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
不曉得各位科青、魯宅和大大最近有沒有看到這個標題聳動的網路報導:「單身天註定?研究人員發現單身基因!」Well,如果你看完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得砍掉重練才能放閃,請先別衝動,w編在仔細拜讀過報導引用的論文後,想要替它做個現場真相還原,另外也想提出幾個疑點與各位一同探討。科學絕不能被斷章取義,若各位想了解這篇論文的真正內容,還請耐著性子挪動你們尊貴的手指,去閱讀文末的生物專有名詞註解。
OK,這篇論文研究人員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腦中的血清素(Serotonin)和產生「愛情」的感覺有關,所以我們可以拿血清素受體(5-HT1A receptor)的基因5-HT1A來研究一下[註一],看「5-HT1A的基因多型性[註二]」和「單身」是否有關;而這裡研究的5-HT1A基因多型性有CC基因型、CG基因型和GG基因型三組。
於是研究人員取了579位中國大學生的毛囊細胞做PCR(基因放大技術[註三]),接著將基因分型結果與受測者的感情狀態做比對,然後,哎唷喂呀我的媽,50.4%帶有CC基因型的受測者是死會的,但帶有CG基因型或是GG基因型的受測者只有39.0%是死會的,差了約10個百分點呢!結論是,5-HT1A的基因多型性帶有等位基因G[註四]和單身狀態有關,而從實驗數據來看,若你的5-HT1A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似乎你單身的機率會比較大ˊ_>ˋ
天啊啊啊啊啊(T皿T)原來林北/老娘單身這麼久,就是那個什麼該死的基因害的!!!!!!!!!!!!難道林北/老娘就註定一輩子孤單寂寞覺得冷了嗎!哭天喊地之前先秉持著搞科研小心求證的心態,和w編一起以教授看學生seminar的精神電爆這篇paper找找這篇論文有哪些可議之處吧!
首先,也是最嚴重的一點,就是研究人員沒有對「單身」下定義。單身是指持續單身多久?單身前交過幾個男/女朋友?如果單身的受測者在提供毛囊細胞之前曾有一或兩位穩定的長期交往對象,做出的基因分型結果卻是CG基因型或GG基因型,論文結論的因果關係還成立嗎?如果找孤單終老的人來當樣本,實驗結果是否會比較有說服力?
再來,研究人員提到,找大學生當受測者,是因為中國父母一般在大學之前的求學階段管教較嚴,在這之前學生們能交男女朋友的機率較低,而上大學後發展男女關係應該較不受父母約束,因此投入戀愛與否的決定與行為主要是由受測者本身的基因所掌控,若找比大學生還要年長一些的族群當樣本,例如30歲左右的上班族好了,那時就會有趕結婚的壓力,因此30歲左右的族群的感情狀態無法真實反映基因與單身的關聯性。
大家怎麼看?w編認為,無論上班族或是大學生,一個人的感情狀態本來就不只有受到基因調控,況且大學生也有來自同儕的壓力啊!當你身邊的好友都在放閃,你不會有找伴的壓力嗎?又每個人抗壓性不同,是否應該先量化壓力,再和基因分型結果做比對?
第三,研究人員強調他們除了替受測者做基因分型外,還用統計方法排除基因以外的干擾因素後,再將受測者感情狀態和基因分型做比對,而最後實驗數據顯示,不論是否有排除干擾因素,單身都和基因型有關。那基因以外的干擾因素有哪些?研究人員在補充資料中詳細列出受試者的社經地位指數(包括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平均每月開銷額度)、外表吸引力指數(身高及BMI)、宗教信仰(分成佛教、伊斯蘭教等等)、父母教養方式,與憂鬱程度,總共6項的量化基準與數據給大家參考。
嗯…w編只能說,這裡的實驗方法爭議空間很大,光是外表就很見仁見智了,跟身高比起來,許多人都覺得長相更重要吧?又以w編自己身邊的例子來看,在乎宗教信仰,甚至是有信仰的朋友都相當稀少,因此若拿宗教信仰當指標套到w編周遭的朋友身上,出來的數據可能不是很具代表性,不如用性取向來衡量XD當然明眼人馬上就可以看穿選這幾個指標無疑是因為它們非常容易量化,總之針對這一段能提出的疑點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可以多思考多討論。
最後,w編想抒發一下自己對科學新聞,以及科學新聞讀者的小小見解。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不斷地被各式各樣的新資訊轟炸,但除了努力吸收新知外,身為讀者的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去質疑眼前的文字,因為撰文者可能理解錯誤,記者可能用字遣詞錯誤,甚至身為資料源頭的實驗過程也可能充斥著各種錯誤。
例如這篇報導內文「研究團隊提取600名學生的頭髮樣本,經檢測分析出一種定名為5-HTA1的基因」這句話的語法(先不提各大網路新聞標題連基因名稱都錯打成5-HTA1,正確名稱應該是5-HT1A的事實),很容易讓人誤解5-HT1A是一個新發現的「單身基因」,但其實5-HT1A以及它表現的5-HT1A receptor早就不是新玩意了,5-HT1A receptor還是臨床上許多抗憂鬱劑的重要受體。w編想強調的是,多多散佈科學新聞本身立意十分良好,但請切勿扭曲論文原意,5-HT1A並非什麼「單身基因」,它是表現5-HT1A receptor的基因,只是這個基因的「其中一種多型性」「可能、maybe、或許」和單身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並且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去證實,或是推翻這個論點。
除了科學傳播者不該斷章取義、譁眾取寵之外,科學新聞的讀者也不應只是被動地接收訊息,既然大家都是科學愛好者,讀者就有義務回饋新聞內容,因為科學的本質正是「質疑」。學者們發表研究的目的是要激起學界更多的討論,透過質疑與討論才能促使學者去做更深入的實驗,而惟有歷經反覆的檢討和數據的累積,理論的基礎才能日漸紮實,先端科學才能穩穩地踏出下一步,人類才能享有今日豐碩的科技成果。
話說回來,單身跟基因到底有沒有關係?w編覺得,既然基因早已是天註定,想終結單身不如從實務面著手(拓展交友圈等等),會比窮擔心無法改變的基因來得實際許多喔^_^
註:
- 受體為細胞膜上接收傳導物質的蛋白質。血清素有多種受體,這邊討論的受體是5-HT1A。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發現,血清素只是個引子,本篇論文的主角是「血清素受體5-HT1A的基因5-HT1A」才對喔。w編不是很清楚網路報導內文「攜帶G型基因的大學生腦中血清素濃度較低」這句話究竟出自何處,但論文裡完全沒提到大學生腦中的血清素濃度,甚至科學家目前都還沒找到測量人類腦中血清素濃度的方法喔ˊ_>ˋ
- 多型性是指不同個體帶有的基因略有變異,而5-HT1A多型性不只一種,本篇論文所探討的5-HT1A多型性是「點突變Rs6295」,有CC、CG、GG三種基因的組合,其中C跟G是鹼基代號,也就是構成DNA密碼的ATCG其中兩位成員呀還記得高中生物吧,報導裡卻直接用C型基因跟G型基因來稱呼它們,w編只能說實在是,嗯,太簡化了吧~”~
- PCR全名為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連鎖反應,是一種DNA放大技術,這裡的放大不是放大鏡的那種放大,而是「數量的放大」,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聚合酶來大量複製生產DNA片段的技術。
- 等位基因另稱「對偶基因」,是成對染色體上位置相對的基因,可以決定遺傳特性。
參考資料:
作者w,國立陽明大學畢。非常羨艷貓熊吃吃睡睡的賣萌生活,只可惜這輩子生為人類無法和牠易地而處;夢想是回到16世紀前的北美洲當個成天馳騁的印地安小男孩,或是被UFO接去當外星人的座上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