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使命必達的藥物輸送奈米載具

NanoScience
・2012/10/25 ・89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具有奈米結構的聚合物膜,研發出一種可控制藥物釋放的新型藥物載具。此藥物載具能長時間連續緩慢地釋出治療藥物,可望廣泛應用於藥物輸送,甚至能傳遞藥物至眼睛後方與四肢關節等傳統投藥方式難以到達之處。

奈米醫藥最重要的應用之一是使用微小載具來傳輸藥物,此類裝置一般由中空的奈米微粒所構成。然而,具奈米結構的薄膜亦可作為載運器具,藥物可裝填於奈米膜與支撐層(backing layer)中間。利用薄膜作為藥物載具的優點在於,當藥物分子與薄膜孔隙大小相當時,藥物便能緩慢地釋出,因為這些分子會以縱列方式逐一穿越孔洞。

在此之前,這類具奈米結構的薄膜大多以無機材料如矽、氧化鋁或二氧化鈦等製成,原因是製作容易。然而,這些材料一般非常堅硬,而且經常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因此具奈米結構的聚合物膜便有機會大顯身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Tejal Desai等人研究可生物降解的聚己內酯(PCL),並以此作為藥物輸送系統中的主動元件來控制藥物的釋出。他們利用氧化鋅(ZnO)模板成功製作出具奈米結構的PCL薄膜。薄膜上的奈米孔洞可在長達數個月的時間中緩緩釋出免疫球蛋白G (IgG)。

研究團隊使用旋轉塗佈法將PCL與聚乙二醇(PEG)覆蓋在ZnO板模上。在適當條件下,PEG會形成一相互連結網路,範圍遍及PCL支撐薄膜層;移去PEG後便會在PCL薄膜產生孔洞。研究人員接著利用酸洗蝕刻ZnO,單獨留下具奈米結構的PCL多孔性薄膜。實驗顯示他們的薄膜藥物載具能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率釋出如IgG等功能性蛋白。如此持續且穩定的釋藥效果是此類可生物降解薄膜裝置過去所未能達到的,而且對於長時間維持體內藥物濃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藉由改變薄膜表面積可控制其釋藥量。

Desai表示這些元件可望用來輸送藥物至身體各個不同部位,尤其是一些難以到達卻又需長期藥效之處,譬如眼睛後方以及關節間的空間等。該團隊最近探討使用此裝置將藥物傳遞至視網膜以試圖控制並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詳見Nano Lett.|DOI: 10.1021/nl302747y。

資料來源:Nanodevice delivers drugs in hard-to-reach places. NanoTechWeb [Oct 4, 2012]

譯者:劉家銘(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責任編輯:蔡雅芝

轉載自 奈米科學網

文章難易度
NanoScience
6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主要任務是將歐美日等國的尖端奈米科學研究成果以中文轉譯即時傳遞給國人,以協助國內研發界掌握最新的奈米科技脈動,同時也有系統地收錄奈米科技相關活動、參考文獻及研究單位、相關網站的連結,提供產學界一個方便的知識交流窗口。網站主持人為蔡雅芝教授。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乳癌術後復發轉移對策——口服 CDK4/6 抑制劑,提升治療成效!
careonline_96
・2023/09/06 ・210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的胸口最近都會痛。」80 歲的王女士指著胸骨說。王女士是在 10 多年前發現乳癌,並接受手術切除,確認是荷爾蒙陽性、HER2 陰性乳癌,於是接受抗荷爾蒙治療,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由於疼痛的原因可能不單純,於是便安排進一步檢查。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蔡瑞鴻醫師指出,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的胸骨、肋骨、脊椎骨都有轉移的病灶,研判是乳癌復發轉移。

經過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口服 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搭配抗荷爾蒙藥物。蔡瑞鴻醫師說,接受治療後,患者覺得有些疲勞,但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經過半年後,檢查顯示骨轉移的病灶幾乎都消失了。讓患者很有信心,也願意持續接受治療,至今已有 4 年。蔡瑞鴻醫師說,能夠使用口服藥順利治療 4 年,不需要化學治療、維持生活品質,對乳癌復發轉移的患者是相當大的幫助。

診斷乳癌時,會利用雌激素受體 ER、黃體激素受體 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HER2 等將乳癌分為不同的亞型,包括荷爾蒙陽性、HER2 陽性、三陰性等。蔡瑞鴻醫師說,接受手術治療後,乳癌有機會復發、轉移,一般是在術後兩年內出現。

腫瘤較大顆、有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發生復發、轉移的風險會比較高。值得注意的是荷爾蒙陽性乳癌,在經過 5 年、10 年以後,還是會有一定的機率產生復發、轉移。

乳癌轉移可能出現在骨頭、肝臟、肺臟、腦部等器官。蔡瑞鴻醫師說,乳癌骨轉移以胸椎、腰椎、肋骨等處較為常見,部分患者的骨轉移會出現在四肢。

乳癌轉移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般是在追蹤檢查的過程中發現。蔡瑞鴻醫師說,隨著轉移的腫瘤變大,患者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骨骼轉移容易造成疼痛,若壓迫神經會造成痠、麻、無力、癱瘓等,若造成高血鈣會導致噁心、嘔吐等症狀。

由於骨骼的結構遭到腫瘤破壞,患者容易出現病理性骨折。蔡瑞鴻醫師說,可能走路跌倒或輕微碰撞便造成骨折,而導致疼痛、行動不便等問題。

「骨頭轉移的症狀差異很大,也不見得都會出現疼痛。曾經有患者的脊椎有7、8節都有轉移,但只有其中 1、2 節會痛。」蔡瑞鴻醫師說,「乳癌患者一定要持續追蹤,若有疼痛不適的狀況,便須向醫師反應,以評估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CDK4/6 抑制劑,提升晚期乳癌治療成效

荷爾蒙陽性、HER2 陰性乳癌是台灣最常見的乳癌類型,治療工具也持續進步。蔡瑞鴻醫師說,早期乳癌患者在術後一般會接受抗荷爾蒙治療,晚期、轉移性乳癌可以使用抗荷爾蒙治療搭配口服 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

抗荷爾蒙治療可以阻止女性荷爾蒙刺激乳癌細胞生長,CDK4/6 抑制劑可以中斷細胞週期,抑制乳癌生長。蔡瑞鴻醫師說,兩者搭配使用,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成效。

過去在面對荷爾蒙陽性、HER2 陰性的晚期乳癌時,大多使用化學治療。但是傳統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較大,患者也比較抗拒。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的問世,突破了治療瓶頸,帶給患者很大的幫助。

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搭配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緩荷爾蒙抗藥性出現、並延緩接受化學治療的時間。相較於化學治療,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的治療機轉較精準,副作用比較少。因為採用口服,便利性高,有助維持生活品質,提升治療順從度。

目前健保對於口服 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採有條件給付,只要符合條件,醫師便會幫患者申請使用。

貼心小提醒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荷爾蒙陽性、HER2 陰性乳癌是最常見的亞型。蔡瑞鴻醫師說,早期患者建議接受抗荷爾蒙治療,晚期患者可使用抗荷爾蒙治療搭配口服 CDK4/6 抑制劑標靶藥物。加上 CDK4/6 抑制劑,有助延緩疾病惡化,延緩荷爾蒙抗藥性出現,顯著提升治療成效,而且相較於化學治療副作用較少,能夠維持生活品質。

乳癌在術後多年仍有復發風險,患者一定要持續追蹤,若有骨頭疼痛、肢體痠麻無力等狀況,務必向醫師反應,才能適時調整治療計畫。

careonline_96
419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被套細胞淋巴瘤復發率高,現有二線標靶治療供選擇
careonline_96
・2023/06/20 ・169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79 歲的林女士(化名),因腹部疼痛遠從金門來台就醫,剛住院時無明顯症狀,但經一周的時間,病況竟出現變化,除了腹腔有腫塊之外,甚至出現夜間盜汗、食慾變差等情形。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燿宇表示,林女士具典型淋巴癌常見症狀,後經診斷確定罹患高侵襲性之被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立刻安排相關治療。

被套細胞淋巴瘤(以下簡稱 MCL)是一種高侵襲性、病程短之成熟 B 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傳統治療難以達到治癒效果,多數的病人在接受第一線治療後數年即會復發;現在,對於治療無效、復發性 MCL 在二線用藥上有新的治療選擇,謝燿宇主任表示,新一代口服 BTK 抑制劑的出現給病人帶來了更多生存希望,有望讓病人擁有更長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

淋巴結腫大、夜汗、食慾不振,應當心提高警訊

淋巴細胞發生惡化增生,就會轉變成惡性淋巴瘤,即淋巴癌。根據淋巴細胞的細胞型態及細胞特性等,可初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較容易治療,預後相當好。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惡性度較高,包括 T 細胞、B 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NK 細胞)淋巴瘤,其中以瀰漫性大型 B 細胞淋巴癌(DLBCL)占 50% 居多,其次為濾泡型淋巴癌(FL)占 25%,而 MCL 和其他淋巴癌則占 25~30%;臨床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會依據癌病發展速度大致可區分為和緩性、侵襲性、及高侵襲性,並分別對應低、中、高惡性度。

MCL 的發生原因不明,好發年齡層以 60~70 歲居多,發生比例男性大約是女性的三倍;常見大 B 症狀包含夜間盜汗、不明原因體重下降、食慾不振、淋巴結腫大等,少部分淋巴癌患者,會因腫瘤位置而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腸胃出血、呼吸道阻塞等情形。

大多數的 MCL 患者均屬於侵襲性,少部分屬於和緩性。謝燿宇主任表示,愈侵襲性的淋巴瘤進程較快,需儘快積極接受治療,若為高侵襲性,存活中位數為一年;和緩性淋巴瘤則不需即刻治療,透過定期追蹤症狀,評估合適的治療方案,存活期約 8~10 年左右 。

再復發希望,第二線標靶治療選擇

關於淋巴癌的治療方式,謝燿宇主任指出,一般來說,會以年齡 70 歲來做分界,可使用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會採用積極治療,合併使用化療、標靶治療等,延長復發的時間。若是有共病者、年紀較長者,則不適合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會建議用標靶治療搭配低強度的化學治療。

MCL 患者治療的困境在於能否治癒,其在一線治療反應尚可,但效果並不持久,通常在一段時間後就會再復發,而現在對於治療無效、復發的 MCL 患者在二線用藥上,有較新的標靶治療——口服 BTK 抑制劑可以供患者選擇,透過將 BTK 靶點的活性抑制住,控制癌細胞的生長發育與轉移。

謝燿宇主任表示:「新一代的 BTK 抑制劑結構改變,期待可以為更多患者帶來獲益、幫助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此外,在門診間也發現,大多數的病人在確診後對於飲食、生活,以及是否痊癒等問題仍時常感到憂慮,謝燿宇主任鼓勵患者應積極治療,病程長短取決於治療反應及治療中有無併發症、副作用產生,透過治療能有效延長復發的時間,建議患者依照原本的生活模式,放鬆心情,面對療程。

careonline_96
419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使命必達的藥物輸送奈米載具
NanoScience
・2012/10/25 ・89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美國研究人員利用具有奈米結構的聚合物膜,研發出一種可控制藥物釋放的新型藥物載具。此藥物載具能長時間連續緩慢地釋出治療藥物,可望廣泛應用於藥物輸送,甚至能傳遞藥物至眼睛後方與四肢關節等傳統投藥方式難以到達之處。

奈米醫藥最重要的應用之一是使用微小載具來傳輸藥物,此類裝置一般由中空的奈米微粒所構成。然而,具奈米結構的薄膜亦可作為載運器具,藥物可裝填於奈米膜與支撐層(backing layer)中間。利用薄膜作為藥物載具的優點在於,當藥物分子與薄膜孔隙大小相當時,藥物便能緩慢地釋出,因為這些分子會以縱列方式逐一穿越孔洞。

在此之前,這類具奈米結構的薄膜大多以無機材料如矽、氧化鋁或二氧化鈦等製成,原因是製作容易。然而,這些材料一般非常堅硬,而且經常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因此具奈米結構的聚合物膜便有機會大顯身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Tejal Desai等人研究可生物降解的聚己內酯(PCL),並以此作為藥物輸送系統中的主動元件來控制藥物的釋出。他們利用氧化鋅(ZnO)模板成功製作出具奈米結構的PCL薄膜。薄膜上的奈米孔洞可在長達數個月的時間中緩緩釋出免疫球蛋白G (IgG)。

研究團隊使用旋轉塗佈法將PCL與聚乙二醇(PEG)覆蓋在ZnO板模上。在適當條件下,PEG會形成一相互連結網路,範圍遍及PCL支撐薄膜層;移去PEG後便會在PCL薄膜產生孔洞。研究人員接著利用酸洗蝕刻ZnO,單獨留下具奈米結構的PCL多孔性薄膜。實驗顯示他們的薄膜藥物載具能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率釋出如IgG等功能性蛋白。如此持續且穩定的釋藥效果是此類可生物降解薄膜裝置過去所未能達到的,而且對於長時間維持體內藥物濃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藉由改變薄膜表面積可控制其釋藥量。

Desai表示這些元件可望用來輸送藥物至身體各個不同部位,尤其是一些難以到達卻又需長期藥效之處,譬如眼睛後方以及關節間的空間等。該團隊最近探討使用此裝置將藥物傳遞至視網膜以試圖控制並治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詳見Nano Lett.|DOI: 10.1021/nl302747y。

資料來源:Nanodevice delivers drugs in hard-to-reach places. NanoTechWeb [Oct 4, 2012]

譯者:劉家銘(逢甲大學光電學系)
責任編輯:蔡雅芝

轉載自 奈米科學網

文章難易度
NanoScience
6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主要任務是將歐美日等國的尖端奈米科學研究成果以中文轉譯即時傳遞給國人,以協助國內研發界掌握最新的奈米科技脈動,同時也有系統地收錄奈米科技相關活動、參考文獻及研究單位、相關網站的連結,提供產學界一個方便的知識交流窗口。網站主持人為蔡雅芝教授。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抓到流血、流湯,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careonline_96
・2023/05/18 ・221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李先生開心地說。從學生時代開始,李先生便飽受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四肢、軀幹之皮膚都有發紅、脫屑、極度搔癢的病灶,經常抓到破皮出血,也有許多滲出液。

因為癢得很厲害,晚上的睡眠品質很差,白天上課精神就不好。為了不想遭受異樣眼光,遇到游泳課時,他總是得找理由請假。

畢業之後,異位性皮膚炎也成了就業的阻礙,無論天氣多熱,他都盡量穿著長袖,遮住皮膚病灶,避免外界異樣眼光。但是流汗讓傷口又刺又癢,非常痛苦。

患者曾經試過很多藥物、偏方,但都沒有明顯改善。

「李先生來就診時,想法很負面,覺得毫無希望。」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邱顯鎰醫師表示,「不過我告訴他,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有很大的進步。相較於傳統藥物,能較快減輕癢感,並顯著改善病灶。而且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已於今(112)年 4 月 1 日納入健保給付,12 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皆可申請,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原本半信半疑的患者在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後,癢感大幅減少,皮膚病灶也明顯改善。邱顯鎰醫師說,患者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也能換上短袖上班、運動,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整個人恢復了生氣,煥然「異」新。

異位性皮膚炎讓患者飽受煎熬,對生理、心裡、社交、學業、工作都造成嚴重影響。邱顯鎰醫師說,如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標以「病灶幾乎清零」或「癢感近乎消失」,幫助患者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過去,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常會使用類固醇,雖然能夠控制發炎,但是長期使用會出現較多的副作用,讓患者感到很灰心,治療的順從度也不佳。邱顯鎰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是個慢性病,期盼幫助患者提升對疾病的認知,並了解目前的治療進展,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醫師、家屬、患者互相幫忙,共同突破治療困境。

突破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困境 每日僅口服一次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免疫調節劑、類固醇、外用藥膏等。邱顯鎰醫師解釋,近年來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持續進步,透過精準的治療機轉,發揮顯著的治療成效。

以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例,其治療機轉較精準,能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治療效果優於傳統藥物,且產生效果的速度也較快。

邱顯鎰醫師說,納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一天口服一次,相較於須自行施打的針劑型生物製劑,增加患者接受度,且方便攜帶及保存。用藥隔天能立即止癢、有機會達到病灶幾乎清零,尤其對患者在乎的頭頸部症狀亦有良好改善。

相較於傳統藥物,新型藥物產生副作用的比例較低,抽血監測的頻率也減少,目前已有近三年的臨床試驗追蹤藥物安全性,為中重度異膚病患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有助於增加病友持續就醫,接受正規治療意願。

這些優點帶給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很大的幫助,也大幅提升對於治療的信心與順從度。邱顯鎰醫師說,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標準,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

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納入健保給付,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與家屬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好消息。邱顯鎰醫師說,異位性皮膚炎大多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約占了七、八成,患者實在癢到受不了,每天晚上會一直抓、一直抓,抓到流血,家屬便要幫忙塗藥、照顧傷口,生活、課業與工作皆大受影響。

無論對患者、家屬,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都是沉重的負擔。若有機會接受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把病情控制穩定,對全家人都有幫助。

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後,有些人會長青春痘,或有腸胃不適、頭暈的狀況,但是發生比例不高且大都是輕微的。邱顯鎰醫師說,若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提出來討論,醫師便能協助解決,也會定期抽血檢查。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讓人癢到受不了,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邱顯鎰醫師說,隨著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生物製劑的進步,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成效已提升許多,不但能在較短時間內改善癢感,還能顯著改善皮膚病灶,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careonline_96
419 篇文章 ・ 263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