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辛拉麵致癌可怕,還是辛聞可怕?

陸子鈞
・2012/10/25 ・172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本文不由江南大叔或相關韓商贊助。

這兩天最驚恐的新聞除了Apple推出iPad mini之外(無誤),大概就是韓國暢銷泡麵檢出致癌物質苯並芘(Benzo[a]pyrene, BaP)了吧。

身為科宅,難免被朋友問起這件事「到底真的假的?」。於是,我雖然不是毒理或者食品安全專業,但還是循以下的步驟來了解到底辛拉麵恐怖還是「辛聞」恐怖?

一、冷靜:

千萬別因為看到熟悉的字(辛拉麵)和恐怖的字(致癌物)一起出現在新聞標題就恐慌,否則嚇到腳麻了是要怎麼逃?

二、確定消息來源:

據國內媒體指稱,消息來自韓國的媒體報導,但幾乎找不到任何中文報導有明確引述到底是哪個韓國媒體。雖然我不諳韓文,但是facebook的好友名單中神人不少,提供了一則新聞<발암물질 논란 농심라면 회수 결정에 파장>,確定韓國媒體的確有報導此事。生產辛拉麵的公司「農心」也的確在官方部落格發佈了聲明<농심 우동류 제품은 안전합니다>,強調產品中苯並芘的劑量極低,無需擔憂(透過Google翻譯得知)。

(感謝廖英凱提供兩則消息連結)

三、了解主角:

1. 辛拉麵(Nogulee)-韓國廠商「農心」所產製的泡麵品牌。口味獨特,別於台、日式泡麵,因此在台灣掀起購買熱潮。據說麵心Q彈,搭配起士食用,口感極佳(來源請求)。

2. 苯並芘-Benzo[a]pyrene(C20H12),一種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出現在煤焦油、火山爆發、香煙、焦黑的食物(包括咖啡),特別是在碳烤食物中。(意思是假如對辛拉麵有疑慮,也別忘了戒掉烤肉)

四、確定主角是否具致癌性: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底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每年都會公布致癌物清單。清單分四個等級:

  • Group 1(對人有致癌性)
  • Group 2A(很可能有致癌性)
  • Group 2B(有潛在致癌性)
  • Group 3(無法判斷對人類的致癌性)
  • Group 4(或許對人類不具致癌性)

電磁波就在2011年被納入2B致癌物清單

在Group 1的致癌物清單中的確找到苯並芘(CAS 編號 000050-32-8),但沒找到辛拉麵。此外,2011年六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公告的第12屆致癌物報告(12th Report on Carcinogens)中,苯並芘也被列入的「推測對人類為致癌物」(Reasonably anticipated to be human carcinogens)清單。

苯並芘的確會干擾DNA的轉錄(transcription)過程,也有研究結果認為和引發肺癌有關。

五、致癌的劑量?

美國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規定,苯並芘在飲用水中存在的量上限不能超過每公升0.0002毫克(mg/L)。

如同之前提到,苯並芘不只存在辛拉麵中,也可能存在其他種食物及空氣中。假如辛拉麵所含的苯並芘量低於每日能攝入的安全上限,但卻佔了9成,那麼很容易因為其他來源而攝入過量的苯並芘。幸好這次辛拉麵的調味包檢出苯並芘含量僅 0.000005 微克(㎍,是1/1000 mg),只佔了上限的4萬分之一,遠低於美國環境標準的上限。

那是否食用辛拉麵就會引發癌症呢?只能說這一切都是風險跟機率呀;即便罹癌的機率極低,但還是有風險,就像買樂透一樣,雖然獨得億萬頭彩的機率很低,但只要一券在手就有那微乎其微的可能,除非連彩券都沒買-沒錯,唯一零風險的方式就是完全不吃含有苯並芘的辛拉麵(但這也不代表你就不會得癌症了)。

結語

該為了那微乎其微的風險而放棄麵心Q彈又和起士絕配的辛拉麵嗎?這就由你自己權衡了。還是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食物,多看PanSci,關心食物安全議題才是上策。在擔心韓國泡麵之前(對了,其實泡菜也是2B致癌物…),我們真該好好調查台灣人其他常吃食品的苯並芘含量,別只把矛頭對外啊。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陸子鈞
29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Z編|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只有女生需要?「子宮頸癌疫苗」不論性別都要打!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1/21 ・252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什麼男生也要打子宮頸癌疫苗?

你知道嗎?其實子宮頸癌疫苗應該被正名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 疫苗)」,因為並不是只有子宮的人才要打!在過去的研究報告中,女性的子宮頸上皮細胞因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 )的高危險型別(會致癌的型別如16、18型)後,受到病毒蛋白的作用而使正常健康的子宮頸細胞會出現癌前病變,之後就有極高可能變為子宮頸癌 1,因此在這樣的認知基礎與方便宣傳下,HPV 疫苗漸漸被以「子宮頸癌疫苗」代稱,但這反而讓大眾形成「只有女性需要施打」的迷思。其實,男性也該依醫囑施打 HPV 疫苗唷!

為什麼男生也會感染 HPV?病毒感染症狀、傳播方式?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簡稱 HPV)是一種 DNA 病毒,目前已有兩百多種型別被發現,雖然被稱為「乳突」病毒,但實際上跟乳頭沒關係,千萬不要混淆了。是因為感染 HPV 病毒的病患,會造成感染部位的表皮細胞增生,在臨床病理切片下看起來像是鐘乳石般突起而有這樣的命名 3。大多數 HPV 類型會感染皮膚上皮細胞,並引起常見的皮膚疣,約有 40 種型別會感染黏膜上皮細胞。

除了上述 HPV 16、18 型會引起侵襲性子宮頸癌與其他男女生殖部位癌症外,若感染 HPV 6、11型人類乳突病毒可能會引起尖形濕疣(俗稱菜花)或其他生殖器病變,但由於致癌機率相對小,被分類為低危險型別 2, 7

依照感染部位的不同(黏膜與非黏膜部位),與感染的 HPV 類型而有不同的病徵或病變。 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

HPV 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性行為的接觸傳染,極少數是經由母嬰垂直感染 (子宮內 HPV 可能是經由精液由下生殖道上升感染,或嬰兒出生時產道直接接觸感染)。在性行為過程中,病毒會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

有時,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 HPV 的物品,也可能造成 HPV 感染。根據統計資料,不論男女生,每個人一生中約有 5-8 成的機會感染到 HPV。儘管大多數感染 HPV 的情況,是無症狀且可透過身體的免疫系統而自行消退,但若是持續感染的情況,則會發展為肛門生殖器疣、癌前病變以及子宮頸癌、肛門生殖器癌或頭頸部位癌症。因此,如果是伴侶的性經驗較複雜、自身有長期免疫力低落等情況,都可能增加 HPV 的感染風險。

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男性感染 HPV

過去許多有關 HPV 的研究,皆主要探討「如何預防女性因感染 HPV 而罹患子宮頸癌」,但 2023 年 9 月國際頂尖期刊 Lancet 系列的 Lancet Global Health 中發表的論文帶來了新的視角。

研究團隊回顧 1995 年到至 2022 年間發表的 65 份研究報告中,評估一般男性族群生殖器 HPV 感染的盛行率,發現在 15 歲以上的男性中,每3名就有1名感染至少一種 HPV 類型,每 5 名就有 1 名感染一種或多種高致癌型別的 HPV,導致男性罹患生殖器疣以及口腔癌、陰莖癌和肛門癌等疾病。研究團隊認為不管是在哪個年齡層的男性,又或特別是性行為較活躍的男性,其生殖器官就是「 HPV 病毒重要的儲存庫」4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針對研究內容表示:「男性生殖器 HPV 感染盛行率的全球研究證實了 HPV 感染的廣泛性。高危險 HPV 類型的感染可導致男性頭頸部位的癌症(如口腔癌、口咽癌)、陰莖癌和肛門癌。我們必須繼續尋找機會預防 HPV 感染,並降低男性和女性 HPV 相關疾病的發生率 5。」

另外,根據台灣2020癌症登記資料中,頭頸癌是台灣男性發生率第3名的癌症,而在頭頸癌中的口咽癌,被發現有 30% 是與 HPV 感染相關 6。從這樣的數據資料來看,若要全面性預防 HPV,更需要兩性一起施打疫苗。

男性也會感染 HPV 病毒。圖/wikimedia

全球跟進,台灣不可置身事外。世界男性的施打情況為何?

全世界已有 126 個國家將 HPV 疫苗納入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其中已有 58 個國家提供男女共同施打 HPV 疫苗,其中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澳洲等國家。以美國為例,從 2019 年統計的 HPV 疫苗覆蓋率來看,男性中約有 69.8% 的人至少接種過 1 劑 HPV 疫苗 7

反觀台灣目前只提供國中「女生」公費接種 HPV 疫苗,雖然已經有地方政府自行編列預算讓轄區內國中「男生」同樣享有公費接種疫苗服務,但以台灣現階段的公衛政策而言,還是將 HPV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標放在 9 至 14 歲、未開始有性行為的女生上,不只未跟上國際趨勢,兩性健康平權也尚有努力空間。

HPV 疫苗種類及補助

國內目前提供三種為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 HPV 疫苗,不論施打哪一種疫苗,皆可預防最重要的第 16 型及第 18 型所引起的高致癌風險,保護力約 8 年,分別為下列種類 9, 10

種類保蓓 Cervarix(二價)嘉喜 Gardasil 4(四價)嘉喜 Gardasil 9(九價)
適用對象9-14 歲女性 (2 劑)
15 歲以上女性 (3 劑)
9-13 歲女性 (2劑)
14-45 歲女性 (3劑)
9-26 歲男性 (3劑)
9-14 歲男女性 (2 劑)
15-45 歲男女性 (3 劑)
預防型別16、18 型6、11、16、18 型6、11、16、18、31、33、45、52、58 型
價位每劑疫苗市價約 3000-7000 元
*補助:國民健康署自 107 年 12 月底開始,全面推動國中女生免費接種 HPV 疫苗服務。
表格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衛福部健康署

參考資料

  1.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799#list0 國民健康署
  2.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2881 康健網站
  3. https://www.syh.mohw.gov.tw/?aid=626&pid=112&page_name=detail&iid=384 新營醫院
  4. https://www.who.int/news/item/01-09-2023-one-in-three-men-worldwide-are-infected-with-genital-human-papillomavirus WHO文章
  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23)00305-4/fulltext Lancet Global Health期刊論文
  6.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9280241.aspx 新聞
  7. https://www.cdc.gov/vaccines/pubs/pinkbook/hpv.html 美國CDC
  8. https://www.who.int/news/item/20-12-2022-WHO-updates-recommendations-on-HPV-vaccination-schedule WHO指引
  9.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752&pid=11889 國民健康署
  10. https://health.gov.taipei/cp.aspx?n=239A1E89D0295C00&s=437A8C567509EB04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84 篇文章 ・ 29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篩檢早期肺癌,術後免疫治療降低復發風險
careonline_96
・2023/11/25 ・23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狀況還好嗎?」醫師問。

「傷口都很好,我已經回去上班了呢。」因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發現左肺有顆早期肺腫瘤,上週剛接受單孔胸腔鏡手術的 40 多歲李先生,週三手術、週五出院,恢復相當順利,很快便回到工作崗位。

檢視過傷口後,醫師說:「接下來可以準備做術後輔助治療囉。」

「第 1 期肺癌也得做術後輔助治療嗎?」李先生問。

早期發現肺癌,早期接受手術的治療成效很好,不過仍需注意復發的狀況。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陳志毅醫師指出,只要是 1b 期以上肺癌就建議在術後進行輔助性治療,目前術後輔助治療最新選擇包括傳統化學治療後,再接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證實有助降低復發風險,增加治癒性。

早期發現肺癌是重要的健康議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已被證實是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利器,對於「重度吸菸族群(吸菸史超過 30 包-年[註]且戒菸小於 15 年)」可降低 2 成肺癌死亡率。

從 2022 年起,肺癌被列入我國第五種癌症篩檢,針對具有「肺癌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的民眾,提供每 2 年 1 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DCT 篩檢。

  • 具肺癌家族史:50 至 74 歲男性或 45 至 74 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 具重度吸菸史:50 至 74 歲吸菸史達每天 1 包 30 年或每天 2 包 15 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 15 年內之重度吸菸者。
  • 註:「包-年」定義為「平均每日吸菸包數 × 共吸菸幾年」,例如每天 1 包菸,共抽 30 年;或每天 1.5 包菸,共抽 20 年。

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讓肺癌早期發現,術後輔助治療成預後關鍵!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的推廣確實發揮成效,找到了許多早期肺癌的患者。陳志毅醫師說,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這兩年來,每年約有 600 至 700 位患者接受手術,其中第 1 期肺癌佔比高達 70%。相較於台灣癌症登記資料,110 年肺癌確診個案中,有高達 47.1% 為 4 期,僅 7.0% 為 0 期、32.4% 為 1 期、3.4% 為 2 期、10.0% 為 3 期。

越早發現肺癌,預後自然越好。當癌細胞仍侷限在小範圍時,切除範圍變小,手術治療便可以發揮很好的成效;若癌細胞已進入淋巴、血液中,術後復發風險也會逐步增高。陳志毅醫師說,第 1 期肺癌又可分為 1a、1b 以及 1c,1a 期肺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可以不接受全身性治療;但 1b 期以上的肺癌患者,術後就需要搭配全身性輔助治療,選擇包括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等,幫助降低復發風險。

精準治療往早期輔助治療邁進!勿忘詢問免疫檢查點檢查

以往,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成效較有限。陳志毅醫師說,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現已可依照腫瘤組織型態、基因檢測、免疫標記等,選擇更精準的治療方式。

標靶治療是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目前在術後輔助治療領域,取得適應症的包括針對 EGFR 突變的藥物。

免疫治療則是針對免疫檢查點發揮作用,使患者的免疫系統有機會對癌細胞發動攻擊。陳志毅醫師解釋,我們的免疫 T 細胞能辨識並進而消滅癌細胞,此時癌細胞為了存活,就可能利用免疫系統本身為了怕誤傷正常組織的煞車機制——免疫檢查點 PD-1/PD-L1 機轉,癌細胞表面出現 PD-L1,在與 T 細胞的 PD-1 接合後,就會使 T 細胞受到抑制,無法攻擊癌細胞。

免疫治療藥物如 PD-L1 抑制劑,就能夠阻止 PD-L1 與 PD-1 接合,使 T 細胞發動攻擊,進而消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可能性。

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在化學治療後接續使用一年之 PD-L1 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可幫助具有 PD-L1 表現之肺癌患者降低復發機率。

陳志毅醫師提醒,患者在「術前」就要記得跟主治醫師討論接受免疫檢查點檢測,利用手術的腫瘤切片即時進行化驗,以避免未來檢體不足;若有 PD-L1 表現,術後就可以考慮使用 PD-L1 抑制劑作為輔助治療,同時 PD-L1 表現越高,可預期治療成效會越好。

貼心小提醒

早期肺癌通常沒有症狀,患者很難察覺。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已被證實是有效的篩檢工具,能夠發現早期肺癌。陳志毅醫師說,早期肺癌有機會透過手術治療達到治癒,而且手術大多可以採用胸腔鏡進行,傷口小、疼痛度也降低、住院天數較短,患者能快速回歸原本的生活與工作。

後續,醫師會根據肺癌分期、細胞型態、基因型態、PD-L1 表現量等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方式。陳志毅醫師說,免疫治療已被證實可運用於術後輔助治療,利用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提高治癒機率。

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肺癌,積極接受治療,便有機會達到較佳的預後!

careonline_96
432 篇文章 ・ 264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食品添加物中的甜蜜陷阱「阿斯巴甜」真的會致癌嗎?
科學月刊_96
・2023/10/31 ・373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作者/葉又嘉
    • 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碩士生。
  • 作者羅宇軒
    • 臺灣大學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助理教授。
  • Take Home Message
    • 今(2023)年 7 月中,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列為 2B 級可能致癌因子。
    • IARC 針對與人體相關的環境因子(物質和行為),依動物實驗、人類流行病學、致癌機轉研究現有證據強度進行致癌等級分類。
    • 2B 級物質的致癌證據強度有限,根據目前阿斯巴甜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正常成人需飲用超過 9~14 罐含阿斯巴甜的飲料,才有危害健康的疑慮。

「甜」不僅為食物增添風味,更能帶給我們愉悅的感受。過去的食品加工業者通常透過添加果糖、蔗糖等天然原料為食物提供甜味,以提升食物的品質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然而,自從人工甜味劑問世以來,相較於果糖、蔗糖等含有熱量且會影響血糖的甜味劑,人工甜味劑主打低卡、零熱量、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等特點,使相關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也逐漸為大眾接受。

人工甜味劑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嗎?隨著它大量被應用於食品加工領域,這類話題始終存在著不少的討論聲量。就在今年 7 月中旬,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正式將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列為 2B 級「可能致癌因子」(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此消息一經公布,各大媒體紛紛爭相報導,「……阿斯巴甜列 2B 類致癌物……」、「WHO 將甜味劑阿斯巴甜納入第 2 級致癌物!……」、「別被阿斯巴甜 2B 致癌物嚇到……」等標題充斥在各大媒體版面。但 2B 級可能致癌因子真的有那麼恐怖嗎?它代表什麼?更改分類有何意義?首先,讓我們先了解 IARC 如何針對人類致癌因子進行分類。

IARC 人類致癌因子的分類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人類致癌因子分成四大類,分別為 1 級:確定為致癌因子;2A 級:極有可能為致癌因子;2B 級:可能為致癌因子;3 級:無法歸類為致癌因子。主要依據受評估因子在流行病學、動物實驗、人體細胞機轉這三項領域中現有的科學證據權重進行分類(表一)。

圖/科學月刊

如果只閱讀完表一,讀者應該還是對於這個分類機制似懂非懂。在此讓我們透過實際的例子,看看生活中常見的物質或行為在 IARC 分類中分別屬於哪一類:

圖/科學月刊

危害 vs 風險 

讀者們看到這裡會不會很驚訝或好奇,為什麼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加工肉品和熱飲、從事夜班工作,甚至是每天都會照射到的太陽,它們的分類級別居然都比阿斯巴甜來得高?相反地,一般直覺認為危害程度較高的鉛、汽油、乙醛等物質,竟然與阿斯巴甜屬於同一類?事實上,IARC 是基於該物質對人體的危害(hazard)而非基於風險(risk)評估相關因子。不過危害和風險兩者不一樣嗎?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差異? 

「危害」指的是會對人體產生任何形式傷害的潛在因子,包含物質、疾病、工作類型、工作環境等。IARC 發布的分類僅為危害辨識(hazard identification)的結果,意思是現有科學證據是否支持該因子會導致癌症,但並未考量到接觸時間、攝取量、暴露量、暴露途徑等其他因素。然而,物質或行為是否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實質影響,則須經由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判斷。

「風險」是指結合危害資訊和暴露評估結果後得出的數值。以阿斯巴甜為例,在 IARC 將它列為可能的致癌因子之前,WHO 旗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已多次進行風險評估,並提出阿斯巴甜的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為每天每公斤體重 0~40 毫克(mg)。報告中同時也提到,假設一罐飲料含有 200~300 mg 的阿斯巴甜,以一位體重 70 公斤的成年人為例,他每天需要攝取大約 9~14 罐飲料,才有可能超過 ADI 值〔註〕

〔註〕根據 2015 年西班牙的市售飲品調查中,在含有阿斯巴甜的各式飲料中,內含的阿斯巴甜實際濃度介於每公升 45~563 mg。也就是一罐含有阿斯巴甜的 330 毫升飲料中,阿斯巴甜濃度約 15~186 mg。

由此可知,危害和風險之間的區別在於危害僅為定性的描述,而風險則根據實際暴露具體量化受評估因子對健康的影響。

ADI 值代表的意義

ADI 值是基於動物實驗中觀察不到任何不良反應的劑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 NOAEL)進行計算,再除以安全係數(safety factor,通常為 100,包括 10 倍的動物和人體之間的差異,以及 10 倍考慮個體間的差異)後得出。因此,ADI 值的意義在於只要每個人每天對於某物質的攝取量低於該值,就不太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資料來源: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
圖/科學月刊

列入可能致癌物的根據

既然如此,IARC 為什麼會將阿斯巴甜列入可能的致癌物?首先,這次的評估納入超過 7000 多篇的文獻,並在最後篩選出 1300 篇研究給予專家小組評估。在阿斯巴甜的人體口服試驗中,當人體暴露到與 ADI 值相同的阿斯巴甜劑量時,並未觀察到血液中阿斯巴甜代謝物濃度增加,顯示阿斯巴甜在人體內代謝快速,並不會大量進入人體循環系統。

此外,雖然有些流行病學研究指出阿斯巴甜的暴露與某些癌症在統計學上具有正相關,但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表明它們之間的相關性為絕對。這是因為研究中無法排除潛在可能導致癌症發生的因子,例如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社會壓力等。因此有關人體致癌性流行病學證據,專家們認為公信力有限。

至於動物實驗的部分,有三篇研究指出在兩種性別的大鼠和小鼠中,都觀察到惡性及良性腫瘤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然而,專家們對這些研究的實驗設計存在疑慮,像是在實驗中使用的動物皆為相同來源而非隨機抽樣,這部分會導致無法排除是否因為選擇的動物來源單一,同時它們對於阿斯巴甜影響又較為敏感,使得研究結果得到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專家認為這部分的證據力也是屬於有限。

最後有關人體細胞致癌機轉,雖然在實驗中有觀察到阿斯巴甜會增加細胞氧化壓力,且部分證據表明阿斯巴甜會誘導細胞慢性發炎、細胞增殖、細胞死亡、營養供應等不良反應,然而實驗皆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同時相關研究在研究設計、數據分析仍存在侷限性,因此專家認為致癌機轉的科學證據也是有限的。

需要因此少吃阿斯巴甜嗎? 

從人體代謝來看,當我們攝取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時,阿斯巴甜在消化系統中會被完全水解成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和甲醇(methanol),接著再進一步被分解為甲醛(formaldehyde)、甲酸(formic acid)和二酮哌嗪(diketopiperazine)。儘管上述專有名詞讓人感到陌生,但事實上這些化學物質普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飲食中,身體也具備相關機制能夠將它們代謝。因此,對於一般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在正常攝取情況下不需要過度擔心它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必特意改變飲食習慣。除非個體飲食習慣屬於極端情況,或是先天缺乏代謝苯丙氨酸能力的苯丙酮尿患者,才需要避免攝取到阿斯巴甜。

以阿斯巴甜為基底的甜味劑。圖/wikimedia

阿斯巴甜在歐盟、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已經被允許使用多年,臺灣目前也已開放將它添加到各種食品中。雖然上述科學數據提到,只要每天攝取的阿斯巴甜不超過每公斤體重 40 mg,實際上對健康並不會造成危害。然而,因為每個人的風險感知存在差異,能夠接受的風險程度高低有別,如果有讀者還是想要減少攝取阿斯巴甜,該怎麼辦?

根據臺灣法規,阿斯巴甜屬於食品添加劑,若食品業者將它添加於產品中,依規定必須將它標示於食品包裝中。因此,如果民眾想要減少阿斯巴甜攝取,只要在購買產品前仔細閱讀包裝上的食品標示,選擇不含有添加阿斯巴甜的產品,即可有效減少攝取到阿斯巴甜的機會。

總結來說,阿斯巴甜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並不會對於我們健康造成影響,儘管 IARC 將它列為可能的致癌因子,這並不代表著它有絕對致癌的風險。IARC 的致癌因子分類是基於實驗證據的公信力程度,包括動物實驗、人類流行病學研究、致癌機轉研究三大部分,然而以現今的研究結果,多數能給予我們的致癌證據是有限的。

總結來說,目前 IARC 將阿斯巴甜列為 2B 級可能的致癌因子,不僅可喚起大家對阿斯巴甜的關注,更代表未來需要更多有關阿斯巴甜的研究,才能更加確定它對於人體的健康風險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民眾不需要太過擔心,更重要的是應保持適量均衡飲食,自然能限制日常生活中人工甜味劑的攝取,進而達到維持身體健康的目的!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3 年 9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科學月刊_96
247 篇文章 ・ 3132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