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
3

文字

分享

0
7
3

智力會隨著年齡衰退,那麼年輕人真的比較聰明嗎?

何晨瑋 Vicky Ho_96
・2020/09/12 ・256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沒有曾經聽見長輩對年輕人說:「年輕人真的特別有創意!」又或者,也有人常常這麼說:「果然薑(前輩)還是老的辣啊!」

到底是年輕人比較厲害,還是閱歷豐富的長輩更勝一籌呢?

其實,這些敘述大致上都是對的,而且背後都有科學理論概念的支持。

沒想到吧!這些敘述跟心理學有關!

在差異心理學的領域中,對於智力的廣義定義是:「迅速學會複雜知識,並解決問題的總合能力,包含完成作業的速度及難度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的智力高、很聰明,到底是什麼東東?(圖/Giphy)

智力由什麼組成呢?雖然不同心理學家有不同看法,但多數皆認同為智力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也就是所有智力測驗中都會討論的內容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G factor),包含了:理解並掌握事件的概念、推論事件間的關係,或是從已知知識類推至新事件等。

不同的智力型態,衰退速度也不一樣

心理學家卡特爾(Raymond B. Cattell)在 1963 年提出「流體和晶體智力理論」來解釋1,將智力分類成兩種獨立的智力型態

  • 流體智力:泛指個體天生的能力,包含邏輯推理、抽象思維等解決新穎問題的能力。
  • 晶體智力:經由後天的經驗和教育所獲得的知能。

針對流體智力與晶體智力的研究指出,兩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的發展與衰退的程度。

年紀輕輕就變笨?20歲時,我們的流體智力就可能開始衰退了。(圖/Giphy)

流體智力的功能,主要依靠前額葉皮層2中的工作記憶3,因此前額葉發展趨於成熟的 20 歲左右會達到頂峰,逐漸隨著年齡開始衰退4其中,又因為人類面臨老和腦部病變時候,前額葉的變化速度會比其他皮質區域快,因此在老年時流體智力會衰退得更快。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隨著年紀增長,不可避免都會有智力下降的情形,但與流體智力相比之下,晶體智力就衰退得比較慢

流體智力是你創意的泉源,卻容易衰退!

流體智力( Fluid intelligence, g f ),是一種不需要依賴任何現有的知識,只要透過邏輯推理、抽象思維,就可以解決新穎問題的能力。

在非語言性,或需創意的作業中,如數學、腦筋急轉彎等,由於需要跳出既有思維,才能發現解決方法,因此流體智力在這個類型的解題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叮咚!恭喜你,被靈光一閃拜訪囉!(圖/Giphy)

流體智力強調對於新奇問題的抽象推理,不受特定知識或語言的限制,主要以非語文測驗測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見的包含瑞文氏測驗(Raven Progressive Matrices,RPM)6,該測驗強調文化公平性,以圖形為試題,測量不同文化下學童的智力及認知推理的能力,亦顯示流體智力不受文化因素的影響。

薑是老的辣?由經驗累積而成的晶體智力!

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g c)是透過教育及過去學習經驗所學到的知識或技能等,它代表文化知識方面的智力,是透過後天學習或經驗而習得,包括一般常識、語文理解、數學能力和應付社會情況的能力等。

與流體智力不同之處,它不需要跳出箱子思考,只要透過既有知識慢慢推理,就可以理解當前的新知,甚至解決問題。

不論是學習知識的媒介,或是智力測驗的方式,「語言」則晶體智力中都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文化因素」在晶體智力中也有深遠的影響,像是在母語的閱讀理解或文法等作業中,多是依靠過去的知識積累而成,我們所學習並維持的知識,也屬於晶體智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晶體智力,讓你能夠累積整個人生的經驗,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圖/Pixabay)

雖然流體及晶體智力,說明我們所擁有的兩種不同的能力,看似相互獨立,但不表示兩者間沒有合作,只是涉入程度不同。

例如,在學習微積分的同時,不全然僅靠流體智力就可以完成,其中晶體智力,包含過去所學的定理公式,這時就扮演重要角色。

有沒有方法可以讓人變老卻不變笨?

正如上述所說,流體智力會在青春期後開始走下坡,相對而言,晶體智力衰退的比較慢,主要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來維持特定知識。

其中,心理學家 Susanne M. Jaeggi 和同事(2008)7要求參與者執行高強度的工作記憶(短期記憶)的作業,分別為期 8、12、17 或 19 天四個實驗組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結束後發現,參與者的流體智力有明顯的進步,尤其是參與天數較多的組別,因此研究團隊推論流體智力可以通過訓練來改善。

然而,Redick(2013)8重複相同實驗,卻未發現相同結果。在短時間內進行密集且困難的大腦認知訓練,並不意味同樣技術我們適用於生活中,所以 Jaeggi 的研究結果仍被視為有爭議的。

不想變笨?那就常常動用你的小腦袋吧!(圖/Giphy)

在短期內,進行大量的認知訓練,是否可以增進我們的流體智力,目前學界並沒有相同的看法或結論,但如果希望自己可以保持在思考的靈活度,或是維持一定水準的智力程度,「活到老,學到老」的不斷學習則是不二法門,不僅能幫助自己時刻獲取新知外,亦能增進大腦突觸的連結性。

參考資料

  1. Cattell, R. B. (1963). Theory of 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A critical experi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4, 1–22. doi:org/10.1037/h0046743
  2. Dehn, Milton J. Long-Term Memory Proble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hn Wiley & Sons, 2010, p. 69
  3. Kyllonen, Patrick C.; Christal, Raymond E. (1990). “Reasoning ability is (little more than) working-memory capacity?!”. Intelligence. 14 (4): 389–433. doi:10.1016/S0160–2896(05)80012–1.
  4. Cacioppo, John T.; Freberg, Laura. Discovering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Mind. Cengage Learning, 2012, p. 448
  5. Fuster, Joaqu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Elsevier, 2008, p. 44
  6. 瑞文氏測驗的設計,正是為了避免多數智力測驗的弊病-以文字描述為試題,對於較不強調語言導向的特定文化學童,在閱讀試題本身就會造成困難,更不用說可以在測驗中答對。
  7. Jaeggi, Susanne M., et al. “Improving Fluid Intelligence with Training on Working Mem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05, no. 19, 2008, pp.6829–6833,
  8. Redick, Thomas S., et al. “No Evidence of Intelligence Improvement After Working Memory Training: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vol. 142, no. 2, 2013, pp. 359–379.
文章難易度
何晨瑋 Vicky Ho_96
12 篇文章 ・ 209 位粉絲
多以心理科普方式,討論時事等議題。部落格https://vickyho.com/。歡迎合作與邀約 ✉️info@vickyho.com

2

2
1

文字

分享

2
2
1
鑑識故事系列:青春期抽大麻會怎樣?
胡中行_96
・2022/12/01 ・240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言:美國密蘇里州於 2022 年 11 月 8 日,投票通過修正案,使該州成為第 21 個合法化娛樂性大麻的州。此案在 12 月生效後,成人便能以非醫療目的購買並使用大麻。[1]然而,此前該州的醫師已經注意到,全國各地逐漸開放的管制,令當地非法呼麻而送醫的青少年人數攀升。[2]以下是他們在 2020 年《急診臨床實踐與病例》(Clinical Practice and Cases in Emergency Medicine)期刊上,分享的案例。

大麻葉。圖/Elsa Olofsson on Unsplash

大麻成份 THC 與 CBD 的差別

人不輕狂枉少年,勇於冒險是天性。多數的大麻慣用者,從青春期首度嘗試,逐漸培養成習。偏偏此時為腦部發育的關鍵,脆弱又容易受外因塑造。[3]這裡兩名分別個案的主角:16 歲的男性和 17 歲的女性,都抽了加熱過的丁烷哈希什油(butane hash oil,簡稱BHO),其含有濃縮的娛樂性大麻有效成份──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縮寫 THC)。[2]同樣是大麻萃取物,醫療用的大麻二酚(cannabidiol,即CBD能嘉惠腦缺血、阿茲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患者[4]THC 卻具備心毒性與神經毒性,[2]並對腦部有諸多與 CBD 完全相反的影響。[5]

大麻和血清素症候群

果不其然,這兩個案例均是呼完麻,不久便出事了。二人抵達醫院時的情形略有差異,不過尿液檢測都驗出 THC,且呈現某些與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雷同的症狀,例如:躁動、顫抖、瞳孔放大、心跳過速、血壓偏高、肌肉僵硬、疑似癲癇、精神狀態異常、意識不完全清醒,以及雙腳陣攣等。[2]最後一項是指個案少女的深層肌腱在受到刺激時,[2]出現規律性震盪(如下方影片),意味著中樞神經系統異常。[6]血清素症候群的發生,通常是因為多種藥物同時作用,使神經細胞製造出來的血清素,在腦部的濃度大增。[7]

根據少女的病歷,她平時每天服用抗憂鬱的舍曲林(sertraline),[2]一種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簡稱 SSRI)。[7]難怪當高濃度的 THC 活化了血清素受器,也抑制血清素的再吸收,她的病情明顯比少男嚴重。[2]

陣攣示意影片,此非當事人。影/NEJM Group on YouTube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陸續合法化或除罪化醫療或娛樂用大麻;人們對它的態度,亦是愈來愈開放。[4]這些法令的年齡限制,能保護未成年族群嗎?血清素症候群嚴峻起來足以致命[7]所幸案例中的兩人並未展現全部病徵,而且病情還算可控。少男於急診室待了 6 小時便返家;少女則在兒童加護病房過夜後出院。後者要離開時,才坦言自己入院前 30 分鐘呼過麻。雖然她就是不說,醫療人員看驗尿的結果也早知道了,但能誠實面對問題總是好事。比較遺憾的是,隔天晚上她又重蹈覆轍,再次就醫。[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大麻取代鴉片類毒品?

儘管 THC 對健康有諸多壞處,有些人仍視它為會成癮的物質中,相較無害的選擇。2021 年《毒品、成癮暨健康新興潮流》(Emerging Trends in Drugs, Addictions, and Health)的研究,訪問14 至 22 歲的 18 名男性與 8 名女性,是否覺得 THC 有助他們戒斷鴉片類毒品。[8]一般常見的鴉片類化合物,包括:羥考酮(oxycodone)、氫可酮(hydrocodone)、吩坦尼(fentanyl)、曲馬多(tramadol)和海洛因(heroin)等。[9]該論文未提及受訪者個別依賴的種類,反正結果相當一致:他們都想靠抽大麻所達到的精神狀態,緩解原本的癮頭;哪曉得到頭來徒增渴望,一點幫助也沒有。[8]

大麻對年輕人的影響

本文前言提到密蘇里州的醫師,目睹當地因呼麻送醫的未成年病患人數,隨著其他各州法令的開放而增長。他們因此在期刊裡強調,急診醫療人員遇到狀似血清素症候群患者時,務必把 THC 中毒的可能列入考量。[2]2020 年《BMC 公共衛生》(BMC Public Health)的分析,也指出美國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大麻使用人口比例,自 1950 年代起,明顯隨著政府政策變化(見下圖)。[10]只是反駁此種論調的學者也不少,比方說《BMJ Open》、《PLOS ONE》和《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儘管有的語帶保留,覺得娛樂性大麻開放後的趨勢有待長期觀察,他們基本上都不認為青少年會受到政策影響。[11-13]

另一方面,吸食大麻不僅會產生各種暫時性的症狀,2020 年的《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文獻回顧更指出,對腦部發育尚未完全的個體,會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並造成永久性的神經認知傷害。[3]所以無論法律和社會風氣是否推波助瀾,都要小心防範未成年者接觸大麻。

紅、藍兩條虛線,分別代表美國醫療(MML)和娛樂(RML)用大麻合法化後,年輕使用者的人口比例趨勢。圖/參考資料 10,Figure 3(CC BY 4.0)

參考資料

  1. Cunningham M. (09 NOV 2022) ‘FAQ: What happens now that Missouri legalized recreational marijuana?’. U.S. National Public Radio.
  2. Baltz JW, Le LT. (2020) ‘Serotonin Syndrome versus Cannabis Toxicit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Practice Cases in Emergency Medicine, 4 (2): 171 – 173.
  3. Blest-Hopley G, Colizzi M, Giampietro V, Bhattacharyya S. (2020) ‘Is the Adolescent Brain at Greater Vulnerability to the Effects of Cannabis?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1: 859.
  4. Testai FD, Gorelick PB, Aparicio HJ, et al. (2022) ‘Use of Marijuana: Effect on Brain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53 (4): e176-e187.
  5. Batalla A, Bos J, Postma A, et al. (2021) ‘The Impact of Cannabidiol on Human Brain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1: 618184.
  6. Zimmerman B, Hubbard JB. ‘Clonus’. (08 AUG 2022)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7. Heller JL, Zieve D, et al. (28 MAR 2020) ‘Serotonin syndrome’. Medline Plus.
  8. Jaffe SL. (2021) ‘Case Reports on the Failure of Smoking Marijuana to Prevent Relapse to Use of Opiates in Adolescents/Young Adults With Opiate Use Disorder’. Emerging Trends in Drugs, Addictions, and Health, 1, 100011.
  9. Safe Opioid Use’. (28 AUG 2018) Medline Plus.
  10. Yu B, Chen X, Chen X, et al. (2020) ‘Marijuana legalization and historical trends in marijuana use among US residents aged 12–25: results from the 1979–2016 National Survey on drug use and health’. BMC Public Health, 20, 156.
  11. Melchior M, Nakamura A, Bolze C, et al. (2019) ‘Does liberalisation of cannabis policy influence levels of use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Open, 9: e025880.
  12. Anderson DM, Rees DI, Sabia JJ, et al. (2021) ‘Association of Marijuana Legalization With Marijuana Use Among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1993-2019’. JAMA Network Open, 4 (9): e2124638.
  13. Montgomery BW, Roberts MH, Margerison CE, et al. (2022)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legalizing recreational cannabis on newly incident cannabis use’. PLOS ONE, 17 (7): e0271720.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2
3

文字

分享

0
2
3
覺得自己忘東忘西,怕是大腦老化?其實只是記憶超載,導致資訊編寫失敗——《顛峰心智》
大塊文化_96
・2022/10/31 ・281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婆婆最近打電話給我,說她有點害怕自己的記憶出了毛病。隨著年紀增長,她愈來愈常因為難以專注而感到沮喪。她認為這可能代表她哪裡出了問題,所以很緊張。我問她最近發生了什麼事。

她開始描述前一天去購物的經過。她開車去超市途中才發現自己忘了拿購物清單,於是在腦中回想要買的東西。到了超市她停好車,下車,記住車位,然後進超市購物,買完後再把購物車推到車子邊。但是她把東西搬進行李廂時,她發現車身有一道刮痕,不由得生起自己的氣。什麼時候刮到的?她竟然沒發現!

她想著那道刮痕,先去還手推車,然後坐上車,這才發現這輛車是手排車,而她的車是自排車。

她上錯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應該很多人都有遇過,在賣場裡忘記自己車子停哪的情況。 圖/envato.elements

後來,她在同一排車位過去兩格找到了自己的車(一模一樣的車款和顏色,只是沒有刮痕),困窘地把東西移上車。她說完之後,我們都笑了——她竟然從頭到尾弄錯了車子!

我跟她說,我不認為她的記憶出了問題,或者這跟大腦老化有關。

大腦確實跟其他器官一樣會老化,部分大腦會變薄,密度變低,包括海馬迴和形成清楚記憶所需的其他內側顳葉結構。老化確實會讓記憶出問題。但是在這個事件裡,她的白板只是超載罷了。停車時,她一面在複習忘了帶的購物清單,以為自己記住了車子的位置,其實她的白板塞了太多東西,已經沒有多餘的空間。

很多我們以為跟記憶和老化有關的問題,其實是別的原因造成的。問題不在於你「記憶變差」,而是「你不夠專注,導致記憶編寫失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件事:記住車子停哪裡不是你想長期記住的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忘東忘西不一定是因為大腦老化,也可能是大腦判定那則訊息不需要被記住。 圖/envato.elements

事實上,這正好是你希望自己能夠忘記的一個例子。想像你可以記住每次停車的位置,於是每次從雜貨店出來,都得過濾一遍所有的停車位。記憶力跟專注力一樣,必須具有過濾功能,挑選哪些相關、哪些不相關,哪些該凸顯、哪些該捨棄。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要說明工作記憶塞得太滿,可能有礙資訊以有效的方式存入長期記憶。

再者,要是工作記憶超載,你需要用到長期記憶裡的內容時,就不一定能提取成功。美國近代史上最致命的一次「誤擊」,就是這個原因。

壓力過大也可能導致大腦提取失敗,想不起來

二○○二年,阿富汗戰爭戰火正熾,一名美國軍人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將重達兩千磅的炸彈導向預定目標:反叛軍的前哨基地。這個系統的運作方式是,先在營地將空襲目標的座標輸入 GPS 手持系統,之後炸彈就會落在確切的位置上。然而,發動空襲之前,他發現 GPS 快沒電了,於是他先換了電池才送出發射座標——結果飛彈落在他自己部隊的位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怎麼回事?

GPS 系統一旦更換電池,系統重新啟動的預設畫面會顯示自身位置的座標。負責操作該系統的士兵本來就知道這點,也受過多次訓練。換過電池後,你必須重新輸入發射座標。這項資訊儲存在他的長期記憶裡,他複習過很多次。但不知什麼原因,這個資訊沒有在他需要時「載入」他的白板。

他看著錯誤的座標並將它送出,當天很多人因此喪命。問題就出在,這名士兵的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之間連結失敗。我只能大致猜測,但原因可能簡單到令人心痛:工作記憶若是因為壓力導致的大腦神遊而超載,那麼資訊可能無法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浮現腦海。

在壓力下,可能導致大腦神遊而超載,資訊可能無法在你最需要的時候浮現。 圖/envato.elements

這個例子很極端,但任何人在編寫和提取記憶的過程中,都可能有類似的失敗經驗。編寫和提取記憶的過程包含許多步驟,每一個都需要用到專注力以及工作記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創造記憶

記住一件事有三個關鍵步驟。

第一是複誦(rehearsal),描繪你要記住的內容,例如新同事自我介紹時報上的名字、職業訓練時得知的重要資訊、美好經驗的種種細節。在學校裡,用字卡背單字就是一種複誦。回味開心時刻的點點滴滴(兒女婚禮上的敬酒、蛋糕的味道),也是複誦。即使是不自覺回想起痛苦或尷尬的時刻,(很不幸地)也會變成一種複誦。

描繪你要記住內容,就如同複誦,可以幫助記憶。 圖/GIPHY

第二是精緻化(elaboration)。類似於複誦,這需要將新經驗或新知識跟既有的記憶或知識連起來。若你原本就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能夠儲存的記憶會更深刻。

舉例來說,想像一隻章魚。現在我告訴你:章魚有三個心臟。如果你不是本來就知道,你讀到這裡會把這項新知跟腦中既有的章魚形象綁在一起。下次你在水族館或電視節目上看到章魚,你或許會突然想起這件事,對旁人說:「你知道章魚有三個心臟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是固化(consolidation)。執行了以上兩種功能,記憶就會固化,直到最後被儲存起來。大腦重播資訊時,就是在鋪設新的神經路徑並複習路徑,鞏固新的連結。

基本上,資訊是這樣從工作記憶變成了長期記憶:大腦的結構產生改變,鞏固特定的神經表現(neural representation),而這需要非強制的自發性想法才能辦到。所以我們認為讓大腦休息和睡眠都很重要,因為那都是記憶固化的機會。

適當休息與睡眠,也可以幫助固化記憶。 圖/GIPHY

這也是我們的大腦會神遊的部分原因。大腦之所以四處遊蕩,跟大腦重播經驗時引起的神經活動有關。重播愈多次,雜訊就會消失,留下清晰的訊號,形成大腦的記憶痕跡。

假如你的專注力時常被占據,大腦完全沒有空閒讓自發性想法浮現,你可能正在破壞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之間的連結。重要的固化過程也無法正常運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顛峰心智:每天練習 12 分鐘,毫不費力,攀上專注力高峰》,2022 年 10 月,大塊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大塊文化_96
11 篇文章 ・ 13 位粉絲
由郝明義先生創辦於1996年,旗下擁有大辣出版、網路與書、image3 等品牌。出版領域除了涵括文學(fiction)與非文學(non-fiction)多重領域,尤其在圖像語言的領域長期耕耘不同類別出版品,不但出版幾米、蔡志忠、鄭問、李瑾倫、小莊、張妙如、徐玫怡等作品豐富的作品,得到讀者熱切的回應,更把這些作家的出版品推廣到國際市場,以及銷售影視版權、周邊產品的能力與經驗。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令人羨慕的絕對音感怎麼來?──音樂關鍵字|EP7:阿皮的黑白鍵
音樂關鍵字Unlocking Music_96
・2022/07/22 ・50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日常中無處不在的音樂,除了療癒身心,更可以透過聲音的特性,找出藏在背後的科學小知識!

由客家電視製作的《音樂關鍵字》系列動畫因此誕生,是臺灣首部原創音樂科普動畫劇集。以校園生活為背景,透過生動幽默、溫馨感人的故事劇情,運用 3D 動畫串起聲音與音樂的物理學、心理學、生理學,並量身訂做原創客語歌曲。

讓音樂成為你生活中,最浪漫的科學!

音樂關鍵字:絕對音感、相對音感、工作記憶

如果在沒有任何提示的狀況下,聽到一個隨機的音符,你能在 0.2 秒內正確指出單音音名嗎?如果可以的話,你就是具有絕對音感的人。

不過,多數人擁有的是相對音感。擁有相對音感的人,即使不能馬上辨別單音,卻可以在聽到一個基準音後,根據基準音回推與其他單音的音高關係。

這是因為,不同於具有絕對音感的人在聽音樂時,顳葉會運作且將音符一一貼上音名標籤;擁有相對音感的人在接收音樂時,大腦是以「工作記憶」的神經迴路在運作,相較來說,更能掌握樂曲的整體型態喲。

音樂關鍵字Unlocking Music_96
8 篇文章 ・ 5 位粉絲
生活裡無處不在的聲音,其實是最浪漫的科學—換個方式「尞/聊」音樂。 提到音樂,多數人總以為那是右腦的事,是抽象的知覺、感性的領悟,但其實音樂也有它很左腦、很理性、很科學的一面,生活裡無處不在的聲音,其實是最浪漫的科學。 https://www.instagram.com/unlockingmusic2022/ https://hakkatvmar100.wixsite.com/unlocking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