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Nature》盤點:2019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

Curious曉白_96
・2020/01/01 ・452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度過了 2019,回望一年,是否完成了某些成就了呢?知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 總結了 2019 年勇於改革、備受爭議及重大科學突破的人物,他們所涉及的環境生態、生物及人道醫學、天文及量子科學、文明起源領域,對於全球的影響力都不容小覷。

一同來看看今年入選《自然》的十大人物事蹟,有些人物的精神值得效仿,有些人物所提出的議題也值得讓大眾反思。讓我們一起迎接更具挑戰性的未來吧!

科學捍衛者:抗衡巴西政府的民族英雄 Ricardo Galvão

為亞馬遜雨林濫伐議題而不惜與政府抗爭的物理學家 Ricardo Galvão 。圖片來源:Wikipedia

2019 年,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 (INPE) 根據衛星資料,發現近年亞馬遜雨林面積遭非法砍伐及火災的情形愈趨嚴重。然而,這項分析報告於 7 月 19 日卻遭到巴西政府總統 Jair Bolsonaro 指控其分析數據為造假,甚至認為 INPE 所長 Ricardo Galvão 與環保主義人士有所勾結。

年已 72 歲的物理學家 Galvão 儘管面臨被革職的風險,仍決定面會總統,並揭發政府對於破壞雨林的惡行包括:墾伐面積逐年增加、政府放寬環境保護政策(包庇牧場主及農民的墾伐行為)、政府不實指控 INPE 毀林警報的準確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便 Galvão 在為 INPE 辯護的兩週後被解僱,他仍意識到面對政治壓力,他有責任繼續代表科學和科學家進行倡導。因為 Galvão 不畏政治打壓,努力捍衛環境科學權益的心,也使他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

最佳天文捕手:天體物理學家 Victoria Kaspi

利用射電望遠鏡 (CHIME) 發現快速無線電爆 (FRB) 的天體物理學家 Victoria Kaspi。圖片來源: YouTube訪問截圖

天體物理學家 Victoria Kaspi 和其他數十位天文學家發現加拿大氫強度側繪射電望遠鏡 (Canadian Hydrogen Intensity Mapping Experiment,簡稱 CHIME) 能成為捕捉神秘現象快速電波爆發 (fast radio burst,FRB) 的最佳觀測工具。

此外,Kaspi 的職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中子星,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讓 CHIME 成為研究快速旋轉的中子星的工具,並意識到望遠鏡的靈敏度和大視野可能是捕捉 FRB 的理想選擇。於是 Kaspi 努力爭取資金,希望增加另一台具足夠的計算能力儀器,以使望遠鏡能夠以每秒 16,000 次不同的頻率每秒採集 1000 次數據。最終, Kaspi 不畏冒險的精神,使她成為了 CHIME FRB 部分的首席研究員贏得了資金並致力於培養下一代科學家。

大腦重啟科學家: 耶魯大學神經學家 Nenad Sestan

Nenad Sestan 研究團隊發現將死豬的大腦部分恢復了電生理及生命現象的方式,但仍須嚴肅面對道德議題。圖片來源: YouTube

Nenad Sestan 研究團隊發現將死豬的大腦注入氧氣及冷凍防腐劑後,仍能使大腦部分恢復了電生理及生命現象。雖然這項研究成果孕育出保存腦組織的更佳辦法,同時也很可能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生死的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estan 也預見到了道德問題,並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除了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以及耶魯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仔細研究潛在的道德隱患(例如大腦是否可以變得清醒以及醫生是否需要重新考慮腦死亡的定義)外,在開始實驗之前,該小組已決定使用阻斷劑麻醉大腦,以防止會引發意識的神經元被激發。

總體而言,這一壯舉帶來的興奮多於顧慮。Sestan 的研究結果表明,中風或重傷期間,缺氧對腦細胞的損害並不像以前想像的那麼嚴重。同時他也秉持「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徵求外界意見。」及「探索未知領域時,必須非常非常周到。」的謹慎心態繼續他的研究。

生物多樣性保衛者:生態學家 Sandra Díaz

生態學家 Sandra Díaz 極力呼籲政府正視物種瀕臨滅絕的危機。圖片來源:Wikipedia

生態學家 Sandra Díaz 和其他 144 位研究人員完成了對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最詳盡的研究,而且這個消息比大多數研究人員想像的還要糟糕:由於人類活動,有一百萬個物種正瀕臨滅絕,需要採取極端的手段才能阻止。

這些令人震驚的發現來自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台 (IPBES)。阿根廷科爾多瓦國立大學的生態學家 Díaz 是小組的三位聯合主席之一。他們的最終報告長達 1500 頁,其中說,除非各國做出重大改變,例如放棄經濟必須持續增長的想法,否則各國將無法實現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多數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íaz 表示:「沒有自然,我們就無法過充實正常的生活。如果經濟繼續以這種破壞性方式運行,那麼自然和人都需要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此外,她對許多社會和環境運動如何採納專家小組的報告深有感觸,這些運動正在推動對環境採取更強而有力、更緊急的行動。

伊波拉戰士:資深防疫專家 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

防疫專家 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 對於伊波拉病毒的治療及預防措施貢獻良多。圖片來源: YouTube

自 1976 年 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 深入到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 (DRC) 的熱帶森林中,首次發現伊波拉 (Ebola) 病毒迅速導致人們死亡以來,Muyembe 冒著隨時因感染致死的風險,與伊波拉持續奮戰 43 年。

直至今日, Muyembe 依然領導應對剛果迄今最動蕩的伊波拉疫情。 Muyembe 為這項工作提供了深厚的經驗,並致力於前瞻科學。他制定了用於控制該病毒的關鍵公共衛生措施,接著他開始研發有效的伊波拉藥物和疫苗。他領導團隊執行其中一項對照臨床試驗表明,感染後不久使用抗體藥物治療的患者的生存率達到 90% 。

即使疫情受到控制, Muyembe 仍持續協助疫情嚴重的城市,甚至在退休前,仍希望能追蹤疾病在物種之間的傳播方式。 Muyembe 的貢獻不僅開發了新型伊波拉藥物和疫苗,也拯救了許多人的性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物種起源探險家:古生物學家 Yohannes Haile-Selassie

Haile-Selassie 的團隊發現 380 萬年前非常完整的南方古猿頭骨。圖片來源:Wikipedia

Haile-Selassie 的團隊發現 380 萬年前非常完整的早期人骨頭骨。頭骨的主人屬於名為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 的物種,它是已知的最古老和最難以捉摸的人類親屬。

頭骨被稱為「MRD」,Haile-Selassie 團隊於八月向世人展示 ,不同於以往僅能從一些骨頭碎片中推測,這次發現使研究人員首次看到了這位神秘的古老親戚的可能長相。 MRD 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在於它來自於過去缺乏化石紀錄的時期,並且很可能影響了人類演化最古老的分支。甚至人認為其重要性不亞於阿法南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露西 (Lucy)。

Haile-Selassie 被認為是該領域最有才華的化石發現者之一,他的潛力將在後續發掘 MRD 的起源中持續發光發熱。

器官移植發聲者:生物倫理學家 Wendy Rogers

生物倫理學家 Wendy Rogers  基於人道議題,致力阻止中國實行強制性的器官移植。圖片來源: YouTube

大約二十年來,關於中國用於器官移植的某些肝臟、心臟和腎臟的來源就爭議不斷。首先,中國政府對於是否會從死囚身上取走了器官的說法前後不一;其次中國政府宣稱自 2015 年起,這類的器官移植起就被禁止了,其後的器官全部來自志願者。但是研究人員也對此說法表示懷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洲雪梨麥格理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 Wendy Rogers 對中國不人道的器官移植的狀況感到震驚。她透過檢視中國移植醫生的研究出版物了解當前中國器官移植的現況。此一調查報告今年二月一日發表,導致超過二十篇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因無法證明捐贈者同意而遭撤稿。

此外, Rogers 成為雪梨國際非營利組織倡導組織「中國終止移植濫用國際聯盟」國際諮詢委員會 (ETAC)的主席。他們在今年 6 月得到結論:在中國因宗教或政治見解而被監禁的人,仍持續被殺害而用於器官捐贈。Rogers 對於中國的器官移植手術走向完全透明並不樂觀,但認為持續的觀察施壓有機會阻止強制性的器官移植繼續發生。

基因操縱者:生物學家鄧宏魁 (Hongkui Deng)

生物學家鄧宏魁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改造能治癒 HIV 患者的造血幹細胞。圖片來源: YouTube

CRISPR-Cas9 基因編輯系統是近十年來開發的技術,今年令人矚目的是此技術首次使用於臨床,該研究來自北京大學的鄧宏魁的實驗室。

於 2008 年,一位名為 Timothy Ray Brown 的患者接受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此一案例後來被廣泛稱為「柏林病人」。在移植的過程中,Brown 經過移除自身免疫系統,並移植了 CCR5 基因突變的捐贈者細胞後,成為已知的第一個清除 HIV 病毒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中國具上述 CCR5 基因突變的捐獻者幾乎不存在,鄧宏魁作為 1990 年代發現 CCR5 在 HIV 中重要性的團隊之一,決定嘗試編輯該基因。他從捐贈者的骨髓中獲得了免疫學上匹配的造血幹細胞,並用 CRISPR-Cas9 編輯了它們,然後將其移植到同時患有白血病與 HIV 的患者體內,希望複製出柏林病人的狀況。

由於幹細胞並不易編輯,最後患者接受移植的細胞僅有 18% 的比例經過編輯。這項研究並未達到期望的預期效果,甚至被批評團隊一開始就心知肚明沒有可能有治療 HIV的效果。但鄧宏魁仍表示此一實驗至少可供以觀察基因編輯的持久性,並希望能找到將細胞重新編程為多能幹細胞的方法、在短期內移植更高比例的基因編輯細胞。鄧宏魁的研究被視為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於臨床上的一大嘗試。

量子電腦拓荒者-物理學家John Martinis

物理學家 John Martinis 所製造的量子電腦突破現今超級電腦的運算速度。圖片來源: YouTube

著名的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 (Richard Feynman) 曾經提出使用量子物理的特性來製造電腦的想法,理論上該電腦可以完成傳統機器無法完成的工作。 John Martinis 追隨費曼的腳步,領導 Google 的一組研究人員的工作,他們已經發表了第一個成果:量子電腦 Sycamore ,Sycamore 可以在 200 秒內完成他們估計最佳超級電腦也需花費一萬年的運算任務。

領導 Google 量子人工智能實驗室的 Hartmut Neven 表示,Martinis 是一名攀岩者,他在架構硬體時採用了相同的謹慎、小心的精神,在正式開始前完整考慮好每個接下來的步驟才持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artinis 還有更多的點子希望推進完成,未來的工作重點包括製造更好的量子芯片;開放 Sycamore 供外部研究人員使用,以及找尋可在其上運行的演算法。

氣候變遷發聲小鬥士- 16 歲女孩 Greta Thunberg

年僅 16 歲女孩 Greta Thunberg 坦率地向美國國會警告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圖片來源:Wikipedia

一位 16 歲女孩 Greta Thunberg 在 9 月舉行的美國國會關於氣候變化的聽證會上,向會議席上的議員們遞出了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一份特別報告,裡面預測了隨著世界暖化,全世界將面臨的可怕後果。她對立法者說:「我不要你們聽我的,我要你們聽從科學家的說法。我希望大家在科學之下團結一致,並採取實際行動。」

科學家們已經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來警告氣候變化,但他們無法像 Thunberg 今年一樣吸引全球關注。這位瑞典 16 歲的孩子表現出色,而且許多人都為她加油打氣。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 Seneviratne 也表示: 「 作為科學家,我們通常不敢以如此發自內心、簡潔地表達意見。」

參考資料:

本文編譯自《Nature’s 10 – 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 Natur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urious曉白_96
1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對於科學新知充滿好奇心,對於一切新知都想通曉明白,期許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有所貢獻於社會的曉曉科學家!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純淨之水的追尋—濾水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7 ・314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BRITA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確定你喝的水真的乾淨嗎?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圖片來源 / freepik)

幸運的是,現代自來水處理系統已經讓我們喝不到這種「肉眼可見」的污染物,但問題可還沒徹底解決。面對 21 世紀的飲水挑戰,哪些技術真正有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 世紀的歐洲因為城市人口膨脹與工業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水污染挑戰。當時多數城市的供水系統仍然依賴河流、湖泊,甚至未經處理的地下水,導致傳染病肆虐。

1854 年,英國醫生約翰·斯諾(John Snow)透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倫敦某口公共水井與霍亂爆發直接相關,這是歷史上首次確立「飲水與疾病傳播的關聯」。這項發現徹底改變了各國政府對供水系統的態度,促使公衛政策改革,加速了濾水與消毒技術的發展。到了 20 世紀初,英國、美國等國開始在自來水中加入氯消毒,成功降低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的發生率,這一技術迅速普及,成為現代供水安全的基石。    

 19 世紀末的台灣同樣深受傳染病困擾,尤其是鼠疫肆虐。1895 年割讓給日本後,惡劣的衛生條件成為殖民政府最棘手的問題之一。1896 年,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他本人曾參與東京自來水與下水道系統的規劃建設,對公共衛生系統有深厚理解。為改善台灣水源與防疫問題,他邀請了曾參與東京水道工程的英籍技師 W.K. 巴爾頓(William Kinnimond Burton) 來台,規劃現代化的供水設施。在雙方合作下,台灣陸續建立起結合過濾、消毒、儲水與送水功能的設施。到 1917 年,全台已有 16 座現代水廠,有效改善公共衛生,為台灣城市化奠定關鍵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BRITA

進入 20 世紀,人們已經可以喝到看起來乾淨的水,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科學家如今發現,水裡仍然可能殘留奈米塑膠、重金屬、農藥、藥物代謝物,甚至微量的內分泌干擾物,這些看不見、嚐不出的隱形污染,正在成為21世紀的飲水挑戰。也因此,濾水技術迎來了一波科技革新,活性碳吸附、離子交換樹脂、微濾、逆滲透(RO)等技術相繼問世,各有其專長:

活性碳吸附:去除氯氣、異味與部分有機污染物

離子交換樹脂:軟化水質,去除鈣鎂離子,減少水垢

微濾技術逆滲透(RO)技術:攔截細菌與部分微生物,過濾重金屬與污染物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技術相互搭配,能夠大幅提升飲水安全,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濾芯始終是濾水設備的核心。一個設計優良的濾芯,決定了水質能否真正被淨化,而現代濾水器的競爭,正是圍繞著「如何打造更高效、更耐用、更智能的濾芯」展開的。於是,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到底該如何確保濾芯的效能?

濾芯的壽命與更換頻率:濾水效能的關鍵時刻濾芯,雖然是濾水器中看不見的內部構件,卻是決定水質純淨度的核心。以德國濾水品牌 BRITA 為例,其濾芯技術結合椰殼活性碳和離子交換樹脂,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氯、除草劑、殺蟲劑及藥物殘留等化學物質,並過濾鉛、銅等重金屬,同時軟化水質,提升口感。

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非原廠濾芯也悄然湧現,這不僅影響濾水效果,更可能帶來健康風險。據消費者反映,同一網路賣場內便可輕易購得真假 BRITA 濾芯,顯示問題日益嚴重。為確保飲水安全,建議消費者僅在實體官方授權通路或網路官方直營旗艦店購買濾芯,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濾芯產品讓自己的身體當過濾器。

辨識濾芯其實並不難——正品 BRITA 濾芯的紙盒下方應有「台灣碧然德」的進口商貼紙,正面則可看到 BRITA 商標,以及「4週換放芯喝」的標誌。塑膠袋外包裝上同樣印有 BRITA 商標。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底部則標示著創新科技過濾結構。購買時仔細留意這些細節,才能確保濾芯發揮最佳過濾效果,讓每一口水都能保證潔淨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濾芯本體的上方會有兩個浮雕的 BRITA 字樣,並且沒有拉環設計 (圖片來源 / BRITA)

不過,即便是正品濾芯,其效能也非永久不變。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濾芯的孔隙會逐漸被污染物堵塞,導致過濾效果減弱,濾水速度也可能變慢。而且,濾芯在拆封後便接觸到空氣,潮濕的環境可能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如果長期不更換濾芯,不僅會影響過濾效能,還可能讓積累的微小污染物反過來影響水質,形成「過濾器悖論」(Filter Paradox):本應淨化水質的裝置,反而成為污染源。為此,BRITA 建議每四週更換一次濾芯,以維持穩定的濾水效果。

為了解決使用者容易忽略更換時機的問題,BRITA 推出了三大智慧提醒機制,確保濾芯不會因過期使用而影響水質:

1. Memo 或 LED 智慧濾芯指示燈:即時監測濾芯狀況,顯示剩餘效能,讓使用者掌握最佳更換時間。

2. QR Code 掃碼電子日曆提醒:掃描包裝外盒上的 QR Code 記錄濾芯的使用時間,自動提醒何時該更換,減少遺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LINE 官方帳號自動通知:透過 LINE 推送更換提醒,確保用戶不會因忙碌而錯過更換時機。

在濾水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濾芯已不僅僅是過濾裝置,更是智慧監控的一部分。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需求的濾水設備,成為了健康生活的關鍵。

人類對潔淨飲用水的追求,從未停止。19世紀,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水污染問題加劇並引發霍亂等疾病,促使濾水技術迅速發展。20世紀,氯消毒技術普及,進一步保障了水質安全。隨著科技進步,現代濾水技術透過活性碳、離子交換等技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讓每一口水更加潔淨與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 BRITA)

今天,消費者不再單純依賴公共供水系統,而是能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濾水設備。例如,BRITA 提供的「純淨全效型濾芯」與「去水垢專家濾芯」可針對不同需求,從去除餘氯、過濾重金屬到改善水質硬度等問題,去水垢專家濾芯的去水垢能力較純淨全效型濾芯提升50%,並通過 SGS 檢測,通過國家標準水質檢測「可生飲」,讓消費者能安心直飲。

然而,隨著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減少水污染,並確保每個人都能擁有乾淨水源。科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更應該成為守護未來的承諾。濾水器不僅是家用設備,它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的對話,提醒我們水的純淨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的責任和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符合濾(淨)水器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規範所列9項「金屬元素」及15項「揮發性有機物」測試
*僅限使用合格自來水源,且住宅之儲水設備至少每6-12個月標準清洗且無受汙染之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5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用迷幻藥治憂鬱?基因編輯療法將通過批准?——2023 最值得關注十大科學事件(上)
PanSci_96
・2023/01/30 ・234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 2022 年裡,我們見證了低軌通訊衛星在戰爭中的作用、Omicron 肆虐與次世代疫苗、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系外生命印記、銀河中心黑洞初次現身、人類精準回擊小行星、台灣 CAR-T 首例、特斯拉的平價人形機器人、與超強的 LaMDA 跟 ChatGPT AI 語言模型!

2023 年能更刺激嗎?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科學大事呢?

我們綜合整理了 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NewScientist、富比世雜誌、經濟學人雜誌,結合泛科學的觀察與期待程度,提出這份「2023 最值得關注十大科學事件」;今年的科學界將會熱鬧非凡,令人目不暇給!

No.10 病原體通緝名單

2022 年 11 月,法國科學家在 bioRxiv 上發表了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復活的多種病毒;這些「殭屍病毒」中最古老的已經有 48500 歲,在溫度升高後,這些病毒都復甦了過來……。雖然這批古老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但也暗示著,冰層之下存在更多正在休眠、極可能對哺乳動物或人類造成危險的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氣溫與海溫升高,這些不定時病毒炸彈正在醞釀著。

世界衛生組織將在今年發布修訂後的「重點病原體清單」,至少 300 位科學家嚴謹審查超過 25 個病毒與細菌家族的各種證據,針對目前還未知、但可能造成全球疫情的未知疾病 Disease X 做出預測,擬出一份優先名單。被列入名單的病原體通緝犯將會被重點研究調查,以利未來開發疫苗、治療與診斷技術。

被列入優先名單的病原體將會被重點研究調查。圖/Envato Elements

No.9 新一代 mRNA 疫苗

乘著在 COVID-19 大流行間快速成熟的 mRNA 疫苗研發平台,許多疫苗正蓄勢待發。

BNT 在 2023 年初針對瘧疾、肺結核和生殖器皰疹的 mRNA 疫苗開始了首次人體實驗;也與輝瑞合作,研發能降低帶狀皰疹發病率的疫苗。另一家 mRNA 大廠莫德納,也在研發能預防生殖器皰疹和帶狀皰疹病毒疫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莫德納開發的黑色素瘤 mRNA 疫苗與默克的藥物合併療法,在去年底公布中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能降低 44% 的死亡率及復發風險,臨床試驗也將在 2023 年進入最後階段。

這些將在 2023 年揭曉的成果,將拓展人類使用 mRNA 疫苗對抗疾病的手段。

新一代 mRNA 疫苗正蓄勢待發。圖/Envato Elements

No.8 CRISPR 療法獲批准

由於之前的臨床試驗結果很不錯,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極有可能會在今年首次正式通過批准!

這種 exagamlogene autotemcel(exa-cel)療法,是由美國波士頓的 Vertex Pharmaceuticals 和英國劍橋的 CRISPR Therapeutics 公司共同開發。用超簡化的方式來説,治療方法就是先收集一個人自己的幹細胞,接著用 CRISPR-Cas9 編輯修正幹細胞中有缺陷的基因,最後再把這些細胞輸回人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Vertex 公司預計會在 3 月向美國 FDA 申請批准,讓 exa-cel 療法可以用於治療 β-地中海貧血或鐮狀細胞病的患者。

然而,隨著療法上市,相關的討論預期也將甚囂塵上……。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極有可能在今年正式通過批准。圖/Envato Elements

No.7 阿茲海默有藥醫

美國 FDA 將在年初宣布,Eisai 製藥公司和 Biogen 生技公司開發的 lecanemab,是否可以用來治療阿茲海默患者。

該藥物就像一台大腦專用的掃地機器人,為單克隆抗體,可以清除大腦中積累的 β 澱粉樣蛋白;在包含了 1785 名早期阿茲海默患者的臨床試驗中顯示,比起安慰劑,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約 27%。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效果只能說是還好,也有些擔心藥物不夠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獨有偶,另一款由美國的 Anavex Life Sciences 開發的阿茲海默藥物 blarcamesine,目前也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它能啟動一種可提高神經元穩定性及相互連接能力的蛋白質,就像是幫神經元升級了連線速度與品質,估計在今年會持續帶來新消息。

blarcamesine 能幫神經元升級連線速度與品質。圖/Envato Elements

No.6 迷幻療法

2023 年,也極可能立下迷幻藥被用於醫療用途的里程碑。

多個相關臨床研究都進展到第三期,例如為 PTSD 創傷後症候群設計的新療法,結合了心理治療與 MDMA 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所謂的搖頭丸,在臨床三期中,67% 的患者不再被診斷有 PTSD。

而來自迷幻蘑菇的裸蓋菇素,則被用來治療難治型憂鬱症,其臨床二期結果令人鼓舞。233 名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分成三組,在服用不同劑量裸蓋菇素後,每一組的憂鬱症量表分數都降低;而劑量最重的那組,其降幅最顯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是 K 他命,竟然成為對抗酒精使用障礙的療法!酒精使用障礙包括酗酒、酒精依賴、成癮等,86% 的臨床試驗病人,在接受新療法後六個月,持續戒除酒精。

然而,也有科學家警告這些樂觀訊息中有炒作成份,就讓我們持續關注吧!

迷幻藥能有效治療病情!?圖/Envato Elements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第六到十名怎麼都是跟醫療健康有關的大事件呢?別急!在下一篇中,我們接著介紹更精采的第五到第一名!

也歡迎大家跟我們分享,你知道的、即將在 2023 年發生的科學大事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期待在 2023 年即將發生的科學大事件!圖/GIPHY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11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用藝術在科學界掀起狂潮!生物學家海克爾與它的「大橡樹」之作──《纏結的演化樹》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2/08/07 ・256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紅了超過 150 年!這棵樹到底有什麼魅力?

海克爾忙碌而多產,除了不斷研究,也持續普及化他的理論。一八七四年他出版了另一本專門討論人類演化的書,至少它的書名副標是如此表示的:《人類發展史》。

他的生命樹在此書中發展到極致,這張被稱為「海克爾的大橡樹」的圖,後來變得非常知名,很可能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一幅藝術作品,你可能曾在某些海報上面看過,或是看過印在 T 恤上面的版本。

海克爾透過「大橡樹」描繪他對生物演化的理解。圖/貓頭鷹

這幅圖像所呈現的,是海克爾對人類演化的理論,從他所創造的祖先原核生物,經過蠕蟲跟兩棲類,經過爬蟲類,一路演化到人類。

這棵樹沒有枝葉繁茂的華蓋,沒有太多分支。它的樹幹在靠近根部的地方極為粗壯,愈往上面開始慢慢變得細弱,使整棵樹看起來比較不像橡樹,反而比較像一顆剛從土中拔出的多鬚而巨大的大頭菜,頭下腳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棵樹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面寫著 Menschen,也就是「人類」的意思,而在左右下方(注意,不是旁邊)則伴隨著大猩猩、紅毛猩猩與黑猩猩。

恩斯特.海克爾不僅是頂尖的生物學家,也是一位醫生、一位藝術家。圖/Wikipedia

這張圖是否如許多學者所說,可以代表海克爾只是躲在達爾文理論之下,實則是一名復古而保守的人類中心主義者?而他的大橡樹其實只是另一種天梯,跟亞里斯多德所主張,跟邦納在一七四五年所畫的並無二致?海克爾是否認為人類是演化的皇冠,是這個帶有目的性的演化過程最後應達到的終點呢?

我並不這麼認為。

或許當你第一眼看到這張圖的時候,確實會認同這些看法,但是他的想法跟圖畫其實要更複雜一些。

海克爾是相當卓越的藝術家,曾出版《自然中的藝術百態》(Kunstformen der Natur),收錄了上百幅海克爾的生物繪圖,此為海克爾手繪的水母圖稿。圖/Wikipedia

世人對海克爾的評價

生物歷史學家對海克爾的評價分歧,對於他真正的想法或是旁人揣測的看法,對於他引起的騷亂與他的過錯,大家始終各執一詞,看法莫衷一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克爾相當長壽(他活到八十五高齡,死於一九一九年),著作等身,提出過許多不同版本的達爾文理論,以及理應是根據達爾文理論所制定的「定律」;他曾多次修改自己的某些論點,而對於另外一些論點則含糊其詞,有時甚至前後矛盾,這些都讓後人對他的看法充滿分歧。

有一派的人認為他的理論其實比較接近拉馬克學派,而非達爾文的演化論,因為海克爾錯誤地主張後天獲得的特徵可以遺傳下去(雖然達爾文也這樣認為)。

他的生物遺傳定律也在生前就受到嚴厲批評而被宣告錯誤。他被指控用錯誤的證據――不知是刻意還是不小心畫出錯誤的圖畫――來證明自己的假設。

達爾文(左)跟拉馬克(右)對生物的演化都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對後人造成深遠的影響。圖 / Wikipedia

有人批評他提出過許多古生物學理論,卻沒有提供任何化石證據;也有人說他是「膚淺、前後不一致,或者根本就是腦袋不清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有一派批評則認為,像他這種進化觀點,也就是視演化為一種進步的過程,並且把人類放在這條進步之路的終點,作為完美的代表,海克爾根本稱不上是達爾文主義者。

雖然海格爾翰與他的理論逐漸被學界淘汰,但他精美的畫作仍然受到世人的喜愛。圖 / Wikipedia

海克爾的觀點真的不值一提嗎?

眾多批評者之一的歷史學家波勒,在一九八八年曾針對在《物種起源》出版後的數十年之後所有對達爾文理論產生過影響的「假達爾文主義者」以及「反達爾文主義者」,寫過一部專書《非達爾文主義的演化論》,該書封面用來闡述他論點的代表圖片,就是海克爾的大橡樹。

波勒也在書中使用這幅圖片,用以佐證他說的「海克爾演化論本質上的線性特徵」。不過他的批評可能有欠公允。

其他的學者,比如傳記作者理查茲曾經指出,海克爾為了兩種不同的主張畫過兩種不一樣的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種就是親緣關係樹,比如他所畫的 Stammbaum der Organismen 總生命樹,以枝繁葉茂的華蓋呈現出生物種類的廣度。

海格爾透過「樹」闡述他的「三界系統」(Three-kingdom system)理論。圖/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s

第二種則是家譜樹,比如他所畫的大橡樹,主要目的是用來呈現單一種生物的發展。畢竟大橡樹的名稱為 Stammbaum der Menschen,也就是人類的生命樹,是用來講人類的演化,而不是講其他生物的演化。

人類在這棵樹的頂峰,那是因為這棵樹就是跟人有關

他畫這棵樹的目的,正是用來解釋他那大膽的主張(同時也是達爾文的主張),也就是我們是其他生物的後代,這條線可以一直追溯到一種單細胞生物,就是他所謂的原核生物。這也是為何這棵樹的根部粗壯,然後愈來愈細並且樹枝稀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棵樹的目的並非用來展示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它的目的是展現單一種系,也就是人類的世系。海克爾或許是個浪漫主義者,也可能是個進步主義者,或許並不是一名始終如一的達爾文主義者,但是他還是知道生命樹並不是一顆大頭菜。

——本文摘自《纏結的演化樹》,2022 年 7 月,貓頭鷹,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頭鷹出版社_96
65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