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靈魂真的有重量,還是21克?——《活見鬼!世上真的有阿飄?科學人的靈異世界之旅》

時報出版_96
・2019/08/30 ・23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9 ・五年級

一九○一年四月十日,下午五點三十分,第一號病人瀕臨死亡,麥杜格稱之為「我的機會」即將來臨。一個中等體型而且有「標準美國人體溫」的男人,被人用輪椅送出病房,然後抬到秤上,像一篩子的絲。

麥杜格喚來他的搭檔。整整三個小時又四十分鐘,這些人看著那人死去。沒有一般病床邊的悲傷和惋惜,取而代之的,是這些人屏氣凝神,專心地期待。我想,你可以在 NASA 倒數的工程師臉上看見同樣的表情,可能還有兀鷹。

一位醫生看著這個人的胸部,另一位觀察臉部的變化。麥杜格自己專心盯著秤的指針。「突然之間,與死亡同步,」麥杜格寫道:「秤桿尾端落下,伴隨著可以聽見的聲響,它降到較低的刻度,而且維持在那裡沒有回升。減輕的重量明確記錄為四分之三盎斯。」是的,剛好是二十一公克。

好萊塢為了一個單純的理由轉換度量衡,因為二十一公克比較好聽。誰要去看一部叫做「○點七五盎斯」的電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影《靈魂的重量》海報。圖/IMDb

多年來,麥杜格在五個病人身上重複這個實驗。一份論文彙整了他的發現,並刊登在一九○七年的《美國醫學》(American Medicine)期刊上。之後幾個月,許多半信半疑的醫學博士開始批評,寫了長信給編輯。麥杜格全部加以駁斥。

生與死的二十一克,是差在「無感減輕」?

一位來信者指出,括約肌和骨盆底部肌肉會在死亡時放鬆,因此減輕的可能是尿液和(或)糞便。麥杜格耐心地回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重量還是會留在床上,因此,也留在秤上。有人表示,臨死病人最後吐的氣可能造成重量減輕。為了證明並非如此,麥杜格興致勃勃地爬到床上「盡可能用力地」呼氣,史普羅負責看著秤。沒有觀察到任何改變。

最可能的嫌犯,被稱為「無感減輕」(insensible loss):汗水蒸發與呼吸中的水氣逸失使得體重持續減輕。麥杜格宣稱他已經計算了這個部分。他寫道,他的第一個病人失去水氣重量的速率是每小時一盎斯,以無感減輕來解釋死亡時突然下降的四分之三盎斯,這實在太慢了。

圖/giphy

歷史上研究無感體重減輕的權威,是一位叫做散克托留斯(Sanctorius)的帕度瓦生理學家。他被認為是「新陳代謝平衡研究的創始者」,在一六九○年一本頗具娛樂性的書籍《靜態醫學》(Medicine statica)中創造了「無感蒸發」(insensible perspiration)一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幫助研究,散克托留斯設計了一個實驗用秤。他在巨大的提秤上掛了一個平台。平台上放了一張板凳,板凳中央挖個洞,下面放了水桶,平台前立了一張餐桌:發件箱和收件箱。散克托留斯坐在平台上享受一頓大餐,然後在秤上隨意坐了八個小時,需要的時候就利用水桶。然後他測量「消化排泄物」的重量,順便觀察一些無關的現象:「粗的比較輕而且浮起來。」散克托留斯發現,有一小部分的食物重量沒被算到,也就是說,不在水桶裡。他把這些重量歸為汗水蒸發和呼出的水氣,統稱為無感蒸發。

散克托留斯的計算是,一天攝取八磅的肉與飲料,會產出五磅的無感蒸發,或平均一小時三盎斯的汗水和呼氣逸失:速率是麥杜格所觀察到的三倍。散克托留斯還描述了「一餐八磅重」的消化作用。不過,散克托留斯時代肉汁滿溢的大食客,和麥杜格乾瘦的肺癆病人之間,顯然沒有什麼相同之處。

我往前跳到第六章,這一章全都是關於過度性交對無感蒸發的影響。散克托留斯有個奇怪的習慣,喜歡以格言的形式介紹他的發現。

例如,「格言三十九:像狗性交的人體姿勢是比較有害的,相較於單純的射精,因為後者只會使內部疲倦,而前者則同時讓消化道和神經疲累。」或「格言四十:在一餐後站立性交是有害的,因為那會在一整頓食物之上,干擾消化部位。」散克托留斯宣稱,由於干擾到無感蒸發,過度性交會導致所有的問題,從「眉毛到關節的顫動」,到眼膜硬化,這一點我猜是「手淫會讓你瞎掉」的迷思來源。散克托留斯倡導適度肉慾,這似乎相當掃興,尤其書中還積極提倡生蠔為「最佳營養來源」。

圖/giphy

為了找出無感體重減輕的真相,到底是如麥杜格計算的一小時一盎斯,還是三盎斯,我打電話給美國現代的散克托留斯──拉弗辛(Eric Ravussin)。拉弗辛目前在巴頓魯治的「潘寧頓生化醫學研究中心」(Pennington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工作,他曾經在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新陳代謝密閉研究。他也測量了睡眠中的無感水分流失,將志願者安置於密閉室中平台秤的床上。他的發現和麥杜格接近:大約一小時一盎斯。麥杜格是對的:很難想像無感水分流失會是瞬間下降四分之三盎斯的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底是什麼造成突然的體重減輕,依然無解

拉弗辛不知道到底是什麼造成突然的體重減輕。他介紹我看克雷柏(Max Kleiber)寫的《生命之火:動物能量學介紹》(The Fire of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Animal Energetics)。雖然對我而言有點艱澀,但書中有些地方還是跟散克托留斯的書一樣有趣,譬如說,我們學到「婆羅門母牛的超大陰道實際上也是個散熱的器官」。在相近的脈絡之下,舒密尼爾森(Schmidt-Nielsen)「觀察到駱駝直腸溫度會在一天中從三十四點二度升到四十點七度」,但嚴格來說,我很懷疑光是觀察就能得到這項結論。

有時候你必須親自動手,如克雷柏在一九四五年親自計算「放牧母牛的無感體重減輕,以嘴套防止牠們攝取水分和食物,並蒐集所有的糞便與尿液然後秤重。」我快速讀過這本書,尋找死亡時突然重量減輕的例子,卻什麼也沒找到。一個人也只能做到這麼多了。以克雷柏的話來說:「如果我們堅持要用蛋來滿足所有的能量需求,我們很快就會到達盡頭了。」或是到達某種狀態。

——本文摘自《活見鬼!世上真的有阿飄?科學人的靈異世界之旅》,2019 年 2 月,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除了食療、放血,過去還有哪些針對憂鬱症的神秘治療?——《終結憂鬱症》
PanSci_96
・2020/04/29 ・231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2 ・九年級

  • 作者/艾德華.布爾摩 (Edward Bullmore);譯者/高子梅
  • 編按:文末寫到的 P 太太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也被作者診斷有憂鬱症的症狀。

在醫學上,憂鬱症比發炎還要古老。我們到羅馬時代才知道發炎的基本病徵,但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知道「憂鬱」(melancholia)這回事了。

從古希臘開始就有「憂鬱」這個概念。圖/GIPHY

大約西元前 400 年,在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門下的醫師就意識到憂鬱的兩個面向,我們現在稱作情緒認知。一方面,他們看到了靈魂的痛苦,拉丁文是 angor animi,這種痛苦會透過恐懼、消沉、悲傷和鬱悶等方式來表現。

另一方面,則是悲觀又不切實際的傾向,拉丁文是 cogitatione defixus,就像古羅馬醫生蓋倫(Galen)的病人「認為自己變成了蝸牛,一定得躲開其他人,身上的殼才不會被踩扁。還有人為肩上扛著世界的神阿特拉斯(Atlas)擔心,想像他可能會愈來愈疲憊,最後消失不見」。

令人憂鬱的黑膽汁

在當時,這些情緒和認知上的症狀被認為是生理毛病,也就是身體功能異常。例如,憂鬱是黑膽汁在脾臟裡累積過多造成的。

根據希波克拉底學派的生理學,黑膽汁是四種體液(humours)之一。這四種體液掌控了病人性格、容不容易生病,以及對治療的反應程度等眾多面向。

四體液:黃膽汁、黑膽汁、黏液與血液。圖/wikimedia

黑膽汁、黃膽汁、黏液和血液是體內循環的基本體液。它們彼此間的平衡為臨床上的疾病病徵提供了診斷的解釋。比如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黏液過多會使人變得冷漠,造成風濕和胸腔方面的疾病。
  • 黃膽汁過多使人易怒,比較容易出現肝臟問題。
  • 血液過多雖會讓人變得樂觀,但可能出現心臟疾病。
  • 黑膽汁過多則會讓人憂鬱。

當時的抗憂鬱療法利用食療、運動、通便、放血來減弱黑膽汁所帶來的憂傷,重新平衡體液。

這些古老的觀念如今看來似乎有點可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所謂黑膽汁這種東西,但這套理論主宰了歐洲醫學很長一段時間。英格蘭的醫師在 1850 年代以前,仍然普遍遵循希波克拉底學派的傳統。

鞭打刑罰治療憂鬱症,神學也有一套?

對憂鬱症患者來說,用希氏療法來治病儘管不太對症下藥,但至少是從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比基於神學的治療好得多。例如,塞爾蘇斯雖然也是古時候的醫師,但他對憂鬱症的看法不屬於希波克拉底學派。

他跟許多之前或之後的人一樣,認為憂鬱症是遭惡魔附身的鐵證,是惡靈俘虜了病人的靈魂,是對曾經做錯事或敗德的病人的懲罰。他建議的療法都相對嚴厲,包括驅魔儀式、鞭打、火刑、單獨監禁,或者用鐵鍊、手銬、腳鐐來限制行動。

憂鬱症曾被認為是對曾經做錯事或敗德的病人的懲罰,而以極刑進行「治療」。圖/pixabay

從早期到整個中世紀,再到十八世紀的獵巫,無以數計的憂鬱症患者遭處以極刑,人們偏執地認為他們身體無礙,而是靈魂著了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學界的新時代:身體機械論

在 1850 年後,醫學界的機械革命(兩百年前笛卡兒一針見血地預告)開始佔盡上風,取代了希波克拉底學派。(醫學的改革腳步總是慢很多。)只不過一直要等到 1950 年代,在笛卡兒之前或二元論之前的古代醫學理論(無論心理還是生理症狀都採同一套致病原因或因子,以體液解釋)才徹底瓦解,由身體機械論的醫學取而代之。

1850 年後的醫學新觀點:身體的運作就像機械。圖/GIPHY

如今,希波克拉底學派的詞彙僅剩一點留在現代的醫學字典裡。melancholia 是目前為止精神科醫師仍然會使用的字,但它指的不再是黑膽汁,而是一種診斷名稱,更正式的說法是「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簡稱 MDD)。

醫學院學生學到的發炎病徵從古時候到現在都一樣,而現代憂鬱症的症狀也跟兩千年前被診斷成憂鬱症的症狀沒什麼差別。只是發炎的典型特徵已經由全新的免疫科學深入地解析,但憂鬱症的臨床症狀卻沒有同等機械式的了解。

二元論讓憂鬱症只屬「心理」疾病

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第五版(簡稱 DSM-5),以勾選清單的方式診斷鬱症,裡頭羅列的症狀連古羅馬醫師蓋倫也會同意,包括缺乏快感(喪失樂趣)和厭食(食欲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今,以勾選清單的方式診斷憂鬱症。圖/GIPHY

如果一個病人有兩個星期以上、兩年以下的時間,幾乎每天都處於悲傷或開心不起來的狀態,並符合清單上五種症狀的其中四種,就能證明這位病人患有鬱症。DSM 的編纂委員會是由幾位知名的精神科醫師組成,他們制定了這套檢測標準。

檢測過程中不需要血液檢查或身體檢查,也不需要做 X光或 fMRI 掃描。根據 DSM-5 的診斷統計,我們不需要從人體取得任何資訊來幫助我們判別鬱症。事實上,如果血液檢查或 X光顯示病人可能有身體方面的疾病,鬱症的診斷結果就不算數。

照 DSM-5 的規定,如果症狀可能「因另一種疾病的生理作用所造成」,就不算是鬱症。

所以奇怪的是,P 太太可能沒有鬱症。雖然她符合 DSM-5 清單上的所有症狀,但是她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會把鬱症的診斷結果完全否定掉。在二元論的二分法下,憂鬱症被官方孤立在心理那一邊,就像發炎在傳統上被認定在生理那一邊,道理一樣。

——本書摘自《終結憂鬱症:憂鬱症治療大突破》,2020 年 2 月,如果出版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10
1

文字

分享

0
10
1
靈魂有多重?如何研究鬼魂?鬧鬼又是怎麼一回事?──《活見鬼》從科學角度討論超自然研究
林希陶_96
・2018/04/19 ・271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到底要怎麼研究鬼魂議題,從古至今一直是困擾著身而為人類的我們。

活見鬼!靈魂和來世的科學實驗》一書為知名的科普作家瑪莉.羅曲(MaryRoach)所寫,系統性的檢討鬼魂中各個面向,逐一討論鬼魂、靈魂是否存在。她所講的每一個故事都相當吸引人,從教宗逝世、輪迴轉世、靈魂有無重量、零外質、靈媒、鬼屋、鬼魂作證、瀕死經驗等等,幾乎把靈魂相關的事情都想過一輪了。我們只要願意好好理解,就可以多多少少知道,這些東西們到底有沒有科學證據。

充滿傳播加油添醋的靈魂故事

很多時候,這些靈魂的存在,都是在傳播之下被加油添醋而成的。像是小時候玩的傳話遊戲一般,只要傳過幾個人,原始的意思就被扭曲了,「貓咪在鋼琴上昏倒了」就是這樣來的。書中所舉的例子都相當有趣,一開頭一出手就舉了教宗若望保祿六世辭世的故事。話說教宗過世的那一刻,突然鬧鐘響了,許多人都以為那是教宗靈魂離開肉體的那一刻。

但是根據隨恃在側的主教證實,鬧鐘會響完全是一場誤會。因為那天早上,他剛好注意到鬧鐘停了,隨手幫他重新轉上發條,卻不小心將鬧鐘設定成晚上九點四十分(也就是當天晚上教宗剛好斷氣的時刻)。這完全是一場美麗的巧合,很多人都以為是靈魂觸動了響鈴,殊不知,只是不小心造成的後果。

通常輪到最後一個人時,最初的那句話已變得面目全非。圖/Joi Ito@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輪迴轉世的議題,往往有很深的宗教信念支撐。在印度教的信仰之中,轉世可說是他們的日常,非常自然,整個社會也處於這樣的氛圍之中。當一件再平常也不過的轉世事件發生時,大家會為其尋找任何有利的證據;尤其是印度的鄉村長得非常相像,「地板是石板」、「房子有兩個房間」、「家裡養了母牛和公牛」等等描述,要找到前世的證據根本唾手可得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確實很難用科學手法來討論轉世一事(當然,或許他們也比較會相信仙女送公文這種故事,可惜印度教裡面並沒有仙女一職)

印度教沒有仙女,但是有神女的故事。圖 by Ashwin Baindur from Pune, India – Punyadham ashram 23 August 2011 128, CC BY-SA 2.0,

靈魂的重量怎麼秤?

而探討靈魂的重量這件事就更加吸引大家目光了。好萊塢電影曾在 2003 年拍過一部片就叫做《靈魂的重量》,有的地方直譯為「21克」。但其實最早做這個實驗的麥杜格醫師是用英制,他當時測出人體死亡時,減輕的重量為四分之三盎司(剛好大約為21克,但用英制念起來會不太通順就是,誰會想去看四分之三盎司或零點七五盎司)。

麥杜格後來在 1907 年發表這篇論文,總共才收到五位個案。但出刊之後,受到很多醫療專業同行們質疑,最有可能的減輕原因並非因為靈魂的重量,而是因為無感減輕(insensible loss,或稱無感蒸發),也就是人體中透過汗水蒸發及呼吸所散失的水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所知,睡眠中的無感水分流失,大約是一小時一盎司。此結果更可佐證,人死亡時逐漸減輕的並不是來自靈魂,而是所蒸發掉的水分。後續有其他人做了其餘瀕死的動物實驗,包含狗、老鼠、羊,但就像我們事先可以猜到一樣,這些研究沒有一致性的結果。大多數的動物在死亡之後,其體重都沒有變化,甚至有一些動物重量反而增加了。

電影《靈魂的重量》source:IMDb

用魔術通靈,電磁波鬧鬼

另外,書中也很花了許多篇幅討論靈外質與靈媒,可以想見靈媒們都無法通過任何科學的檢驗。靈外質也並非如先前所說的,是靈魂能量的物質顯現,而只是靈媒們事先吞下或藏起來的紗布。在通靈的過程中,宣稱是靈魂帶來的,但是實際上就是他們把紗布吐出來或變出來(或者說拉出來)。

如果有專家願意在通靈之前進一步研究,要求他們今天要做 X 光檢驗,或是吞下一顆亞甲藍藥丸(確認從食道吐出的物品都會染上藍色),當天必定不會有靈外質出現。說穿了,靈媒們從某種層面看來就是使用了魔術的手法,企圖影響信徒們的判斷,並使他們奉獻金錢或財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此書也談到鬼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已知的科學解釋是電磁波在作怪。因為地球本身就有天然的電磁場活動,只要在特定的場合,就可讓大腦受到干擾,進而產生幻覺。書中舉了一個非常好玩的例子:

科學家波辛格(Miachel Persinger)被邀請到鬧鬼的房子中檢測,發現鬼屋並不是真的鬼屋,而是那個房子電線沒做好接地,電磁波可自由穿越。也因此,在主人宣稱鬧鬼最嚴重的臥室中──可以聽到呼吸聲與耳語,並感覺有別人在碰他們的腳。在這個房間裡,其電磁波最為強烈,並且呈現不規則,這就是鬧鬼的真相,電磁波在裡面扮演了非常大的角色。

至此啟發了波辛格的後續研究,在實驗中製造出鬧鬼的情境。他們在 2002 年曾發表過一篇論文3;48 個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暴露在很弱的電磁場之下(100 nT至1μT;T 為電場強度單位特斯拉)。20 分鐘之後,參與實驗者表示感覺恐懼、奇怪的嗅覺或是有特別的東西存在。尤其電磁波從右邊的顳葉頂葉交界區照射進去,有特異報告的人更多(註一)。此論文的結果告訴我們,確實可運用實驗室的手法,讓大腦感知特別的幻象,一種我們會把它解釋成鬼神降臨的現象。

人工製造鬧鬼幻象的科學家 Miachel Persinger 圖/wikipedia

此書相當適合對於生死議題有興趣的讀者一瞧,或許它沒有辦法改變諸位的信仰,但是,至少它提供了一種我們觀照神鬼世界的科學方法(註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 註一:在瑪莉所寫的《活見鬼》頁 213 中寫到,易受電磁波影響的大腦區域直接簡化成右顳葉(目前無法確定到底是翻錯?還是原來的原文就已經誤植了?)但從原始論文 3 中可知,應為右邊的顳葉頂葉交界區(right temporoparietal region)。此區域約略是耳朵正上方的位置。(如果你想要人工製造出這些特別存在的感覺,只要拿著吹風機對著你的右耳上方的區域,連續吹個20分鐘,就會有鬼靠近的感覺。但是,大概沒人有辦法可以連吹20分鐘,這個區域先熱到痛了吧?)
  • 註二:此書目前絕版中。如果想搶先閱讀,只能到各大圖書館借閱。不過如果大家都很有興趣,或許出版社會重簽版權也說不定。(y編按:嗚嗚嗚嗚嗚真的好希望可以再版Q)

參考資料:

  1. 貓學步(譯)(2006)。活見鬼!靈魂和來世的科學實驗(MaryRoach)。台北:時報。
  2.  MacDougal, D. (1907 ). Hypothesis Concerning Soul SubstanceTogether with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SuchSubstance. American Medicine; 2(4):240-43.
  3. Persinger, M.A., Healey, F. (2002).  Experimental facilitation ofthe sensed presence: possible intercalation between thehemispheres induced by complex magnetic fields. Journal of Nervousand Mental Disorders;190(8):533-41.

 

 

《活見鬼!靈魂和來世的科學實驗》目前絕版中,想只能到各大圖書館借閱(´;ω;`)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我們為什麼那麼怕死?到底死亡是什麼?——《好青年哲學讀本》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8/07 ・552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讓我們聊聊死亡吧!圖/好青年荼毒室提供

文/古道風

我從小就很愛吃芙蓉蛋飯。好像是在小學六年級吧,我吃着吃着,忽然想:「有一天,我會死。死了我就不能再吃芙蓉蛋飯,不能再看《寵物小精靈》,不能再坐在父親的單車上聽風在耳邊呼嘯而過……」想到就覺得很害怕,那幾晚甚至怕得睡不着覺。好在我不只在哲學方面早熟,也很早就掌握了成年人的生活技能 ── 逃避現實,最後以「也許十幾年後人類就能發明長生不老藥」、「也許我長大了就不再怕死」之類的想法,暫時掩蓋我對死亡的恐懼。

十幾年過去,可幸的是我依舊愛吃芙蓉蛋飯,可惜的是人類沒有發明甚麼長生不老藥,我依舊怕死。但不同的是,現在我大概有能力也有膽量就「死可怕嗎?」這個問題思考下去。本文嘗試從哲學角度考察一下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並約略交代我的立場,盼能引發大家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所害怕的「死」指的是甚麼?

如果我問:「死可怕嗎?」你的第一個反應是:「可怕,因為死亡往往很痛苦,無論是纏綿病榻而死,還是遇意外而亡,如遭貨車撞死,都要受或長或短、或多或少的痛苦。」那麼你可能並不怕死,你只是怕痛、怕苦而已。假定我再問:「如果你是在無意識中死去,死前沒有受任何痛苦呢?那麼你還認為死可怕嗎?」如果你仍然怕,那你就是怕死本身,我們有理由怕死本身嗎?這才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

若死亡就像睡著一樣,生前沒有受到任何痛苦,你還會害怕嗎?圖/Max Pixel

我們有理由怕死嗎?不少人也許會答道:「沒有,因為我們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我們的肉體雖然死了,但靈魂繼續存在。有些宗教認為合資格的靈魂最終會到天國去,有些則認為會經歷輪迴,靈魂離開死去的肉體,進入另一個身體過下一世。」

《莊子》有個寓言故事看法類似:麗姬要離開家鄉嫁到晉國去,去前她哭得衣衫都濕透了,待得到了晉國,和國王同睡一床、共享美食,麗姬才後悔自己當初哭成淚人。莊子說,也許我們就是麗姬,死後世界就是晉國。死不過是去一趟最新奇的旅行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笛卡兒眼中的靈魂是獨立的存在

但是,日常語言中「靈魂」的意思並不清楚,有時我們會將之想像為卡通片中一團白色的東西,或像電視劇般,想成是跟我身體外形相似、只是比較透明的東西,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靈魂就似乎佔有空間,甚至能在特定條件下被看見,是物理世界的事物。然而,既是物理事物,我們照理說可用科學檢測靈魂的存在,但偏偏科學家從來沒有發現過這樣的事物。這會使「靈魂說」更難講得通,因此我們不妨借用法國一位大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理論,將「靈魂說」界定得更精準。笛卡兒的實體二元論認為,世界上有兩種實體:物質實體和心靈實體。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圖/Wikimedia Commons

實體之所以為實體,在於它們能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通過比較實體和性質,「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的意思會更清楚。芙蓉蛋飯是個實體,能夠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世界只有一碟芙蓉蛋飯存在,沒有任何其他東西。性質則不同,如美味是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必須「依附實體」而存在、通過為實體所擁有而存在,如「芙蓉蛋飯很美味」,就是芙蓉蛋飯這個實體擁有美味的性質,性質不能夠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我們不能想像這個世界只有「美味」存在,卻沒有其他東西。因此,說世界上有物質實體和心靈實體兩種實體,這就表示物質實體能獨立於心靈實體存在,心靈實體也能獨立於物質實體存在。

物質實體和心靈實體的分別,在於前者佔據空間、有位置,後者不佔空間、沒有位置。前者如剛才舉例中的芙蓉蛋飯,又或是身體、你手上這本書等,顯然有一定體積,佔據物理空間、而且有位置,我們可以說芙蓉蛋飯在我的面前、我的身體在書店裡等等。後者指那個在思考的我,那個進行各種心靈活動如感知顏色聲音、感到喜悅哀傷、計劃寫完這篇文章後做甚麼的我、思想主體。當然我們一般認為不只我有這個思想主體,其他人都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體二元論認為這些主體就像桌子一樣,也是獨立於其他東西而存在的,也就是可以獨立於身體而存在。而這些心靈實體不佔據空間、沒有位置,那個思想、感知的主體沒有所謂體積,也沒有所謂處於身體的哪一個部分。物質實體可以分割,你可以把芙蓉蛋飯分成十份,或再細分成很小很小的微粒。但你不能把那個思考的我分割。物質實體受自然律支配,如萬有引力,如果在四十樓把我的身體扔出窗外,它會高速下墜。但心靈實體則不受自然律支配,故無所謂把我的思想主體扔出窗外,那個思想主體根本不受自然律支配。

實體二元論主張,世界上有兩種實體:物質實體和心靈實體。物質實體受自然律支配,如萬有引力。而心靈實體則不受自然律支配,思想主體不受自然律支配。圖/Pixabay

結合靈魂說和笛卡兒的實體二元論,我們可以重新表達那種認為死不可怕的看法:我們毋須怕死,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物質實體,會隨時間而腐朽,但我們的靈魂是心靈實體,心靈實體不朽。

沒有所謂靈魂,一切都來自大腦?

對於靈魂說,最直接的質疑當然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怎樣證明靈魂的存在?

就算退一步,假設你能證明靈魂的存在,你又怎樣證明靈魂是不朽的?靈魂就算跟身體的性質有別,但那不表示它就永遠不會腐朽、永遠不會消失啊。這兩個問題已經夠難答了,但就算再退一步,撇開這兩個問題不論,靈魂說仍然有其內在的困難需要解決:身體和靈魂如此不同,它們如何互動?

我們一般認為,物質實體才能影響物質實體,例如我揮出一拳,令你的臉凹陷下去,這是沒問題的,因為我的拳頭和你的臉都是物質。然而,靈魂說卻認為,只要我那個非物質的靈魂很生氣、很想揍你,就能引起我那物質的拳頭向前揮,但這怎麼可能?非物質的靈魂怎樣影響物質的東西?其中的機制是怎樣的?靈魂說更會認為,我那物質的拳頭向前揮,不只能令你的臉凹陷,更能令你有痛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是心靈活動,是你的靈魂感到痛,這又怎麼可能?物質的東西又怎樣反過來影響非物質的靈魂?

靈魂說認為,只要我那個非物質的靈魂很生氣、很想揍你,就能引起我那物質的拳頭向前揮!但其中的機制是什麼呢?圖/Pixabay

事實上,對於出拳,有個簡單直接得多的解釋方法,那就是我大腦發出的神經訊號,令我出拳,生氣、想揍你、出拳的意志無非是我大腦的某些神經訊號。我的大腦和拳頭都是物質,前者對後者的影響能用物理完全解釋。另一方面,當你的臉被我擊中,你臉的神經線又會刺激大腦發出某些神經訊號,那個訊號就是痛。你的臉、大腦都是物質。前後對後者的影響也完全能用物理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其接受會引起種種理論困難的靈魂說,接受以下的世界觀不是合理得多嗎?這個世界只有物質、能量等物理事物,沒有靈魂。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我們種種心靈活動無非是大腦的活動。死亡就是生命的終結,人死如燈滅,意識消失、歸於無有。我是這樣看死亡的。[1] 如果這樣理解死亡,我們有沒有理由怕死?

死亡不是意義的終點

有人認為我們仍然毋須怕死,因為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很喜歡的作家倪匡先生就這樣認為:「世人皆怕死,甚至有『千古艱難唯一死』之句。想想,真沒道理,因為人人都一定會死,這是絕無可改變的生命鐵律……」[2]

然而,這答案仍然未能令我滿意。某事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表示我們就沒有理由害怕那事物。海嘯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我們當然有理由害怕海嘯。而事件一定會發生,似乎也不代表我就沒理由怕那件事啊。假設你很愛一個女孩,準備跟她表白,但她一定會拒絕你。你仍然有理由怕她拒絕啊!那理由就是你想跟她在一起。甚至這種怕來得更絕望,因為如果她不一定會拒絕你,你患得患失之餘也許還心存一絲希望,但如果她肯定會拒絕,你就連這一絲希望也沒有了。死亡一定會來臨,死亡是自然現象,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沒有理由怕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死亡,還有孔子著名的看法:「未知生,焉知死?」我們連生的道理都未了解,又怎能了解死亡?「死亡是甚麼」這問題難以回答,多想反而會令我們忽略了更實際、更重要、我們更有把握解決的「生的問題」,所以孔子「敬鬼神而遠之」,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的看法,也恕我不敢苟同。雖然我們都未死,無法以第一身權威回答「死亡是甚麼」的問題,可是隨着科學的進步、哲學的發展,我們似乎也能對這問題加以思考,甚至嘗試回答。事實上,這正是無數哲學文章以至拙文想做的事。

對於許多人來說,也許看法恰好跟孔子相反 ──「未知死,焉知生?」不弄清楚死亡是甚麼回事,他們活也活得提心吊膽、心緒不寧。有人甚至認為,如果死亡就代表永遠消失,那麼生前的一切都失去價值。如果死了就歸於無有,那生前就算吃過多少碟美味的芙蓉蛋飯、看過多少部構思精巧的電影,又有甚麼價值?在一百年之後,這些事都彷彿沒有存在過。就算你不只吃喝玩樂,而是影響歷史巨輪的風雲人物,就當你是曹操好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死亡並不會讓生前種種失去價值,有如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死,為黑人平權時代的到來播下希望。圖/Wikimedia Common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不同意死亡會令生前種種失去價值。如果某件事情在完結前是有價值的,那麼即使它完結了,這件事仍然是有價值的。我們不是這樣理解旅行的嗎?五日四夜,你看過壯麗的山河,走過迂迴的古道,嚐過特別的味道,認識了十分投契的朋友。飛機着地的一刻,難道你就立刻覺得這一切毫無意義?難道你會向旅行社追討賠償,質問道:「我付了錢,為甚麼到頭來甚麼也沒得到?」如果看風景、賞美食是有價值的,那就算風景已經看完,美食已經吃盡,這些事情仍然是有意義的。

杜甫寫下叫人神為之奪、氣為之窒的詩歌,他早已死去,但沒有人會認為杜甫一生因此就失去價值。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力爭黑人平權,1968 年慘遭暗殺,但沒有人因此會認為他的一生就失去價值。同理,我當然沒有他們偉大,但如果我努力追求過自己的理想,認真欣賞過這個世界,愛過,也被愛過,即使有一天我終會逝去,這一生仍然是充滿價值吧?死亡可以終結精彩的一生,但無法摧毀精彩的一生。

思考過後,我怕死怕得理直氣壯

我甚至認為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可怕是一體兩面。至此,終於可以揭曉我會怎樣回答「死可怕嗎?」這問題:可怕,我有理由怕死,是因為我有理由貪生。死可怕,不是因為死會令生命失去意義,而是因為死終結了我們充滿意義的生命,死令我們再沒有可能經驗種種美好事物。死不是個狀態,死不是某種經驗,而是所有經驗的終止。

有些人怕死,是誤把死當成一個狀態、一種經驗,例如怕死後要獨個兒面對一片漆黑。但如果我上述對死亡的論述正確,即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意識的消失,則我們根本不會在死後獨個兒面對黑暗,因為死後我們連意識都消失了,甚至更準確地講,連我們都消失了,哪裡還能感知到一片黑暗?不只感知不了一片漆黑,也感知不了世上種種美好事物,這才是我怕死的理由。生命是我們能經驗種種美好事物的先決條件,而死亡正正是奪去了這條件。

死後我們連意識都消失了,甚至更準確地講,連我們都消失了,哪裡還能感知到一片黑暗?不只感知不了一片漆黑,也感知不了世上種種美好事物。圖/Flickr

活下去,我可以呷着馥郁的奶荼靜靜地讀一個上午小說,我可以聽着淅瀝的雨聲默默地發一個下午呆,我可以因陳奕迅的《活著多好》感慨萬千,我可以因達哥的瘋言瘋語笑得喘不過氣來,我可以跟知己無所不談,我可以與愛人相顧無言……直到死亡來臨,我的意識消失,這一切「可以」都不再可以。想到有一天這本書仍在,風仍在吹,河仍在流,但我卻歸於無有,我就打從心底裡寒出來。[3]

如果有讀者希望讀這篇文章來安頓對死亡的恐懼,很抱歉。小時候,我怕死,現在,我有理由怕死。讓我引用波斯詩人奧瑪(Omar)的幾句詩句作結:[4]

當你活著
就盡情歡飲
因為一旦離去
便永不重臨

注釋

  • [1]當然,支持這種世界觀的理由不只這一個,正文也無法窮盡支持、反駁靈魂說的種種論證,有興趣的讀者,我推薦參考 Jaegwon Kim, Philosophy of Mind, 3rd e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11), Chapter2. 這裡只能交代我的立場和部分理由。上文陳構和反駁靈魂說時也參考了此書。
  • [2]倪匡,《倪匡說三道四(3)示愛》(香港:明窗出版社),188。
  • [3]這個立場會惹來一些質疑, 哲學家Thomas Nagel 曾加以回應, 有興趣可參考 Thomas Nagel, Mortal Ques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10.
  • [4]奧瑪.開儼著 、孟祥森譯,《魯拜集》(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0),77。我略改其標點分段。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哲學讀本》,由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所著

好青年荼毒室
29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好青年荼毒室,一個哲學普及平台。定期發表各類型哲普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目標是把一個個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網頁:corrupttheyouth.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orrupttheyouth。