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config.js

0

1
3

文字

分享

0
1
3

酸鹼食物的傳說與真相

科學松鼠會_96
・2013/06/02 ・171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4 ・五年級

credit: CC by digital cat @flickr

「鹼性食物改變酸性體質」「酸性食物不能多吃」是流傳甚廣的傳說。許多醫學專業人士科普說「酸鹼體質完全是個偽科學概念」,而又有營養界人士說「食 物代謝之後確實形成酸性或者鹼性產物,所以食物酸鹼性的概念是存在的」。於是人們一頭霧水:食物到底有沒有「酸鹼性」,如果有的話,對健康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先從人體的酸鹼性說起。人的新陳代謝由無數生化反應組成,每一個反應都需要特定的酸鹼環境。在科學上,酸鹼性用pH值來表示。pH值在0到14 之間(更正:pH值通常在0-14之間,但可以小於0,也可以大於15),小的那頭是酸性,大的那頭是鹼性。血液對生命活動的進行至關重要,其pH非常精確地維持在7.35到7.45 之間。超出了這個範圍,不管是低還是高,生命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這個pH範圍屬於「弱鹼性」,所以如果說要維持人體的「弱鹼性」,也沒有什麼不對。

吃 「鹼性食物」來維持「鹼性體質」的說法由此而生。但醫學人士說「酸鹼體質是偽科學」,又是怎麼回事呢?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它們是一對冤家,一個多了另一個就少。溶液的酸鹼性(或者專業點,用pH值來衡量)由其中的氫離子決定,氫離子越多,酸性越強,pH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氫離子濃度就增加,pH就降低;加入鹼,氫氧根離子跟氫離子結合變成了水,氫離子減少,pH值就升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某些溶液卻對外加的酸鹼有一定「緩衝」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時含有蘇打和小蘇打,加入酸的時候,氫離子會跟蘇打的碳酸離子結合,從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如果加入鹼,氫氧根離子結合氫離子變成水,但是小蘇打的碳酸氫根離子會釋放出氫離子來補充。這樣,不管加入酸還是鹼,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都不改變,pH值也就不會改變。這樣的溶液,被稱為「緩衝溶液」。

血液就是這樣一種緩衝溶液。它不停地循環,在肺部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二氧化碳溶於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離解出碳酸氫根。如果水中的碳酸氫根少了,就會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於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會變少。這為血液提供了第二層緩衝能力。此外,腎臟會會對血液進行過濾。不管是酸還是鹼,含量高,被腎濾去的就多。

這三層「緩衝」構成了巨大的緩衝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到7.45這個精確的範圍。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連喝幾瓶酸性飲料,也會被「緩衝」掉而不致於不會把血液變成「酸性」。所以,醫學專業人士說「酸鹼體質是偽科學」,也言之有理。

如果把食物燒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會發現不同食物的灰的確有的是酸性,有的是鹼性。這也是營養界人士區分「酸性食物」「鹼性食物」的基礎。這種理論認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體內經過代謝之後,產物會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鹼性的食物,代謝產物則會增加血液的鹼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理論上說,這種理論也能站得住腳。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澱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謝之後會生成酸性物質;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較多鉀、鈣等礦物質,代謝產物的鹼性較強。一定要按照這種標準去把食物分為「酸性」和「鹼性」,也可以自圓其說。而且,按照這種標準劃分出來的鹼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正是推薦「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澱粉,正是推薦「少吃」的食物種類。「酸鹼食物說」的流行,或許也與這一現象不無關係。

但實際上,不管是酸性食物還是鹼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飲食範圍內都不會改變血液的酸鹼性。1930年代就有學術論文探討過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 典型的「鹼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別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沒有觀察到血液pH值發生變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實驗者中有三位的血液 pH值沒有發生變化,另一位發生的些許變化也很快恢復了。

簡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據代謝產物的酸鹼性,也確實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鹼性」來。不過這種區分沒有什麼意義,不管是「酸性食物」還是「鹼性食物」,在正常飲食範圍內都不會對人體血液的酸鹼性產生影響。作為「鹼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應該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類和蛋,也是均衡營養不可或缺的 部分。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作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ECU: 汽車大腦的演化與挑戰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02 ・379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與 威力暘電子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想像一下,當你每天啟動汽車時,啟動的不再只是一台車,而是一百台電腦同步運作。但如果這些「電腦」突然集體當機,後果會有多嚴重?方向盤可能瞬間失靈,安全氣囊無法啟動,整台車就像失控的高科技廢鐵。這樣的「系統崩潰」風險並非誇張劇情,而是真實存在於你我日常的駕駛過程中。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汽車電子系統「逆天改運」的科學奧秘。究竟,汽車的「大腦」—電子控制單元(ECU),是如何從單一功能,暴增至上百個獨立系統?而全球頂尖的工程師們,又為何正傾盡全力,試圖將這些複雜的系統「砍掉重練」、整合優化?

第一顆「汽車大腦」的誕生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當時的汽車工程師們面臨一項重要任務:如何把汽油引擎的每一滴燃油都壓榨出最大動力?「省油即省錢」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他們發現,關鍵其實潛藏在一個微小到幾乎難以察覺的瞬間:火星塞的點火時機,也就是「點火正時」。

如果能把點火的精準度控制在「兩毫秒」以內,這大約是你眨眼時間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引擎效率就能提升整整一成!這不僅意味著車子開起來更順暢,還能直接省下一成的油耗。那麼,要如何跨過這道門檻?答案就是:「電腦」的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師們引入了「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顆專注於特定任務的迷你電腦晶片。它能即時讀取引擎轉速、進氣壓力、油門深度、甚至異常爆震等各種感測器的訊號。透過內建的演算法,在千分之一秒、甚至微秒等級的時間內,精準計算出最佳的點火角度,並立刻執行。

從此,引擎的性能表現大躍進,油耗也更漂亮。這正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CU)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汽車電子控制單元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ECU 的失控暴增與甜蜜的負荷

第一顆 ECU 的成功,在 1980 年代後期點燃了工程師們的想像:「這 ECU 這麼好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能用?」於是,ECU 的應用範圍不再僅限於點火,燃油噴射量、怠速穩定性、變速箱換檔平順度、ABS 防鎖死煞車,甚至安全氣囊的引爆時機……各種功能都交給專屬的 ECU 負責 。

然而,問題來了:這麼多「小電腦」,它們之間該如何有效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6 年,德國的博世(Bosch)公司推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明:控制器區域網路(CAN Bus)。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條專為 ECU 打造的「神經網路」。各個 ECU 只需連接到這條共用的線路上,就能將訊息「廣播」給其他單元。

更重要的是,CAN Bus 還具備「優先通行」機制。例如,煞車指令或安全氣囊引爆訊號這類攸關人命的重要訊息,絕對能搶先通過,避免因資訊堵塞而延誤。儘管 CAN Bus 解決了 ECU 之間的溝通問題,但每顆 ECU 依然需要獨立的電源線、接地線,並連接各種感測器和致動器。結果就是,一輛汽車的電線總長度可能達到 2 到 4 公里,總重量更高達 50 到 60 公斤,等同於憑空多載了一位乘客的重量。

另一方面,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更別提這些密密麻麻的線束,簡直是設計師和維修技師的惡夢。要檢修這些電子故障,無疑讓人一個頭兩個大。

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電子革命:從「百腦亂舞」到集中治理

到了2010年代,汽車電子架構迎來一場大改革,「分區架構(Zonal Architecture)」搭配「中央高效能運算(HPC)」逐漸成為主流。簡單來說,這就像在車內建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管理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想像,整輛車被劃分為幾個大型區域,像是車頭、車尾、車身兩側與駕駛艙,就像數個「大都會」。每個區域控制單元(ZCU)就像「市政府」,負責收集該區所有的感測器訊號、初步處理與整合,並直接驅動該區的馬達、燈光等致動器。區域先自理,就不必大小事都等中央拍板。

而「中央政府」則由車用高效能運算平台(HPC)擔任,統籌負責更複雜的運算任務,例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所需的環境感知、物體辨識,或是車載娛樂系統、導航功能,甚至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決策,通通交由車輛正中央的這顆「超級大腦」執行。

乘著這波汽車電子架構的轉型浪潮中, 2008 年成立的台灣本土企業威力暘電子,便精準地切入了這個趨勢,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他們專精於開發電子排檔、多功能方向盤等各式汽車電子控制模組。為了確保各部件之間的溝通順暢,威力暘提供的解決方案,就像是將好幾個「分區管理員」的職責,甚至一部分「超級大腦」的功能,都整合到一個更強大的硬體平台上。

這些模組不僅擁有強大的晶片運算能力,可同時支援 ADAS 與車載娛樂,還能兼容多種通訊協定,大幅簡化車內網路架構。如此一來,車廠在追求輕量化和高效率的同時,也能顧及穩定性與安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8 年威力暘電子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萬無一失的「汽車大腦」:威力暘的四大策略

然而,「做出來」與「做好」之間,還是有差別。要如何確保這顆集結所有功能的「汽車大腦」不出錯?具體來說,威力暘電子憑藉以下四大策略,築起其產品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1. AUTOSAR : 導入開放且標準化的汽車軟體架構 AUTOSAR。分為應用層、運行環境層(RTE)和基礎軟體層(BSW)。就像在玩「樂高積木」,ECU 開發者能靈活組合模組,專注在核心功能開發,從根本上提升軟體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 V-Model 開發流程:這是一種強調嚴謹、能在早期發現錯誤的軟體開發流程。就像打勾 V 字形般,左側從上而下逐步執行,右側則由下而上層層檢驗,確保每個階段的安全要求都確實落實。
  3. 基於模型的設計 MBD(Model-Based Design) 威力暘的工程師們會利用 MatLab®/Simulink® 等工具,把整個 ECU 要控制的系統(如煞車),用數學模型搭建起來,然後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大量的模擬和測試。這等於在實體 ECU 誕生前,就能在「數位雙生」世界中反覆演練、預先排除設計缺陷,,並驗證安全機制是否有效。
  4. Automotive SPICE (ASPICE) : ASPICE 是國際公認的汽車軟體「品質管理系統」,它不直接評估最終 ECU 產品本身的安全性,而是深入檢視團隊在軟體開發的「整個過程」,也就是「方法論」和「管理紀律」是否夠成熟、夠系統化,並只根據數據來評估品質。

既然 ECU 掌管了整輛車的運作,其能否正常運作,自然被視為最優先項目。為此,威力暘嚴格遵循汽車業中一本堪稱「安全聖經」的國際標準:ISO 26262。這套國際標準可視為一本針對汽車電子電氣系統(特別是 ECU)的「超嚴格品管手冊」和「開發流程指南」,從概念、設計、測試到生產和報廢,都詳細規範了每個安全要求和驗證方法,唯一目標就是把任何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有了上述這四項策略,威力暘確保其產品從設計、生產到交付都符合嚴苛的安全標準,才能通過 ISO 26262 的嚴格檢驗。

然而,ECU 的演進並未就此停下腳步。當ECU 的數量開始精簡,「大腦」變得更集中、更強大後,汽車產業又迎來了新一波革命:「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軟體定義汽車 SDV:你的愛車也能「升級」!

未來的汽車,會越來越像你手中的智慧型手機。過去,車輛功能在出廠時幾乎就「定終身」,想升級?多半只能換車。但在軟體定義汽車(SDV)時代,汽車將搖身一變成為具備強大運算能力與高速網路連線的「行動伺服器」,能夠「二次覺醒」、不斷升級。透過 OTA(Over-the-Air)技術,車廠能像推送 App 更新一樣,遠端傳送新功能、性能優化或安全修補包到你的車上。

不過,這種美好願景也將帶來全新的挑戰:資安風險。當汽車連上網路,就等於向駭客敞開潛在的攻擊入口。如果車上的 ECU 或雲端伺服器被駭,輕則個資外洩,重則車輛被遠端鎖定或惡意操控。為了打造安全的 SDV,業界必須遵循像 ISO 21434 這樣的車用資安標準。

威力暘電子運用前面提到的四大核心策略,確保自家產品能符合從 ISO 26262 到 ISO 21434 的國際認證。從品質管理、軟體開發流程,到安全認證,這些努力,讓威力暘的模組擁有最高的網路與功能安全。他們的產品不僅展現「台灣智造」的彈性與創新,也擁有與國際大廠比肩的「車規級可靠度」。憑藉這些實力,威力暘已成功打進日本 YAMAHA、Toyota,以及歐美 ZF、Autoliv 等全球一線供應鏈,更成為 DENSO 在台灣少數核准的控制模組夥伴,以商用車熱系統專案成功打入日系核心供應鏈,並自 2025 年起與 DENSO 共同展開平台化量產,驗證其流程與品質。

毫無疑問,未來車輛將有更多運作交由電腦與 AI 判斷,交由電腦判斷,比交由人類駕駛還要安全的那一天,離我們不遠了。而人類的角色,將從操作者轉為監督者,負責在故障或斷網時擔任最後的保險。透過科技讓車子更聰明、更安全,人類甘願當一個「最弱兵器」,其實也不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公視《神廚賽恩師》】 吃起來酸酸的檸檬竟然是鹼性食物!?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3/23 ・1261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什麼有很多餐前小菜都會帶有酸味,且叫做開胃菜呢?那是因為「酸」有增進食慾的作用,吃酸的食物會刺激唾腺分泌唾液,胃也會產生酸性酶去促進消化,所以會胃口大開!

美味「酸」菜-酸味的古往今來

在18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當時歐洲的船員常在長途航行中發生一種致命的怪病,皮膚會潰爛出血且昏迷不醒,由於當時醫療不發達,沒有人知道發生怪病的真正原因,恐怖的氣氛讓許多船員拒絕出海……後來有位英國軍醫詹姆士.林德 (James Lind) 推測他們這種病應該是「壞血病」,是因為長時間待在海上吃不到陸地的新鮮蔬果,缺乏營養造成的一種疾病,但天氣很熱,新鮮蔬果在海上沒幾天就會爛掉,因此他們想到可以吃一種保存很久的家鄉菜–「酸菜」。酸菜不但美味又好保存,在漫長的航行中,船員們靠酸菜補充蔬果不足,竟然就沒有發生壞血病了,而且還完成許多探險任務。而存在蔬果中的神秘養分,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維生素 C 喔!

根據營養學家的研究,大多數的蔬菜水果是鹼性食物,像是檸檬、橘子這些吃起來酸酸的水果,其實也都是鹼性喔!而動物性的肉蛋類、五穀雜糧則大多數是酸性食物。這是因為人類味覺感受的酸度,和營養學中食物的酸鹼性並不一樣,很容易混淆造成誤解,其實營養學中指的食物酸鹼度,是指食物經過消化代謝後,對「身體造成的酸性或鹼性反應」。當食物被消化後產生的陰離子如:磷、氯、硫,大於陽離子如:鉀、鈉、鈣、鎂、鐵時,體內容易產生酸性反應,這種食物就屬於酸性。相反,當產生的陽離子大於陰離子就是鹼性食物!

我們的人體其實是保持在中性微鹼的 pH 7.4 ,當吃進的食物過酸或過鹼,血液、腎臟及呼吸系統就會進行調整,讓身體保持在酸鹼平衡的狀態,所以並沒有網路上說的吃酸性食物,就會造成酸性體質。其實營養師建議,酸鹼性食物對健康沒有絕對的好壞,反而平均攝取各種食物才健康! 

當吃進的食物過酸或過鹼,血液、腎臟及呼吸系統就會進行調整,讓身體保持在酸鹼平衡的狀態,並沒有網路上說的吃酸性食物,就會造成酸性體質。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1

0
1

文字

分享

1
0
1
用無聊的科學,揭穿癌症的十大謠言(上)
陳妤寧
・2016/04/06 ・386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譯/陳妤寧

6021781802_03d7162eea_z
圖/methodshop .com@flickr, CC BY-SA 2.0

如果現在上 Google 搜尋「癌症」,會出現上千萬筆結果,以及「癌症 種類」、「癌症 治療」、「癌症 飲食」、「癌症不是病」等大量的相關字串搜尋結果。

Google 幫我們找到的正確資料固然不少,但是錯誤的資料也一樣多,甚至更多。在健康和醫學領域,錯誤的資訊更會誤導我們至更糟糕的結果。當似是而非的謠言被描述的像是完美的科學事實,怎麼分辨其中真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在 2014 年 3月以這篇文章,澄清許多人信以為真,但根本沒有科學證據的「十大癌症謠言」。

迷思一:癌症是一種人為的「現代疾病」

640px-Clara_Jacobi-Tumor
1689 年一個臉部長腫瘤的女人,手術前後畫像。圖/public domain

許多人相信癌症是一種「現代生活習慣」造成的新興疾病,但事實上癌症打從人類存在以來就伴隨著我們,數千年前的埃及和希臘醫生們便曾描述過這種疾病的存在;科學家在三千年前的人骨、甚至恐龍骨頭裡都曾發現癌症存在的跡象。(推薦閱讀:現代人罹癌是咎由自取?─《癌症探秘》

當然,生活習慣飲食空氣污染都對罹癌風險具有影響力。在英國,吸菸就占所有癌症死因的四分之一;但「天然的」致癌因子一點也不會少世界上的各種癌症,有六分之一是由病毒和細菌引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最大的罹癌風險因子仍在於年齡。現代人越來越長壽、能夠捱過營養不良或大型傳染病的威脅,意味著更有機會活到罹患癌症的年紀,而老化的身體細胞更必須承受罹癌風險。此外,隨著現代各種篩檢、掃描技術和病理學的進步,癌症的存在也比過去更容易被發現並診斷。(延伸閱讀:撒尿蝦讓掃描癌症更容易

迷思二:特定食物有助於預防癌症

Superfood
許多食物都被認為具有「抗癌」的效能。圖/Zielnik88 – Own work, CC BY-SA 4.0

藍莓、甜菜、綠花椰、大蒜,綠茶……等非常多食物,被成千上萬的網站「認可」具有抗癌療效。很遺憾地,並沒有這樣「超級食物」的存在能夠替人類抵禦癌症的糾纏,「抗癌效果」在這些食物身上更多時候是種行銷術語,而非科研成果。

的確,某些食物比起另一些食物會「比較健康」,藍莓或綠茶也對身體不錯,但這是因為「多元的攝取蔬菜水果」是件好事,而非特定的某項食品在發揮神力。我們的身體構造很複雜,而癌症也是。單一的食物無法在這樣的結構上發揮巨大(或是說足夠顯著)的抗癌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有效抗癌的方法,幾十年來的科學研究累積下來都指向一個非常簡單、但毫不震撼人心也沒有新聞價值的無趣結果——不抽煙、不喝酒、保持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重。

迷思三:「酸性飲食」易引起癌症

man-stress-male-face
酸性飲食容易致癌?圖/PEXELS CC0圖

「酸性飲食會導致你的血液酸鹼值也隨之偏酸、並且提高致癌風險。所以你應該多攝取健康的鹼性食物,包括綠色蔬菜和水果。」(嗯?那檸檬呢?檸檬是治療癌症的良藥嗎?

這在生物學上毫無道理,沒錯啦,癌細胞無法在一個過於鹼性的環境下生存,不過,任何你身體裡的其他細胞也沒同樣辦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血液通常是弱鹼性,而這個酸鹼值由你的腎臟非常嚴格的控管著,尿液的確能夠改變酸鹼值來平衡體內健康,這也是為何有「飲食能改變體內酸鹼環境」的錯誤說法出現的原因。吃綠色蔬菜當然對身體健康,但這跟你體內的酸鹼平衡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試圖利用任何食物去調整你體內的酸鹼值幅度不會產生作用,體內過多的酸和鹼基本上都會被腎臟毫不留情的以尿尿排出體外。

當你的腎和肺無法正常維持體內的酸鹼值,可能會發生危及生命而且需要立即治療的「酸中毒(Acidosis)」現象——這通常是重大疾病或是中毒的結果,而與任何的酸性飲食毫無關係。

癌細胞附近的微環境確實會變成酸性,因為腫瘤產生能量和耗氧的方式有別於一般的健康組織。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是怎麼一回事,並希望藉此研發出更多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回到原本所言:想透過飲食來操縱體內酸鹼值來進一步控制癌細胞,是徒勞無功的做法。

迷思四:糖分會滋養癌細胞生長

132244825_dbf0e21d9f_z
癌細胞也愛吃糖?圖/Uwe Hermann @ 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分會滋養癌細胞生長、甚至必須從癌症病人的飲食中完全的排除?這又是一個毫無根據、並且太快簡化人體複雜性的說法。(癌症嗜吃甜食也許是它的脆弱環節

「糖分」一詞實際上博大精深——包括來自葡萄糖、果糖、植物體的糖分,餐桌上常見的白色蔗糖就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組合而成。不管是哪種糖,都被廣泛稱為碳水化合物,在進入我們的消化系統後會分解產生葡萄糖和果糖,並且被吸收進入血液作為人體生存所需的養分。

我們體內的所有細胞,健康的也好、癌細胞也好,都需要葡萄糖做為他們的燃料,而癌細胞因為生長快速,消耗葡萄糖的需求也更大。其原因和相關療法仍在被研究中。但我們的身體不會選揀哪個細胞應該去接受何種養分,而僅是盡力將糖分轉換成身體可用的葡萄糖、果糖或其他較簡單的醣類,提供給需要能量的身體組織。在這種情況下,試圖全面切斷飲食中的糖分供給是相當不明智的。

就跟鹼性飲食一樣,斷糖飲食也是缺乏營養科學根據的抗癌謠言。沒錯,好的飲食可以打造好的身體,不過科學研究給的答案一如往常的無聊而且毫無爆點:多吃蔬菜、水果、富有纖維的食物、白肉、魚等食物都不不錯的選擇;而太多的脂肪、糖分、鹽份、紅肉、加工肉品還有酒精則應該控制攝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迷思五:癌症是一種真菌感染,可以利用小蘇打治療

616px-Fungus_ne3
癌症其實是真菌感染?圖/wikipedia, CC BY-SA 3.0

這個「理論」聲稱癌症是因為念珠菌感染而引起,而腫瘤正是身體試圖抵抗感染的證據。這「理論」來自於一種不能稱之為非常敏銳的觀察:「癌症永遠是白色的」。

嗯,暫且不談癌症真的不是真菌,癌症並非永遠是白色的。有些腫瘤是、有些腫瘤則否。如果懶得去問病理學家或癌症外科醫生,稍微大膽查一下腫瘤的圖片也可以發現這個事實。

而且,也有大把大把沒有感染癌症的人正在經歷念珠菌的侵擾。通常免疫系統會負責把念珠菌拒之門外,不過當免疫系統生病了、或是因感染愛滋病毒而免疫系統脆弱不堪的時候,念珠菌感染的情況可能非常嚴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理論」還提供了號稱很簡單的治療癌症方法,就是對腫瘤注射小蘇打(碳酸氫鈉)來殺菌。這即便對你身上真正的真菌感染,都不是有效的治療方式,何況是癌細胞。真正可能會被殺死的,可能是吃下高劑量碳酸氫鈉的你本人。

科學家不是沒有認真在研究小蘇打可能帶來的正面療效,有些研究對老鼠身上和培養皿中的癌細胞注射碳酸氫鈉,透過快速改變癌細胞所處環境的酸鹼值來影響癌細胞本身的生長;美國的一項小型臨床試驗研究也在實驗服用碳酸氫鈉膠囊能否減緩癌症帶來的疼痛、以及人體能耐受的最大劑量為何,而非「治癒」腫瘤。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已發表的臨床研究證實,碳酸氫鈉可以作為一種癌症療法。

如同在「酸性飲食」迷思三中提到的,腎臟會對於外來嘗試巨幅改變體內酸鹼值的企圖打死不從,因此一下吃太多小蘇打、或是其他足以改變腫瘤酸鹼環境程度的鹼性攝取,都可能引起急性的鹼中毒(Alkalosis)。

 

(還有五個迷思還沒看完唷!繼續看下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陳妤寧
38 篇文章 ・ 1 位粉絲
熱愛將知識拆解為簡單易懂的文字,喜歡把一件事的正反觀點都挖出來思考,希望用社會科學的視角創造更宏觀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