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新聞媒體該如何報導自殺事件?千萬確實遵守「最小化」原則

林希陶_96
・2019/09/25 ・28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稍有心理衛生概念的人都曉得,過度報導自殺事件會導致模仿效應。媒體鉅細靡遺地描述自殺歷程,過度戲劇化地呈現自殺故事,都可能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知名明星自殺,如張國榮、倪敏然、崔真實等人,更在當地形成一股自殺風潮。但這些致命性的自殺過程,說來在真實的人生中還是非常罕見的。

最為有名的自殺新聞,是美國演員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於 2014 年 8 月 11 日過世。圖/Irish Typepad @flickr

先前最為有名的自殺新聞,是美國演員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 於 2014 年 8 月 11 日過世,此事發生後相關新聞報導了數星期之久。後續的研究顯示,以時間序列模式的研究方法推估,2014 年 8 月至 12 月可能會有 16849 個自殺事件。但從實際的數據看來,在這段期間內卻發生了 18690 件,多增加了 1841 起,大約增加了 9.85%1。此研究證實了過度的媒體報導,與自殺案件有重大關聯,確實產生了「維特效應」。

Werther effect,此名來自德國知名作家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小說主角維特因愛情得不到回應而自殺。此書在十八世紀歐洲曾引起大流行,人們會模仿書中言行、穿著,甚至仿效其自殺。後世以「維特效應」用來指稱模仿新聞案件而自殺之情形。

但少數研究顯示,名人自殺並未導致更大規模的自殺潮,如九零年代最為知名的超脫樂團 (Nirvana) 主唱 Kurt Cobain 自殺一事,曾在青少年族群中引起了極大的震撼,甚至導致當地的危機處理中心電話暴增。但後續的資料顯示,事件發生地西雅圖國王郡自殺案件並未暴增2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

新聞報導容易過度簡化自殺的事件,但過度高潮迭起的故事有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影響。美劇《漢娜的遺言》即是在討論青少年霸凌、自殺的相關事件。圖/IMDb

雖說如此,但從過去的回顧性研究可知新聞媒體強力地報導名人自殺案件,確實會產生示範作用,也會帶來類似廣告的效果3。媒體深諳激發人類情緒的方法,過度簡化自殺原因、將事件描述成高潮迭起的故事,都可能帶來不良的影響。雖然目前的研究著重於傳統傳播方式,如電視與報紙。但新興傳播方式,如網路、臉書、電影等其他媒介,也可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媒體深諳激發人類情緒的方法,過度簡化自殺原因、將事件描述成高潮迭起的故事,都可能帶來不良的影響。圖/johnhain @pixabay

其實美國疾病管制局很早以前就已經發現自殺相關新聞需要做更多規範4,並具體建議相關心理健康專業人員與記者關心以下問題:

  1. 自殺新聞是否有新聞價值?新聞組織若想報導某案件,能否先諮詢專業人員應該如何報導,正確的描述與負責任的態度都是應該具備的要素。
  2. 「不評論」自殺案件。心理專業人員應避免提供簡短、立即的答案,因為自殺背後涉及的問題可能非常複雜,絕不是短短幾句話就能帶過。
  3. 務必明白自殺新聞會導致更多自殺案件的發生,這已經是確定的科學研究。自殺已經證實會「傳染」,如何有節制、負責任地報導才是首要工作。
  4. 官方單位與新聞媒體應仔細思考,自殺事件之中什麼樣的細節應該被報導出來。所有的報導是基於事實,沒有評論、臆測、戲劇化故事。如果非不得已一定要報導自殺案件,應以「最小化」的方式呈現。所謂的「最小化」的新聞呈現方式,該指引舉了一個小例子,非常適合當成範例:

    「15歲的小約翰,週五於楓木道死於槍傷。他是瑪莉與約翰的兒子,為城市高中的二年級學生。約翰先前住於隨意鎮,從 10 年前搬到這裡。小約翰的葬禮於週日舉行。如果想要談談關於他的死亡,所有學生都可尋求學校輔導人員的協助。」

務必明白自殺新聞會導致更多自殺案件的發生,這已經是確定的科學研究。自殺已經證實會「傳染」,如何有節制、負責任地報導才是首要工作。圖/ChristopherPluta @pixabay

若新聞媒體真的要報導某個自殺案件,需注意避免犯下以下幾個錯誤4

  1. 不對自殺事件做出簡單的解釋:導致自殺的原因通常都非單一因素,而是有複雜的心理、社會脈絡。最後的單一事件並非導致自殺的唯一原因,有很多問題可能被家屬或記者所忽略。在台灣的自殺新聞中,經常被簡化成考試成績不佳、心情不好、與父母或同學爭吵等等單一因素,但我們都忘記背後可能有複雜的成因,而不用輕易地做出因果推論。
  2. 不需要在電視新聞報導中,反覆、持續過度的報導自殺事件:持續性報導會導致身處危機的人們過度關注該事件,進而導致自殺行為的「傳染」。若真的有新聞價值,記者朋友們應找尋其他替代的報導,如上述的「最小化」呈現方式。
  3. 不使用駭人聽聞的報導方式:自殺事件一旦被報導,自然會成為公眾的焦點。在報導時,不描述過多的細節,也不使用戲劇性手法、圖片、影像。不呈現出喪禮照片、自殺地點、逐漸消失的個人房間等等。
  4. 不報導自殺方法的細節:如果只是簡單說明死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沒有關係,但是不需要將背後的機制與程序完整的敘說。因為過多細節的描述,只會引起潛在的自殺者高度的興趣,進而引發自殺行為。
  5. 不要呈現「自殺代表某種結束」:自殺行為在情緒困擾的個案中還是較為罕見的行為。如果報導呈現出自殺是一種手段,可破壞人際關係或反抗父母懲罰。那麼這種說法就會吸引潛在的自殺者仿效,認為這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更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強調用自殺來威脅他人,這並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6. 不要將自殺描述成一種榮耀:在報導自殺事件時,不要過度報導公眾悼詞、降半旗、建立紀念館等等,若潛在的自殺者感受到這不是哀悼,而是尊重,可能會導致自殺行為的蔓延。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如恐怖份子團體會誇耀自殺炸彈客,稱其為「殉道者」,過度強調「這是聖戰,阿拉與我們同在」、「行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如此說法自殺行為不會減低,反而可能會感染更多人投入。
  7. 報導焦點不應放在自殺者還是有正面的特質:在採訪的過程中,親友可能因為被引導或同情自殺者,而過度說明其積極面,如「是勇敢的孩子」、「有光明的未來」,而忽略孩子悲慘的經驗和經歷的麻煩。如果缺少正視自殺者的問題,確實有可能吸引潛在自殺者,尤其是那些缺少正向回饋的人們。

如果用上述的指引來看待台灣媒體的自殺新聞,就會發現還有非常巨大的進步空間。我們如何將自殺事件的新聞價值降低,最小化其報導,才可能減低自殺行為的傳染性。

我們如何將自殺事件的新聞價值降低,最小化其報導,才可能減低自殺行為的傳染性。圖/PDPics @pixabay

參考資料

  1. Fink DS, Santaella-Tenorio J, Keyes KM. Increase in suicides the months after the death of Robin Williams in the US. PLoS ONE, 2018; 13(2): e019140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91405
  2. Jobes DA, Berman AL, O’Carroll PW, Eastgard S, Knickmeyer S. The Kurt Cobain suicide crisis: perspectives from research, public health, and the news media.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1996; 26(3):260–69; discussion 9–71. pmid:8897665.
  3. Sisask M, Varnik A. Media roles in suicid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2; 9: 123–38.
  4.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rogram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uicide amo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nd suicide contagion and the reporting of suicide: Recommendations from a national workshop. MMWR 1994; 43 (No. RR-6).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 CDC-AAS Media Guidelines.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臺中、高雄、花蓮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8 ・80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 8 月起於臺北開跑,9 月分別安排於臺中、高雄,花蓮場則於 10 月辦理完成。

NCC 於 8 月舉辦專業訓練課程臺北場後,佳評如潮,在 9 月舉辦的臺中、高雄場, 10 月舉辦的花蓮場,各地媒體從業人員共同參與,除了「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保護」、「多元文化」等主題外,更為中、南、東部業者規劃「內容自律」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透過食品藥妝及醫藥法規,講述食藥廣告製播應注意事項。

圖 1 「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分享

因應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安排「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課程則旨在培養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可充分履行媒體的專業責任,安排每場次 3 小時的事實查證工作坊,期提高參與業者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進而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圖 2 「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梁哲瑋總經理分享

睽違兩年首次回歸實體課程,中、南部從業人員展現其熱情,不僅課程踴躍互動,課後也與講師熱絡交流,紛紛表示課後收穫良多。花蓮場原訂課程面臨「小犬」颱風侵襲而延期一周辦理,出席率仍高達 8 成,展現東部業者學習新知的熱情與企圖心,期待未來廣電媒體產業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好評再加開!歡迎報名臺北加開場,共同打造美好的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0 ・85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播正確資訊,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將於 11 月 30 日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辦理,詳情請見報名表

本課程已邁入第 15 個年頭,在睽違兩年線上辦理後,今年回歸實體課程,盼能提升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建立優質廣電環境,進而提供民眾最精準訊息。本系列課程 8 月 22 日從臺北出發,一路前往臺中、高雄、花蓮,環島巡迴課程於 10 月 13 日圓滿結束,系列課程議題多元且講師具備領域專業,課程佳評如潮。

因應許多業者期待, NCC 將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規劃以下課程:一、「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哲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二、「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透過專家學者精闢解析、傳遞新知,提供一個讓業者互動交流的平台。

NCC 身為廣電媒體主管機關,將持續辦理一系列課程,致力於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識讀能力,彼此勉勵、交流,一起成為守門人,製播更精準、優質的內容,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與課程者也將獲頒「參訓證明」,歡迎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踴躍線上報名參加,名額有限,欲報從速,額滿為止。

臺北加開場活動資訊:

  • 時間: 11 月 30 日(四) 14:00-17:30
  •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2 樓 202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 24 號)
  • 費用:免費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kK3YvBa89TQMLi16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如何重建複雜自殺案的時序?
胡中行_96
・2023/09/21 ・168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義大利某山腳下的小村莊裡,67 歲婦人遭火吻的裸屍(照片)躺臥家門內側。胸口平置經書;腹肚擺放念珠;左手肘內側有道 X 型的割痕;四肢周圍則散落靠枕與燒過的纖維碎屑。後頭牆面一抹煙燻;附近的地板扔著一個澆水壺、一張翻倒且失去座板的椅子;稍遠處還有焚毀的物質和不明液體。大門、廚房跟柴棚之間,遍佈滴落(drip)、噴濺(spatter)和塗抹(swipe)等各種樣態的血液,以及人來人往的足跡。警方在柴棚裡,找到沾血的菜刀、半罐聞起來有燃料味的液體,與倒下、椅座部份燒壞,且有滴落血斑的椅子;並於窄小的客廳中,尋獲一只乙醇空瓶。[1]

事後蓋上白布的屍體;後方牆面遭火焰燻黑。圖/參考資料 1,Photo 1(CC BY 4.0)

背景與筆錄

這名婦人有 3 個兒子:1 個自殺身亡;剩下2個罹患思覺失調症,其一反覆恐嚇家人。根據筆錄,事發當天兩個兒子都在樓上,一個於房間裡休息,另外一個聽著震耳欲聾的音樂。婦人的丈夫發現,她坐在門口耶穌聖像前的椅子上,渾身火舌纏繞,遂大聲呼救,叫沉浸於音樂中的兒子幫忙。在接獲通報的急救人員到場前,一名被請來的神父先行抵達,將經書和念珠放在屍體上。之後,其中一個兒子因為半燒毀的椅子「惹到他」,而在警察尚未趕到時,把該證物移至柴棚。[1]

驗屍

驗屍團隊針對婦人的屍體,進行了下列檢查:

  • 電腦斷層掃描:沒有重大創傷。[1]
  • 外觀相驗:90% 體表二至三度燒傷;頭髮燒焦;左手肘內側的X型割痕邊緣滲血;無自衛或他人造成的傷害。[1]
  • 解剖:呼吸道黏膜泛黑;心臟肥大、冠狀動脈硬化、左心室肥厚。[1]
  • 組織學分析:肺氣腫、肺部鬱血、心肌硬化。[1]
  • 毒理學分析:婦人的血液與尿液裡,有乙醇、抗精神病藥物levomepromazine和抗憂鬱劑sertraline殘留。[1]

法醫認為婦人原本就有缺血性心臟病和慢性肺氣腫,在大面積燒傷後,導致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休克而死。至於體內乙醇和藥物的濃度,沒有高到會造成死亡。[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建時序

由於婦人身上沒有抵禦的痕跡,基本上可以推論不是死於他殺。此外,自焚的燒傷面積,通常比被別人縱火來得大,這也符合婦人的情形。然而,她大概沒有事先計劃,單純臨時起意,才會一個方法不行,再試另一個,愈換愈致命,成為手法多元的非典型自殺個案。[1]

此案複雜的程度,本來就已經令辦案極具挑戰;偏偏死者的家屬和神父又破壞現場;而且警方沒有檢驗可燃液體的成份,這些都讓事情難上加難。不過,在《國際鑑識科學:報告》(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ports)期刊上,分析這個案件的作者,還是絞盡腦汁,把整個時序重建出來:[1]

首先,婦人使用的藥物不是醫師開的,而且她刻意配合大量乙醇服用,自殺意圖明顯。她體內藥物的濃度沒有很高,不過是因為死亡打斷了身體的吸收。再來,手臂嚴重割傷,必定發生在自焚之前,不然應該沒本事劃得那麼整齊,又那麼深。後來火燒的時候,她還活著,而非死後遭人焚屍,所以會吸入濃煙,燻黑呼吸道黏膜。最後,從血斑的型態和方向,則能判斷婦人先持刀傷害自己,接著在公寓的地面層遊蕩,直到進入柴棚取得可燃液體。她可能在那裏或廚房,將液體淋滿全身,再行至門前走道,然後於耶穌像前坐下。該處牆上焚燒的痕跡,跟婦人身形的高度與寬度吻合,即為佐證。[1]

即使婦人艱困的生活背景,給予她明確的自殺動機,以上推論還是從統合分析多方線索而來。原個案報告作者也強調,遇到如此複雜的命案,務必參考鑑識醫學、毒理學檢驗和醫療影像等資訊,才能做出正確的解讀。[1]

自殺防治專線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 1995
張老師輔導專線 198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Terranova C, Massaro L, Angiola F. (2023) ‘An unusual unplanned complex suicide by arm cutting, poisoning, and self-immolation’.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ports, 8:100327.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