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青少年叛逆期讓人頭痛?動物世界「登大人」一樣搞叛逆愛冒險

Katja
・2020/09/20 ・300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也許都經歷過這種困擾,那就乖小孩「翅膀硬了」:他們開始不聽大人勸阻、喜歡挑戰危險;開始變得喜歡跟朋友「黏」在一起,而不是與父母談心;喜歡追尋各種新鮮事;初嘗戀愛滋味等……。

常常有人乾脆就把這段讓人頭痛的時期叫成「叛逆期」,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啦~

有趣的地方在於,Spears 透過文獻回顧,發現這種青春期特有的行為改變,不只是人類才有喔,在其他的哺乳類動物身上,如:齧齒類 (Rodent)、靈長類 (Primate),也能觀察到相似的行為特色 (Behavioral charactersitics),所以究竟這些行為轉變,在我們段「登大人」的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意義呢?

社交行為的轉變:脫離家庭的保護傘,迎向複雜多元的社會

許多青少年是非常重視同儕情誼的,就連遇到煩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傾訴對象往往也是朋友,而非父母以及其他長輩。以 Csikszentmihalyi 等人的研究為例,他們發現在平均一星期之內,青少年在醒著的時候 (Waking hours) 花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與同儕互動,卻只花 8% 的時間與父母溝通,而且認為跟同儕在一起是生活中最愉快的事。

良好的社交互動對於社交技巧 (Social skills) 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這能為青少年將來離家、出社會自立提早做準備。

別操心~青少年比較喜歡跟同學在一起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喔。Photo by Melissa Askew on Unsplash

在齧齒類動物身上也有學者觀察到類似的變化,像是 Renee J. Primus 曾在公鼠身上發現,跟其他年齡相比,青春期階段的公鼠花最多時間社交與玩耍。而且研究者也從部分公鼠身上觀察到了明顯的攻擊行為或是防衛方式,要等到性徵完全成熟至可生育的程度時,公鼠的玩耍時間才會減少。

青春期的靈長類動物也有相當頻繁的社交活動,然而與齧齒類動物不同的是,牠們青春期的表現不是以玩樂為主。牠們在這個階段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展現出「親近行為 (Affiliating behavior)」── 這是一種用來和緩衝突、增進彼此情感以及互助、互利的相處策略。常見的代表行為包含互相幫對方梳理毛髮、坐在彼此身邊或是分享食物等。

擁抱、幫忙梳理毛髮或是相鄰而坐,都是用來親近彼此的方法。Photo by Dylan Mullins on Unsplash

除此之外,David P. Watts 也發現到,青春期的大猿 (Great apes) 比較傾向跟那些可能幫助牠們提升在團體當中地位的成年個體互動,並且試圖跟牠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不再循規蹈矩:適度的冒險、追尋刺激有助於適應環境

小叛逆並非壞事:冒險可能帶來傷害,卻也會有意外的收穫 Photo by Ante Hamersmit on Unsplash

根據 Jennifer L. Maggs 等人的調查,11 到 15 歲的青少年有將近 80% 的人曾經在過去的一個月之內表現出問題行為 (Problem behavior),例如:不服從父母、不遵守校規、偷竊、濫用藥物或是打鬥。

在少數的情況之下,這些問題行為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如:車禍、意外、自傷、傷人或是過早死亡 (Premature death)。

但也有學者認為,適度的「叛逆」有助於青少年培養問題解決的方法,這會有利於幫助他們適應家庭以外的複雜社會;而且與同儕一起展開冒險,還能夠提高自尊心、帶來樂趣、建立友誼或是學會社交技能,所以也是能夠帶來許多好處的喔。

這樣的冒險精神也能在實驗室中的大鼠身上發現,Bennett G. Galef 提到,生存在野外的大鼠,一般來說為了保障生存,幼年時比較不會輕易離開安全的環境,直到大約28天左右的歲數,也就是青春期開始,牠們才會做出遠距離的探索。

這種行為對於生存在野外的個體來說雖然相當冒險,卻也可能因此找到額外的食物來源,或是與其他個體建立新關係。

靈長類動物的生長過程,也充滿了冒險的行為 (Risky behavior),例如:Spears 指出,恆河猴公猴成年以後,母族 (Natal group) 裡的成年猴子將會對牠們失去原本的包容與耐心,反倒是把牠們當成競爭對象。在難以繼續投靠母族的情況下,牠們就必需冒險遷移 (Emigration) 到別的團體當中,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棘手的情形,例如:新的猴群不願意接納自己;還沒有找到同伴就先被天敵捕殺;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但相對來說也有機會找到新的住所、食物來源以及交配機會。

恆河猴 (Rhesus monkey;Macaca mulatta) 公猴性成熟後通常會離開母族,尋找新的團體來生活。By Charles J Sharp – Own work, from Sharp Photography, sharpphotography.co.uk, CC BY-SA 4.0,

青春風暴如何誕生?

Silveri 等人認為,人類的大腦在青春期的時候會不停地經歷修正 (Remodeling)。以前額葉 (Frontal lobe) 來說,它是與決策 (Decision making ) 和衝動控制 (Impulse control) 有關的腦區。逐漸成熟的前額葉可以讓青少年的認知能力 (Cognition) 越來越好,但是它是我們人類腦部最後一個成熟的區域,所以在它「長大」以前,青少年抑制衝動的能力相對來說是比較不穩定的。

神經傳導物質 γ-胺基丁酸 (簡稱 GABA) 也有抑制腦中神經元活動的功能,它也是在青春期階段才逐步發展成熟的系統,所以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青少年容易出現喜歡冒險、追求刺激、不服從長輩等行為。

Silveri 等人曾找 30 位 12 到 14 歲的青少年,以及 20 個 18 到 24 歲的成年人來完成某些作業,像是:Stroop Color-Word Task 以及 Go No -Go Task,這些都是用來測試受試者對特定刺激的反應,以及他們如何抑制錯誤反應的測驗。為了觀察受試者的大腦,他們必需在做測驗的時候同時接受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受試者前扣帶迴 (Anterior cingulate) 的 GABA 顯著的比成年人少,而且這與他們在作業中表現出來的高度衝動有關 (Greater impulsiveness;less cognitive control )。

高度的衝動跟尚未成熟的抑制能力,可能導致青少年喜愛冒險 Photo by Harley-Davidson on Unsplash

這項研究告訴了我們,以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大腦尚未完全成熟的抑制控制能力將難以壓制高度的衝動,這就可能讓青少年喜愛冒險、追求刺激以及做出不良決策 (Poor decision-making)。

這些轉變很可能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使得青少年更加脆弱,容易受到各種危險的引誘;但是也會同時使得青少年的生活更加多采多姿,促進腦部的發展與學習。

延伸閱讀

  1. Science daily:A lack of self control during adolescence is not uniquely human
  2. Trends in Neuroscience:Neural Substrates of Inhibitory Control Maturation in Adolescence
  3. Rhesus Monkey

文獻參考

  1. Silveri, M. M., et al. (2013). “Frontal lobe gamma-aminobutyric acid levels during adolescence: associations with impulsivity and response inhibition.” Biol Psychiatry 74(4): 296-304.
  2. Csikszentmihalyi M, Larson R, Prescott S, The ecology of adolescent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77; 6:281-94.
  3. Primus RJ, Kellogg CK. Pubertal-related change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related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male ra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 22: 633-43.
  4. Behavior of Juvenile and great apes.
  5. Galef Jr. BG. The ecology of weaning: Paratism and the achievement of independence by artificial mammals,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1981. p. 211-41
  6. Maggs JL, Almeida DM, Galambos NL.  Risky Business: The Paradoxical Meaning of Problem Behavior for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5; 15:344-62
文章難易度
Katja
9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本來就讀輔大德語系,但是不小心掉入「臨床心理所」以及「科普寫作」這兩個大坑 (??? 所以現在最熱愛的事情就是,慢慢地用文字,把自己想要推廣的知識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2

2
1

文字

分享

2
2
1
鑑識故事系列:青春期抽大麻會怎樣?
胡中行_96
・2022/12/01 ・240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言:美國密蘇里州於 2022 年 11 月 8 日,投票通過修正案,使該州成為第 21 個合法化娛樂性大麻的州。此案在 12 月生效後,成人便能以非醫療目的購買並使用大麻。[1]然而,此前該州的醫師已經注意到,全國各地逐漸開放的管制,令當地非法呼麻而送醫的青少年人數攀升。[2]以下是他們在 2020 年《急診臨床實踐與病例》(Clinical Practice and Cases in Emergency Medicine)期刊上,分享的案例。

大麻葉。圖/Elsa Olofsson on Unsplash

大麻成份 THC 與 CBD 的差別

人不輕狂枉少年,勇於冒險是天性。多數的大麻慣用者,從青春期首度嘗試,逐漸培養成習。偏偏此時為腦部發育的關鍵,脆弱又容易受外因塑造。[3]這裡兩名分別個案的主角:16 歲的男性和 17 歲的女性,都抽了加熱過的丁烷哈希什油(butane hash oil,簡稱BHO),其含有濃縮的娛樂性大麻有效成份──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縮寫 THC)。[2]同樣是大麻萃取物,醫療用的大麻二酚(cannabidiol,即CBD能嘉惠腦缺血、阿茲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患者[4]THC 卻具備心毒性與神經毒性,[2]並對腦部有諸多與 CBD 完全相反的影響。[5]

大麻和血清素症候群

果不其然,這兩個案例均是呼完麻,不久便出事了。二人抵達醫院時的情形略有差異,不過尿液檢測都驗出 THC,且呈現某些與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雷同的症狀,例如:躁動、顫抖、瞳孔放大、心跳過速、血壓偏高、肌肉僵硬、疑似癲癇、精神狀態異常、意識不完全清醒,以及雙腳陣攣等。[2]最後一項是指個案少女的深層肌腱在受到刺激時,[2]出現規律性震盪(如下方影片),意味著中樞神經系統異常。[6]血清素症候群的發生,通常是因為多種藥物同時作用,使神經細胞製造出來的血清素,在腦部的濃度大增。[7]

根據少女的病歷,她平時每天服用抗憂鬱的舍曲林(sertraline),[2]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 SSRI)。[7]難怪當高濃度的 THC 活化了血清素受器,也抑制血清素的再吸收,她的病情明顯比少男嚴重。[2]

陣攣示意影片,此非當事人。影/NEJM Group on YouTube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陸續合法化或除罪化醫療或娛樂用大麻;人們對它的態度,亦是愈來愈開放。[4]這些法令的年齡限制,能保護未成年族群嗎?血清素症候群嚴峻起來足以致命[7]所幸案例中的兩人並未展現全部病徵,而且病情還算可控。少男於急診室待了 6 小時便返家;少女則在兒童加護病房過夜後出院。後者要離開時,才坦言自己入院前 30 分鐘呼過麻。雖然她就是不說,醫療人員看驗尿的結果也早知道了,但能誠實面對問題總是好事。比較遺憾的是,隔天晚上她又重蹈覆轍,再次就醫。[2]

以大麻取代鴉片類毒品?

儘管 THC 對健康有諸多壞處,有些人仍視它為會成癮的物質中,相較無害的選擇。2021 年《毒品、成癮暨健康新興潮流》(Emerging Trends in Drugs, Addictions, and Health)的研究,訪問14 至 22 歲的 18 名男性與 8 名女性,是否覺得 THC 有助他們戒斷鴉片類毒品。[8]一般常見的鴉片類化合物,包括:羥考酮(oxycodone)、氫可酮(hydrocodone)、吩坦尼(fentanyl)、曲馬多(tramadol)和海洛因(heroin)等。[9]該論文未提及受訪者個別依賴的種類,反正結果相當一致:他們都想靠抽大麻所達到的精神狀態,緩解原本的癮頭;哪曉得到頭來徒增渴望,一點幫助也沒有。[8]

大麻對年輕人的影響

本文前言提到密蘇里州的醫師,目睹當地因呼麻送醫的未成年病患人數,隨著其他各州法令的開放而增長。他們因此在期刊裡強調,急診醫療人員遇到狀似血清素症候群患者時,務必把 THC 中毒的可能列入考量。[2]2020 年《BMC 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的分析,也指出美國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大麻使用人口比例,自 1950 年代起,明顯隨著政府政策變化(見下圖)。[10]只是反駁此種論調的學者也不少,比方說《BMJ Open》、《PLOS ONE》和《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儘管有的語帶保留,覺得娛樂性大麻開放後的趨勢有待長期觀察,他們基本上都不認為青少年會受到政策影響。[11-13]

另一方面,吸食大麻不僅會產生各種暫時性的症狀,2020 年的《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文獻回顧更指出,對腦部發育尚未完全的個體,會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並造成永久性的神經認知傷害。[3]所以無論法律和社會風氣是否推波助瀾,都要小心防範未成年者接觸大麻。

紅、藍兩條虛線,分別代表美國醫療(MML)和娛樂(RML)用大麻合法化後,年輕使用者的人口比例趨勢。圖/參考資料 10,Figure 3(CC BY 4.0)

參考資料

  1. Cunningham M. (09 NOV 2022) ‘FAQ: What happens now that Missouri legalized recreational marijuana?’. U.S. National Public Radio.
  2. Baltz JW, Le LT. (2020) ‘Serotonin Syndrome versus Cannabis Toxicit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Practice Cases in Emergency Medicine, 4 (2): 171 – 173.
  3. Blest-Hopley G, Colizzi M, Giampietro V, Bhattacharyya S. (2020) ‘Is the Adolescent Brain at Greater Vulnerability to the Effects of Cannabis?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1: 859.
  4. Testai FD, Gorelick PB, Aparicio HJ, et al. (2022) ‘Use of Marijuana: Effect on Brain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53 (4): e176-e187.
  5. Batalla A, Bos J, Postma A, et al. (2021) ‘The Impact of Cannabidiol on Human Brain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1: 618184.
  6. Zimmerman B, Hubbard JB. ‘Clonus’. (08 AUG 2022)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7. Heller JL, Zieve D, et al. (28 MAR 2020) ‘Serotonin syndrome’. Medline Plus.
  8. Jaffe SL. (2021) ‘Case Reports on the Failure of Smoking Marijuana to Prevent Relapse to Use of Opiates in Adolescents/Young Adults With Opiate Use Disorder’. Emerging Trends in Drugs, Addictions, and Health, 1, 100011.
  9. Safe Opioid Use’. (28 AUG 2018) Medline Plus.
  10. Yu B, Chen X, Chen X, et al. (2020) ‘Marijuana legalization and historical trends in marijuana use among US residents aged 12–25: results from the 1979–2016 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BMC Public Health, 20, 156.
  11. Melchior M, Nakamura A, Bolze C, et al. (2019) ‘Does liberalisation of cannabis policy influence levels of use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Open, 9: e025880.
  12. Anderson DM, Rees DI, Sabia JJ, et al. (2021) ‘Association of Marijuana Legalization With Marijuana Use Among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1993-2019’. JAMA Network Open, 4 (9): e2124638.
  13. Montgomery BW, Roberts MH, Margerison CE, et al. (2022)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legalizing recreational cannabis on newly incident cannabis use’. PLOS ONE, 17 (7): e0271720.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1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7
0

文字

分享

0
7
0
中樞性早熟治療,不會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
careonline_96
・2021/09/07 ・215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中樞性早熟治療,不會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兒童內分泌醫師圖文解析

性腺激素釋放素促進劑(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GnRH agonist,簡稱 GnRH 促進劑),自 1980 年至今已 41 年,一直是治療兒童中樞性早熟的黃金治療標準。

林口長庚醫院 /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 新竹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表示,GnRH 促進劑用來治療中樞性早熟的作用原理是,藉 GnRH 促進劑與腦垂體前葉之 GnRH 受器相結合,經由去敏感化的機轉,達到抑制下游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進而阻斷性荷爾蒙的製造,讓孩童過早開啟的青春期之路暫緩前行。

邱巧凡醫師說明,GnRH 促進劑在兒童中樞性早熟治療的長期觀察研究,效果與安全性皆有良好成績。但在成年後「生育能力的影響」因牽涉到需要較長時間的追蹤與嚴謹臨床試驗設計,對照組的收案與長期追蹤也相對不易,故這方面的研究相對少很多。

什麼是中樞性早熟

然而,中樞性早熟治療是否會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一直是家長們面臨治療抉擇時所顧慮的問題之一。深怕這暫時的青春期抑制,恐讓孩子走向不孕症一途。邱巧凡醫師提到,有鑑於家長們甚至第一線處方醫師的擔憂與疑惑,恰好近幾年陸續有些國家針對此議題發表研究成果,特別針對中樞性早熟與未來生育能力議題進行深入的文獻探討,並以簡單扼要的方式整理呈現,希望讓大家能有更清楚的了解。

停止治療後,生理期報到的狀況研究

邱巧凡醫師說,據 2016 年義大利研究團隊的一篇回顧性文章,28 篇相關研究中,追蹤這些中樞性早熟治療的兒童至成年(年紀最大者為 56 歲),所有特發性中樞性早熟兒童接受GnRH促進劑治療,停藥後 100% 會出現月經。

「月經報到時間平均介於停藥後的 0.6-1.5 年之間。整體而言,開始治療時的發育愈成熟,停藥後月經報到的時間愈早。規則正常的月經週期在停藥後的七年內有 96% 是正常的。停藥後第一年有 41% 達到正常規律的月經週期,停藥三年後約有65% 達到正常規律的月經週期。」

對女孩生殖功能影響的研究

整體而言,中樞性早熟接受 GnRH 促進劑治療的女孩,成年後的生殖能力與一般正常女孩族群無明顯差異。反而未接受治療的中樞性早熟女孩,其生殖功能障礙機率明顯高於接受治療者與一般正常族群。

邱巧凡醫師分享,懷孕成功後的生產狀態,據歐洲內分泌學雜誌的多篇研究統整,中樞性早熟接受治療的女孩長大後的 113 次懷孕紀錄中,有 97 次懷孕是正常順產的,有 5 例為選擇性墮胎,11 例流產。以上比例皆與正常人族群無異。 

接受治療的性早熟女孩長大後

邱巧凡醫師說,據以色列學者 Lazar 的著名研究,追蹤一群中樞性早熟女孩至 30~50 多歲,統計自然成功受孕率,中樞性早熟接受 GnRH 促進劑治療族群與一般正常女孩族群相同;反倒是中樞性早熟未治療的族群,其需要排卵治療與人工生殖輔助受孕的機率(33%)明顯高於一般正常族群(12.6%)與已治療族群(11.1%)。

「發生懷孕的併發症機率,在自發性流產與子癇前症的機率與正常族群的發生機率也相同。」2020 年法國的PREFER study(Precocious puberty, Fertility)研究團隊發表在兒童荷爾蒙研究雜誌(Hormone research in Pediatrics)的文章也提到:「579 位中樞性早熟女孩的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從計畫懷孕到成功受孕的機率在一年內約為84.4%,只有 1.7% 面臨不孕的困擾,此與法國當地一般族群自然受孕率相仿。」

對男孩生殖功能影響的研究

邱巧凡醫師解釋,男孩性早熟因發生率明顯低於女孩,相關的長期研究較稀少。三個小型研究追蹤在兒時曾因中樞性早熟接受 GnRH 促進劑的男孩至青少年與青壯年時期,發現停藥後的青春期發育、第二性徵、睪丸大小、性腺功能、荷爾蒙數值、精液品質、精蟲數量等皆與正常男孩無異。

接受治療的性早熟男孩長大後

性早熟治療並不影響未來生育能力

邱巧凡醫師分析,綜合以上結論,孩童中樞性早熟接受 GnRH 促進劑治療,從目前研究了解,對於未來成年後生殖能力並無影響,反而在性早熟未治療的族群可觀察到較高不孕率!

邱巧凡醫師提醒,若孩子在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嚴謹診斷下確定為中樞性早熟且建議治療,請爸媽安心配合醫師的個別化治療計畫,醫師會定期幫孩子審視治療過程與治療終止後應留意的細節,陪伴孩子依正常的步調健康成長!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讓孩子性早熟的可怕兇手,環境荷爾蒙對兒童青少年的危害
careonline_96
・2021/09/02 ・248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讓孩子性早熟的可怕兇手,環境荷爾蒙對兒童青少年的危害,醫師圖解

莉莉自幼三餐幾乎外食,常以塑膠容器盛裝食物,飲食又偏好油炸、油煎食品與皮、肥肉與內臟等動物脂肪部位,平時也常拿媽媽的香水、指甲油、化妝品來裝扮自己。媽媽回想莉莉在幼稚園小班乳房就有微微隆起,原本以為是單純肥胖,直到莉莉在小學入學前,初經竟然來了!經過兒童內分科邱巧凡醫師安排一系列的檢查,確定診斷為「性早熟」。經過治療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之後,這才讓莉莉的月經延到 13 歲才報到,最終身高也順利達到遺傳身高。

環境荷爾蒙是什麼?

林口長庚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新竹東元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環境荷爾蒙(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又名「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質」,是指一類存在於環境中的物質,其化學結構與荷爾蒙相似,接觸後會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造成干擾,影響人體本身荷爾蒙的分泌或影響荷爾蒙受器的功能,進而引起相關疾病。

環境荷爾蒙哪裡來?

環境荷爾蒙的來源,在我們生活周遭,分布於食衣住行育樂,無所不在:舉凡塑膠容器、餐具,塑料用品、玩具、文具、衣著,及罐頭、紙餐盒、紙杯內層的淋膜, 感熱紙中的雙酚 A、雙酚 S,農作物、蔬果種植使用的有機磷、有機氯農藥、除草劑、除蟲劑等,電線、電器用品中的阻燃劑,變壓器內的多氯聯苯,空氣污染中的戴奧辛,荷爾蒙干擾藥物等都是環境荷爾蒙的重要來源。

環境荷爾蒙嚴重影響健康

同時要注意的是,食物鏈的最下游「大海」也遭受嚴重環境荷爾蒙的污染:海洋生物體內可檢驗出抗生素、荷爾蒙、化療藥、避孕藥等藥物!2017 年美國華府非營利媒體 Orb Media 結合研究團隊,抽查全球五大洲的自來水,發現高達 83% 含塑膠微粒。當動物遭受環境荷爾蒙污染,多數會殘留在其脂肪細胞。因此動物皮、肥肉、骨髓、內臟脂肪、動物油等食材,也是常見環境荷爾蒙的來源。環境賀爾蒙的來源相當多

  • 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塑膠產品、定香劑
  • 雙酚類(Bisphenols):食品容器、金屬罐內塗料、感熱紙、複寫紙
  • 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化妝品、保養品(乳霜製劑等)
  • 農藥與殺菌劑(Pesticides or fungicides):使用農藥、除蟲劑之蔬菜、水果等農作物
  • 藥物(Pharmaceuticals):避孕藥、賀爾蒙製劑等
  • 阻燃劑(Flame retardents):家具、電器用品、地毯背襯等
  • 多氯聯苯(PCBs):冷卻劑、絕緣液、潤滑劑、變壓器、電容器等
  •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純化之大豆異黃酮
  • 戴奧辛(Dioxins):特定工業製成之燃燒排放、空氣汙染
  • 烷基酚化合物(Alkylphenolic compounds):洗滌劑,燃料和潤滑油添加劑
  •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 compounds):廚具塗料、防油紙袋、紡織品、地毯等
  • 精油(Essential oils):茶樹精油與薰衣草精油

環境荷爾蒙對兒童青少年有什麼影響?

邱巧凡醫師解釋,根據環境荷爾蒙的細胞、動物與人體的相關研究發現:環境荷爾蒙可能會造成胎兒生長遲滯、早產、低出生體重、男嬰陰莖短小、尿道下裂、隱睪,女孩性早熟、初經過早、多囊性卵巢症群、早發性停經、男性女乳症、精蟲數量減少、精蟲品質下降、不孕,增加青少年與成人罹患甲狀腺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甚至造成攝護腺癌、睪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 卵巢癌等荷爾蒙相關的癌症。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其中又以胎兒和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最容易遭受環境荷爾蒙危害。

如何避免環境荷爾蒙的危害?邱巧凡醫師建議應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 避免使用塑料容器、塑膠製品、紙餐盒、紙碗、紙杯等一次性免洗餐具。盡量使用玻璃、陶瓷或不銹鋼餐具。
  • 減少食用油炸、油煎食品,避免食用動物脂肪部位(如皮、肥肉、內臟、骨髓等)。
  • 選擇當季盛產、有政府安全蔬果標章認證之農產品。
  • 以電子載具取代實體發票,減少感熱紙的使用(號碼牌、收據等)。
避免環境荷爾蒙的危害這麼做
  • 勤洗手,避免環境荷爾蒙殘留於皮膚或經口攝入。
  • 保持室內通風、空氣清淨,打掃時避免粉塵飛揚(濕拖、濕擦、吸塵器優於乾掃)。
  • 空氣品質不佳時,避免外出,外出也養成配戴口罩的習慣。
  • 「廢舊藥品」請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建議方式回收處理,切勿自行丟棄。
  • 兒童、青少年非必要應避免使用精油與化妝品。
  • 避免使用香味濃郁的洗潔、護理用品(洗髮精、沐浴乳、洗衣精等)。

上一代的環境賀爾蒙暴露,當心禍及三代

門診常見家長細心呵護孩子,給孩子吃最好、用最好的,但偏偏性早熟還是發生在孩子身上。
邱巧凡醫師提醒,近年來,「表觀基因學」的研究指出,這一代的生活習慣(酗酒、抽菸、農藥、環境賀爾蒙暴露、不良的飲食習慣等)將會影響個體生殖細胞的 DNA 甲基化與組蛋白修改等過程,進而影響子代甚至母體胎兒內精卵細胞的基因表現,進而改寫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個體健康歷程,種下子代未來罹患疾病的禍根。

當孩子出現性早熟表現,應及時就醫

女孩 8 歲前出現第二性徵,如乳房隆起、陰毛發育,10 歲前初經來潮。男孩 9 歲前出現第二性徵,如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粗、長陰毛、變聲、長鬍鬚。有以上性早熟表現,請就診兒童內分泌科尋求協助。

當孩子出現性早熟表現,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