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血癌不再是不治之症!標靶藥物可有效控制多發性骨髓瘤——血癌專家劉嘉仁醫師專訪

careonline_96
・2021/12/16 ・287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精準醫療突破治療瓶頸,控制多發性骨髓瘤,血癌專家圖文解說

「免啦!免啦!」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擺擺手說,「醫生,我不要治療啦!」

因為骨頭痠痛而就診的老太太,萬萬沒想到最後的診斷竟然是血癌。一聽到血癌,老太太便聯想到打針、住院、化學治療,於是搖頭拒絕。

「你先不用擔心,」醫師仔細地解釋,「你的病名叫做多發性骨髓瘤,目前大多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只要狀況穩定,就不太需要住院。」

聽完醫師的說明,老太太才鬆了口氣,願意接受治療。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劉嘉仁醫師分享,「老太太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合併一些免疫調節藥物及類固醇,讓多發性骨髓瘤得到很好的控制,到現在還是規則的回門診追蹤、治療,狀況相當穩定。」

過去只有傳統化學治療的時代,治療選擇有限,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平均存活大概只有兩年左右,劉嘉仁醫師指出,目前已經有多種標靶治療藥物,可以從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第四線、使用到第五線,都不須使用傳統的化學治療。許多病人的存活都已經到達五年以上,甚至有部分患者能夠達到完全緩解!

源自白血球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

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與「淋巴瘤」、「白血病」並列為三大血癌。多發性骨髓瘤是第三常見的血癌,過去每年台灣大概會新增三百至四百位患者,劉嘉仁醫師提醒,隨著發生率的增加以及診斷的進步,現在每年大約新診斷七百位病人。

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是漿細胞的變異。漿細胞是一種負責製造抗體的白血球,因為基因突變導致漿細胞不正常生長並製造不正常的抗體,就會導致多發性骨髓瘤。最常見的危險因子是年紀大,接觸化療物質或輻射等。

源自白血球的癌症—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比較好發在老年人,男性會比女性的發生率稍微高一些。劉嘉仁醫師說,過去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個嚴重不可治癒的疾病,病人存活時間約 2 年;但隨著標靶藥物的發明及治療的進步,現在許多病人存活可達 5 年以上。

被稱為「螃蟹病」的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症狀被形容為「螃蟹(CRAB)病」,因為 CRAB 這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了多發性骨髓瘤的四大症狀。

  • C:代表高血鈣(hyperCalcemia),患者會伴隨著噁心、嘔吐、吃不下、脫水、口渴、便秘、腹痛、全身無力或意識昏迷等症狀。
  • R:代表腎衰竭(Renal failure),患者會因為腎功能不佳而出現水腫、疲倦、沒胃口、蛋白尿、電解質失衡等症狀,嚴重的病人甚至誘發心律不整或需要洗腎治療。
  • A:代表貧血(Anemia),可能會有頭暈、疲倦、全身無力,嚴重時走路會喘或呼吸上氣不接下氣。
  • B:代表骨頭痛(Bone pain),當骨頭被多發性骨髓瘤侵蝕,會造成骨頭痠痛,其中最常見的是下背痛,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病理性骨折或神經壓迫。

此外,有些病人會有體重減輕、手腳發麻及反覆感染等症狀。

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症狀

「由於症狀多變,病人經常會因為不同的症狀而在不同的科別就診,最後才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劉嘉仁醫師解釋:「有些患者因為下背痛去到骨科,經過檢查才意外發現病因不單純;或是因為腎臟功能變差,到腎臟科求診後才發現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的精準醫療

當患者出現症狀,醫師懷疑可能與多發性骨髓瘤有關時,最初步的檢查是抽血檢驗免疫球蛋白的比例,進一步可以做血液及尿液的免疫電泳檢查。劉嘉仁醫師提醒,「確定診斷時,仍需要做骨髓切片以及全身影像檢查。」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的時代,可以運用多種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治療。劉嘉仁醫師表示,目前大部分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依健保的規範及順序使用,可大大減輕病人的負擔。

在患者體能狀況許可時,骨髓幹細胞移植可以讓疾病治療地更徹底、提高治癒率,並延長存活期。若患者年紀在七十五歲以下,體能狀況不錯,都可以考慮作幹細胞移植。

「我們會先做一個誘導治療,利用標靶藥物治療合併免疫調節劑以及類固醇,讓病人得到疾病的緩解,待疾病緩解之後,再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劉嘉仁醫師表示:「如果能將指數降低 90% 以上,骨髓移植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進行幹細胞移植前,需用化學藥物將骨髓中的骨髓瘤細胞清空,再進行骨髓幹細胞的輸注。

多發性骨髓瘤復發時該怎麼辦?

「過去一直認為多發性骨髓瘤算是比較不可治癒的疾病,因為多發性骨髓瘤容易復發,且每次有效治療的時間會遞減。」劉嘉仁醫師分析:「但是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以及很多新藥的發明,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成效已大幅提升。」

當病人在第一線治療後復發,醫師會選擇第二線標靶藥物,搭配不同的免疫調節劑作為新的組合治療。劉嘉仁醫師說,後續還有第三線、第四線、第五線標靶藥物,許多患者的存活已可達到五年以上,幾乎都不會用到化學治療藥物。目前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比較像是慢性病,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癌症。

多發性骨髓瘤復發時該怎麼辦?

劉嘉仁醫師說,「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年齡較高,常常會因為害怕副作用而拒絕治療,但是現在的治療以標靶藥物為主,副作用較少,也不太需要住院,便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幫助病人維持高品質的生活。」

貼心小提醒

多發性骨髓瘤是漿細胞變異所產生的疾病,常會造成頭暈、疲倦、貧血、水腫、骨頭痠痛等症狀。劉嘉仁醫師叮嚀,如果有相關症狀,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應盡快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過去認為多發性骨髓瘤是個嚴重不可治癒的疾病,但是隨著標靶藥物的進展,目前已可利用不同的治療組合把疾病控制穩定,幫助患者改善症狀並且兼顧生活品質!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抓到流血、流湯,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careonline_96
・2023/05/18 ・221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師,我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李先生開心地說。從學生時代開始,李先生便飽受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四肢、軀幹之皮膚都有發紅、脫屑、極度搔癢的病灶,經常抓到破皮出血,也有許多滲出液。

因為癢得很厲害,晚上的睡眠品質很差,白天上課精神就不好。為了不想遭受異樣眼光,遇到游泳課時,他總是得找理由請假。

畢業之後,異位性皮膚炎也成了就業的阻礙,無論天氣多熱,他都盡量穿著長袖,遮住皮膚病灶,避免外界異樣眼光。但是流汗讓傷口又刺又癢,非常痛苦。

患者曾經試過很多藥物、偏方,但都沒有明顯改善。

「李先生來就診時,想法很負面,覺得毫無希望。」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邱顯鎰醫師表示,「不過我告訴他,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有很大的進步。相較於傳統藥物,能較快減輕癢感,並顯著改善病灶。而且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已於今(112)年 4 月 1 日納入健保給付,12 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皆可申請,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原本半信半疑的患者在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後,癢感大幅減少,皮膚病灶也明顯改善。邱顯鎰醫師說,患者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也能換上短袖上班、運動,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整個人恢復了生氣,煥然「異」新。

異位性皮膚炎讓患者飽受煎熬,對生理、心裡、社交、學業、工作都造成嚴重影響。邱顯鎰醫師說,如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標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過去,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常會使用類固醇,雖然能夠控制發炎,但是長期使用會出現較多的副作用,讓患者感到很灰心,治療的順從度也不佳。邱顯鎰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是個慢性病,期盼幫助患者提升對疾病的認知,並了解目前的治療進展,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醫師、家屬、患者互相幫忙,共同突破治療困境。

突破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困境 每日僅口服一次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外用藥膏等。邱顯鎰醫師解釋,近年來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持續進步,透過精準的治療機轉,發揮顯著的治療成效。

以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例,其治療機轉較精準,能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治療效果優於傳統藥物,且產生效果的速度也較快。

邱顯鎰醫師說,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一天口服一次,相較於須自行施打的針劑型生物製劑,增加患者接受度,且方便攜帶及保存。用藥隔天能立即止癢、有機會達到病灶幾乎清零,尤其對患者在乎的頭頸部症狀亦有良好改善。

相較於傳統藥物,新型藥物產生副作用的比例較低,抽血監測的頻率也減少,目前已有近三年的臨床試驗追蹤藥物安全性,為中重度異膚病患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有助於增加病友持續就醫,接受正規治療意願。

這些優點帶給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很大的幫助,也大幅提升對於治療的信心與順從度。邱顯鎰醫師說,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標準,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

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與家屬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好消息。邱顯鎰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大多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約占了七、八成,患者實在癢到受不了,每天晚上會一直抓、一直抓,抓到流血,家屬便要幫忙塗藥、照顧傷口,生活、課業與工作皆大受影響。

無論對患者、家屬,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都是沉重的負擔。若有機會接受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把病情控制穩定,對全家人都有幫助。

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後,有些人會長青春痘,或有腸胃不適、頭暈的狀況,但是發生比例不高且大都是輕微的。邱顯鎰醫師說,若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提出來討論,醫師便能協助解決,也會定期抽血檢查。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讓人癢到受不了,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邱顯鎰醫師說,隨著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的進步,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成效已提升許多,不但能在較短時間內改善癢感,還能顯著改善皮膚病灶,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黑色素瘤,標靶藥物提升治療成效
careonline_96
・2023/04/18 ・165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70 多歲的老太太因為腳底的黑斑到皮膚科就診,原本看起來像瘀青,但是卻越來越大片,相當不尋常。切片檢查結果確認,這不是尋常黑斑,而是皮膚癌,更是惡性度很高的黑色素瘤。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鄭詩宗醫師表示,因為已經出現轉移,屬於較晚期的黑色素瘤,除了接受手術治療,還需要全身性治療。

基因檢測發現患者的黑色素瘤具有基因突變,可以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鄭詩宗醫師說,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情受到控制,患者也持續接受治療,至今已超過 5 年。

黑色素瘤源自黑色素細胞,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鄭詩宗醫師說,「幾年前,台灣有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的病人做統計,當時第 4 期的 5 年存活率是 0,惡性度很高!」

全身各處的皮膚都可能產生黑色素瘤,患者皮膚上可能出現黑色病灶、較怪異的痣、或指甲有出現黑線等。根據腫瘤型態,黑色素瘤具有不同類型,包括結節型、肢端痣型、表淺擴散型等。

鄭詩宗醫師指出,亞洲人的黑色素瘤常長在腳底、手掌、指甲下方,早期黑色素瘤有時候看起來像瘀血,但是瘀血通常會在 1、2 週內消散,黑色素瘤卻會逐漸擴大。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的皮膚有異常,務必及早就醫,把握治療時機。

較早期的黑色素瘤可以利用手術治療,鄭詩宗醫師說,若黑色素瘤已轉移至淋巴結或肝臟、肺臟、腦部等遠端器官,便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例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等。傳統化學治療對黑色素瘤的效果較差,且副作用較強。

相較於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的作用機轉較精準,若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能發揮較好的治療成效,且副作用較少,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鄭詩宗醫師說,研究發現有多種基因突變與黑色素瘤相關,較常見的有 B-RAF、N-RAS、KIT 等。

在使用一線標靶藥物後,黑色素瘤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鄭詩宗醫師表示,在二線治療也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能精準抑制癌細胞提升治療成效,達到較高的反應率和較長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若符合條件,健保已有給付標靶治療的藥物。

標靶治療雖然不一定會讓腫瘤完全消失,但是能夠避免腫瘤持續惡化。鄭詩宗醫師說,「第三期黑色素瘤的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建議要接受輔助治療,有助於穩定病情,減少進展至第四期的機率。」

貼心小提醒

黑色素瘤是死亡率很高的皮膚癌,其預後與期別有很大的關係,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大家要留意身上的痣、黑斑、胎記,並定期觀察外觀變化。

觀察的時候,請利用 A-B-C-D-E 口訣,「A」形狀是否對稱(Asymmetry),「B」邊緣是否規則(Border),「C」顏色是否均勻(Color),「D」軸徑是否超過 0.6 公分(Diameter),「E」外觀是否持續變化(Evolving)。

若對皮膚病灶有任何疑問或發現皮膚上有難癒合的潰瘍、指甲出現黑線,務必及早就醫,讓醫師進一步評估喔!

  •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雙特異抗體擊殺癌細胞,精準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careonline_96
・2023/02/02 ・206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50 多歲的王先生因為反覆發燒、走路會喘、骨頭疼痛而就醫,檢查發現罹患了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接受化學治療後,狀況比較穩定,但在準備做造血幹細胞移植前,疾病便復發了。

「當時告知患者,可能要再做化學治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醫師回憶,「但是因為之前做化學治療時,身體狀況很多,甚至還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所以患者非常不願意再做化學治療。」

經過仔細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雙特異抗體藥物治療,蕭惠樺醫師說,完成兩個療程後,疾病控制得不錯,也順利找到配對相符的捐贈者,並成功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是一種急性血癌,會對各種血球造成影響,在成年患者的常見症狀包括反覆發燒、臉色蒼白、走路會喘、淋巴結腫大、骨頭疼痛、容易出血或在皮膚出現瘀青或出血點等,可能同時出現幾項症狀,不過也有些患者沒有明顯症狀,是在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基本上會使用幾種藥物組合進行化學治療,希望盡量消滅癌細胞,讓正常的血球長回來。蕭惠樺醫師說,在第一次的誘導治療後,還需要接著進行鞏固治療與維持治療,可能會調整劑量或使用不同的藥物。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可能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所以從第一次誘導治療,或是後續的鞏固治療、維持治療,都要注意中樞神經的問題,並進行中樞神經預防性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會監測病人的反應,例如抽骨髓,看看癌細胞的比例,現在還可使用「微量殘存疾病檢測(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蕭惠樺醫師解釋,微量殘存疾病檢測 MRD 運用流式細胞儀或次世代基因定序,可偵測到殘留在體內微量的癌細胞,讓醫師評估治療成效,並可根據檢測結果適時調整治療強度。

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臨床困境在於,成年患者的治療反應較兒童患者差,復發的機會相當高。蕭惠樺醫師說,此外年紀較大的成年患者,常會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也可能有心、肺、肝、腎等問題,所以在使用化學治療的時候,容易受到限制,必須調整藥物或劑量,患者也可能無法承受相關副作用。

隨著醫學進展,近年來已有多種藥物問世,包括標靶藥物、雙特異抗體藥物等,幫助突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困境。

雙特異抗體藥物精準擊殺癌細胞

雙特異抗體藥物是一種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像一個 Y,具有兩個端點,蕭惠樺醫師說,雙特異抗體藥物的設計是讓免疫球蛋白的一端與 T 細胞相接,另一端與癌細胞相接,如此一來患者的 T 細胞就能對癌細胞發動攻擊。

相較於化學治療,雙特異抗體藥物的治療機轉較精準,能夠針對癌細胞發揮作用,較不會傷害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小。

對於復發或難治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雙特異抗體藥物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蕭惠樺醫師說,成年人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球 ALL 很容易復發,過去只能改用後線化學治療,但治療成效較差,患者也可能無法承受。現在有機會使用新的藥物,如雙特異抗體治療把疾病壓下來,才有辦法去做造血幹細胞移植,追求長期存活。

貼心小提醒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種急性血癌,可能影響正常血球的功能,而造成貧血、臉色蒼白、反覆發燒、容易瘀青出血等症狀。若發現相關警訊,請務必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診。

除了傳統化學治療,現在還有標靶藥物、雙特異抗體藥物等,可以幫助突破治療困境。蕭惠樺醫師說,因為治療機轉較精準,能夠針對癌細胞發揮作用,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所以副作用較少。

微量殘存疾病檢測 MRD 也可偵測殘留在體內微量的癌細胞,以評估治療成效。患者要和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擬定治療計畫,才能達到較佳的預後!

  •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