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災難醫學(二):救難醫師的臨場經驗談

陳妤寧
・2014/06/10 ・229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6 ・六年級

採訪編輯 / 陳妤寧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臺灣有各種面向的災難醫學,本專題特別訪問在國內外救災現場經驗豐富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部災難醫學科主任:洪士奇醫師,和我們分享災時的各種突發問題、以及未踏入現場前難以設想到的思考死角。經驗豐富的洪士奇醫師舉了許多實例,也使得我們對於「災難醫學」的視野得以拉得更高更遠,思考一場救難行動之下,還有哪些息息相關的要素必須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有效的救難功能。

洪士奇
洪士奇醫師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於第一線擔任台北東興大樓現場醫療指揮官,災後為了提昇救難專業,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災難城市(Disaster City)」接受救難訓練。(圖片來源:陳妤寧)

救難隊的模擬訓練

洪士奇醫師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於第一線擔任台北東興大樓現場醫療指揮官,災後為了提昇救難專業,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的「災難城市(Disaster City)」接受救難訓練。災難城市是一個佔地 52 英畝的救援訓練中心,其中有許多模擬各種災難實境的「斷垣殘壁」,例如不同結構的倒塌建築、或是出軌的貨運列車,要求學員應用各種不同的救援技巧,救出躲在其中的模擬傷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談到救難隊出隊的正確觀念,洪士奇醫師點出救護隊除了支援當地所需的醫療物資之外,所有救護隊所需的食物、飲水、生活必需品都必須自己備足,並以維護自身安全為最高守則,才能有效協助災民。而各國所派出的國際救護隊,因為語言和習慣用藥、用材上的不同,基本上都以各自獨立的方式展開救災工作。洪士奇醫師在美國聯邦緊急應變總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接受救難訓練時,演習需從「組隊」開始演練,而受訓學員事前皆不知道需要救援的人數和傷患類型,徹底的救災演練,讓學員獲得更紮實的應變能力。

當地醫院的支援與調配

而除了因災難而受傷的災民之外,災區內原先仰賴維生系統的病人,例如洗腎或糖尿病等長期慢性病,在斷水斷電的情形下,也需要被緊急救助,甚至轉往第一線後方的地區醫院。而在地區醫院,又需要處理同時接納新病人以及維持既有病人醫療品質的問題。洪士奇醫師指出,臺灣目前被指派為救災醫院的醫院,應以中型醫院為主,有能力進行病床清空和調派,接收足夠的新傷患。而醫院本身建物的耐震強度也需一併納入考量,不少單位將鄰近公園或學校列為備用場地,但許多學校的校舍甚至比醫院更為老舊,「如果醫院倒了,這些學校也老早倒了」。

洪士奇醫師以 2008 年的四川大地震為例,為了避免餘震造成的再次傷亡,醫院所有工作人員都將傷患及設備搬出醫院,到空地進行治療。而四川滿街也都是災民的帳篷,「政府下令,如果餘震時還待在室內所造成的傷亡,政府一概不負責。」洪士奇醫師兩年後再度來到中國青海玉樹大地震執行救護隊任務,發現中國國政院在經歷過四川大地震後,對於救護車隊的調派、以及各地骨科與神經外科醫師的人力支援,都有顯著的進步。這點可能也必須歸因於中國的高度集中化管理。

救難背後的醫療物資、人力、交通管理

洪士奇醫師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攻讀災難管理研究後,對於國內的災難訓練模式多有反思。臺灣的災難相關訓練單位,多以第一線的執行人員培育為主,但面對「災難管理」的物資、人力調配及管理能力方面,相關訓練卻是付之闕如。舉例來說,九二一大地震時,草屯的內科醫療人員卻收到許多外科的醫療物資,例如胸管、石膏等等,這類情形都會導致醫療物資無法獲得有效的利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物資之外,災難還會牽連到許多面向,例如交通、水源、公共衛生等等。洪士奇醫師以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件為例說明,當時各路熱心民眾或葬儀社業者都蜂湧而至,使得通往山上的道路完全堵塞。但交通問題會最直接影響各種救災專業所能發揮的效益,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時,當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便下令災區交通「只出不進」的原則,確保有限的交通流量可以被有效使用。因為除了外界物資需要被輸送到災區之外,災區內產生的廢棄物亦需輸出處理。

跨部門的災難管理 – 災難的「緊急」本質

美國 FEMA 在九一一事件後納入美國國土安全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DHS),「災難」不再限於天災以及大型交通事故的範疇,結合了反恐事務,建立以「緊急」為核心、以「風險」為基礎的跨部門綜合應變系統。從災前研究到災後救援,都由聯邦與各州的緊急事務管理署專責協調統合,而非由行政首長兼任災時指揮官,也減少上百個災難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效率與指揮分散問題。

洪士奇醫師認為,基本上災難醫學仍以急救的檢傷準則進行治療,但災難醫學的不同之處在於突發災難「來的太快、規模太大、超越平時人力和物資的處理範圍」,因此在醫療行為之外,災時的指揮、調派和管理更為重要。即便在不同的災難之間,災區斷電、災民外傷、住院醫生和護理人員的跨科別支援等等,都是共同會遭遇的問題,臺灣應及早以「災難」的高度來培養人才,相關的醫療行為及救災專業才能在有效的前提保障下展開。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科技新知」。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延伸閱讀:

災難醫學系列專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陳妤寧
38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熱愛將知識拆解為簡單易懂的文字,喜歡把一件事的正反觀點都挖出來思考,希望用社會科學的視角創造更宏觀的視野。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災難事故現場,「初級檢傷分類」評估大量人員傷亡
careonline_96
・2023/03/09 ・83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生地震、火災、爆炸、交通事故或是參加大型活動時,可能出現大規模災難,導致大量人員傷亡。

由於傷亡人數眾多,所以在事故現場會先進行「初級檢傷分類」;評估能否行走、是否有呼吸、脈搏、能否聽從指令。

  • 可以行走的傷患會標示為「第三優先」;
  • 如果呼吸小於30下、橈動脈有脈搏、能夠聽從指令,會標示為「第二優先」;
  • 如果呼吸大於30下、橈動脈無脈搏、無法聽從指令,會標示為「第一優先 」;
  • 如果沒有呼吸、沒有脈搏、無法聽從指令,會標示為「死亡」。

救護人員會快速檢傷、重複評估,並依照優先順序轉送傷患,希望在有限的人力、資源、時間下,搶救最多的傷患。

倘若你正好身在現場,務必評估現場並確保自身安全,請保持冷靜,切勿圍觀、干擾大量傷患作業程序的進行,狀況許可時再依照救護人員的指示提供協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駭人的災難可能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而讓人出現嚴重焦慮、睡眠困擾、暴躁易怒、難以專心、責怪自己或他人等症狀。如果症狀延續一個月以上、持續惡化、已對工作與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便要盡快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

災難無法預知,平時多一分準備,才能少一分傷害。

careonline_96
455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震度與地震大小無關?怎麼讓「震 知道了」?那些關於震度的二三事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_96
・2017/06/23 ・279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6 ・八年級

  • 文/潘昌志|「你地質系的?」不,但我待過地質所,而且還是海研所的碩士。無論在氣象局、小牛頓…都一樣熱愛地科與科普。現在從事試題研發工作,並持續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的各種知識,想以科普寫作喚醒人們對地球的愛。

「震度」不是拿來比較地震大小的!地震規模才是。

「震度」不是拿來比較地震大小的!地震規模才是。

相信這大概是每個地科老師會跟學生講到嘴都快爛掉的事,但是當事過境遷、畢業之後,記憶難免慢慢褪色,漸漸的「這次地震有 6 級到底是震度 6 級還是規模 6.0」,也變得不顯眼了。

或許是震度和規模都是描述地震的名詞,也大多用個位數的數量級來表示,常會令人混淆困惑。不過說真的,這兩件事情會混淆搞不好就是一種「宿命中的迷思概念」。因為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有好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把震度當作判斷地震大小的標準,直到芮克特和古騰堡發明芮氏規模為止。

京城銀行新化分行在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引發的雙主震之後,受災後拆除的情形。By koika (Own work)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最簡單的工具:水桶

我們先不管現今科學上的震度定義,光從歷史文獻,就可以看到無數的史書記載地震的情境。在此先岔個題,今年受邀為《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撰寫推薦序時,書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對「古人怎麼看震度」很有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約莫在1700年左右,當時日本的史書上已有記載用「天水桶」(盛接雨水用來防火災的露天水桶)來看震度情形,一般來說平常桶子是滿水的,而地震來襲時晃出來的水量,便是當時用來判斷震度情形的參考。這的確是個客觀定量的好方法,只是,要是下個地震來襲前,水還沒有補滿就無法使用了,而且桶子大小不一也是個問題,只是以當時的科學技術而言,這種方式已經具備有點量化的想法,只是沒有適切的工具和物理量可以用。

水桶示意圖。圖/bambe1964@Flickr

最早的震度階

在 19 世紀的西方世界,則發明了用另一種方式嘗試量化地震的搖晃:將描述到地震造成的房屋危害、人體感受的情形加以分類,大略的定義出地震來時各地的搖晃程度。

1870 至 80 年代期間,義大利的 Michele Stefano Conte de Rossi 和瑞士的 François-Alphonse Forel 一同建置了一套震度階:羅西-福瑞震度階(Rossi-Forel scale),這是目前阿樹可查到最早有系統的制定出震度階紀錄)[1],一共分為 10 級,雖然當時早已有地震儀,但在震度分級上似乎不太能派上用場,只能幫忙定出最低一級的震度(差不多是無感的程度),接下來幾乎是描述性的分級,所以除了有羅馬數字之外,還會有代表的名詞,譬如 VII 級的代表名詞是” Strong shock ”,說明包括了會動的東西會翻落、掉落,教堂中的鐘聲會晃到響起(畢竟西方國家教堂比較普遍),建物沒有損毀。這時我們再來看看氣象局的震度表,除了震度分級和加速度值之外,還有人體的感受、建物的受損情形等定性描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羅西-福瑞震度階(Rossi-Forel scale),摘自BSSA網頁[1]

中央氣象局公布的震度表(截圖自氣象局官網)

百年多來的演進,加上地震儀器的發展,震度的概念從「定性描述」變成可「定量測出」的值,最主流的方式就是測「最大地動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一般簡稱PGA),所以在地震學看到PGA不要想到高爾夫球公開賽,它是一個單位,和加速度一樣都是 cm/s2,之所以用這個物理量,是因為它可以連結到「力」的概念。工程上要計算耐震程度,無非就是用作用力來作為計算參考,或許大家熟知國中教的牛頓第二定律的F=ma,m是質量,乘上加速度就是力。

這時就不得不提一下「重力加速度」這個值,它的單位和 PGA 一樣,我們常算自由落體重力加速度為1 g,其值約為981 Gal (cm/s2) ,而國內地震站測到的 PGA 第一名,就是在921集集地震時,日月潭測到東西向的 989 Gal [2],試想一下如果你被這樣的地動加速度甩開的那一瞬間,感覺就像以自由落體的加速度在水平運動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國各地的建築、地質的特性不盡相同,也發展出了不同設計的震度階的公式,有的不僅考量加速度值,甚至也考量到速度質,或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震度階,所以當聽到國外公告的震度時,得先看一下他們的震度是什麼意思才能比較。

等震度圖,讓防災、救災更有效率

震度階如何發揮用處?只要有足夠的震度時,人們自然就會發現一件事:「各地的震度不同」。而這時有一個「標準化的震度階」就能發揮用處,將所有相同震度的地方都畫上相同的顏色,不同震度用不同顏色表示,我們就能得到一張「等震度圖」,假設地質狀況與房子的建築方式一樣,震度越高處可能就會有較嚴重的災害損失,如果震後很快的產製出這個資訊,就能讓防救災更有效率。

阿樹以前在氣象局服研發替代役時,偶爾震後會有民眾來電說:「明明地震搖的就很大,為什麼我這邊震度只有 3 級?」實際上在測量震度時,儀器測到的只是「測站所在地」的資訊,測站一般都是空曠的平面,樓房型式、樓層高度甚至地質條件都會影響到搖晃的情況,當然無法盡善盡美。

921集集地震的等震度分布圖,摘自氣象局地震百問[3]
在國內,我們的地震站的密度其實已十分密集,多半人們感受的震度誤差來自於建物差異為主,但如果是在國土更大的地方,可能就會得到較為粗糙的等震度圖。除非,我們可以回歸原來震度定義的方式--定性描述,像美國地質調查(USGS)所有一個問卷回報網頁:”Did You Feel It?” [4], USGS 會發布世界各地的地震資訊,但沒有測站的情況下只能用經驗公式來推測,但如果大家將真實的感受和災情依照震度表中的描述回饋給他們,就能讓震度表是「真實」的情況。但我必須要說,在訴諸科學的前提下,有儀器的資料當然還是最好,描述也僅是補足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id You Feel It?”網頁的震度問卷表截圖。

但震度描述還是很有用,尤其是如果我們可以考量不同型式的建物對震度的反應時,對於歷史地震的研究甚至還大有用處!利用歷史文獻,我們可以知道以前地震時的搖晃描述,若能將其對應到震度資料,並且畫出「古代的等震度圖」,便能將它和現今的地震震度與規模關係作比較,接著推估地震的規模、震央與震源深度,雖然這麼做一定存在誤差,但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科學方法有很多種,雖然震度很難直接拿來比較地震的大小,但它還是能處理無法測出地震大小時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Rossi-Forel scale震度階BY BSSA網頁
[2]中央氣象局地震度原始資料
[3]氣象局地震百問:何謂震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原發表於《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部落格,或是加入按讚我們的粉絲專頁持續關注。將會得到最科學前緣的地震時事、最淺顯易懂的地震知識、還有最貼近人心的地震故事。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_96
3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知識部落格。我們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地震知識走入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會藉由分享各種地震的歷史或生活故事,讓地震知識也充滿人文的溫度。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紀錄】「哇!災!」:災網恢恢,資訊不漏
雷漢欣
・2014/06/30 ・20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10366222_724687620928918_8284227517614906977_n
記錄/ L

網路科技持續改變人們的生活樣態,防災領域當然也不例外。對於無法迴避的天災,資通訊工具如何幫助我們預作災前準備以及災中應變?國內科研機構所研發的災害決策輔助系統,目前已有哪些具體的成果?在傳遞災情資訊方面,網路社群可以扮演什麼主動角色?泛科學在這場「哇!災!災網恢恢,資訊不漏」講座中,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系統開發專案組蘇文瑞組長,和究心科技莊國煜執行長,分別分享政府和民間的力量怎麼透過資通訊工具,加速、加強防災及救災應變措施。

巧克力?不,是防災巧實力

講者:蘇文瑞|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系統開發專案組長
過去電腦較不發達時,水位、氣象等資料都要靠人力定時到現場記錄水位、雨量數據,用電話統整各地區收集的機料,再整理發佈,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時間,防止某些災害的時機就在這錯過了。在講求效率的年代,政府也想辦法利用科技,讓資訊更透明,防在更快、更準、更方便,以硬體收集資料的硬實力、更準確的軟體,加上行動裝置隨時接收資訊,成為讓災害應變更有效率的巧實力。 14537425053_251a23d60b_b

整合資料,防災主動出擊

以前當災害來臨時,因為水保局、水利署、公路總局的資料都發佈在各自的網頁上,各部會整合緩慢不流暢,且聯絡的方式都使用電話,在災害發生一段時間後才能得到消息,只能事後補救、搶救,無法在事前主動預警,現在地理資訊系統(GIS)成熟,將各部會的資訊統整在地圖上,比文字訊息簡單易懂,讓指揮官快速了解現況,可以更有效率的指揮調度。 災害情資網利用政府開放的資料,整合氣象局、水保局、水利署等部會的數據,透過國際通用的災害共通示警協議(CAP)格式交換,統一地理座標、鄉鎮市代碼、警戒等級等格式,即時透過網頁、APP,以地圖、燈號等方式呈現颱風、地震、海嘯、淹水的停班停課、土石流警戒等資訊,讓民眾可以迅速知道災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救災資訊的獲得與分享:哇乾僅架災?

講者:莊國煜|究心科技執行長

救災的基本要素示資訊、人、物資,志工得知災害資訊,前往災區提供物資和人力,熱心的台灣人和積極爭取志工時數的學生,讓台灣有源源不絕的志工人數,一般災害資訊公布的管道是電視新聞,報導發佈後,熱心的志工就往災區傾注,若不幸的,剛好某災區的資訊不被傳播,會因此少了許多資源。因此救災中最重要的一環不是人力,而是資訊。究心科技(GeoThings)是由工研院衍生的社會企業,希望利用資通訊技術來改變這個世界,協助人道組織和相關行動。 14515918954_9be651913f_b

滑手機也能做志工

微樂志工APP是一個跨裝置志工媒和平台,可以解決志工資訊混亂、曝光率不等的問題,目前已有超過140個公益團體、NPO在上面公布消息,民眾可以在APP上得知志工訊息,規劃自己的志工行程,對公益團體來說,此APP附有的RQ code快速報到功能,在大型活動上可以幫助主辦單位快速整理志工名單、讓流程更順暢,在災害發生時,也可以統整各組織在各災區號召的志工人數,協助政府救災。 當志工不一定要災難片的英雄般大老遠的跑到災區,在等公車、搭捷運時滑滑手機,也可以貢獻一己之力。Clickers是個結合民間力量,讓志工在家付出所能的APP。此APP收集鄉民在twitter上的推文,以hashtag(#)分類成要求、災害等類別,讓公益團體快速整理資訊,如海燕颱風摧殘菲律賓時,聯合國人道救援辦公室將收集到的資料統整給菲律賓政府,協助救災。Clickers的另一個功能叫「image clicker」,讓志工在世界各地利用閒暇時間,對衛星照片做分類、鑑定,例如馬航飛機失事,全世界都想破頭要尋找飛機的蹤影,開南大學的國際志工社,篩選衛星照片,保留可能的選項給專家鑑定;福衛二號每天都會拍攝衛星照片,志工可以瀏覽照片,初步判定火災、林地消失與否或程度,標籤在地圖上。

救災資訊何去何從?

GeoBingAn究平安APP讓各地的志工發出需求訊息,如道路中斷、物資不足等事件,回報到公益團體後台,配合智慧型手機的衛星定位功能,後台也可傳送含位置座標的指令簡訊給志工,調度人力前往指定災區,以簡訊傳送位置座標的好處是,發送簡訊避免網路低頻寬造成的不便,而位置座標可以在Google Maps、智慧型手機的離線地圖上定位,或是於紙本地圖搜尋位置。 以資通訊工具協助救災組織的目的在於,解決組織團體間資料不流通、難以整合的問題,利用資通訊平台促進公益團體間能像溝通,提供跨組織的資訊和物資協調方向。 14330718259_cff13125c9_b  14494214876_7c628d4e48_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活動由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主辦,感謝科技部補助之「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計畫支持。

雷漢欣
20 篇文章 ・ 5 位粉絲
PanSci的菜菜實習編輯,來自溫馨的動科系,心情好的時候喜歡說「你知道嗎!?」小故事,即使常得到「誰不知道阿.......」的冷眼回應,也不改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