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2

文字

分享

1
5
2

越吃越 high ,我還要更多!──讓人瘋狂的瘋狂蜂蜜

羅夏_96
・2021/06/28 ・322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甜食,常讓許多人為之著迷與瘋狂。但你知道自然界中,還真有讓人瘋狂的天然甜食嗎?受到甜食吸引的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嚐上一口1!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種令人「瘋狂」的甜食吧。

圖/Giphy

蜂蜜與瘋狂蜂蜜 (Mad Honey)

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蜜和花粉後,在蜂巢中經釀造而成的半透明、帶光澤、濃稠的淡黃色液體。其主要成分為葡萄糖和果糖,另外還帶有少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胺基酸等。人類很早就知道蜂蜜的價值,蜂蜜除了是天然的甜食和甘味劑,也是常用的藥材2。根據考古文物分析,早在一萬年前,人類就開始養蜂了3

14世紀的養蜂畫。圖/Wikipedia

講到這兒你應該已經知道,今天要介紹的瘋狂甜食正是蜂蜜。嚴格來說,是一種在自然界中非常罕見的蜂蜜,被人們稱為瘋狂蜂蜜 (Mad Honey)

你可能會覺得「瘋狂」一詞,是形容人們為這種罕見的蜂蜜所著迷。某種程度上,這個說法確實成立,但這裡面的描述,也包含這種蜂蜜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瘋狂蜂蜜的源頭──杜鵑花

前面提到,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粉和花蜜後釀造而成的。若蜜蜂採集到的植物,其花粉與花蜜中含有毒素,這些植物的毒素就可能會留在蜂蜜中。因此瘋狂蜂蜜讓人瘋狂的源頭,就是這些植物毒素。

那瘋狂蜂蜜是含有哪類植物的毒素呢?答案是杜鵑花屬的植物。

沒錯,每年春天在街道、公園與山上常見的杜鵑花,其實是有毒的,因此大家不要為了好玩隨便亂吃啊4!杜鵑花屬的植物會產生梫木毒素 (Grayanotoxin) ,而這個毒素正是瘋狂蜂蜜的源頭5

梫木毒素的結構。圖/Wikipedia

看到這邊有些人可能會想問:「蜜蜂在春天應該也會採集杜鵑花的花粉和花蜜然後釀造成蜂蜜啊,怎麼都沒聽過台灣有人因吃到帶有梫木毒素的蜂蜜而中毒的案例?」

其實這和杜鵑花的種類有關,雖然許多杜鵑花都會產生梫木毒素,但不同種的杜鵑花所產生的毒素量並不一樣。生長於台灣的杜鵑花物種,其花粉和花蜜所帶的梫木毒素量並不高,加上蜜蜂釀造蜂蜜的來源不會只有杜鵑花,因此在蜂蜜中的梫木毒素量基本不會對人體有影響。

目前已知會產生大量梫木毒素的杜鵑花種類為黑海杜鵑 (Rhododendron ponticum) 和亮黃杜鵑 (Rhododendron luteum) ,這兩種杜鵑花主要生長在黑海和尼泊爾,而土耳其(黑海區域)和尼泊爾自古就是出產瘋狂蜂蜜的地方5

黑海杜鵑。圖/Wikipedia
亮黃杜鵑。圖/Wikipedia

瘋狂蜂蜜(梫木毒素)如何使人瘋狂?

那為何瘋狂蜂蜜,或者說梫木毒素會讓人瘋狂呢?這就要從梫木毒素與神經細胞說起了。

關於神經細胞,你一定聽過這個說法:「神經是靠電來傳遞訊息。」沒錯,神經細胞就是透過電訊號,也就是所謂的「動作電位」來傳遞訊息。

動作電位的發生過程非常複雜,這邊我們只需要簡單知道,當神經細胞接受到刺激後,其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會開啟或關閉,讓細胞內外的鈉離子與鉀離子流動。離子的流動會造成細胞膜內外產生一個短暫的電位差,而這個電位差會沿著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不斷傳遞下去,這就是所謂的靠電訊號來傳遞的動作電位6

另外除了神經細胞會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訊號,肌肉細胞也會產生動作電位,而這個動作電位會影響肌肉細胞的收縮。

動作電位。圖/Giphy

梫木毒素會與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結合,進而干擾動作電位,因此梫木毒素會對人的神經和肌肉產生影響。當食用含有大量梫木毒素的蜂蜜而導致中毒的症狀,就被稱為「狂蜜病」。狂蜜病常見的症狀有:心律不整、低血壓、呼吸困難、嘔吐、四肢無力等。

瘋狂蜂蜜在古代曾被當作「生化武器」。據聞在公元前 67 年,本都帝國註1與羅馬帝國有場戰爭。本都帝國的士兵在戰爭前,放下不少瘋狂蜂蜜在羅馬軍隊的必經之處上。當羅馬士兵長途跋涉到本都帝國的地盤後,在又餓又渴的狀態下看到這麼多蜂蜜,當然是大吃特吃。當本都帝國確認羅馬軍隊已吃下瘋狂蜂蜜後,便發起進攻。而大部分吃下瘋狂蜂蜜的羅馬士兵都患上狂蜜病,根本無力抵抗本都帝國的進攻,最終慘敗。

有毒的瘋狂蜂蜜,為何還要吃?

看到這兒你一定會想:「既然瘋狂蜂蜜對人體有這麼大的影響,那怎麼還會有人去食用,甚至為之瘋狂呢?」這是因為食用少量的梫木毒素會讓人很 high!

因梫木毒素會影響神經細胞,因此服用少量的梫木毒素會讓人產生幻覺(這邊的少量是指不會引起狂蜜病的量)。根據土耳其和尼泊爾人的描述,食用帶有梫木毒素的蜂蜜後,會感到一股與神靈合一的舒暢感,有時會讓人興奮到手舞足蹈,看起來像發瘋一般。因此在外人看來,食用這種蜂蜜會讓人陷入瘋狂,故稱其為「瘋狂蜂蜜」。

而不少食用過瘋狂蜂蜜的人,為了再次體驗到那種與神靈合一的感覺,也會瘋狂的找尋這種蜂蜜。在尼泊爾境內,只有喜瑪拉雅巨蜂 (Apis laboriosa) 會釀造瘋狂蜂蜜。但喜瑪拉雅巨蜂多在高山的峭壁之上築巢,因此要去採蜜可謂九死一生,因此許多人認為去採這種蜂蜜的行為也很瘋狂。

另外,傳統民俗醫學認為,瘋狂蜂蜜有助於提升男性的性功能,不少中年男性為了能在床上威風,也為這種蜂蜜所著迷。根據報導,2003 至 2004 年間,韓國總共向尼泊爾進口了 8000 公斤的瘋狂蜂蜜。但瘋狂蜂蜜裡面的梫木毒素量並不固定 (取決於蜜蜂釀造蜂蜜的時間、杜鵑花的花季等多種因素) ,可能這批蜂蜜吃一茶匙沒問題,下一批一茶匙就 GG ,難以估計食用量,導致不少韓國男性患上狂蜜病。

即使如此,患上狂蜜病的風險仍無法澆熄韓國男性食用瘋狂蜂蜜的意圖。這迫使韓國政府於 2005 年宣布,進口瘋狂蜂蜜是非法行為,並設有重罰。但仍有不少韓國男性為了提升床上功夫,不惜冒著被罰的風險,花重金從尼泊爾和土耳其偷渡瘋狂蜂蜜。不過根據醫學研究顯示,梫木毒素無助於提升男性的性功能,更多的可能是心理因素。

由此不難看出,這種蜂蜜不僅能影響人的行為,不少人也著迷於它的功效到近乎瘋狂的境地,稱其為「瘋狂蜂蜜」,當之無愧。

尼泊爾所出售的瘋狂蜂蜜,上面有告知一天不能食用超過一茶匙。圖/Best Mad Honey

不只瘋狂蜂蜜,任何事物只要到癡迷的境地,都會對人有傷害。例如普通的甜食吃太多,我們也會被高糖量所傷害。因此所有的事情,還是均衡就好~

註釋

  1. 本都帝國:是公元前 3 世紀至公元後 1 世紀期間,一個以安那托利亞地區(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今土耳其境內)為中心的希臘化國家。其君主是希臘化的波斯人,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大流士一世的後裔。

參考資料

  1. Sana Ullah et al. Mad honey: uses, intoxicating/poisoning effec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SC Adv., 2018, 8, 18635
  2. 蜂蜜
  3. 蜜蜂養殖
  4. 有毒!杜鵑花全株「毒」,下肚恐致死
  5. Grayanotoxin
  6. 動作電位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615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國中會考即將放榜!自然科時事閱讀題該如何破解?
Student.PanSci_96
・2023/06/07 ・130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各種大考的考古題中,我們都能發現「時事」在自然科的重要性,在 108 課綱中,又更強調閱讀素養,重視課程知識與生活概念的結合,可想而知,社會上發生的各種重大事件都有可能融入成為考題。今年(112 年)的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的考題中就拿了三年前的一則真實事件當作考題(圖一),讓學生進行判讀!

(圖一) 112 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第 40 題。圖/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

這個事件發生在 2020 年三月,俄羅斯一名網紅舉辦泳池生日趴,將 25 公斤的乾冰直接倒入泳池製造氣氛,結果不幸釀成 3 死的意外。這則新聞在社會大眾眼裡可能只是個不幸的意外,但是在自然科教師的眼裡,卻是同學們需要了解的知識,更是個出考卷的絕佳考題(只是沒想到隔了三年才考出來)。

科學生的閱讀任務裡面,搭配八年級上學期的文章「國中理化告訴你:為什麼不該在派對上,將 25 公斤乾冰丟泳池?」(圖二),就針對這個事件做了介紹與科學原理的分析:乾冰的升華、大量二氧化碳對於人體的危害作用機制等,等於同時用理化與生物課程的角度來對事件進行簡單、國中生能夠理解的介紹。

(圖二) 以時事中所含的科學概念來出題,是大考的重要方向。圖/科學生部分截取

雖然這次的考題主要概念,是希望同學們根據空氣的組成成分來進行分析。但如果能對這個事件更有熟悉感,也了解生活時事大概會用哪種方式融入考題,相信碰到類似題型時,就更容易輕鬆作答啦!

今年(112年)的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的考題裡面,由第 43、44 題構成的題組(圖三),設計上包括較長的題幹敘述、圖片與表格,顯然是要考驗學生的閱讀與圖表判讀。主題內容則是兩個嶄新時事議題的結合──燕麥奶和碳排放。

(圖三)112 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第 43、44 題。圖/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

第 43 題的考點出自於七上的營養,第 44 題則考跟生物、理化、地科都有點關聯的碳排放,這出題方向相當符合 108 課綱所強調的,學生所學的知識概念必須能夠跨科進行統整。

相比之下,43 題只要記得糖會分解成醣,而蛋白質會分解成胺基酸,就能回答;但 44 題碳排放的概念,同學們可能熟悉度較低。幸好,只要讀懂圖表,也看懂題幹沒有被繞暈(問固定碳排量下能生產的量,所以是碳排最低的杏仁奶生產量最多),還是能夠回答。

延伸閱讀: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在科學生的閱讀任務裡面,也提供了許多最新時事與課程結合的閱讀練習,例如:題組中的燕麥奶與碳排放議題。透過練習,可以降低同學們對陌生內容、長篇文章的恐懼感,並且逐漸了解科學文章的構成,而能更快抓住文內的重點。

想要進一步了解更多內容的話,閱讀任務內也有連結可以直通 PanSci 泛科學的原文。透過科學生的閱讀練習,訓練了素養能力,更提升了會考成績。

所有討論 1
Student.PanSci_96
5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由 PanSci 泛科學 X 南一書局 X 科學月刊 聯手打造:《科學生》科普閱讀素養線上學習平台,集結三大教育品牌的堅實陣容,提供搭配國中課程的科普文章及試題,增進孩子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最新的科學脈動,逐步培養科學素養!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植物口渴就喊:「啵、啵、啵~」
胡中行_96
・2023/04/06 ・295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久旱不雨,植物悲鳴,[1, 2]類似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所謂「因飢餓而吵鬧」的「哭枵」(khàu-iau)。[3]別問為何沒聽過,也不怪天地寡情,人類無義,從來漠不關心。植物叫那種超音波,傳至咱們耳裡就只剩寧靜。幸好靠著以色列科學家幫忙,轉換到常人的聽覺範圍,並分享於 2023 年 3 月底的《細胞》(Cell)期刊,才廣為周知。[1]

轉換到人類聽力範圍的番茄「叫聲」。音/參考資料 1,Audio S1(CC BY 4.0)

傾聽植物的聲音

面臨乾旱或草食動物的威脅,植物會做出多種反應,例如:改變外貌,或是以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影響鄰居等。[1]過去的文獻指出,缺水引發空蝕現象(cavitation),使植物負責輸送水份的木質部,因氣泡形成、擴張和破裂而震動。[1, 4]現在科學家想知道,這是否也會產生在特定距離內,能被其他物種聽見的聲音。[1]

受試的對象是番茄菸草,分別拆成乾旱、修剪和對照 3 組。對照組又有常態生長的一般對照、有土卻無植物的盆器,以及每株植物實驗前的自體對照 3 種。實驗大致有幾個階段:首先,在隔音箱裡,距離每個受試對象 10 公分處,各立 2 支麥克風收音。將聲音的紀錄分類後,拿去進行機器學習。接著移駕溫室,讓訓練好的模型,分辨雜音和不同情況下植物的聲音。再來,觀察乾旱程度與植物發聲的關係。最後,也測試其他的植物和狀態。[1]

麥克風對著乾旱、修剪和對照組的植物收音。圖/參考資料 1,Graphical Abstract局部(CC BY 4.0)

植物錄音與機器學習

隔音箱裡常態生長的植物,每小時平均發聲少於一次;而沒植物的盆器當然完全無聲。相對地,遭受乾旱或修剪壓力的實驗組植物,反應則十分劇烈:[1]

 平均值(單位)番茄菸草
乾旱發聲頻率(次/小時)35.4 ± 6.111.0 ± 1.4
 音量(聲壓分貝;dBSPL)61.6 ± 0.165.6 ± 0.4
 聲波頻率(千赫茲;kHz)49.6 ± 0.454.8 ± 1.1
修剪發聲頻率(次/小時)25.2 ± 3.215.2 ± 2.6
 音量(聲壓分貝;dBSPL)65.6 ± 0.263.3 ± 0.2
 聲波頻率(千赫茲;kHz)57.3 ± 0.757.8 ± 0.7

隔音箱中實驗組的錄音,被依照植物品種以及所受的待遇,歸納為 4 個組別,各組別再彼此配對比較,例如:乾旱的番茄對修剪的番茄等。以此資料訓練出來的機器學習模型,判別配對中各組別的準確率為 70%。第二階段在溫室中進行,自然較隔音箱嘈雜。科學家拿空蕩溫室的環境錄音,來教模型分辨並過濾雜訊。訓練後,令其區別乾旱與對照組番茄的聲音,結果 84% 正確。[1]既然能聽得出基本的差別,下一步就是了解水量對番茄發聲的影響。

體積含水量

為了操縱體積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縮寫VWC),即水份與泥土體積的比值或百分比,[1, 5]科學家狠下心,連續幾天都不給溫室裡的番茄植栽喝水。一邊觀察 VWC 的變化;一邊錄下它們的聲音。起先水份充足,番茄不太吵鬧;4、5 天下來,發聲的次數逐漸增加至高峰;然後應該是快渴死了,有氣無力,所以次數又開始減少。此外,番茄通常都在早上 8 點(圖表較像 7 點)到中午 12 點,以及下午 4 點至晚上 7 點,這兩個時段出聲。[1]科學家覺得這般作息,可能與規律的氣孔導度(stomatal conductance),也就是跟光合作用的換氣以及蒸散作用的水份蒸發,兩個透過氣孔進行的動作有關。[1, 6]

大部份的聲音都是在 VWC < 0.05 時出現;當 VWC > 0.1,水份還足夠,就幾乎無聲。科學家將比較的條件進一步分成 VWC < 0.01 與 VWC > 0.05、VWC < 0.05 跟 VWC > 0.05,以及 VWC < 0.01、VWC > 0.05 和淨空溫室的聲音。機器學習模型分辨起來,都有七、八成的準確率。[1]

縱軸為每日發聲次數;橫軸為缺乏灌溉的天數。圖/參考資料 1,Figure 3A(CC BY 4.0)
乾旱狀態下,番茄發聲的時段。縱軸為每小時發聲次數;橫軸為 24 小時制的時間。圖/參考資料 1,Figure 3B(CC BY 4.0)

植物發聲的原理

實驗觀察所得,都將植物發聲的機制,指向木質部導管中氣體的運動,也就是科學家先前預期的空蝕現象[1]下面為支持這項推論的理由:

  1. 木質部導管的口徑,與植物被錄到的聲波頻率相關:寬的低;而窄的高。[1]
  2. 乾旱與修剪所造成的聲音不同:在木質部導管中,前者氣泡形成緩慢,發聲時數較長;而後者則相當迅速,時數較短。[1]
  3. 聲音是由植物的莖,向四面八方傳播。[1]
  4. 空蝕現象造成的震動,跟記錄到的超音波,部份頻率重疊;而沒有重疊的,其實已經超出其他物種的聽力以及麥克風收音的範圍。[1]
葡萄、菸草和番茄木質部導管的水平橫截面。圖/參考資料 1,Figure S4B(CC BY 4.0)
葡萄(綠色)、菸草(灰色)和番茄(橙色)的差異:縱軸為聲波頻率;橫軸是木質部導管的平均口徑。圖/參考資料 1,Figure S4A(CC BY 4.0)

問誰未發聲

觀察完番茄和菸草之後,科學家不禁好奇,別的植物是否也會為自己的處境發聲?還是它們都默默受苦,無聲地承擔?研究團隊拿小麥玉米卡本內蘇維濃葡萄(Cabernet Sauvignon grapevine)、奇隆丸仙人掌(Mammillaria spinosissima)與寶蓋草(henbit)來測試,發現它們果然有聲音。不過,像杏仁樹之類的木本植物,還有木質化的葡萄藤就沒有了。另外,科學家又監聽感染菸草嵌紋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的番茄,並錄到它們的病中呻吟。[1]

你敢有聽著咱的歌

之前有研究指出,海邊月見草(Oenothera drummondii)暴露於蜜蜂的聲音時,會產出較甜的花蜜。[2]若將角色對調過來:植物在乾旱、修剪或感染等壓力下釋出的超音波,頻率約在 20 至 100 kHz 之間,理論上 3 到 5 公尺內的某些哺乳動物或昆蟲,例如:蝙蝠、老鼠和飛蛾,應該聽得到。[1, 2]以色列科學家認為幼蟲會寄住在番茄或菸草上的飛蛾,或許能辨識植物的聲波,並做出某些反應。同理,人類可以用機器學習模型,分辨農作物的聲音,再給予相應的照顧。如此不僅節省水源,精準培育,還能預防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糧食危機。[1]

  

備註

本文最後兩個子標題,借用音樂劇《Les Misérables》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粵語和臺語版曲名。[7]

參考資料

  1. Khait I, Lewin-Epstein O, Sharon R. (2023) ‘Sounds emitted by plants under stress are airborne and informative’. Cell, 106(7): 1328-1336.
  2. Marris E. (30 MAR 2023) ‘Stressed plants ‘cry’ — and some animals can probably hear them’. Nature.
  3. 教育部「哭枵」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Accessed on 01 APR 2023)
  4. McElrone A J, Choat B, Gambetta GA, et al. (2013) ‘Water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Vascular Plants’. Nature Education Knowledge, 4(5):6.
  5. Datta S, Taghvaeian S, Stivers J. (AUG 2018) ‘Understanding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resholds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 OSU Extension of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6. Murray M, Soh WK, Yiotis C, et al. (2020) ‘Consist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ield-Measured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Theoretical Maximum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C3 Woody Angiosperms in Four Major Bio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181, 1.
  7. FireRock Music.(16 JUN 2019)「【問誰未發聲】歌詞 Mix全民超長版 粵+國+台+英 口琴+小童+學生+市民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YouTube.
胡中行_96
119 篇文章 ・ 41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