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5
2

文字

分享

2
15
2

「快篩陰性」不代表沒感染!關於大規模篩檢,該注意哪些事項?

miss9_96
・2021/05/19 ・270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62 ・九年級

「快篩陰性」不等於沒被感染,不要急著脫掉口罩出去玩!

5月上旬,台灣本土疫情猛烈劇增。雙北開立快篩站,廣邀民眾篩檢。究竟大規模篩檢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又會有哪些風險呢?

臺灣爆發社區感染,目前雙北接設立了篩檢站供民眾快篩。圖 / 柯文哲臉書粉絲專頁

讓我們向確診數突破445萬(2021/5/19)的英國借鑒,看看他們經歷大量感染與大規模篩檢之後,可以提供給現在的臺灣怎樣的建議。

社區感染爆發,抗原快篩的優勢與缺點

以往台灣檢驗是否染疫,是以核酸檢測 RT-PCR 為主,此方法是檢測病毒基因,優點是精準。但它耗時較長,需要數小時至數日,染病者在獲得陽性結果前,有時間傳染給他人。且RT-PCR僅特定實驗室可操作,在有需要大規模篩檢時,緩不濟急。

快篩不需經實驗室操作,用肉眼就能判讀,僅需15分鐘就能識別,面對數以萬計的待檢者時,是最恰當的第一線檢測方式。圖/envato elements

在現階段,已經有未知、複數的帶有病毒的人生活在社區中。策略上就必須縮短「篩檢→陽性」時間,避免進一步感染他人,抗原快篩成了最靈活的策略 [1]。快篩不需經實驗室操作,用肉眼就能判讀,幾乎是瞬間就能知道結果,僅需15分鐘就能識別、隔離出具有高風險的人,避免再傳染給他人。且抗原快篩高效、簡單,面對數以萬計的待檢者時,是最恰當的第一線檢測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抗原快篩也有一定的缺點。任何檢測都一定會出現偽陰性(感染者,但篩檢顯示陰性),和偽陽性(健康人,但篩檢顯示陽性)。

相較於核酸檢測,抗原快篩出現偽陰 / 偽陽的機率較高。

因此必須採取「快篩陽性→RT-PCR陽性,才算確診」的策略,先將快篩顯示陽性者進行區隔後再以核酸檢測確診。

這樣的雙重組合之下,偽陽性不足為懼,民眾最多被隔離病房幾天、捅一次鼻孔就好。但偽陰性卻相對麻煩,它可能會讓感染者產生錯誤的安全感;返回社區時,反而會卸下防護措施、感染他人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篩檢後最大的防疫漏洞:人性

在需要所有人都滴水不漏的情況下,使用快篩在防疫上最大的風險,是人性。

英國利物浦曾向市民調查,詢問篩檢後的行為改變。結果發現,若篩檢陽性,約 95%民眾會立即自我隔離和通知接觸者,顯示多數人對檢測陽性後,應採取的行為有良好的認知 [2]。

但,危險的是,若篩檢顯示陰性,近兩成(17 %)的民眾將外出購物,約一成(9 %)民眾,將外出拜訪親友 [2]。顯示陰性結果,可能會給人們「虛假的自信」。而潛藏的偽陰性感染者,因此出現錯誤的行為,感染更多人。

以英國人的調查為借鏡,台灣未來若進一步擴大篩檢,台灣人能否嚴守「即使陰性,每個人都能緊戴口罩、洗手,自我隔離」的防疫措施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檢測陰性,民眾可能會採取的行程。圖/參考文獻 2

廣篩該怎麼做?從英國的「聰明篩」談起

中國和冰島都曾做過大規模、不限族群的普篩。然而,英國學者認為,普篩對醫療後勤、道德文化等是嚴苛的考驗,加上肯定有民眾不遵守規範(樹大有枯枝)、或偽陰性者脫掉口罩到處拜訪親友,因此普篩有相當的風險。

讓我們看看另一種形式的篩檢。英國利物浦的 SMART 篩檢(systematic meaningful asymptomatic repeated testing):系統性、有意義、以抓出無症狀者為目標的重複性篩檢。

當時利物浦已因封城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心理創傷,他們試圖用SMART策略來突破困境。所有利物浦市民都可自願接受快篩。市府選定在工作場所進行快篩,以維持社會運作,且避免重要維生服務設施(如:超市)內出現傳播。

SMART 篩檢宗旨是保護關鍵服務、維繫社會運作。希望提前斬斷潛在傳播,以逐步達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保護弱勢人群(Test to Protect):如住在養老院的長者。
  2. 關鍵人員盡早解隔離(Test to Release):如醫護警消。
  3. 休閒娛樂能重新啟用(Test to enable):如拜訪養老院,或參加體育賽事。

最終的篩檢結果,約20萬(205,836)市民進行近36萬(359,606)次快篩中,揪出、隔離超過4千名感染者(4,421),等於打斷了數千條可能的傳播鏈。可將 SMART 篩檢視為可參考的防疫策略施行。

而在此經驗中也發現到,資訊傳遞是最大的推行障礙。而經濟似乎也是重要因素,貧困區域的自願快篩量,僅有最富裕區域的一半;但貧困區域的陽性率,卻是最富裕區域的兩倍。

SMART的成功要素。圖/參考文獻1

目前雙北的快篩政策,已接近英國利物浦 SMART 策略。英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相關的資訊上,應該要注意強化:

  • 清晰的資訊:
    • 說明篩檢目的、策略、配套措施。
    • 在那裡?要花多久?是否會痛?能否提供多四國語言的說明?
    • 在測出陽性或陰性後,民眾該做的事。設立明確目標,提供希望。
  • 正確的觀念:一定有偽陰性染病者回到社區,因此就算篩檢陰性,也不可出現「虛假的自信」。
  • 社會的支持:強化陽性者、被隔離者,以及社會弱勢族群的維生資源、社福支持;反汙名化。

英國利物浦的經驗,值得我們的參考。另外,在此希望特別指出英國利物浦的一個心理狀態,調查發現,市民對大規模地自願篩檢有超高認同感,超過八成認為「這是正確的事」,且篩檢是「幫助利物浦戰勝病毒」。雖然雙北目前陷於疫情中,但我們也應對台灣人有信心、支持每個人「作正確的事」,幫助雙北、幫助台灣,戰勝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圖/Giphy

本文感謝美國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學的Yu-Hsiu (Tina) Chen PhD student協助

參考文獻

1. Alex Crozier, Selina Rajan, Iain Buchan, Martin McKee (2021) Put to the test: use of rapid testing technologies for covid-19. BMJ.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n2082. Liverpool covid-19 community testing pilot—interim evaluation report. 2020.

進行大規模篩檢,到底該注意哪些事呢?快看影片一起討論吧!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5

3
1

文字

分享

5
3
1
新冠和長新冠可能影響: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
A.H._96
・2023/06/17 ・28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自 2019 年底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全世界至少有 6500 萬人患有長新冠(Long COVID),有時稱為「COVID-19 的急性後遺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至少在 10% 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中可能發生,影響包括 200 多種症狀與多重器官系統的健康。

根據今年(2023)1 月《自然評論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由漢娜·大衛斯(Hannah E. Davis)與艾力克·白楊(Eric J. Topol)等人的論文指出,目前長新冠發病機制至少有五至六種假設,新冠病毒持續殘留在人體組織中,包括免疫失調微生物群破壞自體免疫血栓內皮異常、以及神經信號傳導功能失調等,目前尚無經過驗證的有效治療方法。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發現,長新冠與所有年齡和急性期疾病嚴重程度相關,36~50 歲之間的診斷比例最高,大多數長新冠發生在「輕度」、「急性」的「非住院」患者中。此研究綜合整理了目前科學對長新冠認知的主要進展:包括免疫學和病毒學、血管問題和器官損傷、神經和認知系統、肌痛性腦脊髓炎(也稱為慢性疲勞綜合症,ME/CFS)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相關疾病、生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胃腸道系統。其中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分析指出,此類病徵在長新冠中經常出現報告,但卻很少有研究來記錄影響的程度,以及性別特異性的病理生理學。

新冠病毒(SARS-CoV-2)和長新冠(Long COVID)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圖/作者提供

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的研究進一步探究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男性方面,生殖器官組織中存在病毒會增加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這可能是由內皮功能障礙所引起;而長新冠患者的精子數量、精液量、活力、精子形態和精子濃度會受損,這些現象和 扮演細胞訊號傳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水準升高、以及精液中觀察到與細胞凋亡有關的凋亡蛋白酶(或稱胱天蛋白酶,caspase) 相關。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ovarian reserve)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新冠病毒感染亦會影響卵巢激素的產生和(或)子宮內膜反應,同時患有新冠和月經不正常的人更容易出現疲勞、頭痛、身體疼痛和呼吸急促

最常見的月經變化包括月經不調經前症狀增加月經不頻繁等。研究也顯示,ME/CFS 與經前期焦慮障礙多囊卵巢綜合症月經週期異常卵巢囊腫絕經提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此外,妊娠、產後變化、絕經期和月經週期波動亦會影響 ME/CFS,並影響代謝和免疫系統變化。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圖/envatoelements

經期相關的症狀 發炎反應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而美國《時代》週刊(Time)則於今年四月,綜合報導了新冠病毒和長新冠對於男女生殖健康的影響,報導分別分析了最新醫學研究、案例以及後續影響人們的生育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代》指出,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數據(2023/3/22),在生育年齡(18~39 歲)患有新冠的成年人中,約有 25% 的症狀持續至少三個月,且女性得到長新冠的風險高於男性。《時代》訪問了長新冠的女性患者,並讓她們描述自己的情況,比如因為極度疲勞而使得原先的神經系統疾病惡化、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走出家門走一小段路的力氣、或是每週只有足夠的精力洗一次澡。她們說她們很難想像要照顧寵物,更不用說照顧孩子了。

另一方面,長新冠可能影響成人的生育選擇,這個結果可以從另一個問題來觀察。報導中再次強調新冠確診後,對男性而言,新冠病毒可能會損害男性精子數量和品質睾丸功能激素水平,短期內也可能會降低生育能力、出現勃起功能障礙,使女性更難懷孕。就女性而言,某些生育指標在確診後至少幾個月內較低,而懷孕期間確診的婦女可能會影響月經週期增加子癎前症(preeclampsia)與早產等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對於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來說,除了會增加長新冠的風險外,妊娠和 ME/CFS 亦可能互有關聯。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教授凱特克蘭西(Kate Clancy),在接受時代訪問時說明,長新冠、經期變化和經期症狀發作之間彼此的連結,可能和「發炎反應(inflammation)」有關,因為「子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免疫器官」,它阻止病原體進入,同時讓胚胎安全生長,並定期脫落和修復組織,因此子宮對發炎和其他免疫反應高度敏感。

因此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在婦女懷孕期間確診新冠,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長新冠對懷孕婦女的胎兒有何影響?

根據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的研究(2023/3/23),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圖/envatoelements

在早期的研究已經確定,「懷孕期間的其他感染」與「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之間有關聯。但有關新冠病毒的部分,則是在此新研究中更進一步確認。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論文共同主要作者 安德利亞愛德洛(Andrea Edlow),在接受訪問時說:「與母體新冠感染相關的神經發育風險在男嬰中不成比例地高,這與男性在面對產前不良暴露時已知的脆弱性增加一致。」

加劇的挑戰

另一位共同主要作者洛伊佩利(Roy Perlis)則指出,對於長新冠,有必要透過更大規模的研究和擴展長期監測,來進一步調查、評估這種潛在風險。此外,人們普遍缺乏新冠病毒染疫後的知識,亦存在許多錯誤資訊,對此,大衛斯與白楊等人在研究的最後呼籲,長新冠長期研究和護理知識的不足,是目前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研究也呼籲,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尤其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發炎性疾病間的機制研究尤其不足,應該要予以重視;除了向生物醫學界提供有關長新冠的教育外,更需要展開大眾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傳長新冠的風險和結果。

長新冠患者的臨床需求不斷增加,研究、評估和治療缺一不可;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長新冠不僅僅是一個醫療問題,它還會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計劃,包括何時、如何以及是否生育孩子。長新冠不僅加劇醫病關係的挑戰,同時也影響未來世代的健康。

參考文獻

所有討論 5
A.H._96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在猶如巨塔的科學知識前,做一個永遠好奇的小孩,享受觀察與理解的樂趣。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經歷了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迎接疫後新世界——《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
商周出版_96
・2022/11/16 ・15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歷經兩年多的新冠疫情,人類終於邁向戰役的終點。

過程中,全球有上百萬性命殞損,數千萬人遭遇重症生死關頭。若是聚焦人類為新冠病毒所付出的健康與生命的代價,很容易會下結論說: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實踐版。

若是這麼想,那就被誤導了。達爾文的進化論,指的是自然界基因的選殖與淘汰。而這場新冠疫情,從殺手病毒的出現,到高風險族群的高死亡率,無一不是人為所致。

更貼切地說:這場疫情比較像是顯影劑,顯現出的都是長期被人類疏忽的敗壞。也就是那些關乎環境與人類健康的敗壞,都成了新冠病毒危害人類生命的「幫手」。除了基因,新冠重症死亡的風險因子,都與人類的行為、生活模式息息相關。

息息相關的風險因子

首先是人類無限擴充的活動地域需求,接著是無可避免的自然生態破壞,這是引出新興病毒的主因。而全球人口日益趨向大都會的居住模式,以及全球化的交通運輸,都有助於新興病原爆發性的快速傳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商周出版

人類社會長期的發展趨勢,更多非勞動為職業的就業取向、更多方便且便宜的加工食品等生活型態,加上更高比例肥胖及其相關的慢性病族群,就造成了疫情期間所呈現的健康風險族群。看看下表國家層次的分析[1]

這些高所得國家的高新冠死亡率,曾經令人不解;但若仔細分析,會發現高所得國家的過重/肥胖率也較高。各國新冠發病率及死亡率,與國內生產毛額(GDP)、過重/肥胖率、慢性病死亡率等呈正相關。

如果我們毫無作為,這樣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除非我們刻意做出改變。

可能導致的原因。圖/商周出版

改變,從你我開始

現在,我們看見防治感染症與慢性病的交集,就是兩者都需要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科學家還未有機會仔細數算,少了這些人類自己提供的新冠「幫手」,新冠疫情的死亡數字可以減少多少。也就是說,假如可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有更多人過著健康飲食與定期運動的生活模式
  • 少一些長期營養不良與缺乏必要營養素的人
  • 少一些肥胖與隱形中樞肥胖者
  • 讓空氣中的污染物減少一點
  • 讓健康老化人口的比例多一點
圖/商周出版

當以上的每一個「假如」,都成為「實際」,那就是扭轉乾坤之時。本書最後篇章所提供的諸多科學證據,就是要探索如何讓疫情的終點,變成一個「過去」與「未來」有意義的介面時點。當我們迎接疫情終結的曙光之際,讓那終點,成為新的起點。

當然,我們很清楚這些改變不僅關乎個人意願,若沒有社會,甚至國家整體的配合與支撐,執行起來將會困難重重。舉例來說,對某些族群而言,健康的食物不是價錢太貴,就是商店太遠,而這一族群也最有可能是那些便宜加工食品的受害者;或是那龐大機車族,每日在外直接呼吸成千上萬燃油車的廢氣。

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還是得回歸《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五大行動綱領的脈絡。從個人、社會、國家各個層面,持續更新與加強。讓我們一步步將過去那些「敗壞」,轉化為更健康的「契機」。

圖/商周出版

參考資料

  1. Oshakbayev,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OVID-19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verweight/ obesity,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vaccination rat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Infect Public Health. 2022 Feb;15(2):255-260.

——本文摘自《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2022 年 11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