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前、飯後、廁所後要洗手,是個我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的概念。但這樣一個「二十秒護一生」的動作,真正開始推廣普及的時間可說是非常的近代,甚至曾經遭到專業人士的抵制喔。
究竟「洗手護健康」的概念,是從哪開始的呢?
未知細菌與病毒的年代,賭上性命的產婦們
19 世紀,一個對於細菌、病毒的概念一無所知的年代,由於缺乏正確的衛生習慣,醫務人員極少洗手及使用乾淨的醫療器材,而醫院也總是充滿著各種體液的惡臭味(光想像就令人不寒而慄><),接受治療後卻死亡的人數比例也居高不下(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送進醫院治療就相當於一隻腳踏入棺材了!)。
當時醫院內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就是產婦。有些產婦們生產後會出現高燒,人們將其稱為「產褥熱 (puerperal fever) 」, 19 世紀中期的歐洲及美國均發生此疾病,感染產褥熱的產婦最高死亡率達 35 % 1!這樣說對於現在的我們或許無感,但在那時產褥熱可是婦女的第二大死亡疾病,僅次於結核病。然而其病因卻未被查明,因此母親們在醫院生產就等同於跟死神搏鬥。
死亡率明顯較高的「死神產房」
在這醫師被視為死亡之手的年代,一位名為塞麥爾維斯 (Ignaz Philipp Semmelweis) 的醫生在維也納總醫院工作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院內有兩間產房,然而第一產房孕婦引發產褥熱的發生率相比第二產房,卻高達 3~8 倍,讓當時的產婦們都指名要第二產房接生,深怕進入第一產房。
兩間產房明明都是一樣的設備,一樣的醫療程序,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這樣令人無法忽視的差異,也使塞麥爾維斯醫生決心要深入調查其中原因。
破解死亡疑團關鍵:同儕之死
塞麥爾維斯醫生當起了醫界偵探,探查兩間產房床位配置,空氣潔凈度,操作流程,甚至宗教儀式:那個時候的醫院常進行祈禱儀式。但這些探查結果都沒有差別,唯一有差別的是第一產房是醫學生教學病房(多為男性負責助產),第二產房是助產士教學病房(多為女性負責助產)。
塞麥爾維斯醫生開始 OS :
「難道……醫學生的接生技術真的有比助產士差嗎?」
「不對呀~醫學生所培養的技能比助產士還更專業,不可能有這樣的烏龍呀……」
「還是…真的像外面的傳言那樣,男性接生真的比女性接生粗魯,而導致孕婦子宮感染?」(設計對白)
正當塞麥爾維斯醫生百思不得其解時,卻收到同儕去世的噩耗。塞麥爾維斯醫生的同儕也是產科醫生,在一次產褥熱病人的屍檢中,不小心被解剖刀劃傷了手,而屍體的血液也滲透進傷口,不久,他便出現如同產褥熱的高燒而病逝。
這使得塞麥爾維斯醫生突然靈光一閃,發現屍體上必定帶有某種毒素,而且產褥熱會透過血液傳染。這也讓他聯想到自己醫院內的醫學生們都是上完大體解剖課後(沒有洗手)便來產房幫孕婦接生。醫學生的手接觸了屍體後,又接觸了產婦們大量出血的陰道口,而這些學生手上的「髒東西」便會造成孕婦們接觸感染。
被忽視的洗手觀念,被時代抹滅的救命醫生
塞麥爾維斯醫生認為產褥熱的真相就是這些醫學生們的手不乾淨,因此規定之後進入產房前,任何接生人員一定要用消毒液(當時使用次氯酸鈣,俗稱漂白粉的溶液)徹底洗手,自此之後第一產房的產褥熱死亡率大幅下降至 3 % 。
但是,你以為這名偉大的醫生發現洗手的重要性,從此病人在醫院就過著平安又健康的醫療生活了嗎?很不幸的,這並不是個 Happy ending。
事實上,塞麥爾維斯醫生提倡的洗手觀念並不為當時醫生們所重視,隨後他反而不被醫院續約,並持續遭受醫界關於洗手觀念的強烈批評,最後精神崩潰,於 47 歲病逝。
直至此後 10~20 年,微生物學奠基人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 從肉湯腐敗發現所謂的細菌汙染,及外科消毒法創始人約瑟夫·李斯特 (Joseph Lister) 、細菌學始祖羅伯特·科赫 (Robert Koch) 等研究相繼出爐,證實了「微生物」的存在與影響。才終於為塞麥爾維斯醫生提出佐證,也算是讓這名被世人所忽視的醫生做出的偉大貢獻得以申冤。
時至今日,勤洗手已然成為醫院的常規流程,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衛生保健之道。
正確洗手,病菌遠離我!
在看完塞麥爾維斯醫生的壯烈故事之後,生長在現代的我們是不是該感到慶幸呢?但是,你知道不正確的洗手方式(例如:只有用水沖一沖、肥皂迅速抹個,意思一下……)就相當於沒洗嗎?以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該怎麼正確洗手吧!
不可錯失的六大洗手時機
- 吃東西前:正所謂「病從口入」,手上的病菌若接觸到餐具或食物,就有很大的機會把病菌也一起吃進身體裡。
- 上完廁所後:大家都知道排泄物的骯髒程度,馬桶也總是充滿各種病菌,在上完廁所後,手上多少都會沾染到這些病菌。
- 打噴嚏或咳嗽後: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掌摀住口、鼻,或是用衛生紙擤鼻涕時,手常常或沾染病菌。(小叮嚀: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掌摀住口、鼻是錯誤的!應用胳膊摀住,才能避免手掌再去碰觸其他東西而傳染病菌 7)
- 進出醫院時:為了保護院內病患及自身的健康,無論是進醫院看病或探望親友,或是離開醫院都務必洗手,避免將病菌帶進或帶出。
- 摸 Baby 時: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所以病菌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危害, Baby 雖可愛,與他們接觸前要好好洗手才能減低對他們的傷害~
- 外出回家時:外面的世界都有肉眼看不見的病菌,因此回家時務必要先洗手,並換掉外出時的服裝。
以上 6 大時機,你都做到了嗎?確「時」洗手,才能保護你我喔!
洗手七字訣,你背對了嗎?
除了大家熟知的「濕、搓、沖、捧、擦」五步驟,其中的「搓」學問可大了~還包含「內、外、夾、弓、大、立、腕」,這不是什麼武術招式,而是可以幫你把手手洗得一乾二淨的方法。讓我們來一一學習這幾個分解動作吧!
- 內:手心互相搓洗
- 外:仔細搓洗手背
- 夾:雙手食指交合,指縫搓洗乾淨
- 弓:一手弓起,放於另一手的手心上搓洗手指背
- 大:搓洗大拇指及虎口
- 立:仔細清洗指尖
- 完:清水沖淨,並確實擦乾雙手
什麼?!你說光是文字說明很抽象?好的~圖片上~
參考資料
- Ataman, A. D., et al. (2013). “Medicine in stamps-Ignaz Semmelweis and Puerperal Fever.” J Turk Ger Gynecol Assoc 14(1): 35-39.
- The Etiology, Concept, and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
- 洗手的歷史:這個19世紀醫生曾呼籲這個習慣而被毒打至死
- 被時代否定的天才,崩潰致死的醫學先驅 Semmelweis
- 你知道原來醫生手術前是不洗手的嗎?
- 不必搶口罩!遠離武漢肺炎正確洗手最簡單有效 6個時機要記牢
- Coughing & Snee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