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張晏銘、謝耀文 | 雅文基金會聽力師
還記得以前唸國小和幼兒園時,學期初老師會叫一班又一班的同學,排排站在保健室外頭等候體檢嗎?保健室護理師會幫大家量身高、體重、看看牙齒,以及會拿出一個像是叉子一樣的東西,在左邊敲一下、右邊噹一聲,請我們聽到就舉手,通過的打勾,沒通過的打叉;又或者在考汽車駕照檢測時,除了看著佈滿紅綠點的數字外,檢查人員也會在我們耳邊敲擊音叉,確認有沒有聽到聲音。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噹」一聲就能知道聽力有沒有問題?
那些年我們經歷過的音叉測試
音叉是在 1711 年由英國一位宮廷小號手,約翰·朔爾 (John Shore) 所發明,原本是為了替魯特琴調音校正使用;而後因為人體生理構造的獨特性及音叉的方便攜帶性,衍生出一系列的檢查方法進行聽力篩檢,多數的檢測用音叉以五個不同頻率為一組,其中又以 256 Hz 與 512 Hz 最為常見。測試時除可以敲擊不同頻率的音叉,確認受測者有沒有聽到該頻率的聲音外,還可以透過音叉擺放位置的不同組合,來瞭解聽損者的聽損型態:聽損型態概分為三種,傳導性聽損為聲音經由外耳或中耳傳遞時受阻,感音神經性聽損表示內耳或聽神經區域受損,混合性聽損則表示兼具傳導性聽損及感音神經性聽損特徵。
韋伯測試 (Weber Test)〔1〕:將振動音叉置於額頭,正常聽力者會感覺聲音在正中間沒有偏向;若是單側傳導性聽損者,會感覺聲音偏向聽力受損耳,但若是單側感音神經性聽損者,則會感覺聲音偏向聽力正常耳。
林內測試 (Rinne Test)〔2〕:將音叉底基部置於耳後乳突骨處,待受測者聽不到聲音時,將音叉移到耳朵耳道口旁,詢問是否有聽到聲音,若是可聽到聲音(即Rinne Test陽性,R+),代表聽力正常或感音神經性聽損,但若移到耳旁後沒聽到聲音(即 Rinne Test 陰性,R-),則判斷可能為傳導性聽力受損(尚有其他反應結果,本文未一一列舉)。
音叉檢測法看似簡單,但其實在「噹」一聲之前,不論是敲擊力道、放置位置距離等皆有詳細規範。雖然無法由此得知完整的聽力健康狀態,但由於流程快速簡單,因此也成為部分學校聽力篩檢的檢測方式。當然,聽力篩檢的方式並不只有這一種,接下來介紹幾種不同的聽篩方法!
動動手指也能知道聽力好壞!?
一般聽力篩檢用的儀器,因為價錢昂貴又非生活中唾手可得,施測時的環境條件和執行門檻也比較高,需要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來操作,因此不少的簡易聽篩方式因應而生,其中像「手指摩擦測試法」〔3〕,便不需要複雜的設備就能執行。測試時站在受測者的後方,將雙手懸空在受測者兩耳旁約 5 公分的距離,分別用左手或右手輕輕搓動手指,並詢問對方是否有聽到聲音,只要不到 30 秒的時間就能得知有沒有通過篩檢!這背後的原理其實是當我們輕輕摩擦手指時,產生的音量大約是 25 分貝 (dB A),且摩擦時的聲音能量主要分布在高頻,而年齡導致的聽力退化多由高頻開始,也因此目前多應用於老年人聽力篩檢〔4.5.6〕。
然而這樣的方法雖然容易操作,並不具有頻率特定性,且操作上需避免視覺線索的提示,受到人為因素影響的機率也較高,所以無法完全取代標準的聽力篩檢工具。
你問我答的聽力問卷調查
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偶會沒接收到細微的聲音卻不自知,但當與人溝通交談時常需要對方重述,或者頻繁的聽錯對話內容,那便會是個不可忽視的「紅色警訊 (Red Flag)。為能客觀瞭解生活中的實際傾聽狀態,學者設計出了問卷或聽覺行為量表測驗,只需回答幾個簡單的問題,可以使受測者去留心到不同環境下自己的聆聽表現,例如年長者聽障問卷 (Hearing Handicap Inventory for Elderly-Screening; HHIE-S) 〔7〕;而對於無法自主表達的嬰幼兒或兒童,則可透過主要照顧者或學校老師的生活照護與觀察,來留意其表現,例如:雅文基金會整理的微聽損警示量表、嬰幼兒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等都能便捷、迅速的觀察身邊的人是否存在聽力健康疑慮。
與時代潮流接軌的「聽力管家」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達,聽力測驗工具也可以線上化,只要透過網路下載 App 便可進行聽力追蹤。這類型的測驗模式大概可分三種;第一種是模擬標準的聽力檢測,給予不同頻率的聲音,找出受測者在各頻率能聽到最小聲的聲音,如此一來在家也能取得自己的聽力圖;第二種模式則是找出可以聽見的最高頻率,雖然人耳理論上可以接收 20-20000 Hz 頻率的聲音,但隨著年齡增長,高頻聲音察覺能力會漸漸退化,藉此特徵去換算出耳朵的年齡;第三種模式則是噪音中的語詞聽辨測驗,多是讓受測者在有背景噪音的情況下,聽取一小段數字後跟著輸入,輸入正確語音會變得更小聲,但當輸入錯誤語音音量就會變大聲,最終找出受測者能回答正確時的語音和噪音的音量比,藉此做為是否需進一步追蹤聽力的參考依據。
線上聽檢十分便捷,但在選擇聽力測驗時,仍須留意測驗是否有提供完整操作說明、耳機校正程序或明確的檢查結果(如:聽力圖、聽力年齡等),以及是否能針對結果給予後續適當的建議〔8.9.10〕。
聽篩種類百百款,仍然不是萬靈丹
不論是甚麼類型的篩檢測驗,都會有其限制,無法完整的全面瞭解聽力健康狀況,因此在察覺聽力健康出現問題後,仍應回診進行完整的聽力評估,確認是否需進一步介入。聽力也是我們身體機能的一種,隨年齡增長便有退化的可能,因此唯有定期檢查與追蹤,方能即時掌握聽力健康狀態,切勿輕忽怠慢唷!
參考資料
- Wahid, N., Hogan,C., & Attia M.(2021).Weber Test.
- Kong, E. L., & Fowler, J. B. (2017). Rinne Test.
- Torres-Russotto, D., Landau, W. M., Harding, G. W., Bohne, B. A., Sun, K., & Sinatra, P. M. (2009). Calibrated finger rub auditory screening test (CALFRAST). Neurology, 72(18), 1595-1600.
- Strawbridge, W. J., & Wallhagen, M. I. (2017). Simple tests compare well with a hand‐held audiometer for hearing loss screening in primary ca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65(10), 2282-2284.
- Jin, J. (2021). Screening for Hearing Loss in Older Adults. JAMA, 325(12), 1234-1234.
- Ramdoo, K., Bowen, J., Dale, O. T., Corbridge, R., Chatterjee, A., & Gosney, M. A. (2014). Opportunistic hearing screening in elderly inpatients. SAGE open medicine, 2, 2050312114528171.
- 齊凡翔、陳建宏、楊宗翰、劉殿楨(2015)年長者聽障問卷-篩檢版得分與純音及語音聽力檢查結果之相關性。臺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50(4), 257-265
- 張晏銘、馬英娟、林淑芬(2016年12月29日)。數位時代中的聽能管理智慧工具。
- 馬英娟(2018年7月28日)。APP玩科技,聽力保健真容易。取自:https://www.chfn.org.tw/publication/article/2/hearing_app
- 唐佩君(2019年3月2日)。世衛推免費App 不同音量3數字測聽力。中央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