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香氛行銷主要用於宣傳特定的產品,不過也有很多人試圖將香氛行銷用於建構企業品牌的形象。其實,香氛行銷在強化品牌方面的效果已經在 2003 年《行銷研究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 和 2000 年《商業研究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上發表過。從研究內容來看,若是使用香氛來提高人們對品牌的記憶,之後再用相同的香氛給予刺激時,人們會更明確地想起該品牌,然後進一步加深對於該品牌的認知。積極利用這種效果的實例是各家高級汽車公司,德國高級汽車 A 公司、B 公司以及 M 公司都擁有自己專用的調香組合。A 公司、B 公司以及 M 公司的新車在上市之前,都會致力於車內香氛的落實,以便客人在試乘時能夠明確感受到自己公司固有的香氛。公司會對座椅的皮革氣味、各種內裝材質散發的氣味,甚至是方向盤上的皮革氣味進行調查。這就是將乘坐汽車的經驗與香氛體驗結合起來,讓品牌形象深刻印在消費者腦海中的高度香氛行銷策略。
顧客在乘車時所感受到的舒適感,再加上持續處於品牌固有香味中的嗅覺體驗,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兩種經驗已經強烈地連結在一起。汽車公司希望藉由這種香氛行銷的模式,來維持消費者對自己公司的喜愛程度。實際上這種形態的香氛行銷由於結合了汽車本身的特性,確實可以提高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喜好,而且還會延續到下一代。舉例來說,孩子小時候每天乘坐父親駕駛的 B 牌汽車,在他對乘車舒適感的記憶中,也會與該品牌固有的香氛有著強烈連結。其後,當他長大成人要購買新車時,由於在該品牌車內所聞到的固有香氣、與父親一同度過的幸福回憶,以及愉悅的乘車經驗等會全部一起浮現在腦海中,因此他在購車時也會以該品牌為首選。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在意識賭局中的哲學家戴維・查爾莫斯,就提出感質以及主觀經驗為什麼(why)存在以及如何(how)產生是所謂的困難問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相較於簡單的問題是討論意識相關的功能和行為,困難問題涉及意識的經驗(現象、主觀),是沒辦法客觀觀察測量。也就是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1998 年,年輕有為的克里斯托夫・科赫已經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並和生命科學領域大咖中的大咖弗朗西斯・克里克,合作研究意識這個主題。沒錯,就是和華生一同發現 DNA 是雙股螺旋結構的克里克。除此之外,克里斯托夫還擁有物理的碩士學位,擁有跨領域的知識,讓他更加相信透過實證的方式,能找到意識的神經機制。
此外,光學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也在那個時期開始萌芽,這讓研究者能用極佳的時間解析度來調控特定的大腦神經元,並藉此解碼大腦的秘密。舉例來說,現在的光學遺傳學能讓科學家們鎖定小鼠的特定神經細胞,並在小鼠頭上裝上 LED 光纖,只要開啟 LED 的光刺激,那些特定神經細胞就會興奮或抑制。藉由觀察小鼠行為的變化,就能了解不同行為表現是由哪些神經元所調控。
而其中包含兩個著名的意識理論,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lobal Workspace Theory (GWT))和整合資訊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lobal Workspace Theory (GWT))的概念,最早是由認知科學家伯納德・巴爾斯和斯坦・富蘭克林在 1980 年代晚期提出。他們認為意識的產生就像是劇場聚光燈一樣,當這個意識劇場透過名為選擇性注意的聚光燈在舞台上照出內容,我們就會產生意識情境。這聚光燈的投射也代表著全局工作空間,只有當感官輸入、記憶或內在表徵受到注意時,它們才有機會整合成為全局工作空間的一部分,被我們主觀意識到。而我們的行為決策,也是透過這個全局工作空間整合訊息,並分配到其他系統所產生。目前認為全局工作是發生於大腦前方的前額葉區域。
與全局工作空間理論打對臺的,是整合資訊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最早由朱利奧・托諾尼(Giulio Tononi)在 2004 年提出。這理論認為,意識背後是有數學以及物理為基礎的因果關係。應該先肯定意識的存在,再回推尋找其背後的物質基礎,並認為主觀意識是由客觀的感覺經驗產生的。克里斯托夫・科赫就是此理論的擁護者,他進一步認為,意識背後的那個神經機制,就存在於大腦後方後皮質熱區(Posterior cortical hot zone),包括頂葉、顳葉和枕葉的感覺皮質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