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還能怎樣】張竝瑜:頁岩氣─能源新革命與傳統迷思

昱夫
・2014/11/09 ・392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5337737288_0588537ffc_z
From Flickr. Credit: Dustin Gray

紀錄:王昱夫

頁岩氣是什麼?有人說頁岩氣開發會造成環境污染?有人說台灣沒有頁岩氣?頁岩氣革命席捲北美,進一步影響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關於頁岩氣的科學,並對於種種頁岩氣的迷思,做出深入的探討與評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Y3MzkCzvM

頁岩氣怎麼來?

一般我們依照天然氣形成的地質資源條件,分成「傳統天然氣」與「非傳統天然氣資源」。傳統天然氣多半是由在地層中,經歷百萬年移棲並且富集在「疏鬆」儲存地層中的天然氣所組成,其中又可依據是否與石油一起存在,分為「伴生(石油)移棲氣(Associated gas)」與「非伴生(石油)移棲氣(Nonassociated gas)」。而其他非傳統天然氣資源,則是存在於產生天然氣的有機泥質地層中或附近,因為孔隙率及滲透綠小,來不及移棲的天然氣,依照存在的位置及有機泥層的組成,又可分為煤層氣(Coal-bed gas)、緊滯沙層氣(Tight sand gas)以及頁岩氣(Shale gas)(注意:頁岩中若沒有泥岩層也不會有油氣,所以講者認為頁岩氣其實更適合被稱為「泥岩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頁岩氣革命的意義

所謂的頁岩氣革命,與其說是水力壓裂法等技術上的革新,其實更接近一種觀念上的革命,因為相關開發技術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存在。過去開採油氣,探勘與開採的重點是要有良好封閉的儲存層,通常是組成較為疏鬆的砂岩或是石灰岩層。油氣從含有油母質(有機泥質)的地層中生成,然後慢慢移棲至儲存層中,這個過程可能要花上數萬甚至數百萬年,也因此過去存有大量油氣的儲存層是較為稀少而珍貴的;

而頁岩氣的觀念革命,就是利用水力壓裂技術,直接開採含有有機泥質地層中的油氣(地質較堅硬,過去不易開採),由於有機泥質地層的滲透性差,往往保有大量尚未移棲的天然氣,運用水力壓裂法開採,灌注高壓液體使原本密實的岩層產生裂隙,內含的大量天然氣便會經由裂隙流入收集管線中,得到以往不易取得的天然氣資源。

15504104717_0ed2fb539c_z
張竝瑜副教授介紹水力壓裂法的起源。

頁岩氣探勘與開發技術的最新進展

現代頁岩氣開採過程,首先會垂直鑽井至固定深度,接著以水平鑽井的方式抵達頁岩氣藏區,透過水力壓裂法,施加高壓水泵將堅硬岩層壓裂(水壓可串連高壓水車達到調整、增壓)。通常在一個礦區,會沿著一個垂直鑽井的四周環繞式地做水平探勘,形成一個圓盤型的頁岩氣礦區。

一個頁岩氣會成功的原因,也在於其基礎設施幾乎是直接利用舊有的天然氣開採基地與管線(將舊礦區進行水力壓裂再開發),開採出來的頁岩氣可以直接經由既有管線運送,節省了不少成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頁岩氣的幾個迷思

頁岩油or頁岩氣?

「氣是氣,油是油!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講者如此說道。在地質中儲藏的資源,通常石油比較少,而天然氣較多,這是因為石油要形成,所需要的油母質(能夠形成石油的有機泥質物質)的成熟度與種類,要比形成天然氣的條件嚴苛的多。而在岩層中來不及移棲的不只是天然氣,也可能包含石油,因此也有所謂的「緊滯砂層油(Tight oil)」以及「頁岩油(Shale oil)」。少數的頁岩氣蘊藏帶,會同時有頁岩油和頁岩氣,但多數都只有天然氣,沒有石油。

水力壓裂法是種不確定且風險極高的新技術?

很多人會誤以為,水力壓裂法是種近幾年才剛發展的新技術,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水力壓裂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國南北戰爭左右的時間點。在上世紀1940年代末便已經被運用於油氣井大規模的商業生產。也就是說,它其實是一個老技術,而且在油氣商業生產上已經被使用至少60年以上,至目前為止,施用或曾經運用水力壓裂法開鑿的油氣井已超過百口。

所以,如果要說水力壓力技術的應用是「貿然投入沒有驗證過的新技術」,其實不正確。它最早起源於西元1866年,美國內戰的退役上將愛德華・羅伯茨,申請了美國專利第59936號發明專利。其發明被簡單稱為「爆炸魚雷(Exploding Torpedo)」或是「羅伯茨魚雷」。發明設計包括一個鐵盒,中間填入15至20磅不等的黑火藥,從注滿水的油井置入到需要爆破的深度,然後透過導線引爆,可以有效地集中爆破產生的震波於附近含油氣的地層,使地層裂隙增大。該技術在當時幾乎立刻受到業界的採用。

頁岩氣開採是使用水力壓裂法,因為注入超過一百種以上的化學液體,所以有很大的污染問題?

有些頁岩氣開採井存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但也並不是所有頁岩氣開採井都有環境污染(受地質組成和開採深度不同而有不同)。關於壓裂液,其實90%是水、9.5%是沙,小於0.5%的化學藥劑如酸、樹脂、KCl(抗膨劑)、殺菌劑以及有機脫附劑⋯⋯等等,很多是我們日常生活就會接觸到的東西,也都需要美國相關單位嚴格的驗證和准許才可以注入地下。但是真正有毒的是來自於壓裂過程中,不慎因壓裂裂隙連通至上層含水層,而從泥頁岩中流入含水層的甲烷、有機植與腐植質。所以我們看國外影片,水龍頭打開可以點燃,是因為地下水層混入了頁岩氣才造成的「水火同源」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的頁岩層厚度都較薄,平均厚度在150~200公尺之間,岩層埋藏深度則不一,有的只有ㄧ、二百公尺,有的深達4000公尺。所以需要先垂直鑽到泥岩地層的深度,在水平沿著泥質地層鑽鑿水平孔做水力壓裂。深度淺的,只要一施工不慎,往往會造成上述環境問題。但這並非技術本身有問題,主要還是施工的人的安全管理出了問題。

15069359194_fd4b54e398_z
張竝瑜副教授認為對頁岩氣開發不該抱著先入為主的誤解。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頁岩氣蘊藏,但仍缺少水力壓裂這種成熟技術,所以現在無法開採?

中國並非沒有壓裂技術,必須再次強調,這種技術在1940年代就出現了,但是要能控制定向水平鑽的方向需要經驗與微震監測技術,這才是大陸方面最缺乏的!在經驗上,大陸目前比較傾向於先開採煤層氣(Coal-bed gas),利用開採煤層氣的過程當作練兵學習經驗,未來要克服技術和經驗上的不足,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件難事。

臺灣沒有具經濟價值的頁岩氣蘊藏?

臺灣有頁岩氣,這是各界都沒有質疑的事(像有名的景點:泥火山,其實從泥岩層中冒出甲烷,就是頁岩氣),但是有沒有足夠的蘊藏量和開採價值呢?其實過去不管是中油或是工研院對頁岩氣的探勘,都做得並不完整,有些其實是到砂岩地區去找頁岩氣,忽略了頁岩氣真正可能存在的地點。

台灣在西南部、恆春以及東部個區域,都有泥岩分佈,其中分布最廣的是西南部泥岩地區,分佈範圍北自新營附近的龜重溪,南到高雄壽山與旗津公路附近的丘陵,涵蓋面積超過一千平方公里,厚度在數千公尺以上。現在積極探勘的甲烷化合物分布的地質,正是這些泥岩在數百萬年前的沈積環境。雖然在過去資料中,發現臺灣西南部泥岩的天然氣來源有機物成熟度較低(約在0.5~1.2Ro之間),但最近美國在東北部泥盆紀頁岩盆地的研究,發現在過去認為的低成熟地層其實也有大量頁岩氣蘊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會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單位採用穿井(Performated method)的傳統開採石油天然氣評估方法,僅根據幾口開鑿在台南地區的鑽井來評估古亭坑泥岩區域,由於試鑽是乾井(沒有冒出有價值的油氣),便直接認定該地區沒有蘊藏。但是要知道,頁岩氣屬於非傳統能源,開採要用水力壓裂法將岩層壓裂增加表面積,使原本不連通的岩層產生相連的空隙,天然氣才能逸散出來,若只是單純用前者的方法(穿孔法),就像是用細吸管喝冰沙,一吸吸不到什麼,後者的方法(水力壓裂)則像是用粗吸管先攪一攪再吸,才有可能吸到杯子裡的東西啊!過去評估的方法與觀念與今日不同,才會導致過去一直認為台灣沒有蘊藏,其實是有機會有蘊藏的。

水力壓裂法會引發地震!?

延續上段的比喻,水力壓裂技術就像是喝冰砂一樣,凍硬了總要用吸管戳一戳,騰出一些空間來融化才能再喝,這個戳的動作會產生震動,也就是「微地震」。但一般我們再用力戳,每次戳鬆的範圍還是有限,力道也有限,引此產生的震動也還是有限。所以目前一般水力壓裂所直接造成的地震規模多在3以下,通常是屬於震度較小甚至無感的地震。因此是不會直接引起大地震的。

那有沒有可能引發許多小地震的能量,間接引發大地震呢?就臺灣來說,這也是不容易發生的!因為台灣的泥岩層很厚,就像一塊大海綿,即使因為開採頁岩氣產生微震,也一下就被周圍的泥岩吸收掉了,能量不容易累積,要誘發大地震的機會也相對小。

該如何看待頁岩氣

東野圭吾的「真夏方程式」裡面的湯川教授對著環保人士說:「你或許是環保的專家,但對科學是門外漢吧?⋯⋯如果你想雙贏,就必須雙方都有相當的知識和經驗,認為只重視一方就夠的想法,是一種傲慢的態度。要尊重對方的工作和想法,才是擴展雙方之道」。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需要資源的開發,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環境污染,除非我們回到原始時代,否則我們就不可避免地必須在環境和資源開發上尋求平衡點!所以如果抱著先入為主的誤解,去討論頁岩氣或其他能源的開發問題,以環境安全的疑慮,拒絕一切能源開發。是無法得到任何妥協與雙贏的機會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503434559_41b4a8899c_z
活動結束大合照

 


Created with flickr slideshow.

 

【關於能源多元化系列講座】

能源多元化系列講座是Pansci舉辦的科學聚會,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能源相關領域的講者,各自在 30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能源相關知識或相關的想法,並讓所有人對能源議題有興趣或關心台灣能源產業現況的人都能參與討論。本系列活動由PanSci 泛科學、工業技術研究院與經濟部能源局聯合主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昱夫
57 篇文章 ・ 2 位粉絲
PanSci實習編輯~目前就讀台大化學所,研究電子與質子傳遞機制。微~蚊氫,在宅宅的實驗室生活中偶爾打點桌球,有時會在走廊上唱歌,最愛929。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開採頁岩油氣能引發地震?
中華民國地質學會_96
・2016/08/15 ・15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文/曾泰琳|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640px-GasDepositDiagram
頁岩氣開採技術示意圖。

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人們不斷努力尋找石油替代能源或是精進探採技術以提高產能,終於在 1990 年末於北美地區成功開採頁岩油氣並開始量產。開採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之一是將加壓液體灌入地底,使緊實的頁岩層產生微小裂縫,再通過這些相連通的孔隙將底下的油氣沖洗(flush)到地面上蒐集,這種高端的技術稱為水力壓裂法(hydraulic fracturing),此原理也常被應用在地熱能源的開發以加強地熱流通量。雖然水力壓裂技術已存在數十年,也一直有所改進,近期學者們卻開始對這種破壞岩石的開採方式表示關切,因為在這些生產區已出現一些「不尋常」的地震活動。

美國中部地區的統計結果顯示地震在近幾年有明顯暴增的跡象(下圖)。規模大於等於三的地震數量由 1973–2008 年間平均每年24 個增加到 2009–2014 間的 193 個,而現在單是 2014 年就有 688 個地震發生。地震發生頻率增加的地方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在特定的區域,許多是油氣開採作業區附近,有的則鄰近回收水灌注井(wastewater-injection well),因此懷疑地震是人類活動引起而非自然發生。雖然被懷疑為觸發的地震其最大規模都在 4.5 至 5.5 之間,在台灣只能算是中型有感,但在平常沒什麼地震活動的美國中部就顯得相當突兀,也有一些災情傳出。要分辨人為與天然地震並不容易,需要好的佐證資料,提升對小地震的偵測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12

這幾年來陸續有學者針對油氣開採區做詳細的地震觀測,想要藉此了解注水與地震的關係及特性。以美國 Ohio 的 Township 為例,2014 年的地震群在其發生的空間與時間皆可跟水力壓裂工地的施作對應上,於是可以認定地震是被誘發的,而觀測到的地震規模普遍都在芮氏規模三以下。

最近 2015 年 1 月 23 日在加拿大 Alberta 的 Crooked Lake 則發生了一起芮氏規模 4.4(地震矩規模 3.8)的有感地震。加拿大學者試著監控井壓及地震活動的變化,將地震以雙叉分法(double-difference)精確定位,結果證實 2011~2013 年的群震活動在附近數公里外之作業井施行灌注的時間相符,兩者時間序列的交互相關高達 99%,井壓大約 60 MPa。隨後該區又在 2015 年 6 月 13 日發生一起同樣規模的地震,顯然類似的活動可以不斷發生。

從斷層面解來看,這類地震都比較像是屬於剪切錯動型態的地震,並沒有很強的體積變化或非力偶分量。地震規模及數量則可進一步推求 b 值(即大地震與小地震的數量比關係),這些地震的 b 值估算約為 0.8–0.9,與水力壓裂產生裂隙所直接造成的地震(b 值 ~2)不同,因此一般相信這些地震可能是原已存在的老斷層被觸發而引起錯動。

到底水力壓裂如何影響地震的發生呢?斷層錯動需要達到一定的有效應力人為的影響(無論注水或抽水)都可能造成應力與孔隙壓力的變化,當剪切力上升、正向力下降、以及孔隙壓力增加之時較容易達到斷層破裂(或錯動)條件而引發地震。一般來說地震誘發可以是發生地本身的應力受到擾動,也可能是距離較遠的觸發,兩種狀況都被發現過。誘發地震發生時會釋放原本累積在斷層上的大地應力(tectonic stress),跟天然地震其實沒什麼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這種被誘發的地震規模能到多大呢?這個問題目前尚未有定論,原本 2015 年初所發生的 Alberta 地震被認為是加拿大觸發型地震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沒想到 2015 年 8 月時又出現一個更大的類似地震在加拿大 British Columbia,規模為 4.5,而 2011 年美國 Oklahoma 中部所發生的規模 5.7 地震也被懷疑與注水有關。由於這種利用注水壓裂岩石的方法在開採工程上已經變得相當普遍,站在地震危害的角度來說,未來應要持續評估它對環境所可能產生的影響,謹慎看待。

資料來源:

本文轉載自「星期五的地質– Friday Geology」,由中華民國地質學會授權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民國地質學會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的前身「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於民國11年(西元1922年)當時的北平,民國46年在台灣正式於內政部立案在台北復會,民國95年更名為「中華民國地質學會」,並於民國100年核准登記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目前有效會員近500人,實際參與過學會的人次已超過2000人。本學會成立之宗旨在推動我國地球科學教育與研究之發展,解決各項有關地質的問題,以及促進相關工作者間知識與意見之交流。本會定期出版學術刊物、舉辦座談會及學術演講會、委託會員進行專題討論,並接受公司機關之委託,研究相關之地質問題。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PanSci Talk:還「能」怎樣 公民的能源通識課
Kelly Lin
・2015/08/13 ・373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今年 2015年 7月 1日,位於龍門的核四廠正式封存。這座三十幾年來於興建過程中曾停建再復建的核能發電廠,尚在測試階段,未曾正式啟用,就進入三年的封存計畫。近年來,核四爭議遲遲未能停消,反核、擁核的爭論也未曾平息。

能源議題無庸置疑與我們的過去、現在跟未來息息相關,關於能源的使用跟發展,我們還「能」怎麼做呢?

PanSci Talk: 還「能」怎樣 ─ 公民的能源通識課@台北
PanSci Talk: 還「能」怎樣 ─ 公民的能源通識課@台北

由工業技術研究院、PanSci 泛科學與經濟部能源局聯合主辦的還「能」怎樣—公民的能源通識課,一共有八場,全台跑透透,而首場就在8/6於台北正式開跑。這次講座的講者總共有兩位,分別是 PanSci泛科學的專欄作者 廖英凱以及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 謝秉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邀請的兩位講者,對於能源議題的知識領域各有所長。廖英凱介紹一般民眾較為關心的灣再生能源(風力、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及非再生能源(火力發電、核能)發展及現況;講者謝秉志則介紹較不為一般大眾所熟知的非傳統能源─(非傳統)油氣能源(頁岩氣、油砂、天然氣水合物)的潛力和發展。

由核能議題探討台灣能源供應狀況──廖英凱

能源議題分成三個面向 – 經濟、政治社會、安全 ,期中最能以科學角度解釋的便是安全問題,它主要又可分成兩部分 :

一、發電方式是不是安全的?
二、發電方式的相關產物是不是安全的。

其中,大家最關心的當然就是核電問題,我們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問答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核電廠在極端的狀況下會發生核爆嗎?
A:不可能。

5-2

因為要產生核爆,要足夠多的中子撞擊,而核電廠所使用的鈾235濃度過低,用產生核爆所需的臨界質量是人類無法企及的無窮大(最左邊的紅線);既然不可能達到幾何級數般的連鎖反應,自然也無法產生核爆。就像啤酒不能燒,但酒精濃度較高的高梁酒、藥用酒精是可以燃燒的道理類似。

Q:既然低濃度的鈾 235無法核爆,核電廠的能量從哪來?核電廠的核分裂怎麼發生?
A:核電廠用低濃度的鈾 235,運用精準控制中子數量和速度(還要叫中子慢一點),讓中子撞擊產生的核分裂足以引發下一次撞擊。

Q:福島核災的爆炸是怎麼一回事?
A:那不是核爆,是比核爆等級小得多的氫爆,但是氫爆把反應爐廠房炸開導致輻射外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人類在地球上已經丟過多少顆核彈?
A: 2053 顆。

核廢料主要分為兩種 : 高放射性廢棄物與低放射性廢棄物。高放射性廢棄物也稱作「用過核子燃料」、「乏燃料」,全部源自於核能發電產物。這些發電產物的處理程序大概是 :

1.從反應爐取出。

2.濕式貯存(貯存在核電廠的水槽裡冷卻)五年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轉乾式貯存四十年(臺灣目前處在這個階段)。

4.尋找適合之深地質永久貯存或是回收再利用再處理。

另一種比較常見的低放射性廢棄物,主要也是來自於台灣的核能發電(包括核電廠除役的建材),其他醫療、工業、農業及學術研究。

相較於高放射性廢棄物,低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方式比較簡單 : 先固化封裝(包含金屬或粉末,都會先水泥化再放進桶子裡)、再設計一些工程結構或埋在地質障蔽(例如小山丘),尋找近地表處置或坑道存放。目前政府也想另尋較低爭議的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地,有在考慮台東縣達仁鄉及金門縣烏坵鄉,但目前進度仍止於徵詢地方意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專欄作者 - 廖英凱
PanSci專欄作者 – 廖英凱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狀況

若不想用核能發電,我們還有什麼其他自然資源可以運用在發電上呢?河川、風力、地熱、海洋能(洋流發電、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潮汐發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雖然發展前景看好,但是在發展這些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別忘了它們的發展阻力。

水力發電:會影響河川生態。

風力發電:受季節性影響,台灣夏天風小冬天風大,發電高峰和用電高峰錯置。除此之外,也可能帶來環境公害:噪音、陰影,甚至影響沿海生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熱發電:開發地都位處森林、山區及偏遠地區,有水土保護疑慮,目前的計劃案都停留在環評未過的階段,也還有管路結構和高溫鑽探等技術層面的問題仍待克服。

洋流發電:設備必須符合防水、抗侵蝕,加上海底地形造成施工難度高,加上易受颱風來襲時可能造程設備損壞,建設完成後也可能造成漁業生態浩劫及航安問題。(地熱及洋流發電在台灣要進展到可以實際投入發電的階段,可能尚需5到10年的時間)

太陽能發電:夜晚和日照不足其他的替代能源。另外,太陽能板的構造為半導體,製程有產生污染之疑慮,雖然在台灣尚未發生,但大陸已經有相關汙染事件

據工研院能源局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報告指出,再生能源發展未來潛力有限,在2025年,再生能源也。若是想要非核家園,以德國2013年的一周(7/1~7/7)用電量為例,白天太陽能發電約占總發電量1/3,然而大部分的發電量還是倚賴火力發電。回到台灣,若是在再生能源全力開發後,再加蓋2~5座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發電量,想必就能解決用電問題。但提到火力發電,就絕不能不提煤碳燃燒產生的空氣汙染、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及全球暖化後續帶來的問題和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比爾蓋茲提出的公式:CO₂ = P × S × E × C(人類產生的排碳量 = 人數 × 每一個人使用的服務 × 這些服務所消耗的能源 × 以及生產這些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這個公式來思考,隨著全球人口數目、科技的發展,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問題恐怕難以避麵,雖然許多人都說要發展再生能源跟綠能,但以臺灣的環境而言,未來能源並不是個容許無限想像的問答題──恐怕是一個選擇非常有限的選擇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JoR9k5oLI&feature=youtu.be

油氣能源的現在與未來──謝秉志

呼應比爾蓋茲提出的 CO₂ = P × S × E × C 公式,因為世界人口只會增加,經濟、科技的發展也需要許多能源,對於能源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儘管大家都希望再生能源的發展可以讓化石能源比例壓低,根據一些比較有權威性的報導,在 2035年時,除非再生能源有突破性的進展,化石能源預計還是會佔七成。

其中,油氣資源主要可以分作兩大項:傳統油氣資源和非傳統油氣資源,非傳統油氣資源比較有名的例子,包含美國的頁岩氣、台灣有可能發展的天然氣水合物和加拿大的油砂。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 - 謝秉志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 謝秉志

非傳統油氣資源──頁岩氣、油砂

首先是這兩年最火紅的頁岩氣。顧名思義就是從頁岩岩層裡所開採的天然氣,在過去,因為技術層面的問題,導致頁岩氣資源難以被運用,但是在水力壓裂法(Hydraulic fracturing)技術日益成熟後,各國也重新開始省視頁岩氣的可能性。

例如:美國因為成功地商業化開採頁岩氣,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預計到 2040年,美國有將百分之五十的天然氣會來自頁岩氣,到了 2080年甚至有可能達到能源自主,成為第五個能源自主的國家。

接下來是最早出現的非傳統油氣─油砂。油砂是一種含有高粘度石油的砂子,必須要使用特殊方法讓它流動才能生產出來,,加拿大是唯一將油砂商業化開採的國家,也因此成為世界石油蘊藏量第三大的國家。

Tar_Sandstone_California
油砂是一種具有很高粘度石油的砂子 source: James St. John

天然氣水合物─台灣的機會

再來看一下台灣的機會—天然氣水合物。

所謂的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或甲烷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通常存在於海面下,必須派出探勘船進行震波測勘,如果我們發現反射面和海床的形狀平行我們稱為擬海底反射(BSR)就是天然氣水合物最底層的訊號,因為在天然氣水合物的下方通常是天然氣層,其密度很低,聲波從高密度的地方進入低密度的地方訊號差異會很大,所以就會出現強烈的擬海底反射訊號。

天然氣的開採說來容易,只要挖一口井到達天然氣水合物的地層裡面,把壓力降低,就會造成物質流動,天然氣就自然流出來了 。問題是,在海域上鑽井要價不菲,成功率只有七分之一,總投入的成本更是可觀,所以儘管台灣的西南海域藏有全世界最龐大的天然氣資源,據推估大約有兩兆七千億立方公尺資源量,但礙於技術瓶頸尚未突破,眼前並無商業化的機會。

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

提到油氣資源,不免就得一併提到碳排放的問題。二氧化碳封存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從地下來,回到地下」,在自然界也有非常多的例子。在美國有許多濃度超過百分之九十純二氧化碳氣層,在地底存放了上百萬年,也沒有發生任何意外。

台灣目前已經有相當成熟的地下儲氣技術──台灣飛牛牧場旁的鐵砧山上有一個很有名的鐵砧山儲氣窖,這個儲氣窖原本是生產天然氣的地層,天然氣使用完畢之後,地層結構就變成儲氣窖,經過多次地震測試確定是相當安全,可見二氧化碳地質封在台灣技術上已經是可行的了。

但即使可行,我們如果要進行碳封存,首要之務是與當地居民妥善溝通,當地民眾也必須完全參與了解達成共識,民眾擔心的點有幾個:會不會發生地震、會不會外漏等等,科學家一定要好好與民眾說明與溝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JX1N0t63U&feature=youtu.be

 

PanSci Talk: 還「能」怎樣 ─ 公民的能源通識課@台北
PanSci Talk: 還「能」怎樣 ─ 公民的能源通識課@台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Kelly Lin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實習編輯,目前就讀政大國際傳播所。對很多事物充滿好奇心,什麼都碰一些,懂一點。喜歡並持續在這個奇妙的世界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