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果泛科學關閉了評論功能

果殼網_96
・2013/10/30 ・271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相關標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殼網編按:美國《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雜誌上月發表聲明,宣佈關閉Popular Science網站的評論功能,理由是評論可能對科學有害。《大眾科學》的決定是基於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做出的。日前,這項研究論文的其中一位共同作者在《新科學家》雜誌網站發表文章,探討了Web2.0時代下的評論自由問題。

KEEP-CALM
Web2.0的初衷是更多的公眾參與,而匿名評論機制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卻給這一理想抹黑,就連科學也未能倖免。評論,真的對科學發展有害嗎?

《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上月宣佈,將不再允許讀者對線上文章進行評論。對此,科學界態度不一:一些人讚同這一決定,認為早該管束一下在線評論的亂象;另一些人則哀嘆這是放棄了Web2.0早期關於確立廣泛的公眾參與的承諾。

為什麼要關閉評論功能

作為一份有著141年歷史的科技雜誌,《大眾科學》絕不會草率地做出這一決定。

「評論可能有害於科學。這就是我們關閉了PopularScience.com線上評論功能的原因。」他們在網站聲明中寫道,「我們致力於廣泛地傳播科學,同時也致力於培養活躍、理智的辯論。問題是當煽動性言論和不文明語言壓倒了有益的辯論之時,我們傳播科學的能力也被削弱了。」

聲明中他們還提到了一項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一發現也是促使他們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之一:僅僅一小群乖戾的人就足以產生巨大的力量,引發讀者對文章本身的誤讀。[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教授多米尼克•布羅薩德(Dominique Brossard)領導的研究,在實驗中請1183 名受測者閱讀一篇關於奈米技術的虛構網誌,再藉由問卷調查了受測者對這一技術的看法(是謹慎看待還是積極支持)。然後受測者被隨機分配為兩組:一組閱讀充斥著髒話和侮辱的評論(比如「你要是看不到在這些產品中運用奈米技術帶來的好處,你就是個白痴」),另一組則讀的是較為文明的評論 [1]。關於研究的結果,布羅薩德及共同作者迪特拉姆·舒菲利(Dietram A. Scheufele)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中寫道:

  • 粗魯的評論不僅使研究參與者的理解兩極化,往往還改變了他們對新聞報導本身的解讀;
  • 閱讀文明評論的研究參與者在讀了評論後態度依舊,而讀到粗魯評論的參與者對技術所包含的風險形成了更為極化的看法;
  • 只要在讀者評論中加入一點點人身攻擊,就足以使研究參與者認為自己低估了該技術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與此類似的研究發現,就連措辭堅定(但並無不雅)的表達反對意見的評論也會影響讀者對科學的看法。

《大眾科學》的聲明寫道:「如果我們繼續推敲下去-評論者塑造公眾看法;公眾看法影響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影響到哪些研究能獲得經費-這樣你就會開始明白,為什麼我們感到有必要關閉評論功能了。」

為什麼要設置評論功能

舒菲利認為《大眾科學》的做法引發了一場更廣泛的影響,關於《大眾科學》的做法是否正確的辯論也接種而來,卻忽視了一個更大的問題:評論功能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案很簡單:多交流比少交流好。

19世紀的政治哲學家、現代民主的敏銳觀察者亞歷西斯•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認為,談話是民主的靈魂。社會科學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他的直覺。數十年來的研究全都在告訴我們,常與身邊人討論科學或政治話題的人,通常在這些話題上更顯博學,也能更多地參與到政治進程之中。

這對於像是奈米技術或合成生物學這類較少為人熟知的話題尤為重要。對於受科學訓練較少或對某一問題瞭解不多的人來說,媒體上對文章的評論和辯論可能會幫助他們理解讀過的東西,使他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此外,實驗性研究和基於調查的研究都顯示,與他人談論某一話題的期望能促使人們更仔細地處理資訊。因此,定期與其他讀者在評論區進行交流能帶來對文章本身的更深刻理解,這也凸顯了外行讀者之間的交流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聽上去都很棒,不過要強調一點:人們的價值觀和信仰可能會影響其社交環境。我們傾向於生活在能反映我們意識形態傾向和人口統計特徵的社區裡,我們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社群平台上也是如此。到最後,與我們交流的人往往就像是我們自己。社會科學家常用「回音室」(echo chambers)這一術語來描述這個現象。

與人在「回音室」中交談,可能會限制交流(包括在評論區裡的交流)帶來的有益影響。實際上,研究顯示,能給我們帶來異己觀點的討論,才是最有成效的。[2]

弗蘭茲•卡夫卡曾說,我們只應讀那些咬噬我們、刺痛我們的書。社會科學證明他是對的。如果自己的觀點受到挑戰,我們便會更積極地探索問題的方方面面,仔細推敲各種可能性。

不幸的是,在現代信息環境中,那種開放、合理的爭論越來越少了,而意識形態同質化的「回音室」卻愈加得到強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起來慢慢學習如何辯論

雜誌、報紙和網站的在線評論區是少有的幾處能提供不同觀點的地方。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習慣這種新的交流環境-允許人們互相辱罵,藏匿於網名之後,肆無忌憚地發表尖刻評論。我們在教室或市政廳中永遠不會做出這種行為,因為數百年來,各種社會壁壘一直控制著面對面的交流。

許多人並沒有適應Web2.0的交流環境。
許多人並沒有適應Web2.0的交流環境。

當然,紙媒永遠不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因為紙媒的評論區-更常見的說法是「寫給編輯的信」-始終受到控制,哪怕是現在也一樣。這些信件都還要接受仔細的篩查和編輯,而且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終能夠刊出。

許多人將Web2.0技術的到來頌揚為一個真正的公眾參與的新時代。這種理論認為,讀者最終將得以在真正開放的論壇上直接與彼此以及媒體人交流。但是在一些人看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因此,《大眾科學》的編輯值得稱頌,他們成功邁出了鮮少有人能夠邁出的一步:在科學家、媒體及讀者之中,引發了關於如何在新環境下交流科學的辯論,這一辯論早就該發生了。線上辯論-包括在線評論區-需要的多種多樣的觀點以及文明的交流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會科學告訴我們,公民之間的分歧最終能帶來有益的效果。但現代社會也需要學習如何表達分歧,而不讓尖叫和嘶吼淹沒了辯論的本質-在科學上尤其如此。《大眾科學》的做法,在我們達到此種境界之前應該都是正確的:暫緩網上評論,給所有人一個機會來更仔細地辯論「辯論」這一話題。

 

資料來源:

研究文獻:

  1. Anderson, A. A., Brossard, D., Scheufele, D. A., Xenos, M. A. and Ladwig, P. (2013), The “Nasty Effect:” Online Incivility and Risk Perception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doi: 10.1111/jcc4.12009
  2. Scheufele, D. A., Hardy, B. W., Brossard, D., Waismel-Manor, I. S. and Nisbet, E. (2006), Democracy Based on Difference: Examining the Links Between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Heterogeneity of Discussion Networks,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6: 728–753. doi: 10.1111/j.1460-2466.2006.00317.x

轉自果殼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 i 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只要認明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HIV 感染者的全新生活目標:抗病毒治療如何讓「絕症」變「慢病」?
careonline_96
・2024/12/04 ・322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邀請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李雋元醫師來談談 HIV 治療,希望藉由 5 個問答能讓感染者對 HIV 治療有進一步認識。

Q1:穩定服用 HIV 抗病毒藥物後,對於治療成果以及生活可以有哪些期待?能像正常人一樣嗎?

近二十年來,HIV 感染議題得到許多重視。在許多國家政府、公共衛生學者努力下,HIV 感染者的醫療照護都有大幅進步。目前有越來越多有效且副作用很低的抗病毒藥物可以選擇,只要持續穩定服用,感染者目前預期壽命已經很接近非感染者,HIV 整體從高致死率演變為慢性可控的疾病。

從生活面來觀察,目前國際間大力提倡 U=U 共識,期望 HIV 感染者不被外界所歧視隔絕,相信在逐步去汙名化的努力下,能讓穩定控制的感染者重新回歸正常的社交生活,讓感染者與非感染者的生活面向減少差距。

僅管預期壽命與非感染者無顯著差異,隨著壽命延長,感染的朋友們會逐漸面臨到需與慢性共病相處的問題。雖然我們現在能將 HIV 病毒控制到測不到病毒量,但是慢性發炎以及宿主的免疫活化會使得感染的朋友們有較高的風險會得到慢性共病。常見的慢性共病包括心血管與三高等問題,或是精神相關共病。這些慢性共病成為我們治療 HIV 的另一個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2:醫師您提到精神相關共病問題,是指HIV感染者有憂鬱症狀嗎?感染者是否大多沒有自覺需要尋求醫療照護?

根據研究觀察,感染的朋友們確實有許多憂鬱、焦慮、失眠等精神相關共病。

國外研究指出,感染的朋友們會有失眠的比例占六成、憂鬱占近四成,而在焦慮上也有約三成比例。而台灣相關研究引用健保資料庫調查發現,有將近二成感染的朋友們有重度憂鬱相關診斷、亦有四成感染的朋友們使用幫助睡眠藥物。臺大醫院針對感染者做分析調查,發現北台灣地區穩定病毒控制的感染者,其中仍有四成有憂鬱、焦慮的症狀表現。

HIV感染者留意精神性共病症狀
圖/照護線上

對於精神共病治療,從憂鬱症狀到接受診斷的過程有一大斷層。有憂鬱的感染者在臨床端被診斷出的比例不到一半,有很多原因導致診斷偏低的情況:感染者覺得身心問題與感染科就診無關、身心問題不需要和照護醫師說明,這是身心科的範疇;或是覺得短暫壓力,放著可能就會好等等。

倘若感染的朋友沒有主動與照護團隊提及,如果診治的醫師也沒有意識到感染者的精神相關共病盛行偏高而主動詢問的話,可能會加大憂鬱症狀接受診斷的斷層落差。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是聯合國及世界HIV治療的關注新趨勢,因此也希望強化感染者和醫療端的雙向溝通,提升感染者的心理健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3:為什麼感染者經常有憂鬱、失眠的情況,是因為 HIV 感染的關係嗎?該如何改善?

感染者面對的是更多外在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家庭、職場甚至是社會等等,他們也因HIV受到比常人更多的歧視與偏見,進一步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當這些壓力沒能被妥善處理,精神相關共病就會產生,帶來高比例的憂鬱或失眠問題。

此外,一些內科的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不足、維他命 B12 不足,或是一些藥物的使用,例如類固醇的使用,也可能帶來這些精神相關症狀。最後,抗 HIV 病毒藥物也可能帶來精神相關的症狀。因此,也須注意每一個藥物仿單警語的標註。

面對感染者的精神相關共病,在醫療端我們能協助並陪伴感染者面對外在壓力,透過照護團隊提供關懷,同時評估是否有內科疾病或相關用藥導致。這些可能性都排除後,我們會進一步檢視抗 HIV 病毒藥物的影響,並評估是否要做用藥的調整。必要時,我們也會轉介身心科做後續照護。

為什麼感染者經常有憂鬱、焦慮、失眠的情況
圖/照護線上

Q4:身為 HIV 感染者,隨著年紀增長該擔心哪些共病?有哪些因素會罹患共病?

隨著感染者年齡增加,感染的朋友們有更早以及更高的風險得到一些慢性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心血管、腎臟疾病,也有腫瘤問題,例如肛門、直腸腫瘤都較為常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染者雖然透過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毒量,達到測不到的狀態,但病毒實際上還是存在體內,讓感染者處於長期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容易得到慢性共病。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考慮一些非 HIV 相關的傳統風險因子,較常見像是抽菸與飲食作息習慣帶來的心血管問題,或是同時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問題,都是進一步加重感染者罹患慢性共病的原因。

HIV感染者共病預防
圖/照護線上

關注抗 HIV 病毒用藥也不容忽視。每種藥物的特性不同,有些藥物對血脂較友善、有些對心血管風險、或是精神相關共病較友善,這部分臨床端會藉由常規問診和抽血檢驗來做評估,若發現異常後會去評估是否要調整用藥。但醫療照護是雙向的,有些情況醫療端能主動發掘,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易發現,特別是憂鬱、失眠等問題,需要藉由雙邊有自覺的注意與溝通去達成共病預防。

Q5:通常什麼情況下臨床醫師會考慮更換抗 HIV 病毒藥物?若需改變藥物時有哪些事項該注意?換藥後可能影響病毒控制成果嗎?

當 HIV 病毒控制不良或失敗時,考量到可能有抗藥性突變的產生,醫師們會評估抗病毒藥物的調整。另外當 HIV 病毒量穩定控制時,如考量各類共病與失眠等問題,或是藥物本身中、長期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亦或是藥物間彼此的交互作用等因素,甚至是吞服的順從性等問題,醫師也會與患者溝通並考慮是否要更換抗 HIV 病毒藥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藥後,在初期醫師會較密集地追蹤評估,去確認是否有逐步達到換藥的目的。例如病毒量是否能更好控制、免疫有無回升,中、長期處方不良反應是否有改善,更進一步還要追蹤換藥後有無產生新的不良反應。待達到穩定控制後,會回歸到慢性處方開立,二至三個月回診追蹤即可。

日常建議與呼籲

面對 HIV 感染者,我們是多專科團隊協助照護。不只醫師群,還有個管師、藥劑師、社工等。我們清楚知道感染的朋友們會面臨許多疾病控制以及社會議題的圍繞。因此,我們鼓勵感染的朋友們若有身體、心理、社會上的問題,都能夠和自身的照護團隊溝通討論,雖然有些問題並非單獨醫療端能夠改善,像是整體社會的歧視偏見,但病毒的壓制與慢性共病的評估與預防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希望感染的朋友們有任何不適都能和照護團隊溝通。

也呼籲感染的朋友們要按時施打疫苗強化免疫,像是流感或是新冠疫苗、還有肝炎疫苗和猴痘疫苗,都能幫助感染的朋友們有更健康的身體迎接每一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20 篇文章 ・ 275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自然界中的頂級騙術:動植物如何在進化中化身大師級騙子——《跟達爾文學投資》
今周刊出版
・2024/12/03 ・21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蛙的低頻謊言:聲音中的進化騙術

曾因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而受害的人,可能都曾把所知道的髒話用來罵我們這些金融從業人員。如果你不是演化生物學家,你可能認為只有我們這種狡詐的生物才會欺騙人。但是,並非如此。

我們就先從綠色的青蛙開始談起。

與大多數動物一樣,綠蛙的交配期很短。在這個關鍵時期,公蛙需要積極保衛自己的領土,才能將繁殖成功率提到最高。體型較大的公蛙發出的呱呱叫聲,頻率比體型小的叫聲更低,藉此宣傳自己的體型和統治地位。因此,公綠蛙在演化過程中會避開體型更大、更壯的綠蛙,所以不會進入充滿低頻呱呱叫聲的範圍。牠的大腦認定低頻呱呱聲,等同牠無法打敗的對手。

如果你是一隻體型小的綠蛙,你會怎麼做?過著沒有伴侶的生活,從未交配就死亡嗎?不是,一些小綠蛙找到一種方法降低牠們的訊號音調,以顯示牠們的體型比實際上更大。這種能力使牠們能夠藉此欺騙體型比自己大的公蛙,以保護自己的領土。一些小綠蛙利用低頻率的呱呱聲來發送欺騙訊號,而獲得演化上的優勢。這種欺騙的訊號很容易產生,發出訊號的小綠蛙所付出的代價非常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綠蛙用低頻呱呱聲偽裝體型,欺騙對手獲得優勢。圖/unsplash

如果各位認為綠蛙是狡猾的小傢伙,那麼神奇的招潮蟹的惡作劇,

一定會讓人非常難忘。

招潮蟹的假螯戰術:以假亂真制勝對手

招潮蟹(又譯提琴蟹)比綠蛙更進一步,發展出能力以欺騙母蟹和其他公蟹。公招潮蟹都有一只大而強壯的螯,既可以用來與其他公蟹打鬥,又可以吸引母蟹。研究人員發現,母蟹特別偏好螯較大的公蟹,而這些螯較大的公蟹也能成功威懾其他公的競爭者。當一隻公蟹在戰鬥中失去大螯,通常會長出一只新的螯,這只新螯比較輕、沒那麼粗壯,也更脆弱,但是它的尺寸仍可能很大,看起來和之前那只更重、更致命的螯一樣有力。

這些再生的螯成功地欺騙了公蟹和母蟹。母蟹無法區分這些冒牌貨和擁有較重的「真螯」的公蟹。甚至擁有「真螯」的公蟹,也不會和那些較輕、較弱,但外觀看起來很了不起的再生螯公蟹發生衝突。研究人員發現,在招潮蟹族群中,高達 44% 的公蟹可能有再生的螯。千萬別以為只有我們這些金融從業者不值得信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各位以為只有動物會發出欺騙訊號,那就錯了。

蘭花的費洛蒙迷局:黃蜂的交配陷阱

植物是騙術大師。由於植物無法奔跑或躲藏,所以許多植物的生存策略就是欺騙其他植物或動物。澳洲某些品種的蘭花就是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對黃蜂來說則是最糟糕的例子)。澳洲有大約 1400 種蘭花,其中大約有 250 種蘭花採取欺騙公黃蜂以實現授粉的策略。

植物也是天生的騙術大師,澳洲約 250 種蘭花通過欺騙公黃蜂完成授粉。圖/unsplash

它的欺騙策略是這樣的。當一隻母黃蜂(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地下產卵)準備交配時,牠會從地下出現並釋放出一種獨特的費洛蒙來吸引公黃蜂。許多公黃蜂通常會降落在母黃蜂身上並開始瘋狂交配。這沒什麼奇特的。好吧,這確定有點令人不安,但你懂我的意思。

這時蘭花出場了。許多蘭花品種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釋放與母黃蜂相同的費洛蒙。結果呢?公黃蜂與蘭花交配,因此接觸到花粉,受騙的公黃蜂將花粉帶到其他花朵上再次「交配」,然後留下前一朵花的花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想在此提出一個必要的說明,而且為了避免把動植物擬人化而造成讀者誤解,我之後還會再多說幾次。到目前為止討論中的「誠實」和「欺騙」這兩個詞,並不表示傳達訊息者的意圖。這兩個詞只是指出訊號對接收者所造成的影響。當一個訊號愚弄接收者時,就是欺騙;當接收者了解訊號原本的意思時,就是誠實的。蘭花不是故意釋放特定的費洛蒙,招潮蟹也不是有意識地製造一個假的大螯。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數百萬年天擇的磨練,所創造出來的產物。

舉例來說,無害的牛奶蛇的祖先,可能因為隨機突變而發展出毒珊瑚蛇的顏色。這些突變個體的存活率,會比未突變的同類還要高,並且生下更多具有相同模式的牛奶蛇寶寶。結果這些牛奶蛇寶寶更安全,不會被掠食者吃掉,並且會成功地繁殖更多具有相同彩色圖案的後代。經歷過許多代之後,所有的牛奶蛇都擁有與珊瑚蛇相同的顏色與斑紋。在這個過程中,牠們的欺騙訊號臻至完美。

——本文摘自《跟達爾文學投資:取經大自然,從物競天擇脫穎成為市場贏家!》,2024 年 10 月,今周刊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今周刊出版
8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