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柏翔、曾貴鴻、王宥豪|國⽴臺灣⼤學物理學系電子學課程學生
科學家看見的下一個變革:電子皮膚
隨著科技的演進,電子產品愈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原本需要占滿整個房間的電腦,通常是只有國家機構才能擁有的產品,現在個人電腦已經成為家中必備的用品。
近年來,更因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電子裝置不再侷限於房間內,電子裝置幾乎成為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與我們如影隨形。
如同智慧型手機常標榜的,更輕、更薄、更方便攜帶成為每家廠商爭先追求的目標,但科學家們已經看到了更遠的未來,電子皮膚。
一個好的電子皮膚,必須滿足這些條件
電子皮膚,顧名思義就是要模仿人體皮膚的模式,在目前的發展中,如下圖,它有幾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和重要功能。
首先是可伸縮性(Stretchability),因為電子皮膚最終是要貼在皮膚上,所以電子皮膚必須能夠隨著我們肌肉的伸縮來延長、縮短。
不同於目前常見的矽和金屬,科學家們開始利用一些聚合物半導體來替代現有的材料,讓裝置能夠有可拉長、伸縮的特質,嵌入在上面的各種電子元件也不會在拉扯的過程中輕易斷裂。
另外一個研究方向是自我修復的功能(Self‐Healing),自然界中的自我修復主要有兩種機制1,一種是利用血漿和催化劑在發現組織有損壞時,將化學物質送至損壞處,進而在該處合成,補上損壞的缺口,但它的缺點便是它有次數限制,當血漿或催化劑用盡後,便無法再做修復。
因此科學家研發出另一類自我修復材料,他們利用材料中分子的一些特性,例如氫鍵,分子間作用力等,能夠使斷裂的分子之間重新連結,並達到自我修復的功能,而因其簡單且能重複的特性,被科學家拿來做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接著是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因為未來其可能放入人體中,所以要避免有免疫反應這類天生防護系統的作用,若貼在我們現有的皮膚上,那其必定要有透氣的功能,否則沒有人能夠整天戴著它。
生物降解性(Biodegradability)也是相當重要的研究重點,若電子皮膚具有生物降解性,不僅可以讓它對環境較為友善,在醫學跟生物學上也能夠實現無切除手術,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一些材料能浸泡在水中就能夠讓其溶解掉1,這對未來電子皮膚的卸下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導電性也非常重要,當電子皮膚的內部元件具有導電性後,我們便能安裝上各種功能的電子設備,例如顯示器,或電路。
想要能「曲」能伸的電子皮膚,好難
看完了這五大研究重點方向,在研發電子皮膚的漫漫長路上,你知道科學家大多都在哪一個地方宣告失敗嗎?
以往已經有不少科學家做了類似的實驗,但「延展性」卻是難以跨越的技術門檻。如 Sheng Wang 與團隊用 PDMS 做的電子皮膚便是在拉伸後會產生問題,難以具備良好的延展性。
為什麼做出有延展性的電子皮膚這麼困難?要做出具有延展性的一般人造皮膚並不困難,但換成電子皮膚時,電子皮膚內卻有導電用的「電極」!
當電子皮膚被拉長、伸縮時,電極也會一併受到拉扯,導致電阻值上升,使得電路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如何讓電極既能受到拉扯,又能回復電阻值,就是製作電子皮膚最大的困難點。
有困境就有突破!伸縮自如的新型聚合物
隨著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突破重重困難,終於讓具備延展性的電子皮膚登場了!2
這一次,Donghee Son 與他的團隊以奈米碳管(carbonnanotubes)作為電子皮膚中的電極、使用聚合物 PDMS-MPU-IU 作為基質。
由於 PDMS-MPU-IU 具備良好的自我修復能力與延展性,將這種聚合物和奈米碳管搭配起來後,便能使奈米碳管隨著基質的復原跟著回復,使電阻值回復到原先的大小,在具備導電性的基礎上,增加具備延展性、自我修復功能的電子皮膚。
此外,此材料還具備兩項優點:第一,當我們以奈米碳管作為電極時,可以使這項材料用於顯示器或感應器的電極;第二,由於PDMS-MPU-IU 之間能透過氫鍵相結合,所以我們可以更容易將多個電子元件合併為一個多功能的系統。
儘管 PDMS-MPU-IU 有望成為電子皮膚的材料,但當受到超出一定大小的外力後,仍然難以在短時間內修復完畢,因此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此外,這種聚合物並未具備生物降解性,在這一個重視環保和重複使用的時代,我們難以忽視這個嚴重的缺點,如何減少這種電子皮膚造成的電子垃圾?這是是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未來出門都不用手機啦!
在二十世紀,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技術,但是我們仍然經常忘記攜帶或笨拙地摔壞我們的手機,如果我們可以把具備手機功能的電子設備嵌入皮膚的話,或許就能減少這個困惱。
PDMS-MPU-IU 因其在室溫下的高拉伸性,高堅固性和自動自我修復功能讓其成為電子皮膚考量的候選材料。即使這項技術還遠遠不及產業水平,如同修復時間過長與裝置在上面的電路還沒辦法太複雜3,但毫無疑問,在不久的將來,電子皮膚將成為攜帶式電子設備的最前沿。
致謝
本⽂源⾃於國⽴臺灣⼤學物理學系電⼦學之課程報告,感謝朱⼠維老師、程暐瀅助教的協助。
參考文獻
- Oh J Y and Bao Z Second skin enabled by advanced electronics Adv. Sci. 6 1900186 (2019)
- Son, D., Kang, J., Vardoulis, O. et al. An integrated self-healable electronic skin system fabricated via dynamic reconstruction of a nanostructured conducting network. Nature Nanotech 13, 1057–1065 (2018)
- Jun Chang Yang, Jaewan Mun. et al. Electronic Skin: Recent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Skin‐Attachable Devices for Health Monitoring, Robotics, and Prosthetic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