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篩陰性」不等於沒被感染,不要急著脫掉口罩出去玩!
5月上旬,台灣本土疫情猛烈劇增。雙北開立快篩站,廣邀民眾篩檢。究竟大規模篩檢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又會有哪些風險呢?
讓我們向確診數突破445萬(2021/5/19)的英國借鑒,看看他們經歷大量感染與大規模篩檢之後,可以提供給現在的臺灣怎樣的建議。
社區感染爆發,抗原快篩的優勢與缺點
以往台灣檢驗是否染疫,是以核酸檢測 RT-PCR 為主,此方法是檢測病毒基因,優點是精準。但它耗時較長,需要數小時至數日,染病者在獲得陽性結果前,有時間傳染給他人。且RT-PCR僅特定實驗室可操作,在有需要大規模篩檢時,緩不濟急。
在現階段,已經有未知、複數的帶有病毒的人生活在社區中。策略上就必須縮短「篩檢→陽性」時間,避免進一步感染他人,抗原快篩成了最靈活的策略 [1]。快篩不需經實驗室操作,用肉眼就能判讀,幾乎是瞬間就能知道結果,僅需15分鐘就能識別、隔離出具有高風險的人,避免再傳染給他人。且抗原快篩高效、簡單,面對數以萬計的待檢者時,是最恰當的第一線檢測方式。
但是,抗原快篩也有一定的缺點。任何檢測都一定會出現偽陰性(感染者,但篩檢顯示陰性),和偽陽性(健康人,但篩檢顯示陽性)。
相較於核酸檢測,抗原快篩出現偽陰 / 偽陽的機率較高。
因此必須採取「快篩陽性→RT-PCR陽性,才算確診」的策略,先將快篩顯示陽性者進行區隔後再以核酸檢測確診。
這樣的雙重組合之下,偽陽性不足為懼,民眾最多被隔離病房幾天、捅一次鼻孔就好。但偽陰性卻相對麻煩,它可能會讓感染者產生錯誤的安全感;返回社區時,反而會卸下防護措施、感染他人 [1]。
篩檢後最大的防疫漏洞:人性
在需要所有人都滴水不漏的情況下,使用快篩在防疫上最大的風險,是人性。
英國利物浦曾向市民調查,詢問篩檢後的行為改變。結果發現,若篩檢陽性,約 95%民眾會立即自我隔離和通知接觸者,顯示多數人對檢測陽性後,應採取的行為有良好的認知 [2]。
但,危險的是,若篩檢顯示陰性,近兩成(17 %)的民眾將外出購物,約一成(9 %)民眾,將外出拜訪親友 [2]。顯示陰性結果,可能會給人們「虛假的自信」。而潛藏的偽陰性感染者,因此出現錯誤的行為,感染更多人。
以英國人的調查為借鏡,台灣未來若進一步擴大篩檢,台灣人能否嚴守「即使陰性,每個人都能緊戴口罩、洗手,自我隔離」的防疫措施呢?
廣篩該怎麼做?從英國的「聰明篩」談起
中國和冰島都曾做過大規模、不限族群的普篩。然而,英國學者認為,普篩對醫療後勤、道德文化等是嚴苛的考驗,加上肯定有民眾不遵守規範(樹大有枯枝)、或偽陰性者脫掉口罩到處拜訪親友,因此普篩有相當的風險。
讓我們看看另一種形式的篩檢。英國利物浦的 SMART 篩檢(systematic meaningful asymptomatic repeated testing):系統性、有意義、以抓出無症狀者為目標的重複性篩檢。
當時利物浦已因封城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心理創傷,他們試圖用SMART策略來突破困境。所有利物浦市民都可自願接受快篩。市府選定在工作場所進行快篩,以維持社會運作,且避免重要維生服務設施(如:超市)內出現傳播。
SMART 篩檢宗旨是保護關鍵服務、維繫社會運作。希望提前斬斷潛在傳播,以逐步達到:
- 保護弱勢人群(Test to Protect):如住在養老院的長者。
- 關鍵人員盡早解隔離(Test to Release):如醫護警消。
- 休閒娛樂能重新啟用(Test to enable):如拜訪養老院,或參加體育賽事。
最終的篩檢結果,約20萬(205,836)市民進行近36萬(359,606)次快篩中,揪出、隔離超過4千名感染者(4,421),等於打斷了數千條可能的傳播鏈。可將 SMART 篩檢視為可參考的防疫策略施行。
而在此經驗中也發現到,資訊傳遞是最大的推行障礙。而經濟似乎也是重要因素,貧困區域的自願快篩量,僅有最富裕區域的一半;但貧困區域的陽性率,卻是最富裕區域的兩倍。
目前雙北的快篩政策,已接近英國利物浦 SMART 策略。英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相關的資訊上,應該要注意強化:
- 清晰的資訊:
- 說明篩檢目的、策略、配套措施。
- 在那裡?要花多久?是否會痛?能否提供多四國語言的說明?
- 在測出陽性或陰性後,民眾該做的事。設立明確目標,提供希望。
- 正確的觀念:一定有偽陰性染病者回到社區,因此就算篩檢陰性,也不可出現「虛假的自信」。
- 社會的支持:強化陽性者、被隔離者,以及社會弱勢族群的維生資源、社福支持;反汙名化。
英國利物浦的經驗,值得我們的參考。另外,在此希望特別指出英國利物浦的一個心理狀態,調查發現,市民對大規模地自願篩檢有超高認同感,超過八成認為「這是正確的事」,且篩檢是「幫助利物浦戰勝病毒」。雖然雙北目前陷於疫情中,但我們也應對台灣人有信心、支持每個人「作正確的事」,幫助雙北、幫助台灣,戰勝病毒。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本文感謝美國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學的Yu-Hsiu (Tina) Chen PhD student協助
參考文獻
1. Alex Crozier, Selina Rajan, Iain Buchan, Martin McKee (2021) Put to the test: use of rapid testing technologies for covid-19. BMJ.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n2082. Liverpool covid-19 community testing pilot—interim evaluation repor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