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簡易兒童發展量表」須注意之處

林希陶_96
・2014/11/25 ・116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41 ・四年級

1378875227xq2j3
來源:morgueFile

 

近來,父母對於兒童的發展也越來越注重,也越來越小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最輕易被拿到手的簡易量表,堪稱「簡易兒童發展量表」,因為它就被附在兒童健康手冊中,很多人常以這些項目當作指標,來推估自己的孩子的狀況。

使用這個量表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是兒童健康手冊完全略過這些重點。這也是讓人哭笑不得之處。明明政府已經花很多錢印這些東西了,卻把重要的說明略過不提,其實加印這些東西應該不可能超過一頁,但不知為何卻被拿掉了。也因為這樣,讓許多父母們白白擔心了很久。(就是加上下面這一段就好,並未超過三百字。)

這個量表一開始發展的目的,並不在於精確的診斷,而是作為一個簡易的篩檢,並配合兒童在預防接種時一併評估。每一個階段皆有四大領域、十個小題,每題十分,大約百分九十的孩子都能得90分以上。在一個階段得到80分,是需要注意沒錯,但這只是要父母再多加觀察。需要進一步轉介是要連續兩個階段,在同一領域,有兩個項目都未通過者。簡單舉一個例子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在九個月大這個階段,若語言溝通這個領域中,「轉向聲源」及「發出單音」都未做到;至十二個月大時,在同一領域中,「以揮手表示再見」、「模仿簡單聲音」也未做到,這樣這個孩子才可能是有問題的,需要進一步找尋專科醫師進行相關檢查。

1408773458dtqc0
來源:morgueFile

因此,偶爾缺個一題並不是災難來臨,他們可能在下一個階段就趕上,並不需要特別擔心。有的家長甚至以為缺個一題,就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衝動的想要將孩子抓去做治療。但這些過多的訓練都是多餘的,只會讓小孩更挫折而已。總而言之,最後需要被好好進行療育的個案,只會占百分之三到五,其他百分九十七都是沒問題的,請不需要過度擔憂小孩的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童發展本來就是有快有慢,不可能所有的小孩都像教科書那樣,幾個月大就立刻做到什麼事。人的發展本來就是一個有機體,要求所有小孩發展一致是不切實際的。況且,也不要以為發展越快就是越好,發展太快有其他需要擔心的問題。我們在第一線做了這麼久,常有感概:人生漫長,並無起點,也無終點。全部的人都是在黑暗中跑步,輸贏也都是一時的。我們只要拉大了時間的跨距,很多事情,很多無謂的比較,都是過眼雲煙,並不是那麼重要。

 

附註一:這是兒童健康手冊的網站,可直接下載。

附註二:「簡易兒童發展量表」最初發表的研究在這裡,有興趣者可自行找尋該
篇章,裡面告訴我們很多事。
黃美涓、張春琴、王錦滿與林鴻圖(民86)。經簡化的台灣兒童發展量表之設計及其臨床試用。台灣醫學,1,424-438。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我們的自我內言,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
貓心
・2015/03/23 ・189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當你遇到挫折時,你總是怎麼面對你自己的呢?你會告訴自己「我下次會變得更好的」,還是「我真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我們都知道,懂得鼓勵自己的人,往往比起面對挫折自怨自艾的人,更能夠從挫折當中重新站起來。心理學家Meichenbaum把我們告訴自己的內心話,稱為自我內言(self-verbalization)。自我內言又可以分為正向自我內言,以及負向自我內言兩種。採取正向自我內言的人,會鼓勵自己更加進步,而負向自我內言的人,則會對於失敗耿耿於懷。關於這方面的相關理論,我已經在我的文章:〈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真的比較好?(理論篇)〉當中提到了不少。但是,是什麼讓我們選擇了正向的自我內言,或是負向的自我內言呢?

IMG_6420

早期的社會學家Cooley,曾經提出了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他在探討人們是如何產生自我概念的。他將自我概念的產生提出了三個要素[2]:

1.表現(presentation):我們想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辨認(identification):想像其他人會怎麼看待我這樣的形象。

3.主觀解釋(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依照”想像中”別人的看法,給自己一個主觀的解釋。

Cooley的理論,強調的不是客觀上他人如何看待我們,而是主觀上,我們是怎麼認知到這個世界的。就拿一個學妹跟我聊過的一件事來說好了。她告訴我說,她覺得女生在追男生時,如果追失敗了,會是一個很受傷的經驗,因為,這個社會很難接受女生到追男生,會用很難聽的語言,如「倒貼」、「很隨便」之類的字眼,來貶抑勇敢追愛的女孩。如果把這個例子,套用到鏡中自我的概念,那麼就是這樣的:

1.表現:我是一個主動追男生的女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辨認:別人一定會覺得我很隨便。

3.主觀解釋:我主動追男生是一個很隨便、很糟糕的行為。

聽起來是一個很讓人悲傷,也很讓人憤怒的認知歷程。

而心理學家Mead,也將兒童的發展階段,分為三個部分[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模仿階段」:三歲以前的兒童,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透過學習與模仿,來了解他人的行為。所謂的重要他人,根據Sullivan的定義,指的是「對一個人的生活或是福祉,具有重要性的人物」[4],在這個階段,通常是指父母。

2.「遊戲階段」:三歲到八歲的兒童,會透過遊戲當中的角色扮演,來模仿、學習大人的角色。

3.「團體遊戲階段」:八歲以上的兒童,則受到「概括化他人」的影響,學習用他人角度來看自己。所謂的概括化他人,指得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某個人,而是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會用什麼樣的角度看待自己。講的其實就是Cooley鏡中自我的概念。

綜合這兩位國中公民課本的常客,我想我們更容易了解,一個人的自我內言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當一個孩子很小的時候,他的重要他人對他所說的話,將會成為他最早的自我價值觀。當一個孩子碰到挫折時,他的重要他人選擇的是責備還是鼓勵?當一個孩子成功的時候,他的重要他人是覺得他做得很棒,還是採取一種貶抑的態度?這些都成了小孩子鏡中自我的來源。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開始上幼稚園、小學之後,學校老師的價值觀也很容易塑造孩子的自我內言,因為對他們而言,老師是一個價值觀標準的存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力去反思其他人的價值觀是否正確,會把他人的價值觀,內攝(introjection)為自我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才會常常聽到小孩子會跟爸媽說,老師說這時候應該要怎樣怎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皮亞傑的研究,這時候的孩子還沒有邏輯推理能力,要等到11-16歲的形式運思期,邏輯推理能力才會開始發展[5],因此他們不會去思考說,他人對自己的觀點是不是合理的。而即使是邏輯推理能力發展完全之後的國高中生,他們的理性腦「前額葉」,也要到20歲左右才會發展完備(有些諮商師的諮商經驗認為是23歲,我國法律的成年標準是採取18歲為基準。這方面的說法較歧異,大略在18-25歲)[6]。也就是說,直到我們大腦結構發展完全之前,我們不斷的將他人的價值觀,透過鏡中自我的方式,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形成了我們的自我內言。

IMG_0905

記得曾經聽到一個朋友跟我說,她在小學時,曾有一次考差了,結果就被老師說她準備的不夠好。這一句話深深影響了她,讓她一直以來都在追求完美當中渡過,總是給予自己過多的批評,即使她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也會去想自己是不是還有哪裡不夠好。而台灣父母教育小孩子的方式,總是會在孩子考好的時候,採取一種貶抑的態度,告訴孩子「你不該這麼得意,一山還有一山高,你考第一,還有很多其他學校的孩子也考第一。」;當孩子考差時,父母也總是告訴孩子「你看你那個朋友xxx都考多高,你補習補這麼多怎麼還是這麼差勁。」而這一些父母和師長的話,也都成了長大之後,面對自己的自我內言。

延伸閱讀:

[1]Meichenbaum, D. (1977).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ificatio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Neil J. Smelser,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81), 29-30.

[3]The Social Self – by George Herbert Mead (1913)

[4]Harry S. Sullivan,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1953

[5]McLeod, S. A. “Piaget | Cognitive Theory”. Simply Psychology. Retrieved 18 September 20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曹中瑋 (2013). 當下,與情緒相遇,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網路謠言何其多—看過多電視讓你的孩子發展變慢?
林希陶_96
・2014/12/04 ・151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83 ・五年級

file0001405079488
來源:morgueFile

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網路上常常會有許多未經求證的事物,被當成正確的事不停地傳誦,然後就三人成虎了,扭曲的事情被當成真的事情一樣,好像父母不照著做就是虧待小孩一樣。

這裡舉一個最近發生的例子。這件事情我是從FB上看到,這個連結被轉引超過上千次,因為源頭是一個知名的小兒科醫生作家(這裡就不要亂公布人家的名字,我是就事論事,而非要攻訐他人)。大家認為醫療人員說的,應該不會錯,但是偏偏就是有一些問題。

個人看到從外國翻譯或轉載的中文文章,第一個反應都是先去找看看有沒有原文,不過很不幸地,這一篇是德文的。當然原文為德文,基本上就是一個進入障礙,畢竟英文能看得懂的人多了許多,大家在理解上也比較不會有問題。因此我試著去找看看有沒有英文相關文章,然後也可以說明清楚原文到底再說什麼,在理解上才不會有落差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一篇文章之所以被瘋狂轉載,理由在於放了一張小朋友所畫之圖的比較。雖然裡面的細節被這位醫師解釋有錯誤出現,但是大家哪管那麼多,一看到這張圖,情緒整個被挑起來,贊成派決定維護到底,再也不讓自己的小孩看電視超過一小時。這是一個大腦機轉,讓情緒激發,就會繞過理性思考的前額葉,勸募機構或無良媒體常用這種手法。人們一看到照片二話不說就捐錢了,哪管內容是什麼。

這張被轉載的圖有問題,它跟原圖不同,原圖有a、b、c、d四排,但d這一排被截掉了,我不知道截掉他的人心存何種想法,但畢竟不是原圖。我只能說修過的圖會使你在解讀上產生偏差,這是網路謠言常見手法。另外,這張圖在解釋上被曲解,故意省略一部份的原意。a應為非吸煙家庭且一天看電視少於一小時,b應為非吸煙家庭且一天看電視超過三小時,c應為家庭吸煙超過20支且一天看電視多於三小時,d為心理有嚴重偏差的小孩所畫之圖(這一組並未進入研究之中)。

除此之外,這個研究還有一些問題。這個研究分成三組,但仔細想想應該要為四組,漏掉了家庭吸煙超過20支且一天看電視小於一小時。接著這個研究為何要把兩個不同特質的事情綁在一起看,一為吸煙,一為看電視。我實在無法理解這樣的作法,難道吸煙與看電視所造成的影響可以等量齊觀?他們所走的大腦路徑難道會是一樣的嗎?這種研究方式根本偏離基本的研究方法學了。但是為什麼作者們還是這麼做了?這裡唯一可以猜測的路,是統計上的問題。因為若吸煙與看電視各自分開來看,對小孩的影響上做不出結果,說不上話。那統計上可以怎麼玩,就是把兩個變項同時丟進去跑跑看,看會出現什麼結果。這個很可能就是這樣做出來的,跑出了一個不知道該怎麼解釋的結果來(這個是研究常見的弊病,一堆變項先丟進去試看看,能說話的再挑出來。但問題是,挑出來的變項,跟原來要做事情已經偏離了)。

另外,研究的依變項是畫人測驗的分數。選了「畫人測驗」說真的是不太聰明的作法,因為這個老測驗長久以來被批評的,就是信、效度有問題。要評估一個兒童的發展指標,有很多種方法,但這個研究偏偏選擇爭議最大的一種,嚴格說起來是非常不明智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寫這篇文章,不是希望大家無止盡的抽煙與看電視,而是希望父母們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我們有各種方法去驗證我們看到的東西,可以去確認他真偽與否,到底只是單一研究?還是嚴謹的回顧性文章?只要多多練習,肯定可以練就火眼金睛,看透妖魔鬼怪的偽裝。

附註:可用”Medienkonsum und Passivrauchen bei Vorschulkindern”蒐集相關資料。20140219註記。)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