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跟細菌比快 檢驗「五秒鐘法則」

childsci_96
・2014/08/01 ・115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399 ・三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文/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圖/破傷風

「啊!餅乾掉到地上了!」

「沒關係,趕快撿起來就還可以吃!」

你一定聽別人這樣講過,只要沒超過五秒鐘,就可以把掉到地上的東西放進嘴裡。這樣真的沒問題嗎?有實驗精神的人會告訴你,「安啦,上次我很快撿起來吃掉,結果沒有拉肚子,所以你可以放心吃,不會有事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一想:細菌吃飯前要洗手嗎?

我們來想想到底有沒有道理。如果五秒內可以吃,超過五秒就不該吃,那這五秒內一定發生了什麼不得了的大事。

想像下面這個狀況—-媽媽帶著香噴噴的炸雞回家,可是你得先等一分鐘才能吃。為什麼?有可能你得從樓上跑到餐桌旁才能拿得到炸雞,有可能媽媽規定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所以你要趕快去把手弄溼才不會被駡,也有可能你們家規定要全家到齊或要先禱告才能開動。所以你一定得花點時間,才能碰到炸雞。

那我們先來假設地上有可怕的細菌好了。當食物掉到地上時,細菌會等大家都到齊了才「一二三」一起跳上去嗎?倒是沒聽說過細菌這麼有禮貌呢。那細菌要先洗手或禱告,還是做什麼準備工作嗎?應該也不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一想:細菌跑得夠不夠快?

但是,細菌的確需要花點時間才能跑到食物上。每隻細菌長度大約兩微米,五百隻細菌一排就是一毫米,剛好可以填滿你直尺刻度上的一小格。

這距離可不算短哪!以人的標準來說,讓五百個一百六十公分的人一個接一個躺在地上,可是有八百公尺長啊!

就算找海洋裡的快泳細菌來比賽好了,秒速一百微米,游過一粒芝麻大的游泳池,也得花十秒鐘呢。而且如果沒有水,移動會更困難,沒長腳的細菌要爬上食物,簡直就像我們登山一樣艱辛。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細菌在五秒內爬上食物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真是這樣嗎?

想一想:家裡地板上會有病菌嗎?

用吵的沒用,不如來看科學家真正的研究結果。二00七年美國克蘭森大學的研究人員,拿會讓人生病的沙門氏桿菌,來測試這個「五秒鐘法則」。他們把病菌塗在瓷磚、木地板跟地毯上,故意把火腿掉在上面,看看五秒鐘後撿起來的火腿上會不會有病菌。

你猜結果是什麼?他們發現:不管把病菌塗在哪裡,它們都成功出現在火腿上!特別是瓷磚,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病菌都跑到火腿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你家地板上有病菌,千萬不要硬吃掉在地上的火腿,很危險哪!

但是話又說回來,你家地板上常常會有一坨坨的病菌嗎?我想是不會啦。病菌通常得擁有強大本領,才能攻破我們身體免疫系統的防守。一般環境裡的細菌,就算跟著食物進到我們嘴裡,碰上可怕的胃酸,還有腸壁細胞的阻擋,和免疫部隊的攻擊,大概在半路就都死翹翹了。

所以到底掉在地上的東西能不能撿起來吃呢?嗯…..如果已經掉在那裡一個上午了,細菌老早在上面從一隻長成一個軍團,那還是少碰為妙。如果才五秒,就要賭「健康大樂透」了。你吃到病菌的機會跟中頭彩一樣小,但萬一真的中了,就等著跟馬桶當好朋友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hildsci_96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國語日報科學版」臉書專頁,是提供給國小師長及三年級以上學童閱讀的科普平臺。 每日刊出報版內容摘要,希望大家更親近科學!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黃瓜也可以當甜點?瓜籽肉會發出碘的味道?探索瓜味的多重宇宙——《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積木文化
・2024/08/19 ・1432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瓜 CONCOMBRE

黃瓜可以只做成冷盤沙拉,也能在鹽水、英式醃菜中展現出多種滋味,甚至可以煮成配菜。它的滋味比看起來的要複雜許多:很明顯它有綠質及強烈的葉綠素滋味,但也有碘和奶油味。沒有交集的兩個世界,讓這種蔬菜能往兩種滋味方向去發揮!

黃瓜的芳香輪,解鎖更多黃瓜搭配。 圖/積木文化《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正確切削黃瓜:善用皮與苦味的微妙平衡

黃瓜外皮呈綠色並略帶苦味,想當然爾也有葉綠素滋味⋯⋯我們去皮不是為了美觀,而是要除掉這種苦味。又或者,我們可以刻意保留全部或部分黃瓜皮,對這有點侵略性的味道做進一步運用。經過斟酌的苦味能帶來無可否認的餘韻,也讓這種蔬菜含水量相當高的芳香特性變得複雜。薄荷、蒔蘿、青蘋果等「綠色」食材會凸顯出黃瓜的清新。

善用瓜味,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美味。 圖/積木文化《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籽肉的碘香秘密:黃瓜與海鮮、乳製品是絕配

為何把黃瓜的果肉跟籽吃進嘴裡時,能感受到碘味和奶油味呢?答案是因為醛類*1,存在於麵包皮和多種油裡。出乎意料的是,黃瓜能跟海藻、牡蠣、麵包和奶油做組合。為了發揮這些香氣,我們不妨將乳酸化合物(芒果、荔枝等)搭配帶乳香的乳狀食物(如希臘優格,這解釋了希臘沙拉醬﹝Tzatziki﹞*2 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或是藍紋乳酪、昂貝爾藍紋乳酪﹝Fourme d’Ambert﹞、馬斯卡彭乳酪也可以),以及一些像孔德里約(Condrieu)這樣帶奶油香味的酒。有了黃瓜內部的果肉跟籽,這些組合就保證成功。

*1:主要為 (E,z)-2,6- 壬烯醛、2-壬烯醛(non-2-éna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譯注:以希臘優格和黃瓜碎粒為主要材料的沙拉。

除了海鮮、乳製品之外,還有其他食物也可以嘗試看看。 圖/積木文化《料理滋味創意地圖

來試試吧!甘納許巧克力黃瓜

  • 準備甘納許:煮滾 300 毫升的水,加入 1 克洋菜粉,離火並倒進 150 克的黑巧克力碎片攪打混合,再倒進容器裡約 1 公分高度,隨後放進冰箱至少一小時。
  • 準備黃瓜:將黃瓜(用果汁機)榨成汁。提取 150 毫升,取其中一半與 1 克洋菜粉和一茶匙糖一起煮沸。離火,將剩下的另一半加進去,放涼後小心地倒在巧克力甘納許上(約 0.5 公分高),然後放進冰箱。
  • 擺盤:切成固定長度(約 6 公分長,1.5 公分寬)。可和黑巧克力圓脆片(Tuiles)一起食用。

不同變化:富含葉綠素的活力蔬果汁

選擇未處理過的小黃瓜,連皮榨汁,增強青綠及微苦滋味。這種富含葉綠素的果汁可以調味油醋汁、雞尾酒(琴酒等)和西班牙冷湯。可以將果汁冷凍在冰塊盒裡供多次使用。

——本文摘自 拉斐爾.歐蒙(Raphaël Haumont)、提耶里.馬克思(Thierry
Marx),《料理滋味創意地圖:法國材料物理化學專家聯手米其林主廚,15種香調、80種常見蔬果食材的氣味因子,探索 1,500 種創新風味搭配!》,2024 年 8 月,積木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積木文化
1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吸引消費者的第一步:打造讓食物看起來更新鮮的「展示櫃」——《秀色可餐》
今周刊出版
・2023/08/06 ・189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間自助服務商店的出現

在 20 世紀的頭數十年,包括自助服務在內的新式雜貨店營運方式,徹底改變了食品的購物模式,這種轉變在城市中尤其明顯。1917 年,田納西州的孟菲斯市成立了美國的第一間自助服務商店,這間店是克拉倫斯.桑德斯(Clarence Saunders)的小豬商店(Piggly Wiggly)。

第一間商店:小豬商店。圖/wikipedia

在這之前,美國消費者買賣日常食品的流程,與 20 世紀美國人習慣的方式截然不同。店員通常會從櫃檯後的貨架上為顧客取貨。

此外,雖然雜貨店也會出售一些易腐損食品,但主要販賣的還是罐頭和其他加工產品。大部分的屠夫和農產品雜貨商,通常會在不同的商店經營特定的業務。從 1920 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大型雜貨店把鄰近的肉舖和農產品店併入他們的店裡。

雜貨店透過「合併」變身成超市

在這些「合併」的商店中,顧客只要進入一間商店就能買到許多種不同的食物,不再需要花時間前往 3 個不同的地點購物。儘管合併商店越來越普遍,但自助服務一開始只有應用在分裝好的食品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多數商店中,購買肉類的方式和傳統肉舖差不多,商店中會有一個肉舖櫃檯,由男性店員提供切肉和銷售等完整服務。顧客會在肉舖櫃檯前排隊,告訴店員他們想要買的具體部位和重量。在這種交易過程中,顧客有機會詢問屠夫哪些肉是新鮮的,烹飪方式應該是烤還是煎。

在這種交易過程中,顧客有機會詢問屠夫哪些肉是新鮮的,烹飪方式應該是烤還是煎。圖/GIPHY

屠夫會取出需要的肉塊,切下顧客想買的量再包裝好。在購買農產品時,顧客會於陳列在商店中的大量蔬果中挑選產品,拿去給農產品區的店員稱重並裝袋,接著在收銀台計算價格。

把易腐損商品整合進超市後,零售商獲得了機會,可以把整間店的品質都展現給消費者看,藉此吸引消費者並建立顧客忠誠度。相較於分裝好的食品,消費者比較常購買的是易腐損產品。

如果雜貨商能提供各種高品質的蔬果和肉類,顧客光臨這間商店的頻率就會高於其他商店。在購買罐頭食品、盒裝麥片和瓶裝商品等雜貨時,無論在哪裡購買,獲得的都是同樣的商品。單就這些產品而言,商店只能靠著較便宜的價格和較多元的品項來勝過其他店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展示櫃」展現商品多樣性吸引消費者

易腐損產品則不同,這些產品的品項會隨著季節變化,有時甚至每天都不同,這種多樣性是許多購物者對商店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由於改變之後的肉舖與農產品銷售區具有繽紛的「天然之美」,又有機會用充滿吸引力的方式展示,所以這兩個區域變成了商店的「展示櫃」。

在 1920 到 1930 年代,雜貨手冊和行業雜誌不斷強調新鮮農產品在超市企業中的重要性:易腐損產品「透過視覺對消費者產生了最大的吸引力」。

透過視覺對消費者產生了最大的吸引力。圖/Pixabay

商品的「最佳位置」能成功吸引消費者

雜貨業的主流行業雜誌《先進雜貨商》在 1935 年指出,沒有任何商品「能像新鮮蔬果一樣,如此自然地吸引顧客的注意並刺激食欲」。另一篇文章則主張「種類繁多的新鮮蔬果,以吸引人的方式展現出天然色澤和新鮮度」,消費者將會因此受到吸引,走入商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店甚至可以用「外觀看起來特別新鮮或特別好的商品」,來合理化商品的價格為什麼比其他商店更昂貴。雜貨商認為架上蔬果的外觀是影響銷量的最重要因素,他們如何用有吸引力的方式陳列農產品,也會使整間店的氛圍產生變化。

把農產品設置在商店的「最佳位置」,通常會是入口附近。圖/Pixabay

因此,他們往往會把農產品區設置在商店的「最佳位置」,通常會是入口附近。農產品與肉類的顏色對雜貨店的營運來說之所以會這麼重要,不只是因為這些顏色能使商店內部顯得更明亮,也因為顏色是顧客判斷食物品質的關鍵指標,他們會依此決定要不要購買特定商品。

——本文摘自《秀色可餐?:所謂的新鮮和健康,都是一場精心設計》,2023 年 6 月,今周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周刊出版
9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讓自然變「天然」:調色魔法讓奶油看起來更天然——《秀色可餐》
今周刊出版
・2023/08/05 ・189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 世紀就開始調色的天然奶油

雖然酪農業一直在批評人造奶油的人工調色,但他們至少從 14 世紀就開始為天然奶油調色了。

自從人造奶油在 1870 年代出現後,酪農業製造商為天然奶油調整顏色的目的就不只是保持外觀一致,也是為了把天然奶油和人造奶油區分開來。

他們主張,因為製造商一直以來都會把天然奶油調整成黃色,而消費者也認為天然奶油一定是黃色的,所以若想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看起來像是奶油」,就必定會用到調色。

若想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看起來像是奶油」,就必定會用到調色。圖/GIPHY

酪農業也認為他們提供的天然奶油必須是亮黃色,如此一來消費者才不會把天然奶油誤認為其替代品。1902 年的法案生效後,全國酪農業聯盟的祕書立刻寄了一封通知給各個酪農業協會,主張若他們想「拯救天然奶油的消費市場」,就必須「保持天然奶油的標準顏色,讓消費者能夠區別天然奶油與人造奶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然奶油和人造奶油的競爭

他建議把天然奶油的顏色調配得更鮮豔,把顏色的標準提高到人造奶油製造商無法模仿的程度。對於許多酪農業利益團體來說,顏色就是他們的軍事要塞,既能保護天然奶油,也能用來和人造奶油競爭。

然而,酪農業領導者提倡製作天然奶油的理想狀態,和酪農業者實際上製作天然奶油時的狀態之間,往往是有差異的。在 20 世紀早期之前,乳製品幾乎全部都是在農場進行加工的。

製作天然奶油通常是女人的工作,要負責擠奶、進行乳油分離、攪乳以及替天然奶油調色。男人則主要負責餵食、放牧、為家畜製作遮蔽物,並維護牧場和草地。

製作天然奶油通常是女人的工作,要負責擠奶、進行乳油分離、攪乳以及替天然奶油調色。圖/GIPHY

天然奶油的品質取決於這些酪農業者的技術和資源。有些酪農業者缺乏知識、設備或融資方法,導致最後的成品參差不齊,有時甚至會出現品質很差的天然奶油。由於對許多酪農業者來說,製作天然奶油只是副業,所以他們通常不願意進行昂貴的投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他們不願意購買能夠防止奶油變質的冷卻設備。1860 年代早期,紐約州開始在乳油廠生產天然奶油,隨後其他州也紛紛效法。酪農業者把他們的牛奶送到乳油廠,在那裡進行攪乳,製作成天然奶油,再送到市場去。

對許多酪農業者來說,製作天然奶油只是副業,所以他們通常不願意進行昂貴的投資。圖/Pixabay

乳油廠製造的天然奶油通常品質比較一致。許多酪農業生產商和消費者認為,乳油廠生產的天然奶油比農場生產的更好。然而,乳油廠在早期的經營規模通常比較小。

直到 1910 年代晚期,乳油廠的天然奶油產量才超過了農場的產量。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官員、酪農業協會的領導人和大學的科學家都想要教導酪農業者了解,顏色在天然奶油交易中有多重要,以及製作奶油的「科學」方法。

舉例來說,美國農業部在 1905 年出版的農民公報《在農場製作天然奶油》(Butter Making on the Farm)中,向酪農業者宣傳製作天然奶油的「明確規範」。各家酪農業協會在行業雜誌和農場報紙上定期發表文章,警告農民不要「忽視顏色」,冬季時尤其如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調過色的奶油還「天然」嗎?

天然奶油在冬季的顏色會比較淺,主要是環境條件導致的。但是,「矯正」這種不受歡迎的顏色逐漸變成了天然奶油製造商的責任,他們必須調整天然奶油的顏色,符合消費者和生產商對「天然」顏色的期望。

天然奶油在冬季的顏色會比較淺。圖/Pexels

酪農業協會主管和政府官員時常抱怨,酪農業主在攪乳過程中添加食用色素時,分量都是用猜的。這種「草率的作為」使酪農業的最後成品無法達成品質一致。

他們認為在製作天然奶油的過程中,製造廠能完全控制的條件很少,調整顏色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他們建議酪農業者在天然奶油中添加更多黃色色素,使產品保持外觀一致。

——本文摘自《秀色可餐?:所謂的新鮮和健康,都是一場精心設計》,2023 年 6 月,今周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周刊出版
9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