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可彎曲的電池與 LED 構成全可撓式電子系統

only-perception
・2012/08/28 ・16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一種新的可撓式、薄膜鋰離子電池連接到一個彈性有機 LED 上,一個來自南韓的研究團隊展示第一個功能完整的全可撓式電子系統(all-flexible electronic system,全軟性電子系統)。換句話說,他們證明了,在不需要大量電子零件的協助下,彈性顯示器與電池能完全整合在單一塑膠基質上。這項成就依賴一種新的製造方法,那使得彈性電池能與各種電極材料配合(work with),克服先前的電極限制。

研究者,來自南韓大田的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已將其可彎曲鋰離子電池的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ano Letters》上。

雖然已有其他數種彈性鋰離子電池被開發出來,但在運作穩定性上,沒有一種的表現,足以使其被應用到商業化產品中,例如可捲曲(rollable)顯示器以及其它可撓式消費性電子產品。理由是,由於製造上的困難度,這些電池的電極只能以少數幾種材料製成,而且這些材料的表現也不優。如共同作者,KAIST 的 Keon Jae Lee 的解釋,某類理想的陰極材料會是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然而,這類材料目前無法被整合到可彎曲的鋰離子電池內。

「被當成陰極使用的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為其結晶度(crystallinity),得在高溫下處理(例如:鋰鈷氧化物約需攝氏 700 度),」 Lee 表示。「然而,要熱處理彈性基質上的活性材料(如聚合物材料)是不可能的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克服這項限制,研究者開發出一種製造技術,允許他們熱處理電極材料,幾乎使任何材料都能拿來當電極用。這項技術,稱為萬能轉移法(universal transfer method),涉及將電池材料以有機方式沈積到脆雲母(brittle mica)基質上,與標準非可撓式電池組裝中所用的類似。接著,研究者使用膠帶將雲膜基質一層層地剝離。在大約 10 分鐘的「剝皮」後,研究者能移除所有的雲母基質而不會損害到薄膜電池。

接下來,彈性電池被轉移到一張彈性聚合物薄片上,並以另一張彈性聚合物薄片覆蓋。成果是一個彈性鋰離子電池,幾乎能以任何電極材料製成。在此,研究者把鋰鈷氧化物當陰極材料用,由於其高效能,在非可撓式鋰離子電池中,那目前是使用最廣的陰極。至於陽極,他們使用傳統的鋰。

「我們製造出一個高效能彈性鋰離子電池,利用高密度無機薄膜以萬用轉移法製成,不管電極化學成份為何,使各種不同的鋰離子電池得以實現,」Lee 表示。 「此外,為了高效能鋰離子電池,它能在聚合物基質上形成在高溫下退火的電極。」

測試時,研究者證明,新彈性鋰離子電池,具有可撓式鋰離子電池中,最高的充電電壓(4.2 V)與電荷容量(106 μAh/cm^2)。他們亦證明該電池能以高曲率角度彎曲。然而,在 100 次的充放電週期後,電池喪失掉一些容量。彎曲變形的程度,它維持在原本容量的 88.2% 與 98.4% 之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研究者的解釋,幫助他們在高曲率角度下達到有史以來最高效能的一項秘訣是,將電池的活動部件置於電池薄膜的力學中立空間(mechanically neutral space)內。當電池薄膜彎曲時,平衡作用(counterbalance)在外側的伸長應變(ensile strain)與內側的收縮應變(compressive strain)之間形成,那在中間創造出一個力學上的中立平面。此外,研究者算出,在某種程度的彎曲下,收縮應力轉變成拉伸應力的那一點,其穩定性甚至比在脆弱的基質上更大。這項發現暗示,可撓式鋰離子電池也許比非可撓式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的穩定性與更好的效能。

為了打造首個功能完整的全可撓式電子系統,研究者將彈性鋰離子電池連結到一種可撓式有機 LED 上,後者在一種可撓的氧化銦錫基質上被製造出來。研究者接著以彈性聚合物包裹整套系統以強化力學穩定性。他們證明,甚至當電池處於彎曲狀態下,仍然可以供電給 LED。

在未來,研究者計畫改良電池效能,尤其是它的能量密度,同時研究透過一階段雷射抬昇製程(one-step laser lift-off process)而非使用膠帶,來大量製造。他們亦注意到這種新穎的萬用轉移方法能延伸到其他彈性裝置的製造,例如:薄膜奈米發電機、薄膜電晶體以及熱電裝置。

「我對於可撓式能源與自力供電之壓電能量收成,叫做奈米發電機,的結合有興趣,」Lee 表示,「全彈性電子系統及其與奈米發電機的擴充,可以預期會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此外,為了要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中實用化,增加電容量很重要。因此,這種 10 微米厚薄膜電池的 3D 堆疊,將會是一個有趣的主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Bendable battery and LED make up the first functional all-flexible electronic system. phys.org [August 10, 2012]

轉載自 only percep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only-perception
15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妳/你好,我是來自火星的火星人,畢業於火星人理工大學(不是地球上的 MIT,請勿混淆 :p),名字裡有條魚,雖然跟魚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沒有關係,反正妳/你只要知道我不是地球人就行了... :D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近零碳建築新趨勢:從節能創意到 2050 淨零轉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3 ・370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年 38% 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來自道路上的交通工具,而是由「現代都市與建築」所造成的。

我們如今站在兩條路徑的十字路口。一條是依賴更多水泥建築與空調系統來抵禦夏季酷暑,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會加劇室外大氣的惡化。另一條則是徹底改革建築、用電、設計與都市規劃,不僅尋求低碳排放的建築方式,還要找出節能降溫的解決方案,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將建築業的碳排放歸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溫室氣體哪裡來?

在建築物 60 年的生命週期中,建材的碳足跡其實只佔 9.8%,因為建築一旦完成後,材料不會頻繁更換。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用電才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占了 83.4%,其中大部分來自冷氣、照明和各種電器。

當然,讓大家集體關燈停用電器「躺平」來拯救地球,顯然不切實際。既然完全不消耗能源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臺灣首座淨零建築,如何運用建築技術,成為當代永續建築的典範。這些技巧中,有哪些能應用到你我家中呢?

綠色魔法學校。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了省電要把煙囪塗黑、吸收更多太陽光?

都市裡,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夏天的高溫,水泥建築群在陽光的烘烤下,變成一個個巨大的窯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魔法學校在國際會議廳裝了一個煙囪,不過這不是為了讓窯爐更熱,而是用來降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煙囪為什麼都都要蓋的那麼高?原來煙囪越高,上下的溫差越大。熱空氣因為密度低而向上移動,產生熱對流。溫差越大,這個熱對流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在要幫室內降溫的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產生更強的煙囪效應,抽走熱空氣,讓室溫下降。但這棟建築裡沒有火爐,而溫差不夠大時,這效應會變得微弱,那該怎麼辦?

綠色魔法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法:在煙囪南面下半部改裝透明玻璃窗,並將煙囪內部塗成黑色,還加裝了黑色烤漆鋁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每當艷陽高照,這個不插電的的「自然通風系統」就能自動啟動,創造局部的熱對流,帶動整根煙囪的熱氣向上移動,為室內降溫,達到節能效果。以熱制熱,完全反常識。

綠色魔法學校的特殊煙囪設計,玻璃引入太陽光。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幫室內降溫的最大原則是:通風。

實際上,不是人人家裡都有煙囪。但如果建築的高處沒有任何窗戶或通風設備,熱空氣就是會從屋頂一路往下蓄積在室內。因此,你也一定在許多工廠或民宅的屋頂看過一個不斷旋轉的小風扇,它們也是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雖然不是高聳的煙囪,但特殊的渦輪構造,風吹過就會開始轉動,並連帶空氣排出室外。是個不用插電的通風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魔法學校館內動畫-室內通風排熱補冷。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綠色魔法學校的煙囪就是個效能更強的換氣機,足以讓 300 人大型會議廳的換氣次數,高達每小時 5 到 8 次,甚至能在室內颳起風速每秒 0.5 公尺的微風,是最舒適的環境。這些利用熱氣密度的差異來改善室內溫度的方法,又稱為「浮力通風」。

為了把通風貫徹到底,綠色魔法學校在建築的兩面裝設大量窗戶以及吊扇,來讓水平也能通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裝置,其實才是關鍵。靠吊扇的一點點電力讓自然風可以自由進出,耗費的能源,遠比冷氣還要少得多。

幫空調省電的最後一招,就是微環境控制。

綠色魔法學校透過屋頂植栽與造林改善微氣候。圖 / 綠色魔法學校

實際上魔法學校內還是找的到空調設備,並不是完全拔除不用。除了選用最高效率的主機,以及把室內循環做到最好以外,降低周遭環境溫度才能減低冷氣的負擔。要降低水泥叢林的熱島效應,需要植被與水體來做溫度調適。

在太陽照射下,水泥屋頂表面最高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如果屋頂有種植植栽,室內頂層樓板的表面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32 度以下。不用開電就先幫室內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也是關鍵的一環。一是水的比熱高,想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需要大量的熱量,要讓一千克水的溫度升高一攝氏度,需要 4,200 焦耳的熱量,這可以避免溫度因為烈陽就快速上升。二是當溫度真的過高,水也會透過蒸發帶走熱量,讓溫度不至於向上飆。

魔法學校的屋頂花園使用水庫淤泥,研磨後燒製成的再生陶粒,裡頭混合了稻穀,結構極細,不會像有機土一樣分解消失,可以涵養水源,還不用動不動補土壤,不只降低屋頂植被的澆水次數,還能達到降溫效果。地面也採用透水鋪面,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綠色魔法學校本名是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2013 年被英國知名出版社羅德里其評為「世界最綠的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除了表彰之外,在認證上也確實取得了臺灣最高等級的「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以及美國最高級的「白金級綠建築」兩個綠建築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相同的成效可以陸續在全臺的所有建築上實現,臺灣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上,擬定出了「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針對關鍵的空調、照明、插座電器的用電狀況訂出明確的耗電密度指標得分。簡單來說,就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每年平均的用電量。

建築能效標示。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要打造一棟淨零建築,需要設計與材料硬體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用電這最大耗能項目上,能透過前面的淨零設計與智慧能源管理來減低能耗。而我們還沒提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回到建築的建材本身。這部分減碳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傳統施作工法改為在工廠就完成模組化建材製造的「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搭建鷹架、施工的步驟,達成減碳。又或是將部分建材更換為木、竹等負碳建材,甚至使用零廢棄物、能「循環使用」的建材。例如 2018 年亮相的臺中花博荷蘭館、或是 2021 年台糖在沙崙啟用的循環聚落。

建築物能夠完全不用電嗎?……電從哪裡來?

沒錯,連全球最綠的建築——綠色魔法學校,也無法做到完全不使用電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築的最大能源消耗來自日常使用,而這所「魔法學校」的成就,是成功將日常能源消耗降低,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 50%。

這就是關鍵,減少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就靠周邊的造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來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3 月,國發會公佈了 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參考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制定了 2050 年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

這條路徑包含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所有建築物要在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達到 1 級節能,甚至進一步達到「1+ 級」近零碳建築的標準,減少至少 50% 的能源消耗。第二,同步發展再生能源,讓這些近零碳建築朝淨零邁進。

淨零建築路徑。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實現。比如,2023 年 12 月,台達電的瑞光大樓 II 就成功取得了「1+ 級」近零碳建築認證,並符合 0 級淨零建築規範。而在 2024 年 7 月,國泰人壽在臺中烏日的商辦大樓經過改造後,也達到 0 級淨零建築標準。這些案例證明了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不論是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都能達成甚至超越淨零目標。

圖 / 台達電瑞光大樓 II
圖 / 國泰人壽臺中烏日商辦大樓

為了不讓每一年的夏天都是你我餘生最涼的夏天,碳排歸零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你知道,這個任務的關鍵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就像選擇能源標章電器一樣,只要選擇符合 BERS 能效標準的建築,我們不僅能降低冷氣的依賴,也能節省電費,讓地球和你的荷包都雙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透明可撓的全石墨烯數位調制器問世
NanoScience
・2012/09/09 ・91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1 ・九年級

美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第一個具有彈性且透明的全石墨烯(graphene)數位調制器。此元件可望應用於許多領域,包含高速資料通訊電路、可撓式太陽電池、顯示器、電子紙以及智慧型服裝等。

石墨烯是單原子厚的平面碳材料,具有蜂巢狀晶格結構及許多獨特的電子與機械性質。例如,石墨烯極高的載子遷移率使其可作為超快電晶體的內連線材料以及通道材料;透明的石墨烯從可見光到中紅外光波段的光學性質也非常吸引人,而石墨烯具備機械彈性卻又極為強韌則是另一重要優點。

此研究由密西根(Michigan)大學的Zhaohui Zhong團隊所完成。Zhong表示,此研究成果對於結合高速通訊與可撓透明平台是相當重要的進展,而實驗中僅使用兩個石墨烯電晶體便達成四位元數位調變功能,更是全石墨烯高速資料通訊電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們的調制器包含電晶體通道、內連線、負載電阻及源/汲/閘極電極全部由石墨烯元件組成,利用石墨烯電晶體特有的「雙極性」(ambipolar)閘極響應進行數位訊號的編碼。雙極性意指材料內的電子與電洞皆能傳導電流,只需改變閘極偏壓便可切換使用的載子種類;相形之下,一般半導體中的載子種類在摻雜時便已決定。

大多數的調變技術是藉由改變載波信號的振幅、頻率、相位或以上三者來處理資訊。改變一個參數可以用來表示二位元資訊(0與1),結合兩種以上的二位元調制方式,便能用來表示四位元資訊(00, 01, 10及11),此即密西根團隊的石墨烯數位調製器的編碼運算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Zhong表示,四位元調制方式如四重相偏移調變(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 QPSK),是高效率編譯方法的主要建構基石,這些較高效率的編譯方式已廣泛使用於今日的電信通訊標準中。該團隊已使用此透明全石墨烯調制器執行QPSK,這顯示此類元件在可撓式無線通訊應用上極為看好;相形之下,一般以矽材料製作的調制器不具彈性,因此無法應用於可撓式電子設備上。另外,拜雙極性之賜,此調變器僅須使用兩個石墨烯電晶體,大幅化簡了電路的複雜度。

受到此初期實驗結果的激勵,該團隊打算進一步改良此石墨烯電路,使其能在十億赫茲(GHz)的頻率下工作。詳見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ncomms2021。

譯者:翁任賢(成功大學物理系)
責任編輯:劉家銘

資料來源:Digital modulator goes transparent. NanoTech [Aug 23, 20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轉載自 奈米科學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anoScience
68 篇文章 ・ 4 位粉絲
主要任務是將歐美日等國的尖端奈米科學研究成果以中文轉譯即時傳遞給國人,以協助國內研發界掌握最新的奈米科技脈動,同時也有系統地收錄奈米科技相關活動、參考文獻及研究單位、相關網站的連結,提供產學界一個方便的知識交流窗口。網站主持人為蔡雅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