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Sci M.I.C在末日之際聊「未來」,請到兩位講者廖英凱和陳志清,分別從目前最尖端的微中子探測、人造細胞膜技術、複雜系統預測,談現代科學研究對人類未來的科技發展。這兩位講者也是首場M.I.C.的參加者,果然在「『未來』的那一天」成為M.I.C.的講者了。
這次與會的朋友不少來自遠方,想必非常熱愛科學呀!有位朋友時常往返海峽兩岸,剛好經過台北,就排進行程。還有兩位特地從台中來參加的高中同學!(真是太感動了,也因此下次M.I.C.改到台中舉辦)這也是目前最多位PanSci人氣專欄作者參加的一次,有型男物理學家Dr. i、氣象專家阿速司(潘昌志)、看穿人類大腦的認知神經專家謝承志(Jacky Hsieh)、替為情所困的善男信女解惑的兩性心理專家海苔熊還有神祕的Bug。除了聽兩位講者分享,M.I.C.也是和人氣作者面對面交流的好機會呀!
擔任先發講者的廖英凱,目前就讀中央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參與在人工細胞膜研究團隊,對統計物理學的「複雜系統」也有研究。
演講一開始,廖英凱發問:「如果有一項事物在未來會被發明,你希望是什麼?」,隨後從科幻作品中的醫療科技切入,談到中央生物物理所的人造細胞膜研究。雖然細胞膜是細胞中最簡單的構造,但卻也是生命起源的關鍵;而且,雖然說細胞膜「簡單」卻也有夠複雜了,光是磷脂的組成還有和膜蛋白的交互關係,就已經是一門大學問!
在此廖英凱提出了一個延伸的想法,假如我們可以製造不帶有核的細胞,是不是只要加上血紅素,就能成為「人造紅血球」呢?(成熟的人類紅血球不具有細胞核)而且因為細胞膜上的蛋白不具有醣,所以沒有血型的問題,也就是說-這種血球可以供任何血型的人使用,不會發生免疫排斥!
從微觀的細胞表面,到宏觀的全球氣候動態其實都算是「複雜系統」。因為無法用幾句簡單的話說明,廖英凱還安排了美麗的助手推出道具(Z編還以為要變魔術了咧)-混沌擺-來解釋何謂複雜系統。
▲遠從中央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帶來的「混沌擺」。
複雜系統不只用在科學研究,應用的範圍也很廣,像是預測天氣、選舉結果、經濟發展、國際社會情勢……或者說這都是預測「未來」。(真是太激發想像力了!!)
第二位講者陳志清是台大天文物理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參與由陳丕燊教授主持的南極極高能宇宙微中子探測團隊。想像力隨著陳志清的描述,從桃園機場起飛,到了紐西蘭,再搭美軍軍機到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南極研究站。在白茫茫的積雪下,研究團隊鑽進地下幾千公尺深的冰層埋入微中子探測器,這也就是冰立方微中子天文台(IceCube Neutrino Observatory)。
陳志清從「什麼是微中子?」談起,解釋為什麼科學家要到遙遠又冰天雪地的南極找微中子?台灣研究團隊的天壇陣列(Askaryan Radio Array, ARA)又扮演什麼角色。
因為微中子能穿過遙遠的星系,不受星體阻隔,除了能用來驗證科學理論之外,未來可能會發展出「微中子通訊技術」;也許外星人就是利用這樣的方式通訊,陳志清說:「這能加速我們和宇宙接軌。」(這有梗!!真是太有遠見了)
與談後的隔週,陳志清就要動身前往南極了!PanSci 真是有榮幸能託付勇者到南極插旗。期待陳志清平安歸來之後,再跟大家分享南極研究的生活吧。
感謝大家熱情的支持,這次M.I.C.是PanSci目前以來最具挑戰性的規模-在大家忙碌的週五夜晚、入場費NT$650,而且名額上限還擴增到60人,也許沒有盡善盡美,希望大家能給PanSci建議,讓之後的M.I.C.更好。
也感謝時報出版社贊助好書《2100科技大未來》,還有遠流別境提供的優質場地。
想要聽好演講、拿好書、認識科學同好的朋友,請密切注意下一場M.I.C.,將在12/22 台中的某間咖啡廳舉行,至於主題是什麼,很快就會公佈囉!
感謝 Wait Yeah(台北某知名國立科技大學電機系博士候選人)支援攝影。
關於 M.I.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M. I. C.)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