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北極圈能生長出更多的植物,相信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因為這直接證明了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令北極圈不再寸草不生,給了當地動植物一個「溫暖」的家。但假如我告訴你:現在北極圈的植物枯萎速度快了,你的第一反應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天大喜訊,好像氣溫下降了、生長環境極端了才有這個現象,但事實是否是這樣?
破解迷思:植物在北極圈的存在
其實一直以來,北極圈都有一點點的植物,當中包括常見的杜鵑花科、十字花科等,一般都會在當地的夏季生長及開花,只是大多都只是一些非常低矮的灌木、地衣及苔蘚等,而正常的樹木則難以生長出來。至於學界經常探討的 Arctic Greening(綠化)和 Arctic Browning(棕化),計算的是他們生長的比率、覆蓋率以及生理週期的長短,藉此研究對地球的影響。
簡單來說,北極圈綠化是指植被不斷增加,而棕化則是植物出現枯萎或死亡的跡象。科學家會透過每年的衛星圖像,計算北極圈的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即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當中透過紅光與近紅外光的反射情況顯示出植物生長、生態系的活力與生產力等資訊)。
葉綠素對近紅外光會大量反射,以及對紅光光譜區之太陽光會大量吸收;因此 NDVI 數值愈高代表該地區反射紅外光的能力愈強,亦表示該地區植物生長會更健康及茂盛。反之,植物的植被葉片如果出現紅色、黃色、褐色等變化,NDVI 的數值便會降低。從下圖我們可以清晰看見,北極凍土帶大部份地方都有綠化的情況,而在格陵蘭、美國阿拉斯加以及俄羅斯則有棕化的情況。當中只有格陵蘭的地方亦保持純白色,即是全年均是冰川,其他地方都已經淪陷了。
棕化與極端天氣的關係
上述的數據在每年夏天取得,這意味著植物的枯萎來得比正常週期快,而這絕非一個好兆頭。英國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教授 Gareth Phoenix 及研究人員 Rachael Treharne 指出,由於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北極圈在冬天中段亦有一段回暖的日子,令植物表層的雪層融化而提早發芽,而當植物暴露在陽光下,它們的抗寒能力便會大大減低,而當暖風已過、回歸寒冬時,便令它們冷不提防的情況下被殺個措手不及。
另一個原因則是極端天氣引致的霜凍。由於空氣溫度突然下降,植物儲存的水份會脫水結冰,但土壤仍然處於冰封的狀態,令它們無法從泥土中補充所需要的水份而提早枯萎,形成大範圍的褐色現象。
除了北極圈的氣候變化之外,昆蟲入侵亦加劇了棕化現象。隨著冬天和夏天的溫暖,食葉昆蟲能茁壯成長並進入北極圈,令灌木落葉更為嚴重。其中一個例子便是冬蛾(O.brumata)在北歐地區爆發性增長。蛾卵會在 -30°C 左右死亡,但近年的蛾卵卻能在冬季存活並提早孵化,結果令當地白樺林大規模落葉,面積接近一萬平方公里,生態系統受到不能逆轉的干擾。
棕化對大自然及人類的影響
棕化最直接且最重要的影響便是加劇全球暖化。隨著植物枯萎,它們吸收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並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則會「大幅減少」,也讓北極圈更熱並令棕化問題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綠舒指出[7],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節節上昇時,寒帶森林植物生長速度會比熱帶森林高出四倍以上,因此在大自然中,寒帶森林植物在全球暖化下本應肩負著吸收更多碳的責任。然而,寒帶森林出現棕化現象後,卻讓光合作用的能力大打折扣。
此外,當植被範圍棕化並減少時,植物便失去了遮擋陽光的作用,令冰面更容易蒸發,加速冰川融化並帶來更多極端天氣。
據國家地理雜誌的數據[6],大氣中的 CO2 濃度至少在過去 80 萬年中一直介於 180 到 290 ppm 之間,但在 2019 年 9 月卻錄得 412 ppm的濃度,並以每年 2ppm 的速率上升,這項數據間接證明了大自然中二氧化碳濃度不平衝,專家預測未來可能會衍生出其他問題,包括中緯度地區的乾旱。
這些極端天氣也為生活在北極圈的人民帶來各種社會上的災難。在挪威的朗伊爾城,由於氣溫上升,當地降雪量因為融雪情況而大大增加,引發多次雪崩報告,除了破壞民居,雪崩也堵塞了當地的主要幹道及天橋,並影響航班升降,嚴重影響運輸業、旅遊業及貨物進出口。此外,隨著降雪量上升,天線也遭受破壞,不只令機場等依賴信號系統的設施停擺,積雪亦使人民無法正常通勤。
自然界生物鏈亦會因為棕化而受到牽連。植物本身是陸地食物網中重要一環,棕化現象會令很多食草動物如馴鹿等失去食物。此外,全球暖化也會影響候鳥遷徙,假如種子無法在北極圈等地方散播,再加上棕化現象更會嚴重影響當地的食物鏈,令當地的稀有動物有絕種的危機。
當然,由於棕化現象經常出現在科學家難以到達的區域,我們仍未完全了解棕化形成的原因及情況,但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寄望未來衛星能拍攝更高解析度的影像,讓科學家掌握更多有關棕化的數據以作研究。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Hansen, B. B., Isaksen, K., Benestad, R. E., Kohler, J., Pedersen, Å. Ø., Loe, L. E., Coulson, S. J., Larsen, J. O., & Varpe, Ø. (2014). Warmer and wetter winters: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an extreme weather event in the High Arc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9(11), 114021.
- Hoag, H. (2019, August 8). Climate change made the arctic greener. now parts of it are turning brown. Science News. Retrieved January 17, 2022
- From Doris Friedrich. (2018, December 21). Arctic browning: An overlooked threat that might accelerate climate change. High North News. Retrieved January 17, 2022
- Tundra Greenness. Arctic Program. (n.d.). Retrieved January 17, 2022
- Sheffield, T. U. of. (2019, September 19). Turning the Arctic Brown. Eos. Retrieved January 17, 2022
- 氣候暖化促進了植物成長,但也讓地球變得更「渴」.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n.d.). Retrieved January 17, 2022
- Press, C. (2018, July 12). 二氧化碳多,植物就會長得快嗎?. CASE報科學. Retrieved February 11, 2022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 Else Production ,歡迎查閱及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