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
3

文字

分享

0
5
3

天氣濕冷就關節疼痛!是事實還是迷思?

李嘉瑋醫師_96
・2021/04/30 ・194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的膝蓋或下背部,會不會像氣象台預報天氣一樣、可以預知天氣要變冷了?每當天氣又濕又冷時,你是否開始感到全身肌肉緊繃、關節僵硬疼痛?其實,你並不孤單,有成千上萬的人跟你有一樣的經驗。但是,「寒風刺骨」,天氣變濕變冷,會導致關節肌肉疼痛,究竟是科學事實、還是民眾的迷思呢?

「寒風」真的能「刺骨」嗎?

2017 年有個美國研究,蒐集了長達五年的網路資料,發現當氣溫下降時,大家在網路上搜尋關節肌肉疼痛的比例就會增加,可見這是天氣變冷時,民眾普遍會遇到筋骨痠痛的狀況[1]。而 2015 年有個歐洲研究,蒐集了 800 多個有關節炎的患者,發現當濕度增加時,患者產生關節的僵硬,筋骨疼痛的機率也會提高,而如果同時也有伴隨有寒流低溫的狀況,關節疼痛也會更明顯[2]

圖/Giphy

「寒風刺骨」的原因是什麼?

2016 年有篇文獻回顧文章 (review article),分析數十篇論文,探討天氣變濕變冷,造成筋骨疼痛的原因。可能的成因有:

  1. 就「氣溫」而言,低溫會讓肌肉緊縮僵硬、筋膜延展性變差,而天氣冷也會讓人不想活動,血液循環不佳而感覺僵硬,這些都會造成容易有筋骨僵硬疼痛的感覺。
  2. 就「濕度」部分,高濕度通常伴隨低氣壓,而低氣壓有可能使發炎的肌腱韌帶更為腫脹,造成筋骨更痛。
  3. 最後是陰暗濕冷的天氣,也會讓心情跟著變差,而情緒憂鬱,也都會讓疼痛加重。

大部分民眾都發現天氣濕冷會增加肌肉關節疼痛的發作,而許多研究也發現,對於有退化或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感受更是深刻。但也是有研究提出反面看法,2001 年有個美國研究,收集了約 1,500 個關節炎病人,詢問他們過去 24 年來,在不同天氣時,關節疼痛、僵硬程度和心情的變化。結果卻發現這些症狀,在夏天和冬天時並沒有明顯差別,疼痛和天氣沒有因果關係[4]

如何預防「寒風刺骨」

但無論如何,即使科學還沒發現關節疼痛和天氣中間的確切關聯,做好以下四點,都還是可以幫助你在寒流來襲或陰雨綿綿時,筋骨疼痛的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保持身體活動

雖然天冷會讓人不想活動,但維持適度的運動,才能維持良好的末梢血液循環,減少疼痛。可以在室內做些瑜珈或太極等延展性的運動,如果要出外運動的話,記得要先做好拉筋運動暖身,避免筋膜僵硬,導致運動傷害。

雖然天冷會讓人不想活動,但維持適度的運動,才能維持良好的末梢血液循環,減少疼痛。圖/Giphy

2. 做好保暖

除了多穿保暖衣物之外,可以多泡熱水澡,不僅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讓血液循環變好,整個身心放鬆之後,疼痛也能緩解。而睡覺時,由於體溫會降低,再加上肌肉長時間維持固定的睡姿,都容易導致睡到一半痛起來。所以,睡覺時做好保暖,睡前輕微拉筋放鬆一下,可以避免睡覺時肌肉抽筋痛醒,或是睡醒身體的筋骨僵硬。

除了多穿保暖衣物之外,可以多泡熱水澡,不僅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讓血液循環變好,整個身心放鬆之後,疼痛也能緩解。圖/Giphy

3. 避免體重上升

由於低溫的天氣,會讓人不禁食指大動,想多吃東西來增加熱量。但要小心體重上升,因為過重的身體,對原本就退化的關節都是更大的負擔,維持標準的體重,才能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圖/Giphy

4. 室內使用除濕機

在家裡適度的使用除濕機,保持室內溼度 40-60%,不僅關節痛痛減少,也能減少黴菌塵蟎的孳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氣變濕變冷,很多人都會有關節肌肉疼痛的狀況,尤其是老人家或關節炎的病人,有時候並不是關節又發炎了(發炎會明顯的紅腫熱痛),而是和血液循環或情緒有關。而儘管「寒風刺骨」,科學家還沒確切得到生理原因是什麼,但做好保暖保濕,以及維持適度的運動,對關節筋骨疼痛都是有大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Scott Telfer, Nick Obradovich. Local weather is associated with rates of online searches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symptoms. PLoS One. 2017;12(8): e0181266
  2. Erik J Rheumatol, et al. The Influence of Weather Conditions on Joint Pain in Older People with Osteoarthritis: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roject on OSteoArthritis. 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15;42(10): 1885-1892; DOI: https://doi.org/10.3899/jrheum.141594
  3. Ciara Deall, Haroon Majeed. Effect of Cold Weather on the Symptoms of Arthritic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2016;4(5); DOI:10.4172/2329-9126.1000275
  4. D J Hawley, F Wolfe, F A Lue, H Moldofsky.Seasonal symptom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 a study of 1,424 patients.J Rheumatol . 2001 Aug;28(8):1900-9
文章難易度
李嘉瑋醫師_96
1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台大醫學系畢業,台大復健專科醫師,前台大和國泰復健科主治醫師,專長身體痠痛、運動傷害、骨骼肌肉超音波和PRP增生治療,喜歡分享各種和疼痛復健有關的知識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休息愈久、愈不舒服?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辦
careonline_96
・2020/12/24 ・23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4 ・八年級

「醫生,我的手好痛,每天起床都很僵硬,是不是血路不通?」王太太問。
「你的手指變形多久了?」醫師望著王太太明顯變形的手指問。
「這是因為我都用手洗衣服,才會變這樣啦。」王太太說。
「恐怕沒這麼單純,」醫師說,「我先幫你安排一些檢查,你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喔!」

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 40 至 60 歲的女性,是種自體免疫疾病,使關節慢性發炎,而持續發紅、腫痛。類風濕關節炎的特點是「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早上起床時關節會僵硬超過一個小時。麻煩的是,如果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發炎的關節將會漸漸變形、失去功能。

我吃的藥跟別人不一樣,這樣正常嗎?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劉志偉醫師指出,類風濕關節炎的傳統治療藥物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等。

近年來發展出來的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能夠抑制異常活化的免疫細胞,穩定病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志偉醫師說,「患者常會問,我吃的藥好像跟其他病友的藥不一樣?」這是因為每位患者的病程、疾病活性皆不相同,醫師會根據疾病活動度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使用不同的藥物組合與劑量,而且會依照病情持續調整藥物,盡量能夠緩解病情、並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使用的治療藥物並非一成不變,隨著腫痛關節數目、僵硬程度、整體健康狀況、發炎指標的變化,皆需適時調整藥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發炎!那必須吃多久的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梁培英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免疫系統失調,而對自己的關節發動攻擊,導致慢性發炎反應。疾病成因與先天體質及後天環境因素有關,女性患者約是男性患者的三倍。

因為是自體免疫的問題,所以藥物無法讓疾病消失,但可以控制疾病活動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研究,愈早診斷、愈早接受治療,能有較好的預後。梁培英醫師提醒,若沒有好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可能在幾年內遭到破壞,讓手部功能大受影響,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侵犯身體其他器官,像是影響心臟的心包膜炎、心肌炎,影響肺臟的肋膜炎、肺纖維化,還有腦中風、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問題。

梁培英醫師一再叮嚀,持續接受治療可以提升患者之生活品質,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平共存。

患者需長期服藥,期間該注意什麼?

梁培英醫師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大多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所以醫師都會交代一些日常生活中要留意的狀況。

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能夠改善關節發炎、疼痛,不過也可能出現胃炎、潰瘍等,一般可以搭配其他藥物使用以緩解腸胃不適的狀況。部分患者的潰瘍較厲害,可能有出血的現象,所以需要注意排便的顏色,若有解黑便,便要立刻就醫,檢查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及早處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患者要避開人潮,減少遭到感染的機會,若出現發燒、疲倦、咳嗽等症狀,最好儘快回診。

另有一些常見的狀況,如掉髮、嘴破、皮膚過敏等,可能與藥物有關,回診時可以主動提出來與醫師討論。

藥物能不能減量?要依照臨床症狀與抽血檢測發炎指數進行評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病,患者或家屬常會詢問,「藥物能不能減量?」

劉志偉醫師解釋,藥物能否減量主要是看治療能否達標,所謂的「達標治療」會依照臨床症狀與抽血檢測發炎指數來評估。「我們會希望患者腫痛的關節數小於一處,而抽血的的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小於 1 mg/dL,這樣才算治療達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也有發展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量化指標「疾病活動指數 28(DAS28 , disease activity score by 28 joints)」,將患者腫痛的關節數目、整體健康評估分數、與血中的發炎指數「紅血球沉降速率(ESR)」等項目加權後會得到一個結果。

當疾病活動指數 28 大於 5.1,屬於「高疾病活動度」,當疾病活動指數 28 小於 3.2,屬於「低疾病活動度」。若疾病活動指數 28 小於 2.6,疾病處於緩解期,便可以考慮將藥物減量。

劉志偉醫師強調,「定期回診追蹤、評估疾病活動度,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言,非常重要!」

關節破壞不可逆,若感異常最好盡速就醫

「患者候診時,經常會看到有些病友的手部關節變形很厲害,所以非常焦慮。」梁培英醫師說,「手指的靈活度對於日常生活、工作皆不可或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對關節造成不可逆之破壞,請一定要在關節破壞之前及早接受治療。若起床時有關節僵硬疼痛的狀況,最好就醫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志偉醫師說,和過去相比較,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等陸續問世,幫助很多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建議要好好接受藥物治療,並配合復健治療,維持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中不過度使用關節,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喔!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為什麼關節會發出啪啪聲?
李 卓然
・2014/12/08 ・201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螢幕快照 2014-11-21 下午5.14.10

有沒有人跟小小編一樣,很愛折手指讓關節發出喀喀喀的聲音,聽到那清脆的啪啪聲後感到無比舒爽而且還想一直重複去折它呢……?

究竟聲音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一直這樣用會不會得關節炎….?在挖掘出其中的奧祕之前我們要先來簡單的了解一下不同種的關節以及關節的解剖構造。

關節的種類

就以人體來說,兩塊骨頭相接的地方就叫做關節(Joint),關節可以用構造或功能分成好幾大類,以構造來區分的話可以大致分成纖維關節、軟骨關節、和滑膜關節,其中的纖維關節和軟骨關節比較不常被我們注意,因為他們屬於不太能自由移動的關節,滑膜關節跟我們之後要討論的比較有關連。

如果依照功能來區分關節的話可以分成不可動關節、微可動關節、以及可動關節。可動關節分成六大類,而每種都有滑膜的構造,而滑膜裡面的物質正是造成喀喀聲的主要成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要先了解這六類可動關節的基本型態:

滑動關節:適用於比較小幅度的平面滑動,例如手掌中的小碎骨結合的平面
滑動關節:適用於比較小幅度的平面滑動,例如手掌中的小碎骨結合的平面

鉸鍊關節:只能做單一平面的伸屈,例如肘關節或膝關節
鉸鍊關節:只能做單一平面的伸屈,例如肘關節或膝關節

樞軸關節:能做旋轉的動作,例如頸關節的旋轉
樞軸關節:能做旋轉的動作,例如頸關節的旋轉

球窩關節:球窩關節擁有最大的自由移動度,幾乎可以做各種角度的伸屈或旋轉,間關節和髖關節正是球窩關節
球窩關節:球窩關節擁有最大的自由移動度,幾乎可以做各種角度的伸屈或旋轉,肩關節和髖關節正是球窩關節

鞍狀關節:能做比較大幅度的移動,如大拇指的關節
鞍狀關節:能做比較大幅度的移動,如大拇指的關節

橢圓關節:能做前後和左右的移動,指關節正是這種橢圓關節
橢圓關節:能做前後和左右的移動,指關節正是這種橢圓關節

 滑膜關節內的構造

知道指關節屬於滑膜關節後,我們就要更仔細的去看滑膜關節內的構造:

滑膜
滑膜囊腔擔任起骨頭與骨頭之間潤滑的工作,若沒有滑膜囊的存在那麼關節之間的骨頭就很容易磨損發炎,一般關節炎就是這樣引起的。滑膜囊裡面的滑膜液,也叫關節液,可以想像成潤滑液的概念。關節液的成份主要是玻尿酸、葡萄糖胺等成分使得液體變得黏黏稠稠滑滑的[2]。

關節發出的喀喀聲

學了這麼多關於關節的知識後先來喝杯飲料休息一下,因為我們其實只觸及關節知識的冰山一角,但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已經足以回答我們的問題了,為什麼它平常不發出聲音只有我們在用力的扳、折、或壓它的時候才會發出喀喀聲?或許有這樣提示你就發現了第一個線索了。

關節是活動的而且包覆滑膜囊的韌帶或肌肉也都是軟的,在壓迫或拉扯關節的時候,我們改變了關節的結構和空間;當我們延展韌帶時,我們同時也把滑膜囊撐大,這使滑膜腔的空間變大了一些,當一個密閉的腔室體積增大,勢必代表內部的壓力將會變小,而什麼東西跟壓力很有關係呢?就是氣體的溶解度,事實上有許多氣體溶在我們的滑膜液裡面,其中又以二氧化碳最多,當腔內壓力變低時,這些溶解的碳酸就會被迫析出成為氣體[3]。

此時此刻你的滑膜腔裡面其實產生了一些小氣泡,而因為這些氣泡形成的速度很快,快到使我們聽到啵啵喀喀的聲音。形成泡泡之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這些氣體才會慢慢溶回關節液裡面,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喀(啪)完以後需要一段冷卻時間才能在喀(啪)一次…嗯…你懂的。

一直讓關節啪啪啪會不會得關節炎?

我想,除了關節怎麼發出聲音之外,大家更想關心的就是這樣的習慣會不會對我們的關節產生不良的影響吧?如果了解了各種關節炎的成因之後就會發現,其實沒有一種已知的關節炎型態與氣泡的產生有直接關連[1],甚至有人做實驗來證明這件事,2009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組得獎者Donald L. Unger 進行了一項實驗,連續60年,他只去喀喀喀左手的手指而從來不去用右手,最後證明左右手並沒有顯著性的差異,也沒有導致關節炎[4]。(神人阿!)

參考資料:

  1. Jorge Castellanos & David Axelrod, ‘Effect of habitual knuckle cracking on hand function’, Annals of Rheumatic Diseases, Vol. 49, 1990, pp. 308-309.
  2.  Hui, Alexander Y.; McCart, William J.; Masuda, Koichi; Firestein, Gary S.; Sah, Robert L. (Jan–Feb 2012). “A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to Synovial Joint Lubrication in Health, Injury, and Disease”
  3. Watson P, Kernoham WG, Mollan RAB. A study of the cracking sounds from the 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 1989;203:109-118.
  4. “Does Knuckle Cracking Lead to Arthritis of the Fingers?”, Donald L. Unger,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vol. 41, no. 5, 1998, pp. 949-50.
  5. 新高中「體育」課程,關節
李 卓然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PanSci 實習編輯,陽明大學生物醫學技術暨檢驗學系畢業。對科學新知總是充滿興趣與好奇,對各種事情都保持懷疑和謹慎的態度所以常常被覺得人很機歪,但我真的只是想要很科學而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