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照片/中央畜產會企劃組 王淑瑛、陳雨馨
- 本文轉載自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畜產報導月刊 2019 年 4 月第 224 期,原文標題為《隱藏的大明星 新光兆豐農場的源興牛》。由於採訪時間為2019年2月底,因此有部分數據可能與現況不完全相符。
在新光兆豐農場的一隅,約莫 4 公頃多的面積,飼養著一群乳牛和名氣響叮噹的「源興牛」。
105 年李登輝基金會買下放牧於擎天崗的 19 頭源興牛後,就將牛遷置新光兆豐農場,進行純種繁殖,並與農場原本的乳牛群進行雜交育種試驗。2019年 2 月底拜訪牛場時,已見數頭雜交一代小牛誕生,「原原種但馬牛」源興牛也相當適應了花蓮的氣候環境。李登輝基金會王燕軍秘書長對編號「101」的源興牛似乎特別有感情,稱牠為「第一代牛王」。養牛場並未開放觀光,就讓我們跟著王秘書長的腳步,認識隱身農場的牛明星,並期待臺灣新品種肉牛的誕生。
用擠乳收益 支援源興牛飼養與育種
養牛場主要分為兩個場域,一是乳牛區,一是肉牛區,乳牛原本屬於新光兆豐農場,有 300 多頭,李登輝基金會買下後,隨即更新牛群,包括淘汰低產乳牛、自澳洲進口 50 頭懷孕女牛等,以提高乳牛泌乳性能,也同步改善擠乳設備,確保生乳品質,所產生乳則仍舊交乳給統一公司。
不是要培育肉牛新品種嗎?為何購買乳牛和雜交?王燕軍秘書長表示,買乳牛這件事曾讓農委會官員一陣緊張,擔心這 2、3 百頭乳牛會被當成肉牛屠宰,影響國產鮮乳產銷平衡。王燕軍秘書長則是向農委會保證,不僅會持續經營乳業,而且要提升奶量,屆時奶量增加了,反而希望農委會確保有乳廠收購。
李登輝基金會養乳牛其實有兩大用意,一是要用擠乳收益來支援飼養肉牛,二是要「借腹生子」,以源興牛(人工取精)與乳牛(母)雜交,逐步培育適合臺灣的新品種肉牛,並形成肉牛產業鏈。王燕軍秘書長表示,乳牛體型大,但骨骼大、肉少、脂肪多;肉牛雖體型小,但骨骼也小,所以取肉率反而高。源興牛與乳牛雜交,就是希望培育出具兩者優勢:體型大、骨骼小、取肉率高、耐濕熱氣候,且具黑毛種和牛外觀性狀的新品種肉牛。
王秘書長對場內雜交一代小牛的性狀表現是滿意的,小牛外觀全部為黑毛,出生體重最輕者也有 36.4 公斤,難產死亡的一頭則重 40 公斤。這些具 50% 源興牛血統的雜交一代小牛採公、母分開飼養,公牛將選留遺傳性狀優良者作為種牛,其餘作為肉牛飼養,種公牛與母牛未來將會再回交源興牛,並測試不同遺傳比例雜交後代的肉質、飼料效率,找出最有利臺灣的肉牛新品種及飼養模式。
王燕軍秘書長表示,源興牛人工取精、精液品質與授精技術確立後,雜交牛因會不斷誕生,當時預計至2019年底,牛隻總頭數就會超過牧場登記的頭數 350 頭,因此基金會當前要務是在附近另覓場地,移置源興牛,作為種原保存、研究和培育中心,並著手選種的工作;原原種但馬牛除在該中心活體保存外,未來還將進行冷凍胚胎等試驗,以提高族群量,無繁殖力的老牛則擬送回擎天崗,以安養天年。新光兆豐牛場現址先期會作為雜交牛的肥育基地,之後會回歸單純的乳牛場。
王秘書長強調:「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只能做到種牛的培育,至於繁殖、肥育和牛肉的生產,必須由其他人共同塑造一個完整的肉牛產業鏈。」基金會的目的,只是希望找出對養牛戶、對整個臺灣肉牛產業結構有幫助的牛種與飼養模式。
種原認定 畜產試驗研究機構動起來
源興牛被國內乳業專家形容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主因這群牛源自 1933 年日本引進臺灣的役用牛,因族群封閉,未與其他牛種雜交,經長時間近親交配、繁殖,產生「基因純化」的結果,日本專家鑑定為原原種但馬牛(和牛),臺灣大學也確認沒有白血病的基因。反觀日本,百年來均以各個和牛品種與乳牛雜交,選育經濟價值高的和牛品種,結果過度雜交,反而造成原始但馬牛基因「飄移」、不見了。正因如此,當王燕軍秘書長因緣際會找到這 19 頭牛,並知道鑑定結果時,如獲至寶,積極拜訪育種和飼養管理專家,期待發展出臺灣的新品種肉牛,而因源興牛早已在臺生根,比日本的但馬牛更適應臺灣濕熱的氣候。
根據畜牧法第 12 條第 1 項規定:「發現、育成或自國外引進新品種或新品系之種畜禽或種原者,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登記,經審定核准登記後,始得推廣、銷售。」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已安排召開「源興牛種原品種外表特徵標準之訂定」籌備會,未來如通過認定為種原,畜試所將協助進行保種,再通過農委會的命名登記審查,才能商業利用,推廣民間飼養。
適合臺灣的肉牛品種 何妨比一比
雖然對源興牛與其雜交後代的肉質有信心,王燕軍秘書長對於養牛戶直接採購國外肉牛品種(如安格斯牛)作為肉種牛繁殖,倒也樂觀其成,但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會把最優秀種原留在國內不放,日本對於和牛也是一樣,所以這些進口牛種的繁殖後代是否還是那麼優秀?源興牛雜交育種出來的臺灣新牛種能否突圍,成為肉牛產業飼養的主流?大家不妨比比看。
認識源興牛
源興牛是李登輝前總統買下放養於擎天崗的牛隻,原本目的是研究適合臺灣肉牛的飼料、品種,後經日本學者研究證實為日本原原種但馬牛後,李前總統便希望藉此培育「臺灣和牛」,提供好的肉牛品種供農民飼養,建構新的肉牛產業鏈。這批牛隻成功繁殖下一代後,就依李前總統於臺北三芝的故居──「源興居」,將之命名為源興牛。
因緣際會找到這批牛隻的是李登輝基金會王燕軍秘書長。王秘書長指出,文獻證實,1933 年日本引進臺灣 100 多頭但馬牛,主要作為耕牛;光復後,國民政府要標售這批牛,曾派駐臺北州第二牧場(擎天崗)、第三牧場(萬里馬槽)工作的黃姓(擎天崗牛)飼主的父親就出面買下,共 14 頭,與何姓同輩一同將牛趕至擎天崗飼養。
王秘書長輾轉得知擎天崗有日本來的牛後,就親自上擎天崗去看,他說「愈看愈不對」,這牛怎麼這麼小?於是拍照給日本學者看,對方也無法確定是日本和牛,但建議王秘書長,若決定要研究臺灣肉牛,未來就什麼牛都要買!於是王秘書長再上山,希望黃姓飼主售予 6 頭牛讓他研究。黃姓飼主考慮一天後,提議 19 頭全部賣給他,且依早期牛販的習慣,交錢的隔天,就要把牛載走。
據王秘書長轉述,黃姓飼主已經 80 幾歲高齡,當時又接連有颱風襲臺,無論上山趕牛、從山下扛豆漿店的豆餅餵牛,飼養、防疫種種工作都非常吃力,加上牛隻採自然放牧,小牛因淹水、天寒或被野犬攻擊的折損率高,飼養多年迄今,族群量就只有 19 頭而已,所以希望一次出清,且保證臺灣其他地方沒有該品種牛隻。
對於養牛門外漢而言,趕牛可絕不輕鬆。王秘書長費了好大的勁,一頭牛也趕不上車,因為「牛老大」一個轉身,就把王秘書長的手給甩開了;後來是由臺南麻豆來協助載牛的年輕司機,用電蚊拍輕輕拍打牛屁股,順利搞定,19 頭牛乖乖上車前往新家──位於花蓮縣的新光兆豐農場。
為何選在花蓮落腳?王秘書長曾隨同李前總統到日本石垣島參觀時發現,石垣島每月約可產出 900 頭小和牛賣至日本各地再進行肥育,顯示石垣島的氣候條件是適合和牛前期飼養的;而石垣島與花蓮緯度、距離均近,所以李登輝基金會選擇了花蓮,作為「臺灣和牛」的培育基地。
這 19 頭擎天崗牛後經日本學者確認為原原種但馬牛,據王秘書長表示,日本農業部門其實也是確認的,惟無法出具證明。換言之,日本 1933 年帶來臺灣的但馬牛,雖經歷 80 多年歲月的洗禮,其基因仍完好封存於臺灣,且更耐熱、耐濕。如果長時間與不同牛種雜交,或過度改良,隱藏性遺傳疾病可能會跑出來,和牛的優異肉質也可能不如以往。
- 依維基百科的摘述,全球知名的神戶牛肉就是出產自日本兵庫縣的但馬牛肉(必須是兵庫縣內但馬牛血統進行持續交配的後代)。但馬牛是和牛的一種,其肉為日本料理中的珍饈,具有美味、肥嫩以及外表所呈現出的大理石紋理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