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自己的和牛自己養!「源興牛」是怎麼培育的呢?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8/04 ・323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 文、照片/中央畜產會企劃組 王淑瑛、陳雨馨
  • 本文轉載自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畜產報導月刊 2019 年 4 月第 224 期,原文標題為《隱藏的大明星 新光兆豐農場的源興牛》。由於採訪時間為2019年2月底,因此有部分數據可能與現況不完全相符。

在新光兆豐農場的一隅,約莫 4 公頃多的面積,飼養著一群乳牛和名氣響叮噹的「源興牛」。

105 年李登輝基金會買下放牧於擎天崗的 19 頭源興牛後,就將牛遷置新光兆豐農場,進行純種繁殖,並與農場原本的乳牛群進行雜交育種試驗。2019年 2 月底拜訪牛場時,已見數頭雜交一代小牛誕生,「原原種但馬牛」源興牛也相當適應了花蓮的氣候環境。李登輝基金會王燕軍秘書長對編號「101」的源興牛似乎特別有感情,稱牠為「第一代牛王」。養牛場並未開放觀光,就讓我們跟著王秘書長的腳步,認識隱身農場的牛明星,並期待臺灣新品種肉牛的誕生。

用擠乳收益  支援源興牛飼養與育種

養牛場主要分為兩個場域,一是乳牛區,一是肉牛區,乳牛原本屬於新光兆豐農場,有 300 多頭,李登輝基金會買下後,隨即更新牛群,包括淘汰低產乳牛、自澳洲進口 50 頭懷孕女牛等,以提高乳牛泌乳性能,也同步改善擠乳設備,確保生乳品質,所產生乳則仍舊交乳給統一公司。

不是要培育肉牛新品種嗎?為何購買乳牛和雜交?王燕軍秘書長表示,買乳牛這件事曾讓農委會官員一陣緊張,擔心這 2、3 百頭乳牛會被當成肉牛屠宰,影響國產鮮乳產銷平衡。王燕軍秘書長則是向農委會保證,不僅會持續經營乳業,而且要提升奶量,屆時奶量增加了,反而希望農委會確保有乳廠收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登輝基金會養乳牛其實有兩大用意,一是要用擠乳收益來支援飼養肉牛,二是要「借腹生子」,以源興牛(人工取精)與乳牛(母)雜交,逐步培育適合臺灣的新品種肉牛,並形成肉牛產業鏈。王燕軍秘書長表示,乳牛體型大,但骨骼大、肉少、脂肪多;肉牛雖體型小,但骨骼也小,所以取肉率反而高。源興牛與乳牛雜交,就是希望培育出具兩者優勢:體型大、骨骼小、取肉率高、耐濕熱氣候,且具黑毛種和牛外觀性狀的新品種肉牛。

王秘書長對場內雜交一代小牛的性狀表現是滿意的,小牛外觀全部為黑毛,出生體重最輕者也有 36.4 公斤,難產死亡的一頭則重 40 公斤。這些具 50% 源興牛血統的雜交一代小牛採公、母分開飼養,公牛將選留遺傳性狀優良者作為種牛,其餘作為肉牛飼養,種公牛與母牛未來將會再回交源興牛,並測試不同遺傳比例雜交後代的肉質、飼料效率,找出最有利臺灣的肉牛新品種及飼養模式。

雜交育種小牛,新品種肉牛未來的希望。

王燕軍秘書長表示,源興牛人工取精、精液品質與授精技術確立後,雜交牛因會不斷誕生,當時預計至2019年底,牛隻總頭數就會超過牧場登記的頭數 350 頭,因此基金會當前要務是在附近另覓場地,移置源興牛,作為種原保存、研究和培育中心,並著手選種的工作;原原種但馬牛除在該中心活體保存外,未來還將進行冷凍胚胎等試驗,以提高族群量,無繁殖力的老牛則擬送回擎天崗,以安養天年。新光兆豐牛場現址先期會作為雜交牛的肥育基地,之後會回歸單純的乳牛場。

王秘書長強調:「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只能做到種牛的培育,至於繁殖、肥育和牛肉的生產,必須由其他人共同塑造一個完整的肉牛產業鏈。」基金會的目的,只是希望找出對養牛戶、對整個臺灣肉牛產業結構有幫助的牛種與飼養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燕軍秘書長:源興牛很乖。

種原認定 畜產試驗研究機構動起來

源興牛被國內乳業專家形容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主因這群牛源自 1933 年日本引進臺灣的役用牛,因族群封閉,未與其他牛種雜交,經長時間近親交配、繁殖,產生「基因純化」的結果,日本專家鑑定為原原種但馬牛(和牛),臺灣大學也確認沒有白血病的基因。反觀日本,百年來均以各個和牛品種與乳牛雜交,選育經濟價值高的和牛品種,結果過度雜交,反而造成原始但馬牛基因「飄移」、不見了。正因如此,當王燕軍秘書長因緣際會找到這 19 頭牛,並知道鑑定結果時,如獲至寶,積極拜訪育種和飼養管理專家,期待發展出臺灣的新品種肉牛,而因源興牛早已在臺生根,比日本的但馬牛更適應臺灣濕熱的氣候。

根據畜牧法第 12 條第 1 項規定:「發現、育成或自國外引進新品種或新品系之種畜禽或種原者,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登記,經審定核准登記後,始得推廣、銷售。」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已安排召開「源興牛種原品種外表特徵標準之訂定」籌備會,未來如通過認定為種原,畜試所將協助進行保種,再通過農委會的命名登記審查,才能商業利用,推廣民間飼養。

每頭源興牛有編號、有紀錄。

適合臺灣的肉牛品種 何妨比一比

雖然對源興牛與其雜交後代的肉質有信心,王燕軍秘書長對於養牛戶直接採購國外肉牛品種(如安格斯牛)作為肉種牛繁殖,倒也樂觀其成,但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會把最優秀種原留在國內不放,日本對於和牛也是一樣,所以這些進口牛種的繁殖後代是否還是那麼優秀?源興牛雜交育種出來的臺灣新牛種能否突圍,成為肉牛產業飼養的主流?大家不妨比比看。

認識源興牛

源興牛是李登輝前總統買下放養於擎天崗的牛隻,原本目的是研究適合臺灣肉牛的飼料、品種,後經日本學者研究證實為日本原原種但馬牛後,李前總統便希望藉此培育「臺灣和牛」,提供好的肉牛品種供農民飼養,建構新的肉牛產業鏈。這批牛隻成功繁殖下一代後,就依李前總統於臺北三芝的故居──「源興居」,將之命名為源興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緣際會找到這批牛隻的是李登輝基金會王燕軍秘書長。王秘書長指出,文獻證實,1933 年日本引進臺灣 100 多頭但馬牛,主要作為耕牛;光復後,國民政府要標售這批牛,曾派駐臺北州第二牧場(擎天崗)、第三牧場(萬里馬槽)工作的黃姓(擎天崗牛)飼主的父親就出面買下,共 14 頭,與何姓同輩一同將牛趕至擎天崗飼養。

王秘書長輾轉得知擎天崗有日本來的牛後,就親自上擎天崗去看,他說「愈看愈不對」,這牛怎麼這麼小?於是拍照給日本學者看,對方也無法確定是日本和牛,但建議王秘書長,若決定要研究臺灣肉牛,未來就什麼牛都要買!於是王秘書長再上山,希望黃姓飼主售予 6 頭牛讓他研究。黃姓飼主考慮一天後,提議 19 頭全部賣給他,且依早期牛販的習慣,交錢的隔天,就要把牛載走。

據王秘書長轉述,黃姓飼主已經 80 幾歲高齡,當時又接連有颱風襲臺,無論上山趕牛、從山下扛豆漿店的豆餅餵牛,飼養、防疫種種工作都非常吃力,加上牛隻採自然放牧,小牛因淹水、天寒或被野犬攻擊的折損率高,飼養多年迄今,族群量就只有 19 頭而已,所以希望一次出清,且保證臺灣其他地方沒有該品種牛隻。

對於養牛門外漢而言,趕牛可絕不輕鬆。王秘書長費了好大的勁,一頭牛也趕不上車,因為「牛老大」一個轉身,就把王秘書長的手給甩開了;後來是由臺南麻豆來協助載牛的年輕司機,用電蚊拍輕輕拍打牛屁股,順利搞定,19 頭牛乖乖上車前往新家──位於花蓮縣的新光兆豐農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選在花蓮落腳?王秘書長曾隨同李前總統到日本石垣島參觀時發現,石垣島每月約可產出 900 頭小和牛賣至日本各地再進行肥育,顯示石垣島的氣候條件是適合和牛前期飼養的;而石垣島與花蓮緯度、距離均近,所以李登輝基金會選擇了花蓮,作為「臺灣和牛」的培育基地。

這 19 頭擎天崗牛後經日本學者確認為原原種但馬牛,據王秘書長表示,日本農業部門其實也是確認的,惟無法出具證明。換言之,日本 1933 年帶來臺灣的但馬牛,雖經歷 80 多年歲月的洗禮,其基因仍完好封存於臺灣,且更耐熱、耐濕。如果長時間與不同牛種雜交,或過度改良,隱藏性遺傳疾病可能會跑出來,和牛的優異肉質也可能不如以往。

  • 依維基百科的摘述,全球知名的神戶牛肉就是出產自日本兵庫縣的但馬牛肉(必須是兵庫縣內但馬牛血統進行持續交配的後代)。但馬牛是和牛的一種,其肉為日本料理中的珍饈,具有美味、肥嫩以及外表所呈現出的大理石紋理等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誠實面對人類參與的「自然」——太田欽也專訪
顯微觀點_96
・2024/07/11 ・322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斑馬魚是最知名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基因、型態與發育深受了解,並用於探討深度同源等重要演化生物學問題。但也有科學家提出,演化生物學該持續隨環境演進,並嘗試以新的實驗物種——金魚——探討人類世(Anthropocene)環境下的生物演化。

育種歷史與基因巧合 奠定金魚的演化生物學價值

例如有千年馴化歷史、型態千變萬化的金魚,就相當適合探討人類因素與生物型態演化的關聯。

中研院細生所派駐臨海研究站的演化與發育生物學家太田欽也指出,斑馬魚與金魚兩者的胚胎都可以透過顯微鏡仔細觀察,相對於受精一年後才成熟的金魚,斑馬魚有成熟較快,基因組較為單純等優點,也具備許多現成基因研究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斑馬品系間仍以其生理機能與基因為主要差別,對型態差異的演化並未那麼明顯。因為,科學家為了操作基因與細胞特徵而培育斑馬魚,使不同品系的差異大多來自目標明確的基因工程。

金魚型態演化圖。Courtesy of Kinya Ota and Gembu Abe

而金魚的型態變異,則完全來自飼養者對型態的偏好和育種,蘊藏更多元的型態變化與發育差異。其悠長的馴養歷史以及更古老的基因重複(Gene Duplication)機遇,使其值得成為演化發育生物學的新模式生物。研究器材和方法上的調整,則是生物學家展現才智的機會。

太田欽也舉例,「一般的解剖顯微鏡工作距離適合觀察和操作斑馬魚,但是經過我們自己的創意,也改裝出可以對金魚進行顯微手術的器具和適合拍攝的大型解剖顯微鏡。設備上的差異並不難克服。」

金魚胚胎的發育生物學優勢

太田欽也說,現代生物學家以果蠅和微生物育種進行遺傳與演化實驗,擴大時間維度來看,千年來金魚愛好者挑選、強化金魚外觀特徵的過程,可以比擬長時間的人擇實驗。

金魚不僅適合用來觀察人擇壓力如何影響成年生物的型態。太田欽也更想進一步探索,從胚胎階段的差異進行選擇,是否可能改變生物的型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提到,人工育種對發育與型態的影響力也展現在其他物種上,例如家犬與鴿子也被培育出許多特殊表型。但是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胚胎觀察不易,需要相當高的技術與成本。

相對於動物子宮與鳥類蛋殼內的胚胎,在透明卵囊中發育的半透明金魚胚胎,就是非常容易觀察的研究對象。只要有恰當的複式顯微鏡、解剖顯微鏡和顯微手術能力,金魚的胚胎從受精到孵化都可以全程順利紀錄,而且每次繁殖可以蒐集到上百筆資料。

現代顯微攝影技術搭配容易觀察的金魚胚胎,讓太田欽也可以拍攝清晰影片,在網路上生動地分享發育生物學知識。攝影:楊雅棠

自製影片 盼演化生物學跨過學院圍牆

除了將金魚研究成果發表在 Nature 等科學期刊,太田欽也同時努力當起「Youtuber」。他希望能將演化發育生物學、金魚飼育經驗、臨海研究站的學術特色,甚至是宜蘭的風光,透過網路傳達給大眾。

武漢肺炎導致的漫長隔離,是他學習影音製作的契機。最初他在百無聊賴之下看了大量影片,後來逐漸萌發「我也要拍自己的題材!」的企圖心。開始搜尋拍攝、後製、配樂等網路教學,在隔離的單人房中逐漸進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說,拍攝影片最重要的動機是「分享」。他解釋,「科學的頻道不管累積再多追蹤者,例如數十萬人追蹤的 Nature, Science, 觀眾也以科學領域工作者為主。現代知識逐漸朝向『專家』與『外人』的兩極化狀態發展,我不喜歡這樣的社會。」

如同他推進學術研究的方法,他也透過自學、自己組裝基礎設備如空拍機、手機等,在節省開支的情況下拍出了中研院同僚為之驚艷的影片。

太田欽也為臨海研究站拍攝的簡介影片,基本款空拍機呈現了頭城的舒暢美景。

在早已開始的人類世 何謂自然?

太田欽也熱衷以空拍影片介紹宜蘭的郊野與人文,但他對主流輿論的「自然環境」內涵存疑,他認為「自然」早已被人類行為大幅改變。自從農業擴張、工業革命發生,人類對環境與生物的改變程度早已無法恢復「自然原貌」。

他以金魚的馴化過程為例,從宋朝開始的愛好者,透過育種極力凸顯特殊形態,從沒有背鰭的「蛋種」,到眼周水泡足以遮蔽視線的「水泡眼」。都不是基於適應「自然」而進行的育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強調,「如果是宋朝或明朝人有今天的生物學工具,以他們的追求珍奇的育種態度,一定會用 CRISPR 編輯金魚基因,製造出更奇特的變異型態。」

他說,這樣的行為會在現代科學圈與社會輿論上遭到反對,「認為動物被修改基因、型態變異很可憐」,但人類採用動物進行藥物實驗或經濟用途時,也並未優先考慮「自然原則」。

太田欽也反問,「若是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將金魚修改回類似野生鯽魚的型態,更適應野外環境,這樣算是自然或不自然呢?」

建立科技倫理 而非堅守「自然」想像

他指出,金魚的馴化與育種反映著東亞社會的自然觀念,不同於西方基督教倫理的「人統御、保護自然」意識形態。可以促進人們反思,人類也身在其中的「自然」的標準是什麼?而非執著於保護想像中的自然「原狀」。

太田欽也強調,「本質化『自然』、建構一個保守不變的形象,不會幫助人們了解生物學。」

他認為,宋朝人、明朝人的自然觀念與今日不同;甚至現代人常引用的「道法自然」倡議者老子,他所提倡的自然,與現代許多人想像、意圖恢復的也是不同的自然。

背鰭退化、尾鰭倍增的蛋種雙尾金魚,是古代貴族最青眼有加的奇特型態之一。作者:清 馬文麟 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太田欽也建言,科學地面對人類因素影響世界各地生態的現實、建立基因科技的社會倫理與規範,都是比恢復建構出的「自然」意象更重要的生物學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日本和歌山縣鄉間的太田欽也說,長期駐守宜蘭頭城的臨海研究站不僅是因為設施與職位,也是因為此處環境與故鄉有幾分神似。

「但我不會說這兩個地方都很『自然』,在人們對我說『這裡很自然!』的時候。」太田欽也無奈地笑說,「想到周遭可以釣起吳郭魚的溪流、被整治疏濬成田園的原洪氾濕地,反而會讓我很疑惑彼此對『自然』的共識。」

199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指出,現代已是由人類行為影響地質特性的人類世。此概念引起地質科學界激烈討論,從新石器時代、工業革命到核彈試爆頻繁的 1960 年代都有學者認為是人類世的開端。

最後由國際地層委員會的人類世工作小組投票決定,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與人類活動高速成長的20世紀中葉為人類世起點。

查看原始文章

參考資料

  1. Li IJ, Lee SH, Abe G, Ota KG. Embryonic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ornamental twin-tail goldfish. Dev Dyn. 2019 Apr;248(4):251-283.
  2. Abe G, Lee SH, Chang M, Liu SC, Tsai HY, Ota KG. The origin of the bifurcated axial skeletal system in the twin-tail goldfish. Nat Commun. 2014 Feb 25;5:3360.
  3. 太田欽也實驗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顯微觀點_96
18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從細微的事物出發,關注微觀世界的一切,對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充滿好奇,發掘蘊藏在微觀影像之下的故事。

2

8
3

文字

分享

2
8
3
基因上的魔法師——不改 DNA 就可以調整性狀的「表觀遺傳調控」,為作物改良帶來新曙光
Jean
・2022/11/13 ・308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黃湘芹、謝若微、李映漾、陳柏仰|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資料來源/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陳柏仰研究室。圖:Nien Illustration

可以在不改變 DNA 的狀況下,調整性狀?——表觀遺傳調控,幫助植物快速適應環境變化

DNA 是生物細胞內攜帶遺傳訊息的物質,當 DNA 發生變異時,會影響基因的表現進而改變性狀。但很多生物也可以在不改變 DNA 的情況下調節基因表現影響性狀,此方式稱為表觀遺傳調控,其中常見的機制包括 DNA 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小分子 RNA 等。

其中「DNA 甲基化」為在 DNA 特定位置上添加甲基的化學修飾,當基因前端的區域——啟動子被高度甲基化時,常會導致基因表現量較低。

而「組蛋白修飾」是針對被 DNA 纏繞的蛋白質——組蛋白,在其尾端上做的各種修飾,如乙醯化、甲基化、磷酸化等,這些修飾會影響 DNA 纏繞的緊密程度,進而加強或抑制基因表現[1]。另外,由長度約為 18 到 30 個核苷酸構成的「小分子 RNA」,也會抑制基因表現。

對生物而言,表觀遺傳調控提供生物在基因序列突變外,另一種有效適應環境變化的反應方法。而這樣的反應對植物特別重要,它能幫助植物在面對氣候、環境快速變化時,迅速調整基因表現讓植物得以生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將表觀遺傳運用在改良作物性狀上,由於不需外來基因插入或是基因編輯,便能達到基因表現的變化,因此大幅減少食物安全上的諸多考量,免除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疑慮的爭議性,在農業發展上相對有利。

目前在作物中已有不少研究,分析基因體上特定位置的表觀遺傳變異,與抵抗逆境性狀之間的關聯性;例如在稻米基因體上,已發現數個特定位置的 DNA 甲基化程度與抗旱[2]、抗缺鐵[3]甚至碳儲存有顯著的關聯性。

番茄有機會作為培育優良性狀的作物。圖/Pexels

在番茄裡也發現,由小分子 RNA 對特定位點的基因調控,可影響番茄外型及抗旱性狀。顯示透過影響表觀遺傳機制,的確有機會用來培育出具有優良性狀的作物。

如何運用在作物改良上?

當應用於作物改良時,偵測表觀遺傳變異與性狀之間的關係為首要任務,其中一種用來偵測表觀遺傳變異的策略仰賴的是近年才逐漸普遍化的「全基因體定序」。由於每個作物的基因體序列不同,需逐一檢視不同作物在各種逆境條件下產生的表觀遺傳變異,然而在技術與基因體資料分析上仍是挑戰。現階段而言,利用表觀遺傳進行作物改良,雖有潛力但未能普及[4]

利用全基因體定序偵測表觀遺傳變異(圖表一):先透過外在刺激誘導表觀基因座產生變異,接著藉由分析眾多植株間表觀基因座變異的差別,並計算其與目標性狀的關聯性,進而推定能產生目標性狀的表觀基因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表一)利用外在刺激誘導植株產生遺傳變異,透過生物資訊研究與目標性狀相關的表觀基因座。

在已知可誘導表觀基因座的策略中,以 DNA 甲基化為例 ,透過伽馬射線照射、DNA 甲基轉移酶抑制劑以及組織培養,皆可在稻米基因體產生隨機且有效的 DNA 甲基化變化[4]

種子如果曝露於伽馬放射線環境下,或是浸泡在含有 DNA 甲基轉移酶抑制劑的水溶液中,均會造成基因體去甲基化,而去甲基化的程度會隨著放射線強度或是 DNA 甲基轉移酶抑制劑的添加量而不同;如果同時使用上述兩種方法處理種子,則會對於去甲基化有加乘效果[5]

表觀遺傳因子變化,可改變玉米面對熱逆境的耐受性。圖/Pexels

除了水稻以外,玉米基因體上特定位點的表觀遺傳因子變化,可改變其對於熱逆境的耐受性。玉米在幼苗時期,如果受到短暫熱處理,便能促進與基因表現有關的組蛋白修飾,使得葉片的葉綠素含量與活性氧物質提高,以增強玉米在高溫環境下的耐受性[5]

面臨的挑戰——表觀遺傳變異重現與否

表觀遺傳變異與基因變異主要的不同在於其不穩定性,由於細胞有自我修復機制,因此表觀遺傳變異在細胞複製前、後未必能維持;此外,世代遺傳間的「表觀遺傳重組」(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會重置表觀遺傳的分佈,使得親代的變異未必能完整保留到子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如此,不少研究仍發現部分表觀遺傳變異可以被遺傳至下一代。以茄科中常用的嫁接作物番茄、茄子與辣椒為例,這類的種間嫁接會影響 DNA 甲基轉移酶表現量,進而大規模影響接穗中的 DNA 甲基化分佈,其中有部分 DNA 甲基化的變動被證實可維持至下一代[5]

綜合上述,應用表觀遺傳在作物改良上需特別確認變異在跨世代間的一致性;植株進行處理後所產生的表觀遺傳變異,是否能在性狀植株或甚至下一代重現,以確保有效的作物改良。

甜椒的跳躍基因與 DNA 甲基化

甜椒被視為可利用表觀遺傳進行改良的高經濟價值作物之一。圖/Pixabay

甜椒 (Capsicum species)的基因體解序後,發現當中的跳躍基因(可以在基因體上移動的 DNA 序列)不僅增加了甜椒的多樣性,也能決定轉錄活性高的真染色質及不具轉錄活性的異染色質在基因體上的分佈[6],從而廣泛影響基因調控。

已知 DNA 甲基化是控制跳躍基因的主要因子,已有研究指出,甜椒基因上 DNA 甲基化程度的增加,與發芽、果實成熟及抗鹽性狀都有顯著相關[7][8];顯示透過刺激產生的 DNA 甲基化重新分佈,極可能影響跳躍基因的活性,進而引導出優良性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甜椒的基因體資料已完備,其重要性狀與表觀遺傳變化密切相關,被視為可積極利用表觀遺傳進行改良的高經濟價值作物之一。

翻開作物育種的新篇章

綜合以上,分析及尋找與目標性狀相關的表觀基因座並不容易,需要結合農藝學、基因體學及生物資訊學的知識與技術,考量表觀遺傳變異的不穩定性因素,為實現可代代相傳的作物改良,需要了解不同植物的基因體中有哪些特定的表觀遺傳變異能夠穩定傳到下一代。因此,若要使用表觀遺傳改良作物,雖有理想但非一蹴可及。

目前主流的基因改造工程,在食品、環境、與生物安全上有著錯綜複雜的影響,僅透過調控基因表現以達到性狀改良的表觀遺傳,更能消除大眾對於作物改良的疑慮。現今對於表觀遺傳的研究資料已經越來越多,在植物面臨逆境時,表觀遺傳能有效且迅速地幫助植物適應環境。在未來環境更加極端的情況下,生產作物將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如何繼續維持高產量,成為農民及研究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表觀遺傳調控提供植物學家與農民新的作物改良方法,儘管當前的流程尚不完善,也有許多困難需一一克服,但看好其在未來為作物育種開啟新篇章。

參考資料

  1. Tirnaz, S. & Batley, J. (2019). Epigenetics: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in crop breeding. Molecular Plant, 18, 1309–1311. 
  2. Sapna, H., Ashwini, N., Ramesh, S. & Nataraja, K. N. (2020). Assessment of DNA methylation pattern under drought stress using methylation-sensitive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analysis in rice. Plant Genetic Resour Charact Util, 18, 222–230.
  3. Sun, S., Zhu, J., Guo, R., Whelan, J. & Shou, H. (2021). DNA methylation is involved in acclimation to iron deficiency in rice (Oryza sativa). Plant J, doi:10.1111/tpj.15318.
  4. Springer, N. M. & Schmitz, R. J. (2017). Exploiting induced and natural epigenetic variation for crop improvement. Nat Rev Genet, 18, 563–575.
  5. Varotto, S. et al. (2020). Epigenetics: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climate-smart crop breeding. J Exp Bot, 71, 5223–5236.
  6. Kim, S. et al. (2014). Genome sequence of the hot pepp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pungency in Capsicum species. Nat Genet, 46, 270–278.
  7. Xiao, K. et al. (2020). DNA methyl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epper fruit ripening and interacts with phytohormones. J Exp Bot, 71, 1928–1942.
  8. Portis, E., Acquadro, A., Comino, C. & Lanteri, S. (2004). Analysis of DNA methylation during germination of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seeds using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 Plant Sci, 166, 169–17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自己的和牛自己養!「源興牛」是怎麼培育的呢?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8/04 ・323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 文、照片/中央畜產會企劃組 王淑瑛、陳雨馨
  • 本文轉載自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畜產報導月刊 2019 年 4 月第 224 期,原文標題為《隱藏的大明星 新光兆豐農場的源興牛》。由於採訪時間為2019年2月底,因此有部分數據可能與現況不完全相符。

在新光兆豐農場的一隅,約莫 4 公頃多的面積,飼養著一群乳牛和名氣響叮噹的「源興牛」。

105 年李登輝基金會買下放牧於擎天崗的 19 頭源興牛後,就將牛遷置新光兆豐農場,進行純種繁殖,並與農場原本的乳牛群進行雜交育種試驗。2019年 2 月底拜訪牛場時,已見數頭雜交一代小牛誕生,「原原種但馬牛」源興牛也相當適應了花蓮的氣候環境。李登輝基金會王燕軍秘書長對編號「101」的源興牛似乎特別有感情,稱牠為「第一代牛王」。養牛場並未開放觀光,就讓我們跟著王秘書長的腳步,認識隱身農場的牛明星,並期待臺灣新品種肉牛的誕生。

用擠乳收益  支援源興牛飼養與育種

養牛場主要分為兩個場域,一是乳牛區,一是肉牛區,乳牛原本屬於新光兆豐農場,有 300 多頭,李登輝基金會買下後,隨即更新牛群,包括淘汰低產乳牛、自澳洲進口 50 頭懷孕女牛等,以提高乳牛泌乳性能,也同步改善擠乳設備,確保生乳品質,所產生乳則仍舊交乳給統一公司。

不是要培育肉牛新品種嗎?為何購買乳牛和雜交?王燕軍秘書長表示,買乳牛這件事曾讓農委會官員一陣緊張,擔心這 2、3 百頭乳牛會被當成肉牛屠宰,影響國產鮮乳產銷平衡。王燕軍秘書長則是向農委會保證,不僅會持續經營乳業,而且要提升奶量,屆時奶量增加了,反而希望農委會確保有乳廠收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登輝基金會養乳牛其實有兩大用意,一是要用擠乳收益來支援飼養肉牛,二是要「借腹生子」,以源興牛(人工取精)與乳牛(母)雜交,逐步培育適合臺灣的新品種肉牛,並形成肉牛產業鏈。王燕軍秘書長表示,乳牛體型大,但骨骼大、肉少、脂肪多;肉牛雖體型小,但骨骼也小,所以取肉率反而高。源興牛與乳牛雜交,就是希望培育出具兩者優勢:體型大、骨骼小、取肉率高、耐濕熱氣候,且具黑毛種和牛外觀性狀的新品種肉牛。

王秘書長對場內雜交一代小牛的性狀表現是滿意的,小牛外觀全部為黑毛,出生體重最輕者也有 36.4 公斤,難產死亡的一頭則重 40 公斤。這些具 50% 源興牛血統的雜交一代小牛採公、母分開飼養,公牛將選留遺傳性狀優良者作為種牛,其餘作為肉牛飼養,種公牛與母牛未來將會再回交源興牛,並測試不同遺傳比例雜交後代的肉質、飼料效率,找出最有利臺灣的肉牛新品種及飼養模式。

雜交育種小牛,新品種肉牛未來的希望。

王燕軍秘書長表示,源興牛人工取精、精液品質與授精技術確立後,雜交牛因會不斷誕生,當時預計至2019年底,牛隻總頭數就會超過牧場登記的頭數 350 頭,因此基金會當前要務是在附近另覓場地,移置源興牛,作為種原保存、研究和培育中心,並著手選種的工作;原原種但馬牛除在該中心活體保存外,未來還將進行冷凍胚胎等試驗,以提高族群量,無繁殖力的老牛則擬送回擎天崗,以安養天年。新光兆豐牛場現址先期會作為雜交牛的肥育基地,之後會回歸單純的乳牛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秘書長強調:「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只能做到種牛的培育,至於繁殖、肥育和牛肉的生產,必須由其他人共同塑造一個完整的肉牛產業鏈。」基金會的目的,只是希望找出對養牛戶、對整個臺灣肉牛產業結構有幫助的牛種與飼養模式。

王燕軍秘書長:源興牛很乖。

種原認定 畜產試驗研究機構動起來

源興牛被國內乳業專家形容為「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主因這群牛源自 1933 年日本引進臺灣的役用牛,因族群封閉,未與其他牛種雜交,經長時間近親交配、繁殖,產生「基因純化」的結果,日本專家鑑定為原原種但馬牛(和牛),臺灣大學也確認沒有白血病的基因。反觀日本,百年來均以各個和牛品種與乳牛雜交,選育經濟價值高的和牛品種,結果過度雜交,反而造成原始但馬牛基因「飄移」、不見了。正因如此,當王燕軍秘書長因緣際會找到這 19 頭牛,並知道鑑定結果時,如獲至寶,積極拜訪育種和飼養管理專家,期待發展出臺灣的新品種肉牛,而因源興牛早已在臺生根,比日本的但馬牛更適應臺灣濕熱的氣候。

根據畜牧法第 12 條第 1 項規定:「發現、育成或自國外引進新品種或新品系之種畜禽或種原者,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登記,經審定核准登記後,始得推廣、銷售。」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已安排召開「源興牛種原品種外表特徵標準之訂定」籌備會,未來如通過認定為種原,畜試所將協助進行保種,再通過農委會的命名登記審查,才能商業利用,推廣民間飼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頭源興牛有編號、有紀錄。

適合臺灣的肉牛品種 何妨比一比

雖然對源興牛與其雜交後代的肉質有信心,王燕軍秘書長對於養牛戶直接採購國外肉牛品種(如安格斯牛)作為肉種牛繁殖,倒也樂觀其成,但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會把最優秀種原留在國內不放,日本對於和牛也是一樣,所以這些進口牛種的繁殖後代是否還是那麼優秀?源興牛雜交育種出來的臺灣新牛種能否突圍,成為肉牛產業飼養的主流?大家不妨比比看。

認識源興牛

源興牛是李登輝前總統買下放養於擎天崗的牛隻,原本目的是研究適合臺灣肉牛的飼料、品種,後經日本學者研究證實為日本原原種但馬牛後,李前總統便希望藉此培育「臺灣和牛」,提供好的肉牛品種供農民飼養,建構新的肉牛產業鏈。這批牛隻成功繁殖下一代後,就依李前總統於臺北三芝的故居──「源興居」,將之命名為源興牛。

因緣際會找到這批牛隻的是李登輝基金會王燕軍秘書長。王秘書長指出,文獻證實,1933 年日本引進臺灣 100 多頭但馬牛,主要作為耕牛;光復後,國民政府要標售這批牛,曾派駐臺北州第二牧場(擎天崗)、第三牧場(萬里馬槽)工作的黃姓(擎天崗牛)飼主的父親就出面買下,共 14 頭,與何姓同輩一同將牛趕至擎天崗飼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秘書長輾轉得知擎天崗有日本來的牛後,就親自上擎天崗去看,他說「愈看愈不對」,這牛怎麼這麼小?於是拍照給日本學者看,對方也無法確定是日本和牛,但建議王秘書長,若決定要研究臺灣肉牛,未來就什麼牛都要買!於是王秘書長再上山,希望黃姓飼主售予 6 頭牛讓他研究。黃姓飼主考慮一天後,提議 19 頭全部賣給他,且依早期牛販的習慣,交錢的隔天,就要把牛載走。

據王秘書長轉述,黃姓飼主已經 80 幾歲高齡,當時又接連有颱風襲臺,無論上山趕牛、從山下扛豆漿店的豆餅餵牛,飼養、防疫種種工作都非常吃力,加上牛隻採自然放牧,小牛因淹水、天寒或被野犬攻擊的折損率高,飼養多年迄今,族群量就只有 19 頭而已,所以希望一次出清,且保證臺灣其他地方沒有該品種牛隻。

對於養牛門外漢而言,趕牛可絕不輕鬆。王秘書長費了好大的勁,一頭牛也趕不上車,因為「牛老大」一個轉身,就把王秘書長的手給甩開了;後來是由臺南麻豆來協助載牛的年輕司機,用電蚊拍輕輕拍打牛屁股,順利搞定,19 頭牛乖乖上車前往新家──位於花蓮縣的新光兆豐農場。

為何選在花蓮落腳?王秘書長曾隨同李前總統到日本石垣島參觀時發現,石垣島每月約可產出 900 頭小和牛賣至日本各地再進行肥育,顯示石垣島的氣候條件是適合和牛前期飼養的;而石垣島與花蓮緯度、距離均近,所以李登輝基金會選擇了花蓮,作為「臺灣和牛」的培育基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 19 頭擎天崗牛後經日本學者確認為原原種但馬牛,據王秘書長表示,日本農業部門其實也是確認的,惟無法出具證明。換言之,日本 1933 年帶來臺灣的但馬牛,雖經歷 80 多年歲月的洗禮,其基因仍完好封存於臺灣,且更耐熱、耐濕。如果長時間與不同牛種雜交,或過度改良,隱藏性遺傳疾病可能會跑出來,和牛的優異肉質也可能不如以往。

  • 依維基百科的摘述,全球知名的神戶牛肉就是出產自日本兵庫縣的但馬牛肉(必須是兵庫縣內但馬牛血統進行持續交配的後代)。但馬牛是和牛的一種,其肉為日本料理中的珍饈,具有美味、肥嫩以及外表所呈現出的大理石紋理等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