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來製作一把JSPB槍吧!

馥林文化_96
・2012/12/12 ・207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林連詣

什麼是JSPB?JSPB是JetStreamPowerBlaster的縮寫,發射泡綿子彈,起源於2003年,筆者受到Nerf玩具槍與美國自製的馬鈴薯槍(Spud gun)的啟發,開始研究創作,發現美國文化與臺灣文化的差異性:

一般美國家庭都會有車庫、修繕工具等等,設備相當齊全,因此很容易創作一些比較大型的作品,如大型的馬鈴薯砲(Spund cannon),製作完成直接到後院進行試射;相較之下,在臺灣如果製作了一個快要比自己高的馬鈴薯砲,既不能在家裡發射,到公園也怕傷到人,如果我們做些改變?改變大小變得容易收納,改變發射物體不會傷人,改變製作過程變簡易,這就是JSPB!變成適合都市游擊戰的自製玩具槍,你只需要到家裡附近的水電材料行買些水管就可以開始創作了!

 

1.事前準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材料JSPB PVC3000本體

1.直徑½英吋PVC管(厚)

2.直徑1英吋PVC管(厚)

3.直徑1英吋T一個

4.直徑1英吋L二個

5.直徑1英吋轉½英吋OS

6.直徑1英吋CAP

7.直徑1英吋金屬球閥

8.打氣筒

*水管的大小(直徑)一般以英吋來稱呼,1英吋=2.54公分

 

彈藥

1.直徑15mm的泡綿棒

2.PVC膠帶(厚)

 

工具

1.水管專用剪刀 可以輕鬆剪斷PVC水管,非常銳利所以使用上要特別注意,如果想要節省預算,可以選擇手持鋸子。

2.鐵尺和奇異筆,方便測量用

3.水管專用膠水(硬質膠合劑)與刷子

4.快乾強力膠

5.水管專用裁切剪刀,膠水,刷子 可以在水電材料行一次購得。

PVC管有分薄跟厚,薄的是電管,通常用來配線;厚管就是水管,可以耐高壓,購買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它太長了。這時我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購買已經裁成好攜帶的長度,另一種就是購買工程結束後剩下的水管,他們會讓你裁成想要的長度來購買!筆者建議買長一點的,因為PVC水管有時候會剪壞,這時候你會需要有備用的水管。

我們看到材料表上面寫著專有名詞「1英吋T」,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像英文字母T,所以「L」也是相同的意思。而1英吋CAP,很多名稱用來稱呼它,如管帽,或是塞口等等。

挑選打氣筒的時候要注意尺寸,一般來說直徑大多數都會符合國際標準(如1英吋),中間最好是金屬的支撐桿子,以免打氣的時候彎曲斷裂;另外打氣筒末端也要挑選平滑的,有些凸起的會無法塞入水管。

球閥功能類似水龍頭,是一個水流開關,購買的時候要注意好不好扳開,因為我們要把它當作扳機,如果全部都是塑膠構成的球閥轉動要很大的力氣,筆者選用的是中間球體是金屬的球閥,如果很硬不好扳動那就在換個牌子,直到覺得手感很好為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泡綿棒也有很多名稱, 如彩麗棒,發泡圓條等等,可以在網路或是美術社購得。PVC膠帶一般用在電線絕緣用,又稱電工膠帶或絕緣膠帶,不過要注意,這種膠帶也有分厚薄,市面上薄的比較容易取得,原因是好撕不用剪刀,但是這種薄的PVC膠帶放幾天後會溢膠到處亂黏,我們這次要用的是厚皮的!

 

2.開始製作!

首先先安裝打氣筒到L彎頭,這時候可以先試著裝看看,如果打氣筒太大無法安裝,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使用砂紙研磨讓打氣筒變小;另一個方法就是用火烤或是水煮把水管加熱,使它變軟。再來就是使勁將打氣筒塞入L管。

接下來我們拿起直徑1英吋的水管與剪刀,剪四段長6公分與一段長9公分的PVC水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從握把開始製作,拿一個長6公分的PVC水管,在連接處擦上膠水(硬質膠合劑),記得要塗滿一圈並且均勻,否則會漏氣,黏接的時候大概5~10秒就會固定住就不能調整了,因此在黏的過程的時候要各個角度觀察,注意槍體是否歪掉。

完成握把的部分後,要與打氣筒部件連接,使用直徑½英吋長9公分的PVC管連結,一樣塗上膠水,黏接的時候一樣觀察槍體是否有成一直線。

最後步驟,就是槍管,我們剪一段長30公分的水管當做槍管,接上OS,再接上長度6公分PVC水管,直接安裝到槍體就完成了!這時候先不要急著打氣,等候膠水乾(大約 1小時)即可進行打氣!

 

3.JSPB子彈製作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切一段長度7公分的泡綿條當做子彈,然後再切一段長度16.5公分的PVC膠帶增加重量,從距離末端0.8公分的地方開始纏繞,纏繞的時候要稍微纏緊些,是它的造型像個保齡球瓶。

安全規定:禁止安裝銳物在子彈上,不可以瞄準頭部或臉部,以免受傷。

 

4.開始射擊

先關閉球閥,打氣筒加壓過後,裝上子彈,快速扳動球閥握把,即可發射子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希望射擊的距離增加,第一是可以把子彈塞到比較深的地方,讓子彈在槍管中加速,再來就是扳動把手的速度,速度愈快力量愈強。

 

5.外觀塗裝與作品欣賞

外觀噴漆筆者使用田宮模型PS系列噴漆,噴漆快乾,也比較不會掉漆,推薦使用!

如果你也完成了你自己的JSPB,我們很歡迎你張貼在JSPB的粉絲團分享作品!www.facebook.com/jspbcomba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連詣,1984年6月年出生於台中,熱愛創作,為遊戲創作者。電玩作品得到日本NAMCO大獎。會以水管作為創作是因為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水管的便利組裝、可以獨自完成等等優點,讓他展開了一系列的創作歷程。www.nt3.idv.tw

本文原發表於《Make》國際中文版vol.06

文章難易度
馥林文化_96
54 篇文章 ・ 5 位粉絲
馥林文化是由泰電電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成立的出版部門,有鑒於21世紀將是數位、科技、人文融合互動的世代,馥林亦出版科技機械類雜誌及相關書籍。馥林文化出版書籍http://www.fullon.com.tw/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1

0
2

文字

分享

1
0
2
電子信箱串連 Line 通知?再也不怕漏收重要信件!信件自動化篩選、通知,詳細教學!
泛科學院_96
・2024/05/19 ・412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次 notion + zapier 做完後,開會總算沒挨罵了,自動化服務真的讚!

而這次介紹 MAKE 串 LINE 做重要信件通知,也源自於我遇到的問題。

如果你不想聽故事,可以往下看教學。

Line Notify

首先,我們會用到 line notify 的服務,要先到官網登入申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登入後如果完全沒用過,會直接進到登錄服務畫面。

這邊除了 email 以外可以隨便填,email 之後要收確認信用的,請用你常用的 email。 然後提醒一下,網址跟 callback URL 不要用 google 之類常見的網址,會沒辦法通過,請隨便打一串看起來正常的網址。

設定完成後按登錄。

這時回去剛剛填的 email 收通知信,開通剛設定好的 line notif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功告成,這時點右上角的「管理登入服務」,就會看到剛剛設定好的 line notify,這樣 line 的部分就設定好了,可以去 make 做自動化串連。

Make

接著登入 make,如果是第一次使用,他會問你很多廢話。

不用管他隨邊點,直到你看到這個畫面。

點右上角 creat a new senari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進去會看到的這個圓圈,這個圓圈跟之前 Zapier 說的 trigger 是一樣的東西,可以手動自己設定流程 flow。

但我們還是叫 AI 幫我們啦,點右下角的 AI Assistant,對話框選選 creat or edit a senario。

輸入「if my gmail get a new email, then send LINE notification」

然後得到畫面上的 flow,左邊是 Gmail watch email,右邊是 line send a notification。

如果你用中文輸入類似的內容,常會跑出很複雜的 flow,這種 flow 裡面有很多有趣的功能。

但這集用不到,我們還是先回到正確的 flow 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點開 gmail,連上要整理的信箱。

連接完成後進入設定,先點選藍色的 click here to choose folder。

這邊會出現你在 gmail 裡做的標籤分類,由於我完全沒有按照規則整理,就直接選 inbox,對所有郵件進行分析。

filter type 用 simple filte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面的 Criteria 選 all emails 就好了,我們後面會再用 filter 細分。

然後這個,選 no。

選擇 yes 會把偵測過的 email 變成已讀,我不想這樣。

然後這邊是每次執行 flow 時,會抓取多少筆最新的 email 到 line 上發布通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免費的 make 是 15 分鐘執行一次 flow,請自己評估每 15 分鐘會收到多少封有用的信件,設定太多你的 LINE 通知會炸裂。

我自己測試後,設定為 5 就差不多了。

設定好點下 OK,會跳出從哪封 email 開始抓資料,用 from now on 就好,之後的新郵件就會自動讀取了。

按下OK,接下來就可以來設定 filter 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點連接線旁邊的板手會跳出選單,選第一個 set up a filter。

進入 filter 設定畫面,上面的 label 是幫這個 filter 上標籤,填你喜歡的就好。

然後點 condition 下面的輸入框,選 subject 標題跟 text content 內文。

然後在 text operator 這裡,選擇 contains。

contains 是在特定字串中如果包含某個關鍵字,就可以通過。

這邊說的特定字串,就是上面欄位設定的標題跟內文。

接下來,在下面空格打上關鍵字,就完成啦。

如果有多個關鍵字要篩選,點選 add OR rule 設定其他關鍵字,不能多個關鍵字打在一起。

按下OK,你會看到板手變成一個漏斗,這樣 filter 就設定完成。

接著點開 line,他會要你輸入 notify API。

回到 line notify 的「管理登入服務」頁面,點擊剛剛設定好的服務,進入服務細節的頁面,複製上面的 client ID。

回到 Make 複製貼上按SAVE。

接著會進到這個頁面,這邊是設定你要在哪個聊天室發送通知,你可以設定在工作群組發送,我這邊先設定我自己就好。

然後進入 line 推播訊息的設定頁面。

message 這欄可以打成這樣,這樣就不會丟一個不知道在做什麼訊息,你也可以發揮創意寫一些幹話進去,增添趣味。

下面的設定用不到,我們直接按OK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要測試啦,我先分別寄三封信件到公用信箱中,分別是:

  1. 標題有關鍵字
  2. 內文有關鍵字
  3. 沒有關鍵字

寄完後,按下 run once。

成功的話就會在 line 上收到通知,果然,沒有把不含關鍵字的信件傳到 line 上,測試成功。

現在把下面的 scheduling 打開,就完成所有設定了。

以後再也不用擔心自己漏接公用信箱的重要信件啦!

結論

最後分享一下實做心得:

比起 zapier 跟 ifttt,make 用起來更有寫程式的感覺,對完全沒有程式背景的人,Zapier 跟 ifttt 會比較好上手,但在免費版的情況下,make 能做到比 zapier 更複雜的自動化功能。

像前面有出現過的複雜流程圖,就可以用 router 做出複數條件判斷的流程,例如前面抓gmail的流程,加上 router 後就不只能傳送提醒到line,還能自動回復罐頭訊息給符合條件的郵件,這如果要在zapier做,就要做兩個流程才能達成了。

另外如果你的公司信箱不是使用Gmail,前面的模組可以從Gmail改成Email,Connection type選用Microsoft系列。

理論上只要這邊按 save,就可以選擇你要串連的microsoft帳號。我串完之後還是抓不到信件,但 make 跟 microsoft 帳戶上,都顯示授權成功,如果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問題,請一定要留言告訴我⋯⋯

這次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有其他想看的 AI 工具測試或相關問題,可以直接留言 ,或給加入 Discord 跟我們一起討問喔。

如果喜歡這支影片的話,也別忘了按讚、訂閱,加入會員,我們下集再見~掰!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所有討論 1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1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免費 DIY 子宮頸篩檢──澳洲獨步全球的醫療政策
胡中行_96
・2022/07/11 ・286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床第運動,抗體要有。「 PTT 鄉民女神」四叉貓(劉宇)日前在臉書上,分享施打「 HPV 疫苗」的心得,引發網友議論該疫苗對不同生理性別的作用。[1]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 HPV )疫苗可以預防男女的生殖器疣(俗稱「菜花」;genital warts),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與男性的陰莖癌等 HPV 相關癌症。[2, 3] 然而施打疫苗,並非神功護體一勞永逸,所以奉勸以生理女性為大宗,「凡是有子宮頸的人類」[註],都要接受定期檢查。[4, 7]

  

「防禦就在您手中。」──澳洲國家子宮頸篩檢宣傳。圖/資料來源 12
(©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mage used as ‘fair dealing‘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1968.)

臺灣的衛生福利部鼓勵 30 歲以上婦女,每 3 年進行一次免費的子宮頸抹片(Pap smear)。[5] 澳洲以前也提供 18 到 70 歲的女性,每 2 年一次相同的服務;但 2017 年起改為 25 至 74 歲,每 5 年做一次子宮頸篩檢(cervical screening test)。[6, 7, 8] 有別於前者偵測子宮頸的異常細胞;後者是一種 PCR 檢測,[9, 10] 能驗出有無 HPV 感染,因此可以更早發現罹癌風險。[11] 最近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又有新政策,宣佈:「從 2022 年 7 月 1 日起,『國家子宮頸篩檢計劃』允許所有符合資格的婦女,自行採集檢測樣本。[12]

這意味著澳洲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開放 DIY 子宮頸篩檢的國家。[7, 10, 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洲DIY子宮頸篩檢宣傳影片,此為原住民版,配有傳統圖騰。來源: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on YouTube

  

DIY 子宮頸篩檢

依照澳洲政府的規定,如欲自行採集子宮頸篩檢樣本,要先向醫療單位預約門診。聽完專業的操作解說後,於現場完成採樣,並繳回檢體。目前不開放民眾在家土法煉鋼。[13]

  

小心翼翼地把拭子拔出塑膠管,準備放進陰道採樣。圖/NSW Health, Australia
(© State of New South Wales NSW Ministry of Health. Image u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IY 子宮頸篩檢的基本步驟如下:

醫療院所會安排就診婦女在私密的空間,例如:布簾後或廁所裡,進行採樣。如果有疑問,要在領取檢測器材時,請教醫療人員。不然等會兒被拋下,便只能自食其力了。[14]

圖/資料來源 14 (©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Images used as ‘fair dealing‘ under the Copyright Act 1968.)

趁著四下無人,調整個舒適的姿勢,並拉下內褲。[14] 用潔淨且乾燥的雙手,取出器材包裡,裝著 PCR 拭子[9, 10] 的塑膠管。[14] 拔出管中拭子時,切勿隨意觸碰(上圖) B 端,以確保其不受汙染。[14]

圖/資料來源 14

用手把陰部的肉撥開,輕柔地將拭子伸進陰道。有些版本比較貼心,長柄上面有記號,表示插入的正確深度。接著,旋轉拭子 10 到 30 秒,各個方位都要顧及。這頂多造成輕微的不舒服,但不至於疼痛。[14]

圖/資料來源 14

從陰道將拭子拉出來後,收回塑膠管中關緊,裝進原本包裝的袋子裡。穿好衣服,把檢體整袋交予醫療人員,回家等待檢驗報告。如果樣本中偵測到 HPV 病毒,就會被通知回診,做進一步的檢查。[14]

圖/資料來源 14

  

DIY 篩檢的優點

傳統的子宮頸癌檢查,不管是抹片還是 PCR ,都要將私處暴露在醫療人員面前,還得讓俗稱「鴨嘴」的擴陰器(speculum)撐開陰道。[10, 15] 這對更年期下體不適、曾被性侵,或是具有特定文化、宗教背景的婦女,以及擁有子宮頸的變性男子而言,都無疑是天大的身心阻礙。[10] 正因如此,諸多研究顯示,自己採集樣本的選項,會大幅提升民眾的篩檢意願。此外,其檢測的準確率,與交由專業人員採樣相當。[10, 16, 17]

  

傳統的子宮頸癌檢查, 會用俗稱「鴨嘴」的擴陰器,撐開陰道。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是新的政策推廣順利,原本拒絕接受檢查的人都改變心意,那麼澳大利亞或許就有機會在 2035 年以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徹底剷除子宮頸癌的國家。[10]

  

備註

在澳洲政府的某些官方宣傳資料裡,將子宮頸篩檢的對象,設定為「年紀介於 25 到 74 歲之間,性行為活躍或曾有過性關係,女性或有子宮頸的人」,[4] 或是「 25 到 47 歲間,任何有子宮頸的人」。[7] 之所以用「有子宮頸的人」這種說法,大概是為了涵蓋變性或雙性等可能性。(原文:「You are eligible for a subsidised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if you are: aged between 25 and 74; sexually active or ever have been; a woman or person with a cervix」[4] 以及「anyone aged 25-74 with a cervix」。[7]

參考資料

  1. 劉宇(四叉貓)(Facebook,2022)
  2. The HPV vaccine (HPV Vaccine, accessed in 2022)
  3. HPV專欄QA(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
  4. Should you have a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5. 子宮頸癌防治(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2)
  6. National 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 (Australian Government: Ministers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7. ‘Pap smears’ can be replaced by do-it-yourself cervical cancer tests (Australian Government: Ministers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8.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Health Direct, 2020)
  9. Changes to the National Cervical Cancer Program (NSW Health – Pathology, 2015)
  10. Australia to offer self-testing swabs to all women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22)
  11. Understanding your Pap smear or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results (Cancer Council Australia, accessed in 2022)
  12. Self-collection now available for cervical screening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13. Australia now offers ‘game-changing’ self-test for cervical cancer. How does it work and why is screening important for women? (ABC News, 2022)
  14. National 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 – How to collect your own vaginal sample for a Cervical Screening Test (Australian Government –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2022)
  15. 子宮頸癌篩檢介紹(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
  16. Hawkes D, Keung MHT, Huang Y, McDermott TL, Romano J, Saville M, Brotherton JML. (2020) ‘Self-Collection for Cervical Screening Programs: From Research to Reality’. Cancers (Basel), 12, 4: 1053.
  17. Self-collected vaginal samples (Cancer Council Australia, 202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