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薄酒來如何從葡萄酒界的威靈頓牛排,搖身一變成為沒形象的大麥克?——《侍酒師的葡萄酒品飲隨身指南》

積木文化
・2021/03/04 ・211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薄酒來(Le Beaujolais)

薄酒來仍是個許多人不甚了解的產區,承認吧,當我們談到本產區,絕大多數時候談到的就是薄酒來新酒。當然,此新酒全世界知名,也曾替本產區帶來許多機會與成功,然而時至今日卻反傷己身。

薄酒來新酒在剛釀造完成後即可上市(在其他產區並不被允許),但其實是完成度不高的酒種。為達盡快上市的目的,這類酒款常常是經過人工增肌或是操弄後的成果。

這裡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喝薄酒來新酒,就像要求客人在十分鐘內把大麥克狼吞虎嚥到肚子裡,而不是好好地坐著悠閒地品啖一鍋美味的燉菜。可想而知,經由薄酒來新酒所反射出來的產區形象不會好到哪去,可說是為追求商業利益而犧牲酒質。

所幸,薄酒來的歷史真貌並不止於此。在凱撒大帝派遣的羅馬軍團駐地在此的時期,便已有釀酒葡萄樹存在。在此時期,本地的葡萄酒頗負盛名。藉由索恩河,薄酒來葡萄酒銷售到法國各地。在羅馬帝國滅亡後,釀酒葡萄的種植文化由修士們接續,一如法國其他產區。

不同的修道院(尤其是克魯尼教派)對本產區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其實,薄酒萊是個很優質的葡萄酒產區,在這裡只有加美葡萄可以完美地適應此地特殊的粉紅花崗岩土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便自 1950 年代起,薄酒來逐漸失去人們的關注,但這裡的酒農並不認命與認輸,愈來愈多的酒莊苦幹實幹希望能夠提升產區地位。他們逐步地成功改變人們對於本區只產初階香氣且嘗起來有些化學感的「解渴用酒」的既定印象,開始提供口感較為繁複,並且能夠呈現各個薄酒來優質村莊差異的酒款,重點是這些酒款甚至能夠陳放經年。

薄酒來優質村莊的記憶訣竅

如果你希望清楚有序且有效率地從北到南記憶各個薄酒來優質村莊的名稱,只要記住這個法文句子就好:「Si je cache monfromage, comment mener royalement bonne chère」(如果我將我的起司藏起來,那如何豪華地呈現美味佳餚呢?)。

  • Si(如果):Saint-Amour;je(我):Juliénas;
  • cache(藏起來):Chénas;mon(我的):Moulin-à-Vent;
  • fromage(起司):Fleurie;comment(那如何):Chiroubles;
  • mener(呈現):Morgon;royalement(豪華地):Régnié;
  • bonne(美味):Brouilly;chère(佳餚):Côte-de-Brouilly。

薄酒來新酒

非常受歡迎的「薄酒來新酒節」創立於 1951 年,於每年 11 月的第三個星期四舉行。因而 9 月初所採所釀的酒,11 月中就可以喝到。這真令人匪夷所思。通常依照「自然」的釀造法式,需時幾個月,但以薄酒萊新酒的例子而言,我們強制它必須在兩個月時間內就「釀好」。可想而知,要達致這樣的成果,這裡的加美葡萄也需要一些「興奮劑」來促進它加速前進(就像一些環法自行車賽的選手一樣):這裡指的是二氧化碳浸泡法。

薄酒來為何會淪落至此?二次大戰之後,人民需酒若渴,量產才是重點。戰後的殘敗法國,需要大量可以立即飲用的酒精飲料以忘卻戰時的悲慘。同一時間,機械化農業的發展以及化學肥料與農藥開始問世。然而,這雖有助於產能與效能,但通常並無助於酒質的提升。此外,「優質的」薄酒來新酒與「劣質者」其實差距不大。再加上葡萄酒生產過剩,便不難理解為何本地的酒價年復一年地往下探底。不幸地,這些綜合因素對薄酒來優質村莊等級葡萄酒的整體形象與應有的高貴感毫無助益。

二氧化碳浸泡法

二氧化碳浸泡法這個技巧其實是在無意中發現的。最早是釀酒顧問法蘭茲(Michel Flanzy, 1902-1992)意圖以二氧化碳延長葡萄的保鮮期,然而實驗證明不管如何,葡萄最後仍會開始其酒精發酵程序,故實驗目的未臻成功。相反地,此法用在葡萄酒的釀造上卻有其特殊功用。事實上,二氧化碳浸泡法可讓剛釀好的酒具有奔放的香氣與清鮮的口感,而浸泡後仍會持續進行的正常酒精發酵所產生的單寧、酒精與酸度,則又讓酒獲得更多的複雜度與儲存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氧化碳浸泡法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首先是採取完整、未去梗、未經破皮程序的整串葡萄,接著放入發酵槽中,上層葡萄的重量會開始壓破最下層葡萄,自葡萄流出的少量果汁會引發酒精發酵並產生二氧化碳。當整個發酵槽充滿二氧化碳時,葡萄果實內也自然地呈現缺氧狀態,而促動了葡萄果皮內的酵素性發酵。此時葡萄果粒開始產生初期衰敗,卻同時產生較多的色素以及香氣物質。在果皮內發酵的作用之下,會釋放出低酒精度的果汁,接著自然地進行傳統的酒精發酵。如此產生的葡萄酒,在年輕時會顯得風味簡單但順口易飲。

想知道更豐富有趣的葡萄酒文化和趣事嗎?歡迎參加三月十三號的女性葡萄酒論壇,詳細資訊可參考此連結喔!

——本文摘自《侍酒師的葡萄酒品飲隨身指南》,2020 年 11 月,積木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積木文化
1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2

3
0

文字

分享

2
3
0
食品界的奇葩:讓人又愛又恨的納豆
iGEM NCHU_96
・2022/10/05 ・220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納豆原本是日本的傳統食品,現在台灣也到處都可以看得到了。雖然不好聞,而且還黏黏的,很多人卻因此就愛這一味,連台灣人也不例外。那麼納豆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做的呢?

納豆是由大豆經過名為 Bacillus subtilis natto 的枯草桿菌發酵後製成,氣味獨特,類似辛辣的陳年奶酪。攪拌納豆會產生許多粘稠的細絲,通常被當作早餐吃(拌/不拌派戰起來!),可以放在米飯上,再搭配芥茉、醬油,或是日本洋蔥,稱為 納豆ごはん (米飯上的納豆)。

納豆偶爾也用於其他食物,例如壽司、吐司、味噌湯、玉子燒、沙拉,或是作為御好燒、茶飯的成分,甚至可以與義大利麵一起食用。看著看著,再加上想像,是不是就讓人垂涎欲滴呀!

納豆飯。圖/Unsplash

儘管有許多人覺得它的味道令人不快,其他人卻將它作為佳餚。眾所皆知,納豆在日本關東東部地區很受歡迎,但在關西地區不太受待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 1990 年左右,「乾納豆」和「油炸納豆」問世,氣味和黏性降低,這對不喜歡傳統納豆氣味和質地的人來說,更容易食用;而另一種名為「豆乃香」的發酵大豆,也透過改良大豆和納豆芽孢桿菌品種,降低了黏性。

納豆是從哪裡來的?有兩種故事版本!

關於納豆的最早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理論認為,納豆是在遙遠的過去,在多個地方各自起源的,因為它的製作材料及工具,自古以來就很常見。

  1. 日本的傳奇起源

西元 1086 年至 1088 年間,武士源義家在日本東北部進行一場戰役。某天,部隊在為馬兒煮大豆時,不巧遭到襲擊。他們急忙收起豆子,過幾天重新打開草袋,發現裡面的大豆竟然已經發酵了!士兵們或毫不在意,或硬著頭皮地吃了下去,才驚覺意外地好吃。於是,這種獨特而濃郁的風味,很快便在日本流行起來。

源義家是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著名武將。圖/Wikipedia
  1. 中國起源

在納豆之前,中國有一種類似的黑豆發酵食品,叫做「豉」或「豆豉」。這些在中國發明的大豆調味料,經由商品化後,傳播到整個東亞。這種食物通常由整粒發酵的大豆,透過鹽漬、發酵和陳化等手法製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中國與日本的成分和製作方法有所不同:中國人使用黑豆和黃豆來製作豆豉,日本人卻只使用黃豆來製作納豆。另外,鹽的用量也會影響豆豉和納豆的味道和外觀。

大豆的種植方法是在彌生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後來,鹽開始在日本流通,成為豆豉開始生產的契機。不過,當時的鹽非常昂貴,所以有些人認為,納豆是在生產豆豉時,偶然發明出來的食物。

除此之外,平城京出土的木簡上頭寫著「豉」字,因此,也有人認為是在中國豆豉傳入日本後,日本人才得以藉此發明納豆。

不同品牌的豆豉。圖/Wikipedia

想製作納豆?你可能得花費不少時間

納豆是由大豆製成的,通常會優先選擇較小顆的豆子。如此一來,在發酵過程中,就能更輕易地發酵到中心部位。首先,豆子會先被清洗乾淨,然後在水中浸泡 12~20 小時,以增加它們的大小,接下來再蒸 6 小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時,必須特別注意,使材料遠離雜質和其他細菌。這些混合物需要在 40℃ 發酵長達 24 小時。之後置於冰箱冷卻、陳化一個禮拜,使納豆變得黏稠。在這些加工過程中,都必須盡可能地避免接觸到大豆,否則大豆也可能會受到皮膚上的菌群汙染。

納豆富含營養,卻不是人人能吃

那麼,納豆是如何從日常佳餚,搖身一變,成為保健食品呢?

大豆在發酵過程中,化學成分會有很大的改變。除了保有原本的蛋白質、鈣質、維生素 B1、食物纖維等營養素之外,更增加了發酵生產的多種維生素,例如維生素 B2、B6、K2 等等。納豆的營養素相當多元且豐富,每 100 公克就含有多種礦物質與維生素,包括:鐵(每日建議攝取量的 66%)、錳(73%)和維生素 K(22%)。

此外,納豆內含一種稱為「納豆激酶」的酵素,更是有多種保健功效,可以降低血壓、降低動脈硬化、降低因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溶解血栓、強健骨骼、維護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食用納豆激酶,因為納豆激酶有抗血栓(凝血)及降血壓的功用,不建議與抗凝血劑、降血壓藥一起服用。如果患有出血性疾病,也不建議食用。但一切都應在醫師的指示下,再作定奪。

如果不確定能不能吃納豆,可以先諮詢醫師喔!圖/Unsplash
  1. Hosking, Richard (1995). A Dictionary of Japanese Food – Ingredients and Culture. Tuttle.
  2. McCloud, Tina (7 December 1992). “Natto: A Breakfast Dish That’s An Acquired Taste”. Daily Press.
  3. Deutsch, Jonathan; Murakhver, Natalya (2012). They Eat That?: A Cultural Encyclopedia of Weird and Exotic Food from Around the World. ABC-CLIO.
  4. William Shurtleff; Akiko Aoyagi (2012). History of Natto and Its Relatives (1405–2012). Soyinfo Center.
  5. “起源は?発祥は?知られざる納豆の歴史 | ピントル”. 納豆専門ページ | ピントル (in Japanese).
  6. “History of Natto and Its Relatives (1405-2012) – SoyInfo Center”. www.soyinfocenter.com.
  7. “History of Soy Nuggets (Shih or Chi, Douchi, Hamanatto) – Page 1”. www.soyinfocenter.com.
  8. “糸引きの少ない納豆「豆乃香」の開発” (PDF) (in Japanese). Ibaraki Prefec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Center.
  9. “納豆が出来るまで。納豆の製造工程”. Natto.in. 200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10. USDA Database: https://fdc.nal.usda.gov/fdc-app.html#/food-details/172443/nutrients
  11. Chen H, McGowan EM, Ren N, Lal S, Nassif N, Shad-Kaneez F, et al. (2018). “Nattokinas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iomarker Insight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薄酒來如何從葡萄酒界的威靈頓牛排,搖身一變成為沒形象的大麥克?——《侍酒師的葡萄酒品飲隨身指南》
積木文化
・2021/03/04 ・211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薄酒來(Le Beaujolais)

薄酒來仍是個許多人不甚了解的產區,承認吧,當我們談到本產區,絕大多數時候談到的就是薄酒來新酒。當然,此新酒全世界知名,也曾替本產區帶來許多機會與成功,然而時至今日卻反傷己身。

薄酒來新酒在剛釀造完成後即可上市(在其他產區並不被允許),但其實是完成度不高的酒種。為達盡快上市的目的,這類酒款常常是經過人工增肌或是操弄後的成果。

這裡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喝薄酒來新酒,就像要求客人在十分鐘內把大麥克狼吞虎嚥到肚子裡,而不是好好地坐著悠閒地品啖一鍋美味的燉菜。可想而知,經由薄酒來新酒所反射出來的產區形象不會好到哪去,可說是為追求商業利益而犧牲酒質。

所幸,薄酒來的歷史真貌並不止於此。在凱撒大帝派遣的羅馬軍團駐地在此的時期,便已有釀酒葡萄樹存在。在此時期,本地的葡萄酒頗負盛名。藉由索恩河,薄酒來葡萄酒銷售到法國各地。在羅馬帝國滅亡後,釀酒葡萄的種植文化由修士們接續,一如法國其他產區。

不同的修道院(尤其是克魯尼教派)對本產區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其實,薄酒萊是個很優質的葡萄酒產區,在這裡只有加美葡萄可以完美地適應此地特殊的粉紅花崗岩土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便自 1950 年代起,薄酒來逐漸失去人們的關注,但這裡的酒農並不認命與認輸,愈來愈多的酒莊苦幹實幹希望能夠提升產區地位。他們逐步地成功改變人們對於本區只產初階香氣且嘗起來有些化學感的「解渴用酒」的既定印象,開始提供口感較為繁複,並且能夠呈現各個薄酒來優質村莊差異的酒款,重點是這些酒款甚至能夠陳放經年。

薄酒來優質村莊的記憶訣竅

如果你希望清楚有序且有效率地從北到南記憶各個薄酒來優質村莊的名稱,只要記住這個法文句子就好:「Si je cache monfromage, comment mener royalement bonne chère」(如果我將我的起司藏起來,那如何豪華地呈現美味佳餚呢?)。

  • Si(如果):Saint-Amour;je(我):Juliénas;
  • cache(藏起來):Chénas;mon(我的):Moulin-à-Vent;
  • fromage(起司):Fleurie;comment(那如何):Chiroubles;
  • mener(呈現):Morgon;royalement(豪華地):Régnié;
  • bonne(美味):Brouilly;chère(佳餚):Côte-de-Brouilly。

薄酒來新酒

非常受歡迎的「薄酒來新酒節」創立於 1951 年,於每年 11 月的第三個星期四舉行。因而 9 月初所採所釀的酒,11 月中就可以喝到。這真令人匪夷所思。通常依照「自然」的釀造法式,需時幾個月,但以薄酒萊新酒的例子而言,我們強制它必須在兩個月時間內就「釀好」。可想而知,要達致這樣的成果,這裡的加美葡萄也需要一些「興奮劑」來促進它加速前進(就像一些環法自行車賽的選手一樣):這裡指的是二氧化碳浸泡法。

薄酒來為何會淪落至此?二次大戰之後,人民需酒若渴,量產才是重點。戰後的殘敗法國,需要大量可以立即飲用的酒精飲料以忘卻戰時的悲慘。同一時間,機械化農業的發展以及化學肥料與農藥開始問世。然而,這雖有助於產能與效能,但通常並無助於酒質的提升。此外,「優質的」薄酒來新酒與「劣質者」其實差距不大。再加上葡萄酒生產過剩,便不難理解為何本地的酒價年復一年地往下探底。不幸地,這些綜合因素對薄酒來優質村莊等級葡萄酒的整體形象與應有的高貴感毫無助益。

二氧化碳浸泡法

二氧化碳浸泡法這個技巧其實是在無意中發現的。最早是釀酒顧問法蘭茲(Michel Flanzy, 1902-1992)意圖以二氧化碳延長葡萄的保鮮期,然而實驗證明不管如何,葡萄最後仍會開始其酒精發酵程序,故實驗目的未臻成功。相反地,此法用在葡萄酒的釀造上卻有其特殊功用。事實上,二氧化碳浸泡法可讓剛釀好的酒具有奔放的香氣與清鮮的口感,而浸泡後仍會持續進行的正常酒精發酵所產生的單寧、酒精與酸度,則又讓酒獲得更多的複雜度與儲存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氧化碳浸泡法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首先是採取完整、未去梗、未經破皮程序的整串葡萄,接著放入發酵槽中,上層葡萄的重量會開始壓破最下層葡萄,自葡萄流出的少量果汁會引發酒精發酵並產生二氧化碳。當整個發酵槽充滿二氧化碳時,葡萄果實內也自然地呈現缺氧狀態,而促動了葡萄果皮內的酵素性發酵。此時葡萄果粒開始產生初期衰敗,卻同時產生較多的色素以及香氣物質。在果皮內發酵的作用之下,會釋放出低酒精度的果汁,接著自然地進行傳統的酒精發酵。如此產生的葡萄酒,在年輕時會顯得風味簡單但順口易飲。

想知道更豐富有趣的葡萄酒文化和趣事嗎?歡迎參加三月十三號的女性葡萄酒論壇,詳細資訊可參考此連結喔!

——本文摘自《侍酒師的葡萄酒品飲隨身指南》,2020 年 11 月,積木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積木文化
1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2

5
4

文字

分享

2
5
4
比臭豆腐還臭!「臭」名昭彰的瑞典鹽醃鯡魚罐頭
胡中行_96
・2022/05/05 ・381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恐懼與憎惡,固守執念僅會增添痛苦,不如從別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丹麥裔美國哲學家貝麗特.布加德(Berit Brogaard)[1]在《憤恨:了解我們最危險的情緒》(Hatred:Understanding Our Most Dangerous Emotion)中,提到這些負面感受,是我們面對可能的傷害時,會有的直覺反應,但未必與真實的危險有關。

比方說,消毒後完全無菌的蟑螂,就算裝在膠囊裡,您還是不敢吃。有時憎惡是源自「受到束縛的靈魂」,無奈沒法掙脫不斷老化的軀體,從而對任何與腐化、死亡關聯的事物,都感到噁心。總之,會產生那些負面的情緒,千錯萬錯都是自己心理作祟,不得怪罪外在的世界。

哲學家布加德說了這麼多,難道只是在為她筆下,集「爛蛋、酸乳、腐魚、水溝」臭味之大成的瑞典臭魚開脫?

詳解鹽醃鯡魚罐頭的前世今生

「瑞典鹽醃鯡魚罐頭」(surströmming),是一種發酵到臭「酸」(sur)的「波羅的海鯡魚」(strømming;學名:Clupea harengus var. membras)。[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瑞典鹽醃鯡魚罐頭(surströmming)。圖/維基百科

在每年 5 月到 7 月的產卵季前,漁夫會獵捕這些體脂肪尚低的鯡魚,將魚浸在飽和的鹽水裡 1天至 2 天,而且最初 4 個小時還得不停攪動。接著,會移除頭部和大部份內臟,但保留性腺和幽門垂(pyloric ceca),然後將魚放進桶裝的 17% 稀釋鹽水裡,裝桶後的頭三天,不時滾動桶子。之後,在 15 到 18 度左右的溫度下,儲藏 3 週到 4 週,待發酵完成,鯡魚就會被分裝進罐頭中。

這種繁複的做法,原本可能是為了保存大量漁獲而設計。儘管發酵後的產品以惡臭出名,16 世紀時卻一度因為缺乏食鹽而流行,到了 17 世紀更成為瑞典某些地區的軍糧。[2](是說他們怎麼都不擔心臭到鳥散魚潰,全軍覆沒?)

日本 NHK 曾以科學方法,為世界各國的惡臭食物排名,冠軍「瑞典鹽醃鯡魚罐頭」的威力,是薰遍臺灣大街小巷的臭豆腐所望塵莫及。[3]

台灣臭豆腐 VS 瑞典鹽醃鯡魚罐頭,你選哪個?圖/維基百科

如同欣賞奧運體操,有強度也要不失美感。歷年來不少科學家費心挖掘它的內涵,從腐化的過程到臭味的層次都加以分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波羅的海鯡魚死後,在邁向瑞典國粹罐頭的偉大旅程上,最開始的幾個步驟是這樣的:[2]

  1. 在封閉無氧的環境下,肌肉分解為乳酸。
  2. 蛋白質與脂肪「自溶」(autolysis;又稱「自體分解」)。
  3. 微生物菌落開始建立。

鯡魚極富層次的臭味

其中,鯡魚肌肉組織中可見的自溶酵素,包括:鈣蛋白酶(calpains)、 組織蛋白酶(cathepsins)、 帶有胱天蛋白酶(caspase)的蛋白酶體(proteasomes)等。此外,細菌以及幽門垂裡的酵素,也在此間推波助瀾。[2]

接著,在每年七、八月,分裝好的鯡魚罐頭被交給大盤商後,發酵的過程仍會持續半年之久,直到裡面的氣體把罐頭給撐到變形。[2]科學家在三個廠牌的罐頭裡,找到數種細菌,主要包含:AlkalibacteriumCarnobacteriumTetragenococcusClostridiisalibacter、Porphyromonadaceae和Halanaerobium等。[4][註1]由於罐頭內鹽份提高了醃漬液體中的滲透壓(osmotic pressure),使部份細菌無法將蛋白質分解成寡肽(oligopeptides)和胺基酸(amino acids),因此一般屍體腐敗過程中常見的吲哚(indole)、糞臭素(skatole)、腐胺(putrescine)、屍胺(cadaverine),都不會出現。[2]

瑞典鹽醃鯡魚罐頭裡,經由發酵產生的氣體,除了二氧化碳,還有層次多元的臭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乙酸(acetic acid)[2]:食用醋的主要化學成份。
  2. 丙酸(propionic acid)[2]:具刺鼻酸味。[5]
  3. 丁酸(butyric acid):聞起來像變質的奶油。[2]
  4. 戊酸(valeric acid)[6]:有腳臭味。[7]
  5. 己酸(caproic acid)[6]:帶著腐爛包心菜的氣息。[8]
  6. 氨(ammonia)[6]:一股尿騷味。[5]
  7. 甲硫醇(methanethiol)[6]:造成人類口臭和糞便惡臭的化合物之一,也是吃完蘆筍後幾小時,改變尿液氣味的元兇。[9]
  8.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6]:散發腐爛雞蛋般的臭味。[2]
  9. 三甲胺(trimethylamine)[4]:一種三級揮發胺(volatile amine)[10],聞起來像腐魚、爛蛋、垃圾或尿液。[11]

如何正確的打開鯡魚罐頭

當上述發酵產生的氣體,已經在封閉環境內鼓脹至極限,您手中握著的就不再是個單純的罐頭,而是處理不慎便會忘情噴發的未爆彈。儘管瑞典人在 YouTube 上,優雅示範如何輕鬆開罐享用鹽醃鯡魚,外國人未必能輕易駕馭項絕技。[12]

Swedes Show Them How It’s Done(BuzzFeed Response)/YouTube

根據《臭食物大全:發酵學教授的美食筆記》作者小泉武夫教授的親身經驗,他在飯店房間裡被爛魚炸得一身腥,全身衣物脫到剩內褲,還是洗不掉手上的味道。

為避免重蹈小泉教授的覆轍,請有心嘗試的讀者參考下列安全要點:[6]

  1. 事先冷凍,以降低罐內氣壓,減少噴發風險。
  2. 在戶外開罐,避免室內環境遺臭萬年。
  3. 穿著不要的衣物或雨衣,倘若拆彈(開罐)失敗,至少心愛的潮服不受波及。
  4. 站在下風無人處執行,臭氣才不會殃及池魚。
貼心小叮嚀:有意嘗試開啟鯡魚罐頭的讀者,請參考安全要點。圖/維基百科

其實鯡魚罐頭內含豐富營養

您或許會問這般煞費苦心,究竟是為了什麼?販賣瑞典鹽醃鯡魚的網站宣稱其產品除了鹹之外,還濃郁、酥脆、有酸勁,且帶草藥味。[13]小泉教授則認為,不值得為這種像是加了碳酸水的醃漬物,拼得魚死網破。[6]當然,美味與否單純主觀認定,但其食品安全和營養成份倒是可受公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欣慰的是,有礙人體健康的菌種,例如: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沙門桿菌(Salmonella)、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與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等在鯡魚罐頭研究中都零檢出。[2], [4]此外,瑞典鹽醃鯡魚含有 11.8% 蛋白質、8.8% 鹽份、3.8% 脂肪,以及 omega-3 脂肪酸、維他命 D 和以鈣質為主的礦物質等豐富的營養。[2], [14]

所以,只要能夠克服人類面對魚餒肉敗時,本能的心理障礙,瑞典鹽醃鯡魚罐頭其實可以為您帶來安全、滋養,且充滿驚奇的異國饗宴。

註解

  1. 許多指稱「鹽厭氧菌屬」(Halanaerobium)為瑞典鹽醃鯡魚罐頭發酵主力的文獻,似乎都是參考2000年《國際食品微生物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的論文。[15]然而本文採用的2020年《食品微生物學》(Food Microbiology)最新研究,提到許多在這種罐頭中的細菌「第一次被發現」。(”The data obtained allowed pro-technological bacteria, which are well-adapted to saline environments, to be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4]
  1. Hatred: Understanding Our Most Dangerous Emotion by Berit Brogaa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p.29-30
  2. Fermented and ripened fish products in the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Journal of Ethnic Foods, 2015) 
  3. 臭い食べ物のランキング(社会実情データ図録,2022)
  4. Discovering microbiota and volatile compounds of surströmming, the traditional Swedish sour herring (Food Microbiology, 2020)
  5. Characteristics of Deodorization for Malodorants in Aqueous Solution by Sonication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 
  6. 來自瑞典的地獄罐頭!鹽醃鯡魚到底在臭什麼?(食力,2018)
  7. Chilled Foods: A Comprehensive Guide by Martyn Brown (Woodhead Publishing, 2008; p.121)
  8. Formation of 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 and S-methyl-l-cysteine sulfoxide in Brassica oleracea vegetables (Food Chemistry, 2022) 
  9. Sulfur Metabolism in Plants and Related Biotechnologies (Comprehensive Biotechnology (Second Edition) Volume 4, 2011, p.257-271)
  10. Aerial Exposure to the Bacterial Volatile Compound Trimethylamine Modifies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Physically Separated Bacteria by Raising Culture Medium pH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2014)
  11. Trimethylaminuria (MedPlus, 2021) 
  12. Swedes Show Them How It’s Done (YouTube, 2015)
  13. What Does Surströmming Smell Like? (The Swedish Surströmming Supplier)
  14. Health effects of nutrient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n Baltic herring and salmon: a quantitative benefit-risk assessment (BMC Public Health, 2020)
  15. Strictly anaerobic halophiles isolated from canned Swedish fermented herrings (Surströ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