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政府控管醫院定價,真的好嗎?中國與挪威的 Case Study

Unmet Needs 臨床工程專欄_96
・2020/06/12 ・256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George Chan│希望從醫工的角度出發,與讀者分享醫材開發背後的巧思。藉由介紹醫材設計的觀點、開發醫材的經驗分享,與整理相關的知識資源,讓大家得知,醫材開發,有跡可循。


當政府不斷對市場出手,會出現什麼事?而當全部都有限制時,好像就邁向共產。以下分享對岸數年前在醫療上發生的價錢爭議,以及國際醫療價格管控的研究。

自費醫療天花板爭議不斷,個人看到最有趣的反擊就是「打醫療為何不打房」1。應對到前陣子自己在看房子時,台北市的房價真的讓人下不了手。如果政府規範價格可以幫助買房,超想要啊!

Image by Frantisek Krejci from Pixabay

然而,當政府不斷對市場出手,會出現什麼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政府對醫院定價插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中國案例

中國在數年前就發生類似的事。中國的經濟服務有本黃皮書(Yellow Book),詳細且明確列出數千個醫療流程、服務與診斷系統,大部分的規費金額理論上都足夠保護產業與服務的提供。而隨著時代演進,中國政府試著想降低到訪醫院的金額與時間,讓貧窮的農人可以負擔5

這篇文章2分析了中國之前對醫院售價政策,也有比較對應高科技服務(用台灣的狀況就是類似自費醫材)的狀況。文中分析,受到規範的費用不能減少病人的經濟負擔,反而會降低醫療效率並扭曲服務的供應,也有討論對應的策略4

文中提到平均回本率只有 50%,其中 90% 的服務低於其服務的單位成本,也就是基本上醫院在這些項目會虧錢,但對應來說,高科技服務會超過單位成本,因此醫院是靠這些高端服務上賺錢的。

先釐清一下,文章中討論的差異點主要在於醫療品質健保體系、還有政府推出法規的流程(理論上)。與本次狀況的相同點在於,都是對醫院的費用做管控(台灣是用健保,中國是用保安),且都是比較高端的項目受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hoto by Richard Catabay on Unsplash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家開始包紅包(under-the-table payment),且會考慮違規的成本和高售價的獲益,醫院也對引入高科技療程興趣低落。這些都是價格控管之下出現的弊端。文中還有提到其他的變化,像是對藥品的販售,不同都市的 CT (電腦斷層掃描)售價變化等等,歡迎參考一下6

藥品市場控管費用真的好嗎?以挪威為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討論也提及,策略上來說7,建議如果政府沒有準備好銀彈給醫院,就不要亂「打價」(原文:應該要允許醫院去負擔成本落差)。尤其如果現階段如此低估醫療專業的人力成本,就應該重新調整吧!

真正該重視跟介入的是高端醫療器材的軍備競賽,像是高端產品的價錢──至少不要讓每家醫院都競標新機種。再來,要介入藥物濫用與誤用,應該依照個案的狀況去考慮藥物收費,在此善用保險機制(這邊考慮到藥物現狀與政策,國情不同,參考就好);改革服務付費系統。

如果希望減少人民負擔,比起打價,津貼比較實際。最後,對於醫療收費,真正該做的是建立適當的監測與控制系統來減少紛爭,而不是怕紛爭就調價錢。

持續對話討論,持續進步

雖然引用了中國的論文,但想邀請各位留在科學與分析中。如果要討論政治,原文裡頭還有提到很多中國政府在歷史演進上,為了「國家經濟」犧牲醫院或加重醫療負擔的事,那可以另外聊聊。如果大家有看到更適合類比的國家或討論的文章,歡迎分享給我,促進對話,降低撕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知道台灣仍有很多可以進步的,但這前提是我們願意跟彼此對話。如果歷史上有類似的事,儘管在現在不一定政治正確,仍想邀請大家試著從中學習。確實,有時候對話不能解決問題,需要先靠拳頭3。但打完架後,我們仍是要對話的,雖然以歷史的話講是戰敗國賠償條款就是了。

  1. FB 活動:別當冤大頭!房價8月起應設「每坪上限」全台9成房屋均要降價!估計1300萬人受惠
  2. Liu, X., Liu, Y., & Chen, N. (2000).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f hospital price regulation.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15(2), 157-163.
  3. 陳明球, 麥勁生, 鮑紹霖, & 區志堅. (2018). 中國與世界之多元歷史探論. City University of HK Press.
  4. [2]Abstract
  5. [2]Introduction
  6. [2]Discussion-Problems of price distortion
  7. [2]Discussion-Strategies to reform hospital financing in China
  8. Dalen, D. M., Strøm, S., & Haabeth, T. (2006). Price regulation and generic competition in the pharmaceutical marke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7(3), 204-211.
  9. Brekke, K. R., Grasdal, A. L., & Holmås, T. H. (2009). Regulation and pricing of pharmaceuticals: Reference pricing or price cap regul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53(2), 170-185.
  10. Hadley, J. (1995). Hospital price regulation: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In Health care policy and regulation (pp. 143-162). Springer, Boston, MA.
  11. 鉅亨網〈房產〉大台北新屋預售案趨勢轉 三房格局比重成長中
  1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民國 96 年 10月 台灣社會經濟環境變遷對未來住宅需求之預測研究 

本文轉載自:Unmet Needs 臨床工程專欄:醫院售價管控Case Study:過去經驗、對應後果與策略

「臨床工程專欄」希望從醫工的角度出發,與讀者分享醫材開發背後的巧思。藉由介紹醫材設計的觀點、開發醫材的經驗分享,與整理相關的知識資源,讓大家得知,醫材開發,有跡可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Unmet Needs 臨床工程專欄_96
7 篇文章 ・ 230 位粉絲
「臨床工程專欄」希望從醫工的角度出發,與讀者分享醫材開發背後的巧思。藉由介紹醫材設計的觀點、開發醫材的經驗分享,與整理相關的知識資源,讓大家得知,醫材開發,有跡可循。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5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手術安全與醫療成本怎麼選擇?單次醫材開放重處理後再使用,手術前想清楚三大問題
careonline_96
・2021/10/14 ・234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手術自費醫材千百種,單次醫材重處理後再使用,術前務必搞清楚!

隨著科技的進步,在手術過程中常會運用各種自費醫療器材,常見的醫材包括止血夾、能量刀、縫合器、鑽頭等,都是以提升治療成效、減少併發症為主要目的。為確保醫材的效能、安全及可靠,部分自費醫材是設計為「單次使用」,即「單一次使用後即須丟棄」。

然而,基於醫療成本考量,衛福部宣布於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法令放寬讓全台各大醫院可以重新處理使用過的單次使用醫材,也就是在進行清潔、消毒、滅菌後,將單次醫材再提供給下一位患者使用。

根據 108 年醫事機構現況及服務量統計分析,全台灣每天有將近 7,000 台手術執行〔1〕,大家在接受手術前,除了關心手術形式,也必須了解術中使用的醫材種類,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若在評估後,考量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大家也應考量 3 大問題,包括: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題一: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

單次醫材的製程設計、材料選擇,都是以單一次性使用後丟棄為標準。器械組成十分精密,孔洞縫隙非常小,更不具備拆卸或重新安裝等設計,若恣意重處理,恐難以徹底清潔。

透過國外的研究人員將一批全新的單次醫材,與經由專業重處理廠依循嚴格標準(AAMI TIR 30、ISO 11135-2007)處理的單次醫材,進行一系列檢測。以目測、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檢測結果發現,多數經過重處理的單次醫材依然有殘留物,且更有材質劣化的問題。部分重處理單次醫材仍可偵測到血紅素反應,在經過培養後,有重處理單次醫材觀察到細菌生長量超過無菌保證水準(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2〕。

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出版的感染控制雜誌曾經提出,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之可能風險,包括交叉感染、材質改變、醫材故障、化學品或去污劑的殘留、故障、內毒素反應〔3〕等。交叉感染、內毒素反應等會對患者健康造成危害,且衍生出更多醫療花費以及醫療糾紛。

在手術過程中,經常需要截斷血管,將會使用封閉血管的醫療器材,若醫材經多次的重新消毒、滅菌後,可能導致夾合、封閉血管的功能變差,進而影響手術的效果〔4〕;一旦醫材於手術過程中故障、失效,更會影響手術進行及病人安全,甚至使得手術時間延長,讓病患暴露於更長的麻醉時間及風險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亦提醒,若重處理過程不確實,在使用上可能會有健康上的風險,因此,建議民眾在選擇時須了解其風險程度〔5〕,並且多加注意。

重處理單次醫材的安全性

問題二: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

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還會衍生一些難題,例如:在醫材失效或發生不良反應時,法律責任該如何歸屬?是執行醫材重處理的單位該負起全責?還是主刀醫師與醫療團隊?又或是由民眾自行承擔?

基本上,若患者因重處理單次醫材於術中失效、故障,而導致意外、影響手術效果、衍生併發症時,應可究責於重處理的執行單位。但問題是,這 3 年為執行的過渡期,重處理作業由各醫院自行執行,重處理的程序由政府核定,且醫療人員也需於術前同步需評估醫材狀態,才能進行使用。一旦醫材於術中或術後出現問題,權責歸屬十分不明確。

發生不良反應之責任歸屬

問題三: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

重處理單次醫材的重複消毒、滅菌及使用次數與收費標準皆是民眾相當關心的問題。然而,同一種醫療器材,在不同醫院,可能因不同重處理次數、方式,而有不同的收費標準,導致市場價格混亂,患者及家屬在事前務必了解清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攸關病患的權益與安全,醫院必須事先揭露,告知該次醫療行為是否會使用重處理單次醫材,並提供全新單次醫材及重處理單次醫材的費用差別說明,取得病患與家屬同意後才可以使用。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提醒,民眾可以要求醫院提供衛福部發放之重處理單次醫療器材之核准函,確認該項醫材是在核准品項內,亦可請醫院提供自費品項說明,內容應包括:重處理單次醫療器材的處理過程、重處理次數、及安全注意事項等〔6〕。最後提醒大家,在接受手術前,記得要主動詢問、謹慎評估喔!

重消次數與收費標準不一
  • 1. 108 年醫事機構現況及服務量統計分析
  • 2. Chivukula SR, Lammers S, Wagner J. Assessing organic material on single-use vessel sealing devic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processed and new LigaSure™ devices. Surg Endosc. 2020 Sep 9. doi: 10.1007/s00464-020-07969-8.
  • 3. 單次使用醫療器材再處理之感染管制,感染控制雜誌,中華民國 109 年 4 月第三十卷二期
  • 4. Quitzan JG, Singh A, Beaufrere H, Valverde A, Lillie B, Salahshoor M, Bardelcik A, Saleh TM.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an endoscopic 3-mm electrothermal bipolar vessel sealing device intended for single use after multiple use-andresterilization cycles. Vet Surg. 2020. 49:vsu13396
  • 5. 重處理單次醫材問答集,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 6. 重處理單次醫材問答集,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reonline_96
562 篇文章 ・ 279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系統思考看自費限制:健保署為何對醫材砸下絆腳石?我們還能做什麼?
Unmet Needs 臨床工程專欄_96
・2020/06/12 ・373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George Chan│希望從醫工的角度出發,與讀者分享醫材開發背後的巧思。藉由介紹醫材設計的觀點、開發醫材的經驗分享,與整理相關的知識資源,讓大家得知,醫材開發,有跡可循。


6/9傳出的一個消息讓生醫界發出不少聲音:健保署核定自費醫材的收費上限1

一開始聽到時相當難過,甚至感到生氣,心中不免開罵血汗、鬼島。政府用一顆石頭想止住特定貪婪者讓民眾受惠5,卻不免波及到生醫界。背後究竟發生了怎麼樣的問題?我們能做些什麼?

圖/Nurse preparing medical equipments @elements.envat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一個醫材開發人員,起初知道消息真的很灰心,甚至想收掉幾條專案線,準備出國從零開始。但這次想試著看看背後的系統,並試著提出行動。一個系統會出一次問題,就容易會出現第二次。如果不看到系統背後的機制,歷史只會不斷重演。如果現在不試著對話,以後撕裂只會更多;如果現在不試著解決,相似的事仍有可能再發生6

每個決策背後都有原因,我想邀請大家在往後探尋批評前,先深吸三口氣,一起看看系統怎麼了。

往前追溯管制起點:自費醫材開放市場可能的消費爭議

往前追溯,在更早就有風聲了,而個人覺得 5/7 號這篇衛福部的新聞發布脈絡比較清晰2,我們可以透過這裡面的資訊來談談背後的決策邏輯與動機。

裡面有主關鍵這次立法動機是「不知道多花一些錢來支付該筆費用,是否能帶給病人的真正臨床效益」。次關鍵資訊:「資訊不對等」、「預計一年有9100人受惠」、「健保財務負擔」。(可以另外討論:政府出法規還自己出錢?少數福祉與多數利益)

可以推測是因為有相關自費醫材爭議的狀況,背後原因也有人有相關分析7。而這邊我們需要指出的是,如同生醫界會對這次的消息有負面反應。同樣地,民眾買貴也會很不滿,尤其這種高單價產品;而爭議一發生,往往壞事傳千里。想像我們視為正常合理的事(自費醫材、開放市場),卻在健保署不斷累積新的爭議公文與消息8,如果不做點什麼,立委也會來盯,漸漸就被要求要進行改革。我想,健保署也沒料到,「邀請廠商、醫院代表與臨床專家來溝通」、「出錢造福民眾」的結果會引發新的爭議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串起來的脈絡是某些自費爭議-(資訊)->放大市場觀察-(報告)->歸納行動,而組成背後的因果循環圖(Causal loop diagrams)16

可能的立法考量:限制醫材金額以減少爭議

署內看到的路線是黑色的,開始是由於自費醫材銷售額浮動,廠商創造獲利,正於資訊不透明程度(沒有把關的情況下),進而引發民眾爭議,因此推動立法來限制醫材金額以減少爭議。

政府期待的是藉此繞一圈降低民眾的爭議(桌上的公文),那潛在的是,系統上的利害關係人有不同的想法。生醫界看到的是藍色(憂鬱)路線:長期下來,限制導致高價商品進口意願降低,對應可能惡幣逐良幣4,造成醫療創新的貧乏與持續不好用的設備;營業額降低的同時,成本多少從人事上扣除,進一步導致動機更低落,而對「不對等消息」的透露意願也將更低。

能做什麼?創造市場透明性,持續回饋發聲

那我們能做些什麼?主要有兩件是可以切入的(以橙色表示行動),一個是創造市場的透明性,與持續回饋發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此增加「資訊透明度」的部分,不是指的是完全赤裸,而是要「容易比較」。

這邊用植牙市場為例:因為之前在診所服務,大略知道成本結構,一般來說來說一顆植牙平均6–12萬9,極端的可到5–15萬。而成本大概是OO萬,診所通常拿OO萬,牙醫師通常拿OO萬。在這邊指的「透明」不是要把OO拿掉,讓所有人知悉所有的成本結構,而指的是要有「易比較」。我們買車也不會完全瞭解背後的成本結構,但相關資料、銷量都有很多資訊10, 11。以牙科為例,消費者都會到處「貨比三家」,每家都問評估與狀況,而診所們為了留住客戶,都會努力地說出優點與缺點9,12,相對是個比其他醫材來說更透明的市場。

「反饋想法量」部分,主要指的是「令聲音被看見」。

目前推測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法規,是因為爭議不斷,而負面聲音不斷被看見,因此而修法。對應來說,我們也要讓我們的聲音被看見。而在提出回饋時,我們的假設很重要,如果我們問的是「為什麼要立這惡法?」,那其實我們就跟會發出爭議的消費者一樣陷入了本位主義,唯有當跳脫才能有機會共創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創造大家都能接受的合理決策,需要大家一同發聲討論

因此想邀請大家,將問題轉為「如何在彼此共好健康下,達成政府、人民、醫護人員與廠商的平衡?」,然後盡可能的讓聲音傳達過去,可以是寄信、可以是寫文章。重點是我們也要發出聲音,當視為理所當然,權力就容易被剝奪。

Photo by Michelle Ding on Unsplash

個人會採取的行動而言,是投稿醫材的文章,之前都偏向科普文14, 15,因應這次調整,之後會多寫一些分析文。除了也邀請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分析、分享(文章、youtube、podcast都可以)外,也想邀請你在不如預期過後,持續對話。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醫材市場就像餐廳,有一般的牛肉麵,也可以有超貴的米其林。提供消費者滿意的服務,重點不是立法限制餐廳的額度,而是可以像是Google Map一樣讓大家公開的看到彼此的評價、價錢等。這樣集體智慧16的展現,或許是可能潛在的解法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府用一顆石頭想止住貪婪,卻不免波及他人。面對不如預期的絆腳,我們可以不滿、可以難過,但時間過了仍是要往前走。現在這確實是絆腳石沒錯,但不要讓自己因此停滯了,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它能不能成為我們未來的墊腳石。


補充,如果要用車市或其他通用市場來比喻,可以查資料先釐清一些兩者間差異:一台車和一個醫材從研發完成到可以上市的時間差異,車市上選項(多)和自費市場選項(少)、車市很多分析文對應相對透明的資訊;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每年買車也是有爭議,仍有著消費者保護法,他們是怎麼應對的?這我會再去研究,釐清來幫助對話。

如果有機會讓健保署看到,此處的重點是:需要的或許是公開透明的市場資訊3,所以醫材資訊比價網會是相對合理的解法,或許主推這個比較不會有爭議。對應對自由市場的「自費餐點」做一個天花板的限制,我也想知道更多關於這樣立法的脈絡與動機。

目前提出的 CLD 並非完善的版本,還有很多可以補強的部分,很歡迎討論怎麼調整。最後,如果對這議題仍想深入,也可以到陽明週四會舉辦的活動18中做對話。這篇文章的相信與假設就是:每個人的意見在一定範圍下都是對的,而我們可以透過對話, 一起打造「共同的範圍」。創造對我們都能接受、合理的決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全新「自費醫材比價網」,資訊更公開,查詢更便利
  2. 推動健保特材改革,依「臨床實證」等級訂定健保差額負擔比例
  3.  中時電子報:查詢自費醫材比價網 免當肥羊
  4. 風傳媒 專訪》不像話的給付價格終釀「勞保化」?張鴻仁大膽揭示健保10年大限
  5. 元氣網 健保自費醫材8月起設「收費上限」 全台9成醫療院所均要降價
  6. 經理人 為什麼要學「系統思考」?3個步驟讓你「見樹更見林」,不讓問題反覆發生
  7. 報導者 滕西華/實踐世代正義的健保改革:落實家戶總所得費基、增加政府公衛投資
  8. 聯合新聞網 人工水晶體他花7萬5 為何他僅付4萬2?
  9. 植牙費用與收費透明化,植牙價格揭秘大公開!
  10. U-car 2020年01月份臺灣汽車市場銷售報告
  11. 8891汽車
  12. 新竹市牙醫醫療費用收費標準表
  13. 關鍵評論網《U型理論精要》:自我覺察、探索盲點,「向湧現的未來」學習
  14. 關鍵評論網「UnmetNeeds臨床工程專欄」
  15. 心跳失靈怎麼辦?心律調節器就是心臟的 ABS 防鎖死系統
  16. 集體智慧
  17. 如何利用系統循環圖(Causal loop diagrams)進行系統思考?
  18. 健保關鍵報告—2030健保大限座談會

本文轉載自:Unmet Needs 臨床工程專欄:系統思考看自費限制:健保署為何砸下絆腳石?我們還能做什麼?

「臨床工程專欄」希望從醫工的角度出發,與讀者分享醫材開發背後的巧思。藉由介紹醫材設計的觀點、開發醫材的經驗分享,與整理相關的知識資源,讓大家得知,醫材開發,有跡可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Unmet Needs 臨床工程專欄_96
7 篇文章 ・ 230 位粉絲
「臨床工程專欄」希望從醫工的角度出發,與讀者分享醫材開發背後的巧思。藉由介紹醫材設計的觀點、開發醫材的經驗分享,與整理相關的知識資源,讓大家得知,醫材開發,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