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大規模篩檢前,應先思考目的、目標族群等,才能進行有意義的篩檢。
自 COVID-19 疫情爆發以來,臺灣已經經歷過多次是否施行「普篩」的爭論,而本土近期大爆發更不免有相關的討論(相關新聞:自由、中時)。那麼,普篩到底行不行呢?
臺灣的疫情爆發比其他國家稍晚,所以可以借鏡他國的經驗,而英國在疫情控制上算是前段班,他們是如何處理普篩問題的呢? [1]
施行大規模、無限制普篩,會面臨哪些障礙?
理想中,以大規模、幾無限制的篩檢,一次將潛藏的感染者一網打盡的作法非常有吸引力!But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實行大規模、幾無限制的普篩,實際執行會遇到很多危機需要克服,以下分成科學面、行為面、資源面做說明 [1]。
一、科學面
偽陽性:
任何篩檢方式都無法避免會有一定比例的「偽陽性」。因此會有一定比例的健康人,在檢測陽性後被納入隔離。民眾的工作、企業、人際、托幼護老等,有可能受到難以恢復的影響。
而超量的偽陽性個案,更會佔用病房、救護車等設備,消耗護理、疫調、資訊等人力。甚至進一步排擠常規醫療(如:手術、癌症篩檢等),影響台灣整體醫療資源。
在小規模篩檢時,偽陽性的數量少、影響不大;但倘若放大到數萬、數十萬的篩檢量,偽陽性就會變成極嚴重的困擾。
人員熟練度將危害篩檢精準度:
若動員實施無限制的普篩,必將徵召新手協助檢測。過往研究已發現,篩檢精準性和施測者技術的熟稔度有關。統計顯示,缺乏訓練或經驗的施測者,會測出更多的偽陰性案例。若無計畫、貿然地強推普篩,會讓偽陰性的出現率增加,讓篩檢結果更不可靠。
二、行為面
虛假的自信:
篩檢後帶來的安全感,可能會為民眾帶來「虛假的自信」,讓防衛出現弱點。
像是收到陰性判定的民眾,有可能會因為感到安全,而疏於戴口罩、勤洗手,甚至安排行程外出拜訪親友。英國就有民調顯示,民眾篩出陰性後,兩成(17 %)將外出購物,一成(9 %)將拜訪親友 [2] (延伸閱讀:大規模篩檢,該注意哪些?)。
然而,這其中必定有偽陰性(感染者,但檢測陰性、放回社區)感染者,篩檢後將更有機會把病毒傳染給親友,英國的前車之鑑,我們不可不慎。
「逛篩檢」資源浪費
在無限制的篩檢下,可能會有民眾將篩檢視為祈求安心的手段,在自身、甚至老闆要求下,反覆、每天地進行篩檢,虛耗醫療。
三、資源面
要做篩檢不光是買到試劑那麼簡單,過程中還包含採購、人員訓練、資料傳輸、以及跨單位/跨縣市/跨中央資訊整合⋯⋯等作業。
而檢驗後「陽性了,怎麼辦?」的運輸、病房調度,以及疫調、社福、照護資源介入和資訊整合也需事先規劃。另一方面,「陰性了,怎麼辦?」的正確觀念建立也同等重要(即便陰性,返回社區仍須口罩、洗手、不群聚)。
是以考量到上述狀況,幾乎沒有國家是「以全民為範圍進行毫無限制的篩檢」,而主要是以有規劃、明確目的「廣泛篩檢」為主。
有規劃性的「廣泛篩檢」怎麼做?
由於高比例 COVID-19 染病者是無症狀感染,故大規模的篩檢仍是必須的。歐美在摸索後,各自推出了有計畫、有目的性的廣泛篩檢。
以下參考、並模擬台灣可能適用的情況 [1]。
一、感染重點區域
- 適用:疫區熱點,如:萬華、爆發院內感染之機構
- 作法:針對預估流行率高、潛藏很多感染者的族群,提供任何人測試;甚至必須要做到敲門、挨家挨戶、反覆地(疾病有潛伏期,每個人的發病日可能有差異)測試。
- 需注意事項與效果:對熱區進行廣泛篩檢,可短時間、最大量地發現感染者,避免他們跨縣市、跨機構的將病毒流出。且針對流行率高的族群篩檢,可降低偽陽性個案的衝擊。不過短時間、大量的篩檢,也將衝擊醫療系統,讓他們承受極大的壓力。而大量的篩檢後,也仍可能有偽陰性感染者回到社區。
二、保護脆弱族群或維生設施 (Test-to-Protect)
- 適用:脆弱族群聚集處,如:醫院、安養院等;或重要維生設施,如:超市、警消等。
- 作法:定期(如一週 2 次)對該機構的人員做全面性的篩檢,以醫院為例,至少包含醫護、後勤、入院者、出院者等。
- 效果:在醫院、安養院裡,定期篩檢可減少在脆弱環境中爆發疾病的可能性。在超市、警消等重要社會運作設施中,則可避免維生設施崩潰,或者超市、機關人員和人民互動過程中,反而感染民眾。
三、評估解除隔離 (Test-to-Release)
- 適用:已封閉甚久,且經濟損害過大的區域
- 作法:在已經封閉一段時間,而且再繼續封閉,恐有難以恢復的經濟損害區域,定期且公開篩檢數據,並向公眾說明各數字之意義,制定重新開放的目標值。
- 需注意事項:需要設定有意義之解除封閉數值(如:陽性率+篩檢數),鼓勵人們遵守隔離政策,同時在經濟和防疫上取得平衡點。
四、評估開放活動 (Test-to-Enable)
- 適用:評估是否能重新開放關閉甚久、但對回歸正常社會運作重要的活動,如:餐廳。
- 作法:對活動人員及參與的脆弱族群定期篩檢,以逐步地開放群聚活動。以長者共餐為例,至少包含共餐系統的工作人員以及參與長輩等。
- 效果與需注意事項:可促進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增加,同時帶給民眾「社會正逐步恢復」的信心,提升人民遵守隔離政策的意願。
利用 5W1H 規劃廣泛篩檢
從歐美的有明確目的、規劃性的廣泛篩檢經驗裡,我們可以知道,在規劃擴大篩檢前,可以學習管理學的 5W1H,思考其目的和策略:
- Why:大量篩檢的目的?希望達到的目標?
- Who:為了達到目標,應對那些族群、機構進行篩檢?如何讓他們知道且願意來?
- Where:為了提高檢測流暢性等,應如何安排篩檢、物流等?
- What:為了搭配目標、現有資源,該選用何項檢測、資訊系統、通報流程?
- How:得知陽性、陰性後,如何規劃後續?
- When:為了達到目標,何時該啟動篩檢,並回顧、說明結果?
追求心安是人之常情,可以預期未來對篩檢的討論將越來越熱絡。各縣市政府應詳細和民眾說明篩檢之利、弊,甚至應以科普的方式和民眾討論,讓民眾更了解「為何不做?」和「為何要做?」以提高人民對防疫政策的遵從性。畢竟,這場防疫大戰,最終的關鍵還是人民。
備註:台北市、台中市篩檢陽性率、偽陽性後的決策
陽性率
指檢測裡,呈現陽性的比率。可用來推測該族群的疾病流行率(或盛行率),對公衛政策制定極為重要。
以北市快篩站近日數據為例,可推測有萬華活動史的民眾裡,有約 5~10% 被感染。如此高的陽性率,可考慮再進一步擴大篩檢,盡可能地抓出潛在感染者。
不過,需注意的是,陽性率受到民眾意願所影響。
若因網友攻擊、污名化嚴重,使有活動/接觸史的民眾不敢篩檢,那麼陽性率就會因此降低,反而造成錯誤的安全感。又或者低風險的民眾抱著「有篩檢、有心安」的意圖,佔用快篩名額,那麼陽性率也會因此降低,讓政府和大眾誤判情勢,影響後續防疫。
偽陽性
指快篩結果陽性,但再用 RT-PCR 複測時,發現是陰性的結果。此數據可推測該族群的疾病流行率(或盛行率),對於公衛政策和快篩目標的設定極為重要。
根據台中市 05/21 新聞稿所述,1791 人快篩,19 人陽性、經 RT-PCR 確認僅 1 名確診,偽陽性率約 94 %。推測可能原因:1) 台中市真正的流行率極低;2) 多數被篩檢者不是高危險族群,數據無法反推真實疫情。
不論真實的原因為何,偏高的偽陽性顯示,目前受測的民眾絕大多數都是健康人,台中市可能需要調整快篩站的策略,讓真正高風險的族群接受檢測。
偽陽性和偽陰性
如果我被驗出陰性/陽性,那有多大的可能,我其實是偽陰性/偽陽性呢?
假設身處疫區熱點如:萬華,其流行率假設10%,使用之快篩靈敏度(sensitivity)90%、特異性(specificity)98%。那麼偽陽、偽陰的比率大約如下:
- 偽陽性率約 19% → 100 個快篩陽性,約 19 人需被關幾天,等候 RT-PCR 複篩
- 偽陰性率約 2% → 100 個快篩陰性,有 2 人其實是感染者,回到職場、社區
而假設快篩 1,500 例後,結果如下:
- 有 30 名偽陽性健康人被隔離,生活受到極大的干擾。如:接受疫調、回想接觸史,向公司請假、請人帶小孩等
- 有 15 名偽陰性感染者重新回到社區,獲得安全感,和親友吃飯、搭乘大眾運輸上班、與客戶討論工作等
所以可以知道,即使快篩後
- 結果陰性,也請戴口罩、洗手,關在家裡。當作自己病況尚在潛伏期。
- 結果陽性,也請不要緊張,自己打電話給接觸者、公司、寵物旅館,當作演練。等衛生局幾天後給 PCR 資料。
特別注意,上述假設的盛行率、靈敏度、特異性,都是高估值。真實世界裡,各項數值可能更低。
參考文獻
1. Alex Crozier, Selina Rajan, Iain Buchan, Martin McKee (2021) Put to the test: use of rapid testing technologies for covid-19. BMJ.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n2082. Liverpool covid-19 community testing pilot—interim evaluation repor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