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果泛科學關閉了評論功能

果殼網_96
・2013/10/30 ・271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相關標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殼網編按:美國《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雜誌上月發表聲明,宣佈關閉Popular Science網站的評論功能,理由是評論可能對科學有害。《大眾科學》的決定是基於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做出的。日前,這項研究論文的其中一位共同作者在《新科學家》雜誌網站發表文章,探討了Web2.0時代下的評論自由問題。

KEEP-CALM
Web2.0的初衷是更多的公眾參與,而匿名評論機制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卻給這一理想抹黑,就連科學也未能倖免。評論,真的對科學發展有害嗎?

《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上月宣佈,將不再允許讀者對線上文章進行評論。對此,科學界態度不一:一些人讚同這一決定,認為早該管束一下在線評論的亂象;另一些人則哀嘆這是放棄了Web2.0早期關於確立廣泛的公眾參與的承諾。

為什麼要關閉評論功能

作為一份有著141年歷史的科技雜誌,《大眾科學》絕不會草率地做出這一決定。

「評論可能有害於科學。這就是我們關閉了PopularScience.com線上評論功能的原因。」他們在網站聲明中寫道,「我們致力於廣泛地傳播科學,同時也致力於培養活躍、理智的辯論。問題是當煽動性言論和不文明語言壓倒了有益的辯論之時,我們傳播科學的能力也被削弱了。」

聲明中他們還提到了一項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一發現也是促使他們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之一:僅僅一小群乖戾的人就足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引發讀者對文章本身的誤讀。[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教授多米尼克•布羅薩德(Dominique Brossard)領導的研究,在實驗中請1183 名受測者閱讀一篇關於奈米技術的虛構網誌,再藉由問卷調查了受測者對這一技術的看法(是謹慎看待還是積極支持)。然後受測者被隨機分配為兩組:一組閱讀充斥著髒話和侮辱的評論(比如「你要是看不到在這些產品中運用奈米技術帶來的好處,你就是個白痴」),另一組則讀的是較為文明的評論 [1]。關於研究的結果,布羅薩德及共同作者迪特拉姆·舒菲利(Dietram A. Scheufele)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中寫道:

  • 粗魯的評論不僅使研究參與者的理解兩極化,往往還改變了他們對新聞報導本身的解讀;
  • 閱讀文明評論的研究參與者在讀了評論後態度依舊,而讀到粗魯評論的參與者對技術所包含的風險形成了更為極化的看法;
  • 只要在讀者評論中加入一點點人身攻擊,就足以使研究參與者認為自己低估了該技術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與此類似的研究發現,就連措辭堅定(但並無不雅)的表達反對意見的評論也會影響讀者對科學的看法。

《大眾科學》的聲明寫道:「如果我們繼續推敲下去-評論者塑造公眾看法;公眾看法影響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影響到哪些研究能獲得經費-這樣你就會開始明白,為什麼我們感到有必要關閉評論功能了。」

為什麼要設置評論功能

舒菲利認為《大眾科學》的做法引發了一場更廣泛的影響,關於《大眾科學》的做法是否正確的辯論也接種而來,卻忽視了一個更大的問題:評論功能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案很簡單:多交流比少交流好。

19世紀的政治哲學家、現代民主的敏銳觀察者亞歷西斯•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認為,談話是民主的靈魂。社會科學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他的直覺。數十年來的研究全都在告訴我們,常與身邊人討論科學或政治話題的人,通常在這些話題上更顯博學,也能更多地參與到政治進程之中。

這對於像是奈米技術或合成生物學這類較少為人熟知的話題尤為重要。對於受科學訓練較少或對某一問題瞭解不多的人來說,媒體上對文章的評論和辯論可能會幫助他們理解讀過的東西,使他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此外,實驗性研究和基於調查的研究都顯示,與他人談論某一話題的期望能促使人們更仔細地處理資訊。因此,定期與其他讀者在評論區進行交流能帶來對文章本身的更深刻理解,這也凸顯了外行讀者之間的交流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聽上去都很棒,不過要強調一點:人們的價值觀和信仰可能會影響其社交環境。我們傾向於生活在能反映我們意識形態傾向和人口統計特徵的社區裡,我們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社群平台上也是如此。到最後,與我們交流的人往往就像是我們自己。社會科學家常用「回音室」(echo chambers)這一術語來描述這個現象。

與人在「回音室」中交談,可能會限制交流(包括在評論區裡的交流)帶來的有益影響。實際上,研究顯示,能給我們帶來異己觀點的討論,才是最有成效的。[2]

弗蘭茲•卡夫卡曾說,我們只應讀那些咬噬我們、刺痛我們的書。社會科學證明他是對的。如果自己的觀點受到挑戰,我們便會更積極地探索問題的方方面面,仔細推敲各種可能性。

不幸的是,在現代信息環境中,那種開放、合理的爭論越來越少了,而意識形態同質化的「回音室」卻愈加得到強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起來慢慢學習如何辯論

雜誌、報紙和網站的在線評論區是少有的幾處能提供不同觀點的地方。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習慣這種新的交流環境-允許人們互相辱罵,藏匿於網名之後,肆無忌憚地發表尖刻評論。我們在教室或市政廳中永遠不會做出這種行為,因為數百年來,各種社會壁壘一直控制著面對面的交流。

許多人並沒有適應Web2.0的交流環境。
許多人並沒有適應Web2.0的交流環境。

當然,紙媒永遠不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因為紙媒的評論區-更常見的說法是「寫給編輯的信」-始終受到控制,哪怕是現在也一樣。這些信件都還要接受仔細的篩查和編輯,而且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終能夠刊出。

許多人將Web2.0技術的到來頌揚為一個真正的公眾參與的新時代。這種理論認為,讀者最終將得以在真正開放的論壇上直接與彼此以及媒體人交流。但是在一些人看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因此,《大眾科學》的編輯值得稱頌,他們成功邁出了鮮少有人能夠邁出的一步:在科學家、媒體及讀者之中,引發了關於如何在新環境下交流科學的辯論,這一辯論早就該發生了。線上辯論-包括在線評論區-需要的多種多樣的觀點以及文明的交流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會科學告訴我們,公民之間的分歧最終能帶來有益的效果。但現代社會也需要學習如何表達分歧,而不讓尖叫和嘶吼淹沒了辯論的本質-在科學上尤其如此。《大眾科學》的做法,在我們達到此種境界之前應該都是正確的:暫緩網上評論,給所有人一個機會來更仔細地辯論「辯論」這一話題。

 

資料來源:

研究文獻:

  1. Anderson, A. A., Brossard, D., Scheufele, D. A., Xenos, M. A. and Ladwig, P. (2013), The “Nasty Effect:” Online Incivility and Risk Perception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doi: 10.1111/jcc4.12009
  2. Scheufele, D. A., Hardy, B. W., Brossard, D., Waismel-Manor, I. S. and Nisbet, E. (2006), Democracy Based on Difference: Examining the Links Between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Heterogeneity of Discussion Networks,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6: 728–753. doi: 10.1111/j.1460-2466.2006.00317.x

轉自果殼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開發遇上「術前檢查」:環境影響評估大揭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6 ・433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無論是在立法院的質詢臺,還是網路媒體或社論上,你應該經常聽到「環評」這個詞吧?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管是建設重金屬冶煉廠、台積電進駐,還是打通山壁開闢新道路,都必須經過像動手術前的詳細檢查一樣,透過環評的嚴謹審查程序,確保這些開發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度或無法挽回的損害。

 環評的概念起源於 70、80 年代,當時大規模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反思,發現單靠法規和污染處理技術不足以應對這些問題,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事前預防」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國的環評制度是借鑒美國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開發案都需要環評,只有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開發行為,才需要在開發前進行環評。環評其實是開發許可的一部分,環保機關負責審查環評報告,並擁有否決權。但即便環評通過,並不代表開發案就能立即進行,最終的開發許可還是需由相關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後,才能做出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評到底在忙什麼?

環評的全名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就像動手術會有術前檢查、術後定期追蹤及按時服藥,健康的把關需要仰賴定期進廠維修,同樣在開發行為實施前,我們需要評估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或減輕措施,施工中或營運後也需要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進行追蹤,並由環保機關進行監督,確保不會進一步損害環境品質。

環評負責評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措施與監督確保環境品質。圖/envato

雖然「環評」這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上它的評估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就像醫療檢查一樣,科學、客觀且精密,評估項目可不只侷限在空氣品質、水質或土壤是否受農藥或化肥影響、生態景觀與棲地等和自然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根據環評法第 4 條規定,評估還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環評就像是開發案的「術前檢查」,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和破壞。那麼,大家常聽說環評要耗費很長時間,那它到底在忙什麼呢?其實,環評的目的是要求開發單位對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結果會寫成報告,並進行公開,讓社會大眾了解並參與討論。最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只有通過審查的案子,才有機會繼續進行開發,從而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

誰應該接受環評的「考驗」?

根據環評法的立法精神,不是所有的開發案都需要進行環評,環評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那麼,哪些開發案需要環評呢?環境部依法訂定了「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簡稱「認定標準」),這些標準主要是根據開發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所在的敏感區域(如國家公園、重要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以及開發的規模(如面積、處理量)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環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像高速鐵路、大眾捷運、機場、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等這些建設,不論它們的規模或地點,都必須經過環評。而像科學園區、高爾夫球場的建設,若位於國家公園、重要濕地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也需要辦理環評;至於太陽能光電設施,則是當它位於重要濕地時,才需要進行環評。

宛如開發前的「術前檢查」!淺談環評流程

我國的環評審查採取專家審查機制,環評主管機關依法成立環評審查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政府機關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其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環境部為例,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委員會共有 21 位委員,其中 14 位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分別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把關,確保審查過程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臺灣的環評制度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階環評是透過報告書撰寫前的公開意見蒐集,開發單位將意見回應情形納入報告書後由專業的環評審查委員進行審查,若經審查後認為開發後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應對症下藥,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的審查更為嚴謹,並且依法規定進行範疇界定,篩選出環境關鍵項目與因子。整個環評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讓開發案能夠更透明、公開地接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與檢驗。

STEP 1 資料填寫:開發行為規劃

這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先為病患制定計畫,並在檢查前登錄好病患的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訊息、健康問題、藥物過敏或病史等。同樣地,環評也是這樣運作的。開發單位首先要擬定開發案的規劃,並且將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公開蒐集意見 20 天,同時也會舉行公開會議,讓大眾參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開發單位需要編寫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主要章節,並且決定是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開發單位會進行初步的計畫,確認開發的目標與範圍,並評估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些步驟都是為了確保開發行為在開始前,能夠徹底評估可能的風險和影響

開發單位需撰寫環境影響說明書,初步評估目標、範圍及潛在影響。圖/envato

STEP 2 初步評估:編製環境影響說明書

就像術前檢查結果會匯集成一份醫療報告,在這個階段,開發單位也需要把他們的調查結果、預測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環說書會說明如何預防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開發單位需要根據作業準則製作環說書,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確認無非屬主管機關所主管法規之爭點後,再轉請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確認沒有需要補正的地方(例如:沒有檢具環境保護對策與替代方案、執行評估的人忘了簽名等),環保主管機關所設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則會著手進入審查階段。

STEP 3 手術可行與必要嗎:審查與結論

這部分就像醫療團隊評估手術的風險。環保機關會審查這份環境影響說明書,專家委員會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如果所有的環保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開發案就能獲得初步通過並公告審查結論,告訴你這個「手術」(開發項目)可不可以做、在甚麼條件下做比較安全,或是可能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等等。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可能就會要求開發商調整風機位置,以避開白海豚的棲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應環評法施行細則裡的審查結論,除了通過審查、不應開發等結果,也可能會出現「有條件通過審查」或「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評估」的狀態。

STEP 4 完善的手術方案:進入二階環評

就像術前檢查發現可能有重大問題或可能帶來影響的副作用時,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更詳細的檢驗及評估更好的治療方案,環評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階段的環評顯示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那麼它就必須進入「二階環評」。

進入二階環評的開發案,意味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就像醫生要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來了解手術風險。除了基本的環評程序,開發單位還需要舉辦公開說明會與範疇界定會議、編製更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收到初稿後需進行現場勘查與公聽會,讓當地居民或關心這個開發案的人可以參與,了解開發案的影響,並提出意見。

二階環評需更深入分析,與舉辦說明會、公聽會,讓居民一同參與評估影響。圖/envato

同時,開發單位也要依據這些意見,編製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將所有的調查、分析結果都納入評估報告書中,才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而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資料,就像醫生建議調整手術計畫一樣,開發單位會進行修正,並重新提交補正及取得定稿備查。只有在所有問題解決後,開發案才是真正通過環評審查並進入下一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環境的開發案正好遇到環評的爭議,或者你關心的案件正在環評階段,你可以隨時上「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查詢相關的最新資訊。不僅如此,環評審查委員會的會議還有線上直播,讓大家能夠親自參與,為國內的開發案共同把關!

整個環評流程耗時多久?

環評法第 7 條規定,主管機關在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必須在 50 天內完成審查並公告結果,並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和開發單位。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最多可以再延長 50 天。

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這個審查期限是從開發單位備妥所有資料,並繳交審查費後開始計算。但是有一些情況是不計入這個審查時間的,包括:

  1. 開發單位補充資料所花的時間。
  2. 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法規進行釋疑,且不超過 60 天的時間。
  3. 其他不可歸責於主管機關的可扣除天數。

因此,整個環評流程的時間會因為不同情況有所變動,但主管機關的基本審查時間是 50 天內,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 100 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實際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根據開發案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就像去放射科拍攝X光可能只要一、兩分鐘,但如果要做電腦斷層,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同樣地,根據環評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通常在收到資料後的 50 天內完成,若是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間則是 60 天。聽起來似乎不算太久,通常三、四個月就能有結果。

但實際上,環評過程常常會因各種原因延長時間。環境部目前也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蒐集各界的意見,逐步檢視現行制度,並作為未來修正相關法規的參考依據。

環評帶來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幫助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透過環評,開發行為的潛在風險可以提前被識別,並且在問題發生前採取預防和減輕措施。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開發行為更具透明度,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爭議和成本,還能促進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期待隨著法規的修正與完善,未來的環評制度在效率、透明度與公眾參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大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這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實現政府、企業和民眾三贏的局面,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容易被忽視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早發現、早治療,扭轉病情的關鍵
F 編_96
・2025/01/08 ・277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有位五十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數月持續腹瀉且在右頸部發現一顆淋巴結腫大而就診。」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佳宏醫師表示,「患者並未意識到這些症狀與腫瘤有關,但在經過全身檢查發現,左側鼠蹊部亦有淋巴結腫大,而肝臟也有三顆腫瘤,肝臟腫瘤及頸部淋巴結切片後,病理報告為神經內分泌腫瘤,G1-G2,胃鏡及大腸鏡並無發現異常,藉由切片染色,CDX-2 (+), CK7 (-),CK20 (+), SSTR-2(+) 證實其源頭是腸胃道來的,故確定診斷為腸胃道神經內分泌腫瘤,而且腫瘤已經轉移至肝臟至頸部及鼠蹊部淋巴結,屬於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亦是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

經過團隊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手術切除頸部淋巴結,並利用射頻燒灼術及放射性治療處理肝臟的腫瘤。後續患者持續接受長效型體抑素注射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並抑制腫瘤生長。患者已經接受體抑素治療約5年,目前狀況穩定,沒有發現新的腫瘤。陳佳宏醫師說,雖然在發現時已是轉移性第四期神經內分泌腫瘤,不過只要積極接受治療,患者的病情還是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生活品質也可以維持。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源自各種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細胞的腫瘤,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多個器官。陳佳宏醫師指出,由於神經內分泌瘤可能會分泌各式各樣的內分泌素,而導致不同的臨床症狀,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心悸、臉部潮紅、皮膚炎、潰瘍、氣喘等,但是也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

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千變萬化
圖/照護線上

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造成的症狀沒有特異性,臨床上無法根據症狀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例如腹瀉可能只是腸胃炎、臉潮紅可能與更年期有關。陳佳宏醫師說,不過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幾個月或反覆發作,就建議進一步理學檢查。確定診斷需要仰賴病理學檢查,唯有透過組織切片檢查才能證實腫瘤的性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進行切片前,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安排抽血、影像檢查,若有發現可疑病灶,便會考慮切片檢查。

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治療,幫助達到較佳的預後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方式取決於腫瘤發生的位置及分期,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手術切除是最主要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陳佳宏醫師說,然而神經內分泌瘤與其他實體腫瘤有些不同,除了考慮腫瘤的分期,還需要評估腫瘤的分級,也就是細胞分化的程度。分化程度的好壞會影響治療策略和預後。

若腫瘤細胞分化良好,稱為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這類腫瘤通常惡性程度較低。如果腫瘤細胞分化不良,細胞形態更具侵襲性且不規則,稱為神經內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這類腫瘤惡性程度較高,復發風險也更高。

神經內分泌腫瘤建議早期治療
圖/照護線上

「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生長速度較慢,但是如果未能及時發現,腫瘤可能發生遠端轉移,散播到其他器官,讓狀況變得更棘手。」陳佳宏醫師表示,「若能及早發現,進行手術切除是比較單純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所以,早期發現和治療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期神經內分泌腫瘤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有較高的機會達到治癒。陳佳宏醫師說,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復發風險會大幅增加,術後通常需要搭配其他治療,例如體抑素類似物、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希望改善患者的預後。

體抑素類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可以有效抑制腫瘤釋放過量的內分泌素,例如胰島素、血清素等,幫助緩解臨床症狀,改善生活品質。陳佳宏醫師說,體抑素類似物也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幫助延長腫瘤惡化時間,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相當重要。

體抑素類似物治療
圖/照護線上

傳統體抑素類似物採肌肉注射,一個月注射一次。目前有新型長效型體抑素注射凝膠,採深層皮下注射,且注射體積很小,僅0.5 ml,能夠降低注射時的不適。陳佳宏醫師說,由於患者需要長期接受體抑素類似物治療,新型長效型體抑素注射凝膠有助提升治療遵從性。若有些就醫困難或離島偏遠地區,在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新型長效型體抑素注射凝膠亦可由患者帶回家施打,讓治療更便利。

筆記重點整理

  •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源自各種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細胞的腫瘤,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多個器官。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會分泌各式各樣的內分泌素,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心悸、臉部潮紅、皮膚炎、潰瘍、氣喘等,但是也有些患者完全沒有症狀。
  •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方式取決於腫瘤發生的位置及分期,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手術切除是最主要且有效的治療方式。
  • 早期神經內分泌腫瘤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有較高的機會達到治癒。晚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復發風險會大幅增加,術後通常需要搭配其他治療,例如體抑素類似物、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希望可以改善預後。
  • 體抑素類似物可以有效抑制腫瘤釋放過量的內分泌素,幫助緩解臨床症狀,改善生活品質。體抑素類似物也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轉移性腫瘤相當重要。
  • 傳統體抑素類似物採肌肉注射,一個月注射一次。目前有新型長效型體抑素注射凝膠,採深層皮下注射,且注射體積很小,僅0.5 ml,能夠降低注射時的不適。若有些就醫困難或離島偏遠地區,新型長效型體抑素注射凝膠亦可由患者或家屬帶回家施打,讓治療更便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F 編_96
17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一個不小心闖入霍格華茲(科普)的麻瓜(文組).原泛科學編輯.現任家庭小精靈,至今仍潛伏在魔法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