程研究。第一個研究經驗是在大二後的暑假跟著賴瑞.沃克(Larry Walker)教授,我得以進入由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計畫,研究如何利用纖維素酶分解纖維素,以進行廢物處理。大三後的暑假,我在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馬克.李文斯頓(Marc Levenston)博士的生物力學實驗室找到組織工程的研究機會,我在那裡學習細胞培養技術,利用不同的細胞外基質,從軟骨細胞裡培養類軟骨組織。在大四的時候,我被馬克.薩爾茨曼(Mark Saltzman)博士聘為大學部研究助理,協助進行牙科組織工程計畫,再次研究細胞和基質,創造組織替代物。

大四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大學爵士樂隊演奏單簧管,幫助管理樂隊,同時練習單簧管、做研究還有上課。大四的最後,我發現一個親密的樂隊朋友,同時也是我的爵士老師要在秋天搬到舊金山灣區,所以我決定申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生物工程博士學位,我可以繼續研究組織工程,並和朋友兼爵士樂教授一起演奏音樂。在我心中仍存在一個可能性,我考慮當個音樂家,而不是生物工程師。

圖/Giphy

柏克萊是個研究生物工程的好地方;好幾個教授都在我感興趣的領域進行研究,我加入了法蘭克.索卡(Frank Szoka)博士的藥物運輸和基因治療實驗室。但因為我不確定要專注於哪個計畫,我認為自己需要更多的指導。所以也參加了李松(Song Li)博士的實驗室,李博士利用幹細胞和奈米纖維進行組織工程研究,他是一個新進教授,在實驗室裡還會親力親為,也有時間和學生在一起。後來我選擇李博士作為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成為他的第二名研究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迷人的領域但乏味的實驗

在二○○一年,組織工程還是個新領域,希望能在實驗室培養出患病器官的生物替代品。幹細胞治療也是新的研究方向,它的願景是在適合的環境內,產生可以變成器官的細胞種類。我們的實驗室還紡出了由生物相容性材料組成的奈米纖維,作為細胞排列的支架,這在血管或神經的應用中非常重要。結合三個未來概念——組織工程、幹細胞和奈米纖維——我的研究論文似乎是劃時代又令人興奮的。我的博士論文聚焦於利用在機械力刺激分化幹細胞,創造血管組織,取代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

雖然這項科學聽來很迷人,實際實驗卻很乏味,而且經常失敗。研究經驗中最棒的部分是分析資料,以及找出生物化學論文和顯微術影像的趨勢,從這項工作中,我知道自己偏好分析,而不是直接實驗。六年後,我完成了研究,發表了有關機械刺激誘發幹細胞分化成不同細胞種類的論文。

圖/Giphy

研究所畢業後,我決定進入業界,從事會發展最終產品的實用計畫,但我很難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大多數開出的職位需要博士後或業界經驗,我最後在麻省伍斯特的生技新創公司找到工作。先進細胞科技(Advanced Cell Technology,ACT)想利用胚胎幹細胞製作血液細胞,這個領域和我在研究所的心血管專業相似。在ACT工作一年後,我發表有關從胚胎幹細胞中分化出紅血球的論文,然而,這家新創公司的財務狀況不佳,我決定離開。

更好的選擇

我在求職搜尋引擎(Monster.com)上找工作,教育程度設為博士,業界工作經驗為零到一年。在所有開放的職缺中,只有一個符合這些指標,塞爾文塔這家公司的職位看起真的很有趣——分子和計算生物學的分析工作,但不用進實驗室。這個計畫讓我可以學習多種疾病,公司從事系統生物學的開發,專注於大局,在多年辛勞的實驗室生活後,這真的很吸引我。工作地點在劍橋,那裡是麻省生技業的中心,搬到劍橋的話,想參加音樂活動或是結識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也比較容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這份工作要利用電腦程式進行計算生物學,這兩個領域我都不熟悉。但我在面試時,對方說那些技巧都可以在就職後學習,他們需要的是有強大分子生物學背景的人,他要能讀懂生醫研究的期刊論文的人,我有他們要求的背景,也喜歡那裡的人、那份工作,所以我以科學家的身份加入塞爾文塔。

在塞爾文塔,我們為多種炎症、腫瘤和代謝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肺癌和糖尿病)創建了計算藥物模型。電腦做出統計預測後,我們會檢查機制,確保在該疾病的生物學上是合理的,然後利用已知機制、新的機制和相關文獻建立網絡。

圖/Giphy

一開始進入塞爾文塔,我感到不知所措,我從未做這麼深入的分子生物學,身邊的人看來都聰明又博學,但我最終找到了方法,不再拿自己和同事比較,我開始領導專案和團隊,也和客戶有更多互動。我知道自己的優勢在於管理技巧,例如內部溝通及解釋專案結果、對客戶的影響等。我的專長不是想出新奇的科學創意,而是連結人與人,看到大局,利用我對科學的知識,以及對里程碑、時間表的實際理解,幫助團隊更有效率地完成目標。

在塞爾文塔工作七年後,我決定利用我在溝通、管理、大局理解的優點,尋找生技界的另一個職位。我在二○一六年離開塞爾文塔,到另一個波士頓區生技建模公司應用生物數學公司從事業務開發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應用生物數學公司裡,我們利用數學模式,幫助製藥/生技公司更加理解他們的藥物,找出最佳特性和劑量方案。我們的分析可以在臨床試驗前模擬病患的結果,以加速藥物開發的過程,讓實驗能安排優先順序。我會見客戶,確保我們的專案團隊能符合客戶需求,並尋找新專案的機會。我還是得做一些科學研究,必須了解疾病和有效的藥物機制,但我的角色主要是溝通。在我的新工作中,我可以看到全局,學習藥物開發的各個階段,我喜歡這份工作,從協助加速新藥開發、嘉惠病患中獲得滿足感。

關於主角

珍妮佛.帕克是麻薩諸塞州林肯市應用生物數學公司的業務開發總監,她擁有康乃爾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士學位,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生物工程博士學位。

——本書摘自《撕下標籤,成就最好的自己》,2021 年 3 月,商周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2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就像管理企業一樣地經營學術研究工作?│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020/03/03 ・299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文/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

最近分別在頂尖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的職涯專欄各看到一篇談經營管理的文章。《自然》文章一開始的小標就開宗明義的說:「就像管理企業一樣地經營學術工作」(Treat science like a business)。在跨國企業待過一陣子的我,好奇地一口氣讀完了整篇,在此摘錄幾段自己非常有共鳴的重點,讓學術界的朋友們參考。

龐貝城農牧神之家中亞歷山大馬賽克(Alexander Mosaic)中大流士三世領導的軍隊。圖/The Yorck Project (2002), distributed by DIRECTMEDIA Publishing GmbH, via Wikimedia Commons

像管理企業般地經營學術工作

《自然》的這篇文章,邀請五位專家談如何領導研究室,其中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副院長 Peter Hirst 不僅直白地說「就像管理企業一樣地經營學術工作」,還繼續補充「我們的客戶就是整個學術社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現在也用業界管理的方式,在管理我的實驗室,因此對這些論點非常認同。因為學術思想雖然獨立自主,但是學術工作卻是環環相扣的任務,才能完成的。像是一項研究中,如果統計分析和寫論文討論的撰寫,是兩個人分工負責,那麼統計的結果還沒有確定,撰寫討論的人就不可能開始動筆。

麻省理工的專家,建議用紅綠燈的方式,把實驗室裡大大小小的事情依照緊急與重要的程度,用紅、黃、綠的燈號來區分。我自己的實驗室則是採用 Trello 這個在電腦與手機都可以操作的軟體,所有團隊成員一起協做每個計劃的進度,而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也都有不同顏色的燈號標示。

我們研究室的 Trello 界面 ,我們用不同顏色的燈號,來標示投稿論文的狀態。圖/林煜軒醫師

追殺式領導 vs. 服務式的領導

「剛放假回來,老闆跟我『追殺』一堆進度!」

我自己不喜歡這樣說,也覺得說被「追殺」實在很奇怪。或許「服務式領導」的概念,可以減少團隊成員「被追殺進度」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洲斯威本理工大學的專家,舉了個例子說明「服務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和傳統「追殺進度式」領導風格的不同:

「追殺進度式」的領導告訴屬下:「這項任務請你在下週三下午 2 點前完成」

而「服務式領導」的主管則會詢問:「你認為這項任務在什麼時候完成比較好?」

在討論的過程中,負責的同事可能會了解到:

星期五財務部要確定年度總預算,如果星期四早上把計畫書寫好,再和主管討論這筆預算,來回修改後在星期五前給財務部可能太趕了;

 

而且主管星期四下午還有重要會議…所以主管說星期三下午 2 點前把計畫書給他,其實是犧牲了主管自己下班的時間,而讓下屬很寬裕的寫完計畫書。

如果知道這些來龍去脈,還說主管在「追殺」實在太不厚道了。

主管心裡委屈,但主管不說。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服務式領導」其實是把壓力和黑臉,從老闆轉嫁給整個團隊的好方法。但這必須花時間引導讓所有團隊成員,知道所有任務都是環環相扣的。而他了解如果超過期限(deadline)並不是要為老闆負責,而是會拖延到整個團隊的進度

我的研究室則沿襲先前我在業界的傳統,每週一早上開會,每個團隊成員會講自己上週的進度,也會講自己這週的行程和預計完成的事項。

即便所有同事們都可以了解誰最近行程很忙,哪些事情可能需要快點完成,但我還是常常耐不住性子的用「追殺進度式」的領導,因為這對主管似乎還是最有效率的。

然而,學術工作非常講求創意與思考,而有創意與思考的專業人士通常比其他行業的員工喜歡有更多自主的空間,包括自己設定進度。所以在學界或醫院的管理,「服務式領導」仍然是個重要的心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exels

領導人特有的焦慮症候群

學者難以勝任領導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經常有「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冒名頂替症候群」是 1978 年兩位臨床心理學家描述成功人士一種常見的現象:

他們認為自己的成功,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與努力,而是因為運氣,才讓大家誤以為他們是自己能力很強、很聰明,靠自己才成功;而且總有一天別人會發現他們其實是騙子。

圖/GIPHY

得了「冒名頂替症候群」的研究室主持人,也會對領導實驗室感到焦慮、沒有信心。特別對技術純熟的專業人士來說,「成功領導團隊」比起「成功做好專業」的定義更為模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是一位網頁設計師,成為網頁設計團隊領導人時。他主要的工作是對外的客戶協調,還有對內的每位團隊成員的規劃工作進度;而不是親自動手把一個網頁做到盡善盡美。

而這位剛從網頁設計師,升遷成為網頁設計團隊的領導人,可能會不太習慣自己的成功,是把團隊協調好,而不只是成功地把網頁做得好,而感到不自在與焦慮,甚至擔心他的團隊夥伴說:「這個案子能做得又快又好,都是我們拼出來的,我們主管只會出一張嘴」、「他以前是很會做啦,但是現在換了位置,換了腦袋,這次他什麼都沒做!」

圖/Pexels

走出校門後,職涯的「教」與「學」

但在領導人特有的過度焦慮之外,學術界的領導人,在職涯上確實有著需要不斷教學相長的不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位醫院共事的朋友,跟我說他原本想問自己非常敬重的資深主治醫師,對於以後自己想出去開業應該做的準備和建議,但想了想覺得算了,因為「那位資深主治醫師一輩子都在同一間醫學中心,哪能給我什麼建議?」

英國的企業訓練顧問直言:「很多研究室主持人無法給學生們在非學術的職涯上給建議,因為大部份的研究室主持人,一輩子也都只在學術圈裡。」

我認識教學醫院的主治醫師們也經常如此,對於訓練中的住院醫師提到自己未來的發展,價值觀相對比較單一;對於開業、甚至離開醫界,還經常抱持負面的態度。

我在擔任醫學系輔導性質的導師時,有幾位曾經因為個人志趣不想繼續完成醫學系學業的同學,安排與我對談。這些同學們的成績其實都非常好,在社團也很活躍,人緣也都不錯,坦白說也不用什麼「輔導」。但他們的想法可能太先進了,一般的親友師長可能難以理解,又屢勸不聽,所以常常一坐下來就擺出「老師,你又沒離開醫院這座象牙塔憑什麼勸我把醫學系念完?」的叛逆態度。

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當我自我介紹當年自己在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沒有繼續留在醫界,而到業界發展 3 年多、而且從事手機程式 app 開發跨領域的多元經驗後,氣氛變融洽的變成開心聊起生涯規劃。

傾聽他們的叛逆,其實很有趣。我也相信,學術界裡的領導,和職涯上的「教」與「學」,是值得享受的有趣體驗。

參考資料

 

  • 本文轉載自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自然》期刊談學術界的經營管理
  •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用類似談話性節目的形式,報導國外學術界的現況與問題,並且討論、比較國內的學術職涯。目前亦有合作實驗室一起討論,歡迎有興趣加入的實驗室與我們聯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術職涯線上討論會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目前採用線上討論會的形式,也歡迎有興趣加入的實驗室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