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休息愈久、愈不舒服?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辦

careonline_96
・2020/12/24 ・23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生,我的手好痛,每天起床都很僵硬,是不是血路不通?」王太太問。
「你的手指變形多久了?」醫師望著王太太明顯變形的手指問。
「這是因為我都用手洗衣服,才會變這樣啦。」王太太說。
「恐怕沒這麼單純,」醫師說,「我先幫你安排一些檢查,你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喔!」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 40 至 60 歲的女性,是種自體免疫疾病,使關節慢性發炎,而持續發紅、腫痛。類風濕關節炎的特點是「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早上起床時關節會僵硬超過一個小時。麻煩的是,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發炎的關節將會漸漸變形、失去功能。

我吃的藥跟別人不一樣,這樣正常嗎?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劉志偉醫師指出,類風濕關節炎的傳統治療藥物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等。

近年來發展出來的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能夠抑制異常活化的免疫細胞,穩定病情。

劉志偉醫師說,「患者常會問,我吃的藥好像跟其他病友的藥不一樣?」這是因為每位患者的病程、疾病活性皆不相同,醫師會根據疾病活動度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使用不同的藥物組合與劑量,而且會依照病情持續調整藥物,盡量能夠緩解病情、並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使用的治療藥物並非一成不變,隨著腫痛關節數目、僵硬程度、整體健康狀況、發炎指標的變化,皆需適時調整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發炎!那必須吃多久的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梁培英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免疫系統失調,而對自己的關節發動攻擊,導致慢性發炎反應。疾病成因與先天體質及後天環境因素有關,女性患者約是男性患者的三倍。

因為是自體免疫的問題,所以藥物無法讓疾病消失,但可以控制疾病活動度。

根據研究,愈早診斷、愈早接受治療,能有較好的預後。梁培英醫師提醒,若沒有好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可能在幾年內遭到破壞,讓手部功能大受影響,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侵犯身體其他器官,像是影響心臟的心包膜炎、心肌炎,影響肺臟的肋膜炎、肺纖維化,還有腦中風、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問題。

梁培英醫師一再叮嚀,持續接受治療可以提升患者之生活品質,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平共存。

患者需長期服藥,期間該注意什麼?

梁培英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大多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所以醫師都會交代一些日常生活中要留意的狀況。

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能夠改善關節發炎、疼痛,不過也可能出現胃炎、潰瘍等,一般可以搭配其他藥物使用以緩解腸胃不適的狀況。部分患者的潰瘍較厲害,可能有出血的現象,所以需要注意排便的顏色,若有解黑便,便要立刻就醫,檢查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及早處理。

由於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患者要避開人潮,減少遭到感染的機會,若出現發燒、疲倦、咳嗽等症狀,最好儘快回診。

另有一些常見的狀況,如掉髮、嘴破、皮膚過敏等,可能與藥物有關,回診時可以主動提出來與醫師討論。

藥物能不能減量?要依照臨床症狀與抽血檢測發炎指數進行評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病,患者或家屬常會詢問,「藥物能不能減量?」

劉志偉醫師解釋,藥物能否減量主要是看治療能否達標,所謂的「達標治療」會依照臨床症狀與抽血檢測發炎指數來評估。「我們會希望患者腫痛的關節數小於一處,而抽血的的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小於 1 mg/dL,這樣才算治療達標。」

目前也有發展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量化指標「疾病活動指數 28(DAS28 , disease activity score by 28 joints)」,將患者腫痛的關節數目、整體健康評估分數、與血中的發炎指數「紅血球沉降速率(ESR)」等項目加權後會得到一個結果。

當疾病活動指數 28 大於 5.1,屬於「高疾病活動度」,當疾病活動指數 28 小於 3.2,屬於「低疾病活動度」。若疾病活動指數 28 小於 2.6,疾病處於緩解期,便可以考慮將藥物減量。

劉志偉醫師強調,「定期回診追蹤、評估疾病活動度,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言,非常重要!」

關節破壞不可逆,若感異常最好盡速就醫

「患者候診時,經常會看到有些病友的手部關節變形很厲害,所以非常焦慮。」梁培英醫師說,「手指的靈活度對於日常生活、工作皆不可或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對關節造成不可逆之破壞,請一定要在關節破壞之前及早接受治療。若起床時有關節僵硬疼痛的狀況,最好就醫檢查。」

劉志偉醫師說,和過去相比較,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等陸續問世,幫助很多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建議要好好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治療,維持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中不過度使用關節,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喔!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90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鼻塞到懷疑人生?——淺談慢性鼻竇炎的新術式「重啟手術」
J. Yang_96
・2021/09/10 ・21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慢性鼻竇炎在臺灣的盛行率高達 15-20%,也就是說身邊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深受這個惱人的疾病侵擾。

要如何推斷自己可能得了慢性鼻竇炎呢?

根據歐洲於 2020 年發表的 EPOS 指南,當你有長達 12 週以上的鼻塞症狀,並符合以下三個附加症狀其中之一,便極有可能罹患了慢性鼻竇炎,分別是:

  1. 膿臭鼻涕或分泌物
  2. 臉部的悶塞脹痛感
  3. 嗅覺靈敏度降低甚至喪失

如若自覺符合以上條件,可至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安排相關影像檢查,從頭頸部的 X 光或是電腦斷層都有助於慢性鼻竇炎的確診。

慢性鼻竇炎的病因

如同許多疾病,慢性鼻竇炎的病因是由環境因子與宿主的免疫反應交互作用而形成,其中的機轉十分複雜,尚未有定論。

無論起初致病成因為何,最終引起的發炎反應是造成症狀的元兇,亦是現今治療所欲改善的主軸。

我們體內的發炎反應可以依照路徑大致分為三種型態,其中與過敏相關的第二型發炎反應,會導致臨床上的「息肉性慢性鼻竇炎」。

之所以特別將慢性鼻竇炎依據有無息肉作為分類,係因具有息肉的慢性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wNP)在臨床上具有 40% 至 60% 的高復發率,對於藥物及息肉切除術反應也較不顯著。

當對於初步的治療具有抗性時,我們便可定義其為「頑固性慢性鼻竇炎」(Recalcitrant chronic rhinosinusitis)。

 鼻竇發炎的位置。圖/depositphotos

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方案

大部分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對於鼻噴劑型的類固醇效果反應良好,因為只有局部使用,毋須太過擔心全身性副作用的產生。

現今亦有針對細胞激素的製劑,可針對發炎反應作免疫調控,如 Anti-IL4、Anti-IgE 等,但由於單株抗體的藥價十分昂貴,臨床上較少使用。如若症狀控制得宜,便以適當藥物並定期追蹤治療效果即可。

但不幸的是,仍有部分病患即使接受了藥物治療仍不見效,此時便須考慮進一步的手術治療。

手術的術式有許多選擇,傳統上以單純的息肉切除術為主,希望能保留鼻竇內其他沒有息肉的黏膜。

但近年來發展出的新觀念推翻原本的理論,認為即使旁邊看似沒有息肉的黏膜,也早已受到發炎反應的侵襲,讓整體鼻竇環境處於不健康的狀態。因應而生的新手術方式就是今天所要談論的「重啟手術」(Reboot Surgery)。

重啟手術顧名思義是將發炎的鼻竇進行大範圍的清除,保留鼻中隔區域的黏膜讓上皮能夠再生。而重啟手術又可分為「部分重啟」與「完全重啟」,差別在於有無進行將兩側額竇內側磨開的 Draf III 術式。

 綠線為論文中定義完全重啟手術的清除範圍。圖/參考資料 2

在 2019 年,於比利時的一篇論文回溯性的分析了 84 位分別接受單純息肉切除術、部分重啟手術與完全重啟手術,發現在術後兩年的復發率與症狀改善程度,接受了重啟手術的病人組別,表現都較接受單純息肉切除術的優異

 研究中指出,術後 2 年復發率之數據。圖/參考資料 2

而中國亦針對此一主題於 2020 年發表了一篇前瞻性研究,篩選出 81 位患有頑固性慢性鼻竇炎且具有雙側鼻息肉的病患,平均分配去接受前述的三種手術,並分別於術後第 1、3、5 年進行相關的追蹤。

結果顯示,接受了重啟手術的病人在第 1 年的復發率比接受單純息肉切除術的低,雖然在 3、5 年的復發率沒有顯著降低,但後續復發時,當初接受重啟手術的病人較少需要再次接受手術治療。

 研究 1、3、5 年復發率與需再次接受手術治療之數據。圖/參考資料 3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大致可推論出這個新的術式,無論在歐美或是亞洲族群,皆能帶來較低的復發率較晚的復發時間,也能對於症狀的改善有較大幅度的進步,即使復發,疾病的程度較多能以保守的藥物控制,不必再次接受手術。

按時洗鼻,能有效降低復發機率!

前面提到,接受了重啟手術的頑固性慢性鼻竇炎患者,雖然在第 1 年的復發率表現較為優異,在第 3、5 年的復發率差異卻不顯著,其中一個推論,是跟術後患者自己對於鼻腔的照護息息相關。

慢性鼻竇炎患者無論接受何種術式,術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按時洗鼻

臨床上常見以生理食鹽水佐以類固醇作為洗鼻劑,一天約洗一到兩次,如此能讓復原中的黏膜保濕,更能幫助鼻黏膜纖毛的運動以排除髒污,避免病菌在黏膜上附著聚集,再次引起發炎反應。

慢性鼻竇炎往往對患者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與不適,有賴醫者針對各個型態的病因制訂出精準的醫療方針,而患者也需悉心照護好不容易重獲新生的鼻竇,如此醫病合作之下,才能共同對抗這惱人的疾病!

參考資料

  1.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2. Saeed Alsharif, MD ; Karin Jonstam, MD; Thibaut van Zele, MD, PhD; Philippe Gevaert, MD; Gabriele Holtappels, MLT; Claus Bachert, MD, PhD. (2019)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Type-2 CRSwNP: An Endotype-Based Retrospective Study. Laryngoscope, 129:1286–1292.
  3. Luo Zhang, Yuan Zhang, Yunbo Gao, Kuiji Wang, Hongfei Lou, Yifan Meng, Chengshuo Wang.(2020). Long-term outcomes of different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recurrent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and asthma. Rhinology, 58(2):126-135.
  4. https://cn.depositphotos.com/home.html

0

5
3

文字

分享

0
5
3
天氣濕冷就關節疼痛!是事實還是迷思?
李嘉瑋醫師_96
・2021/04/30 ・194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你的膝蓋或下背部,會不會像氣象台預報天氣一樣、可以預知天氣要變冷了?每當天氣又濕又冷時,你是否開始感到全身肌肉緊繃、關節僵硬疼痛?其實,你並不孤單,有成千上萬的人跟你有一樣的經驗。但是,「寒風刺骨」,天氣變濕變冷,會導致關節肌肉疼痛,究竟是科學事實、還是民眾的迷思呢?

「寒風」真的能「刺骨」嗎?

2017 年有個美國研究,蒐集了長達五年的網路資料,發現當氣溫下降時,大家在網路上搜尋關節肌肉疼痛的比例就會增加,可見這是天氣變冷時,民眾普遍會遇到筋骨痠痛的狀況[1]。而 2015 年有個歐洲研究,蒐集了 800 多個有關節炎的患者,發現當濕度增加時,患者產生關節的僵硬,筋骨疼痛的機率也會提高,而如果同時也有伴隨有寒流低溫的狀況,關節疼痛也會更明顯[2]

圖/Giphy

「寒風刺骨」的原因是什麼?

2016 年有篇文獻回顧文章 (review article),分析數十篇論文,探討天氣變濕變冷,造成筋骨疼痛的原因。可能的成因有:

  1. 就「氣溫」而言,低溫會讓肌肉緊縮僵硬、筋膜延展性變差,而天氣冷也會讓人不想活動,血液循環不佳而感覺僵硬,這些都會造成容易有筋骨僵硬疼痛的感覺。
  2. 就「濕度」部分,高濕度通常伴隨低氣壓,而低氣壓有可能使發炎的肌腱韌帶更為腫脹,造成筋骨更痛。
  3. 最後是陰暗濕冷的天氣,也會讓心情跟著變差,而情緒憂鬱,也都會讓疼痛加重。

大部分民眾都發現天氣濕冷會增加肌肉關節疼痛的發作,而許多研究也發現,對於有退化或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感受更是深刻。但也是有研究提出反面看法,2001 年有個美國研究,收集了約 1,500 個關節炎病人,詢問他們過去 24 年來,在不同天氣時,關節疼痛、僵硬程度和心情的變化。結果卻發現這些症狀,在夏天和冬天時並沒有明顯差別,疼痛和天氣沒有因果關係[4]

如何預防「寒風刺骨」

但無論如何,即使科學還沒發現關節疼痛和天氣中間的確切關聯,做好以下四點,都還是可以幫助你在寒流來襲或陰雨綿綿時,筋骨疼痛的狀況:

1. 保持身體活動

雖然天冷會讓人不想活動,但維持適度的運動,才能維持良好的末梢血液循環,減少疼痛。可以在室內做些瑜珈或太極等延展性的運動,如果要出外運動的話,記得要先做好拉筋運動暖身,避免筋膜僵硬,導致運動傷害。

雖然天冷會讓人不想活動,但維持適度的運動,才能維持良好的末梢血液循環,減少疼痛。圖/Giphy

2. 做好保暖

除了多穿保暖衣物之外,可以多泡熱水澡,不僅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讓血液循環變好,整個身心放鬆之後,疼痛也能緩解。而睡覺時,由於體溫會降低,再加上肌肉長時間維持固定的睡姿,都容易導致睡到一半痛起來。所以,睡覺時做好保暖,睡前輕微拉筋放鬆一下,可以避免睡覺時肌肉抽筋痛醒,或是睡醒身體的筋骨僵硬。

除了多穿保暖衣物之外,可以多泡熱水澡,不僅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讓血液循環變好,整個身心放鬆之後,疼痛也能緩解。圖/Giphy

3. 避免體重上升

由於低溫的天氣,會讓人不禁食指大動,想多吃東西來增加熱量。但要小心體重上升,因為過重的身體,對原本就退化的關節都是更大的負擔,維持標準的體重,才能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圖/Giphy

4. 室內使用除濕機

在家裡適度的使用除濕機,保持室內溼度 40-60%,不僅關節痛痛減少,也能減少黴菌塵蟎的孳生。

天氣變濕變冷,很多人都會有關節肌肉疼痛的狀況,尤其是老人家或關節炎的病人,有時候並不是關節又發炎了(發炎會明顯的紅腫熱痛),而是和血液循環或情緒有關。而儘管「寒風刺骨」,科學家還沒確切得到生理原因是什麼,但做好保暖保濕,以及維持適度的運動,對關節筋骨疼痛都是有大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Scott Telfer, Nick Obradovich. Local weather is associated with rates of online searches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symptoms. PLoS One. 2017;12(8): e0181266
  2. Erik J Rheumatol, et al. 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Conditions on Joint Pain in Older People with Osteoarthritis: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ject on OSteoArthritis. 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15;42(10): 1885-1892; DOI: https://doi.org/10.3899/jrheum.141594
  3. Ciara Deall, Haroon Majeed. Effect of Cold Weather on the Symptoms of Arthritic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16;4(5); DOI:10.4172/2329-9126.1000275
  4. D J Hawley, F Wolfe, F A Lue, H Moldofsky.Seasonal symptom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 a study of 1,424 patients.J Rheumatol . 2001 Aug;28(8):1900-9
李嘉瑋醫師_96
1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復健專科醫師,前台大和國泰復健科主治醫師,專長身體痠痛、運動傷害、骨骼肌肉超音波和PRP增生治療,喜歡分享各種和疼痛復健有關的知識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休息愈久、愈不舒服?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辦
careonline_96
・2020/12/24 ・23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生,我的手好痛,每天起床都很僵硬,是不是血路不通?」王太太問。
「你的手指變形多久了?」醫師望著王太太明顯變形的手指問。
「這是因為我都用手洗衣服,才會變這樣啦。」王太太說。
「恐怕沒這麼單純,」醫師說,「我先幫你安排一些檢查,你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喔!」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 40 至 60 歲的女性,是種自體免疫疾病,使關節慢性發炎,而持續發紅、腫痛。類風濕關節炎的特點是「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早上起床時關節會僵硬超過一個小時。麻煩的是,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發炎的關節將會漸漸變形、失去功能。

我吃的藥跟別人不一樣,這樣正常嗎?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劉志偉醫師指出,類風濕關節炎的傳統治療藥物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等。

近年來發展出來的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能夠抑制異常活化的免疫細胞,穩定病情。

劉志偉醫師說,「患者常會問,我吃的藥好像跟其他病友的藥不一樣?」這是因為每位患者的病程、疾病活性皆不相同,醫師會根據疾病活動度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使用不同的藥物組合與劑量,而且會依照病情持續調整藥物,盡量能夠緩解病情、並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使用的治療藥物並非一成不變,隨著腫痛關節數目、僵硬程度、整體健康狀況、發炎指標的變化,皆需適時調整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發炎!那必須吃多久的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梁培英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免疫系統失調,而對自己的關節發動攻擊,導致慢性發炎反應。疾病成因與先天體質及後天環境因素有關,女性患者約是男性患者的三倍。

因為是自體免疫的問題,所以藥物無法讓疾病消失,但可以控制疾病活動度。

根據研究,愈早診斷、愈早接受治療,能有較好的預後。梁培英醫師提醒,若沒有好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可能在幾年內遭到破壞,讓手部功能大受影響,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侵犯身體其他器官,像是影響心臟的心包膜炎、心肌炎,影響肺臟的肋膜炎、肺纖維化,還有腦中風、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問題。

梁培英醫師一再叮嚀,持續接受治療可以提升患者之生活品質,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平共存。

患者需長期服藥,期間該注意什麼?

梁培英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大多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所以醫師都會交代一些日常生活中要留意的狀況。

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能夠改善關節發炎、疼痛,不過也可能出現胃炎、潰瘍等,一般可以搭配其他藥物使用以緩解腸胃不適的狀況。部分患者的潰瘍較厲害,可能有出血的現象,所以需要注意排便的顏色,若有解黑便,便要立刻就醫,檢查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及早處理。

由於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患者要避開人潮,減少遭到感染的機會,若出現發燒、疲倦、咳嗽等症狀,最好儘快回診。

另有一些常見的狀況,如掉髮、嘴破、皮膚過敏等,可能與藥物有關,回診時可以主動提出來與醫師討論。

藥物能不能減量?要依照臨床症狀與抽血檢測發炎指數進行評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病,患者或家屬常會詢問,「藥物能不能減量?」

劉志偉醫師解釋,藥物能否減量主要是看治療能否達標,所謂的「達標治療」會依照臨床症狀與抽血檢測發炎指數來評估。「我們會希望患者腫痛的關節數小於一處,而抽血的的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小於 1 mg/dL,這樣才算治療達標。」

目前也有發展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量化指標「疾病活動指數 28(DAS28 , disease activity score by 28 joints)」,將患者腫痛的關節數目、整體健康評估分數、與血中的發炎指數「紅血球沉降速率(ESR)」等項目加權後會得到一個結果。

當疾病活動指數 28 大於 5.1,屬於「高疾病活動度」,當疾病活動指數 28 小於 3.2,屬於「低疾病活動度」。若疾病活動指數 28 小於 2.6,疾病處於緩解期,便可以考慮將藥物減量。

劉志偉醫師強調,「定期回診追蹤、評估疾病活動度,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言,非常重要!」

關節破壞不可逆,若感異常最好盡速就醫

「患者候診時,經常會看到有些病友的手部關節變形很厲害,所以非常焦慮。」梁培英醫師說,「手指的靈活度對於日常生活、工作皆不可或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對關節造成不可逆之破壞,請一定要在關節破壞之前及早接受治療。若起床時有關節僵硬疼痛的狀況,最好就醫檢查。」

劉志偉醫師說,和過去相比較,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等陸續問世,幫助很多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建議要好好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治療,維持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中不過度使用關節,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喔!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90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COVID-19可能增加老人失智風險,需長期追蹤
寒波_96
・2020/12/20 ・144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對於老年人的殺傷力比較大。除了感染病毒造成的直接危害之外,專家也觀察到不少重症患者出現「譫妄 (delirium) 」的症狀,令人憂心,是否幾年後「失智 (dementia) 」的風險將會增加?

老惹。圖/geekculture

什麼是「譫妄」?

譫妄是一類短期症狀,老年人出現的機率較高。患者往往會意識混亂、產生幻覺,例如看到魚在牆壁上用膝蓋走路之類的。

導致譫妄的原因仍有許多不解,不過並不罕見。2015 年的研究指出,住進加護病房的重症者約有 33% 發生譫妄。然而,一項研究調查武漢肺炎的重症者,發現 2000 人中高達 55% 出現譫妄,比例明顯高出許多。

瘟疫初期的重災區,義大利的倫巴底,就有醫師觀察到有些病患沒什麼呼吸道症狀,但是明顯出現譫妄。由此推論,診斷武漢肺炎時,譫妄應該列入可能的症狀之一。

看似有道理的推論是,當壓力過大,超過腦部處理的能力,例如長期發炎,或是神經傳導物質失調,令腦內小劇場失去平衡,便會營造譫妄上演的舞台。

譫妄和失智有什麼關係?

另一值得重視的是,過去研究發現譫妄出現之後幾年,產生失智(也常被稱為老人癡呆)的機率也會增加。

失智是一類長期症狀的統稱,實際觀察指出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發生過譫妄的人,失智的機率會增加。反過來一樣:失智的患者,譫妄機率也變高。

譫妄與失智呈現正相關。圖/Pixabay

但是譫妄和失智,無法肯定是否有因果關係,或是譫妄如何促進失智。譫妄倘若真的會促進失智,目前有 3 種可能的解釋。

  1. 譫妄發生時,腦袋受到急性傷害,例如有害物質一時堆積在腦部。這些令腦部短期損傷的效果,長期最終將發展為失智症。
  2. 手術或感染造成腦部長期發炎。發炎可以增加血流,促進循環將廢棄物及有害物帶走;但是發炎太久的話,也可能損害細胞與組織,比方說讓神經細胞受傷,一段時間後導致認知失調的後遺症。
  3. 失智患者(即使只處於初期)神經元的聯結比較稀疏,面對發炎等困境時,神經組織的防禦較糟,更容易受損。這使得他們發生譫妄的機率增加,失智症也容易變得更嚴重。此一論點也稱作「閾值假說 (threshold hypothesis) 」。

結論

總之觀察得到的關係是: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

因此在診斷與治療武漢肺炎時,也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是需要長期追蹤關注的項目 。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4 篇文章 ・ 797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