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發電方式,則是矗立於地表,有著大型渦輪機具轉動的風力發電,極地渦漩所帶來的強勁風勢,使得電力產量更甚以往。根據美國風能協會(Americ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提出的報告指出,在內布拉斯加地區,風力發電提供了13%的電力需求,同時降低天然氣價格;德州則是受惠於強大的風力,已產生出2千兆瓦的電力,足以填補因出口天然氣所產生的空缺,在發電機具正常運作下,風力是可靠、純淨的能量來源之一。
Petrichor 一詞首次出現在 1964 年的《自然》(Nature)期刊中,由兩位澳洲的 CSIRO(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研究人員 Isabel Joy Bear 和 Richard G. Thomas 所創造。
該單字是由兩個希臘字「petra」以及「ichor」所組成;其中 petra 為岩石、石頭,而 ichor 則為希臘神話中神的血液。(聽起來就超厲害的!)
「岩石的血液」實際上是被大地吸收的植物油脂
而在該篇論文中,Bear 與 Thomas 揭露了令世人好奇許久「雨味」的來歷。顧名思義,Petrichor 一詞表明了此氣味來自於岩石內的液體,源自於兩人在實驗中證實,這個味道就是植物在乾旱期間分泌出的油,隨後這些油則被泥土、岩石吸收了。在乾旱時,油脂與泥土、岩石表面的其他化學物質相互發生作用,等到雨季來臨時,多種組合物的氣味被釋放出來。
2010 年,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IT)研究雨滴對土壤的影響時,也進一步分析出了 Petrichor 的產生機制 。實驗觀察後發現,當雨水落在土壤時會釋放被困在液體中的氣體——氣溶膠(aerosols)粒子,而這些粒子會與前面提及泥土中的放線菌等細菌、植物分泌的油相互作用,在雨滴衝擊下,進而迸發出我們所聞到的下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