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鼻孔看起來有點噁心又不衛生,就算大部分人都做過這件事,我們也很少會承認--更不用說其實很多人都曾經把鼻屎放入嘴裡嚐嚐。之前瘋傳「挖鼻孔讓你變聰明」、「吃鼻屎可以增加抵抗力」,這些其實誤植自生物化學教授Scott Napper提出的個人觀點,而這些論點並沒有獲得研究證實,教授拋出的想法則更傾向讓學童集思廣益設計實驗。那麼究竟我們為什麼會想要挖鼻孔呢?
喜歡挖鼻孔甚至有個專屬的醫學名詞:rhinotillexomania(挖鼻癖)。最早對於挖鼻孔現象的系統性科學研究來自1995年美國麥迪遜兩位精神疾病學者Thompson及Jefferson。他們當時以信件問卷調查訪問1000名威斯康辛州戴恩縣的成人,獲得254份回覆,其中高達91%的人坦承他們有挖鼻孔的習慣,甚至有1.2%受訪者承認他們一個小時至少挖一次鼻孔。其中兩個選項顯示了他們探索自己鼻洞的行為或多或少有干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更令人驚訝的是,有兩位民眾表示他們因為過度挖鼻孔而導致分隔左右鼻孔的隔膜破了個洞。
當然這並不是設計十分良好的實驗:僅有四分之一受訪者有所回應,這可能是他們本身就有這個癖好所以傾向回覆調查;故此,我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們卻都同樣都有這個行為。
五年後,印度班加羅爾精神健康和神經系統科學研究所的Chittaranjan Andrade和BS Srihari更進一步研究挖鼻孔行為。他們推論小孩和青少年和成人相比比較會有挖鼻孔的行為,於是他們從4間不同社經地位的學校中隨機抽出200名青少年進行抽樣調查:發現不論社經地位高低,絕大部分的孩子們都承認平常有挖鼻孔習慣,而且平均一天4次,其中有7.6%的青少年每天挖鼻孔多於20次,但卻有將近20%的參與者覺得他們自己有「嚴重的挖鼻行為」。他們大部分都覺得挖鼻孔就是為了止癢或是除去鼻孔內的髒東西,但是有24位小朋友(也就是12%的人)坦承說,他們挖鼻孔是因為「很爽」。
而且不只是手指頭,總計13名學生表示他們用「鑷子」、9名學生則會使用「鉛筆」來挖鼻孔;更有9位小朋友很有勇氣的承認他們覺得「鼻屎很好吃」,猶如鼻孔探索活動中獲得的寶藏。
不分家庭貧富之差的結果看起來,挖鼻孔反而讓人們更「團結」。不過這裡有一點小小的男女之別:男生之於女生更傾向有這個行為。根據統計,男孩們通常比較會有一些小的壞習慣,像是喜歡咬指甲(onychophagia) 或是拔毛髮(trichotillomania)。
挖鼻孔這個習慣其實並不是那麼「無傷大雅」,有一些極端的挖鼻習慣可能導致顏面傷殘:過去有紀錄指出一位53歲的女士因為長期地挖著她的鼻子,導致鼻中隔穿孔--那可是紮紮實實地在她的鼻竇中間穿了個洞(聽起來就很痛)。
還有位29歲的先生他擁有綜合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及挖鼻癖(rhinotillexomania)的習慣,讓他的醫生不得不為之創造新的醫學名詞:拔鼻毛癖(rhinotrichotillomania)。他強迫般地拔鼻毛行為越來越嚴重時,使得他的鼻子開始發炎。為了治療發炎症狀,他開始施用會讓鼻子看起來紫紫的藥劑;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些紫色的斑污讓他看不見自己他露出的鼻毛,反而使他不會有想要拔除鼻毛的衝動,令他比以往更自在。成功治癒他的醫生描述這位患者的強迫性行為,是一種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患者容易放大一些身體小缺陷,甚至妄想其自身嚴重殘缺),或被認作強迫性衝動譜系障礙(obsessive 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
有趣的是,咬甲癖和拔毛癖的行為都被認作是不特定強迫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然而挖鼻癖並不是--前面研究資料已顯示「青少年挖鼻孔現象十分普遍」,所以我們可以因為這並不是病態行為而稍微鬆一口氣。
可惜的是這不表示這個習慣全然地安全。在2006年的調查裡,一群荷蘭的研究人員發現挖鼻孔有助於細菌自鼻孔入侵身體。他們發現在耳鼻喉科診所裡挖鼻孔的人,比起沒有挖鼻孔的人更容易在就診過程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根據健康的自願參與者,他們也找到了一些相似的結果:研究參與者自我記錄的挖鼻頻率,和他們鼻病史中鼻內是否藏有邪惡的細菌人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數量,都呈現正相關性。
所以,綜合上述情況和被人側目的風險,為什麼我們仍然會想要挖鼻孔呢?這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也許就像是咬甲癖一樣,我們可以藉由這個行為獲得把事物「整理乾淨」的小小滿足感,而且鼻子就在十分容易搆得之處--換句話說,我們挖鼻子也許是因為「它就在那裏」。好吧,又或者僅僅是因為我們很懶惰:相較於一盒衛生紙,手指頭在你鼻子的非常時期並不容易短缺。
關於挖鼻的野史、美術音樂作品等等,更有作者胡彈教授強調挖鼻之樂遠勝魚水之歡,並將之集結成著:《挖鼻史》。很高興知道仍有人持續地在關心我們生活之間的行為,2001年那兩位印度研究員Andrade和Srihari因為歸結出青少年普遍的挖鼻孔現象,而獲得了當次的「搞笑諾貝爾獎」--該獎項頒發給所有會讓你先大笑而後思考的執著研究。在頒獎典禮上,Andrade提到說:「有些人用鼻子到處打探別人的事,我則把別人的鼻子當作我的那麼一回事來看。」(”some people poke their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I made it my business to poke my business into other people’s noses.”)
資料來源:
- Andrade C and Srihari BS,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rhinotillexomania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J Clin Psychiatry, 2001 Jun;62(6):426-31.
- Jason G Goldman, “Why do we pick our nose? “, [BBC future, 2 Feb 2015.]
- Jefferson JW1 and Thompson TD, “Rhinotillexomania: psychiatric disorder or habit? “, J Clin Psychiatry, 1995 Feb;56(2):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